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环境的优劣对人的道德理想、个性气质、行为习惯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校环境的优劣对学生的影响同样重要,因此,要想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除了要保持校园洁、齐、美;教师与学生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要和睦相处,共同进步。如此,才能为学生打造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美德;优化; 学习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6-009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6.059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以儒家经典为主体的传统美德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学校教育问题上,传统文化强调环境的作用。环境与人的关系怎样?如何优化学习环境?也是我们今天应该继续探讨的课题。
中学生学习的环境,主要指所在班级和学校。学校环境的好坏优劣,对人的成才与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他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
孔子认为,应该与具备仁德的人住在一起,以便随时向他学习。假如跟不具备仁德的人住在一起,就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最先实践了孔子这一观点的是与孔子相距一百多年的孟轲。孟子年幼时并不嗜学上进,孟母为了让孟子改掉顽劣的坏习惯,曾三次搬家,最后住到一个学宫的附近。从此,孟子天天能听到朗朗读书声,天天能看到莘莘学子刻苦读书的情景,从而幡然醒悟发愤读书,终于成为一代儒家大师。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环境的优劣对人的道德理想、个性气质、行为习惯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个道理同样适应于今天的学校教育。如果一个班级和学校,纪律严明,秩序井然,学习空气浓厚,师生关系融洽,如此良好的环境定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反之,如果课堂上乱糟糟、闹哄哄的,学生之间不团结,师生关系很紧张,教师不愿教书,学生无心向学,这样的环境里想要出人才,无疑就困难多了。
既然环境与人成长关系如此密切,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像孟母一样频频选择自己中意的学校和班级,动辄逃离不合意的学校和班级呢?显然这是不现实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行动起来,优化我们的学习环境。
1.优化学习环境,首先,要保持校园的洁、齐、美。学校是社会的细胞,它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环境的洁、齐、美,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对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社会精神文明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应该像花园一样,绿树成荫,空气洁净,教舍俨然,宣传刊物精致美观,教室里窗明几净,为学生创设一个刻苦学习,为国成才的良好校园文化的物质氛围。
2.优化学习环境,师生之间要互敬互爱,共同学习进步,形成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学校教育就其形式而言,是靠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完成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情感因素又占有一定的比重,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融洽,互相信任,教师输出的信息不但能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摄入,而且还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诸如兴趣、情感、意志等,帮助学习知识,形成健康人格。反之,如果师生关系冷淡僵化,那么即使教师业务水平再高,学生接受能力再强,在知识传递过程中也会因为心理上对教师的抵触情绪而影响教学效果。
3.优化学习环境,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学生相互关系和睦融洽,团结向上,才能心情欢畅地学习进步。
与同学和睦相处,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真诚待人。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待人以诚,是取得信任,拥有朋友最重要的条件。友谊之树要靠诚实的甘露来浇灌,对朋友虚情假意,心口不一,只能使自己失去朋友。
第二,宽厚容人。《论语》有云:“宽则得众。”为人宽厚,多理解和尊重别人,少计较些个人的得失,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和喜爱。为人宽厚的人,往往心胸开阔,能容忍别人的过失,这是我们今天维护集体团结必须具备的品质,学生之间有时难免产生误会和矛盾,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一般都应该多体谅别人,各自多做自我批评,使矛盾化解,切不可因一点小事耿耿于怀,恶语伤人或拳脚相加,致使矛盾激化。
第三,热心助人,我国古代仁人君子十分崇尚乐善好施的义举,以此作为一种修身养德的途径来约束自己和教育家人。我国清代文人、大画家郑板桥在潍县做官时,曾写信教育刚入学读书的儿子以仁爱之心帮助生活困难的同学;唐代诗人杜甫也曾劝告自家亲戚吴郎,让他善待扑食门前枣子充饥的贫苦老妇人。
传统美德中的“仁者爱人”“乐善好施”,在社会主义的今天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最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青少年提出了三大口号,其中有一条就是“学会关心”。关心人、帮助人,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认识。我们应继承祖先的美好品德,将关心帮助他人的传统发扬光大。
同学之间的帮助,包括从物质上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同学,从思想上帮助有缺点错误的同学以及帮助学习落后的同学。而以后一种情况更为普遍。成绩好的同学应当热心地而不是敷衍地帮助成绩差的同学扫清学习障碍,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尽快赶上队伍。
最后,我们也应看到,目前还存在同学之间不能和睦相处,不利于优化学习环境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在一些非原则性的小事上过分计较,不能宽容别人的过失,爱给同学取侮辱性绰号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避免和纠正的。
综上所述,环境与人的成长密不可分。优化学习环境,对培养“四有”新人,提高国民素质关系重大,不可等闲视之。中共中央最近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道德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指出:“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学校应当成为最好的小环境之一,并对大环境的优化作出积极贡献。让我们积极響应党中央的号召,弘扬美德传统,优化学习环境,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王满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优质的育人环境[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08(5):121.
