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高校摄影选修课美育功能的实现策略

来源 :教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mmer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陆续开设了摄影专业课程,同时,很多高校也开设了面向非摄影专业学生的公共摄影课。如此一来,高校摄影教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虽然高校摄影教学在普及摄影艺术、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偏差。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充分发掘摄影课的美育潜力,使之真正成为高校美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牢固树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在进行摄影课教学时,教师必须克服传统的“重科技、轻艺术”以及“重技能、轻审美”的错误理念,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一方面是因为高校公共摄影课的教学目的并非培养专业的摄影技师,而旨在提高高校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高尚性情、塑造健