[2] 陈霞芳.开展班级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育人环境[J].甘肃教育,2015(13):45.
关键词:美德;优化; 学习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6-009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6.059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以儒家经典为主体的传统美德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学校教育问题上,传统文化强调环境的作用。环境与人的关系怎样?如何优化学习环境?也是我们今天应该继续探讨的课题。
中学生学习的环境,主要指所在班级和学校。学校环境的好坏优劣,对人的成才与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他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
孔子认为,应该与具备仁德的人住在一起,以便随时向他学习。假如跟不具备仁德的人住在一起,就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最先实践了孔子这一观点的是与孔子相距一百多年的孟轲。孟子年幼时并不嗜学上进,孟母为了让孟子改掉顽劣的坏习惯,曾三次搬家,最后住到一个学宫的附近。从此,孟子天天能听到朗朗读书声,天天能看到莘莘学子刻苦读书的情景,从而幡然醒悟发愤读书,终于成为一代儒家大师。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环境的优劣对人的道德理想、个性气质、行为习惯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个道理同样适应于今天的学校教育。如果一个班级和学校,纪律严明,秩序井然,学习空气浓厚,师生关系融洽,如此良好的环境定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反之,如果课堂上乱糟糟、闹哄哄的,学生之间不团结,师生关系很紧张,教师不愿教书,学生无心向学,这样的环境里想要出人才,无疑就困难多了。
既然环境与人成长关系如此密切,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像孟母一样频频选择自己中意的学校和班级,动辄逃离不合意的学校和班级呢?显然这是不现实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行动起来,优化我们的学习环境。
1.优化学习环境,首先,要保持校园的洁、齐、美。学校是社会的细胞,它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环境的洁、齐、美,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对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社会精神文明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应该像花园一样,绿树成荫,空气洁净,教舍俨然,宣传刊物精致美观,教室里窗明几净,为学生创设一个刻苦学习,为国成才的良好校园文化的物质氛围。
2.优化学习环境,师生之间要互敬互爱,共同学习进步,形成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学校教育就其形式而言,是靠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完成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情感因素又占有一定的比重,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融洽,互相信任,教师输出的信息不但能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摄入,而且还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诸如兴趣、情感、意志等,帮助学习知识,形成健康人格。反之,如果师生关系冷淡僵化,那么即使教师业务水平再高,学生接受能力再强,在知识传递过程中也会因为心理上对教师的抵触情绪而影响教学效果。
3.优化学习环境,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学生相互关系和睦融洽,团结向上,才能心情欢畅地学习进步。
与同学和睦相处,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真诚待人。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待人以诚,是取得信任,拥有朋友最重要的条件。友谊之树要靠诚实的甘露来浇灌,对朋友虚情假意,心口不一,只能使自己失去朋友。
第二,宽厚容人。《论语》有云:“宽则得众。”为人宽厚,多理解和尊重别人,少计较些个人的得失,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和喜爱。为人宽厚的人,往往心胸开阔,能容忍别人的过失,这是我们今天维护集体团结必须具备的品质,学生之间有时难免产生误会和矛盾,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一般都应该多体谅别人,各自多做自我批评,使矛盾化解,切不可因一点小事耿耿于怀,恶语伤人或拳脚相加,致使矛盾激化。
第三,热心助人,我国古代仁人君子十分崇尚乐善好施的义举,以此作为一种修身养德的途径来约束自己和教育家人。我国清代文人、大画家郑板桥在潍县做官时,曾写信教育刚入学读书的儿子以仁爱之心帮助生活困难的同学;唐代诗人杜甫也曾劝告自家亲戚吴郎,让他善待扑食门前枣子充饥的贫苦老妇人。
传统美德中的“仁者爱人”“乐善好施”,在社会主义的今天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最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青少年提出了三大口号,其中有一条就是“学会关心”。关心人、帮助人,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认识。我们应继承祖先的美好品德,将关心帮助他人的传统发扬光大。
同学之间的帮助,包括从物质上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同学,从思想上帮助有缺点错误的同学以及帮助学习落后的同学。而以后一种情况更为普遍。成绩好的同学应当热心地而不是敷衍地帮助成绩差的同学扫清学习障碍,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尽快赶上队伍。
最后,我们也应看到,目前还存在同学之间不能和睦相处,不利于优化学习环境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在一些非原则性的小事上过分计较,不能宽容别人的过失,爱给同学取侮辱性绰号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避免和纠正的。
综上所述,环境与人的成长密不可分。优化学习环境,对培养“四有”新人,提高国民素质关系重大,不可等闲视之。中共中央最近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道德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指出:“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学校应当成为最好的小环境之一,并对大环境的优化作出积极贡献。让我们积极響应党中央的号召,弘扬美德传统,优化学习环境,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王满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优质的育人环境[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08(5):121.
[2] 陈霞芳.开展班级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育人环境[J].甘肃教育,2015(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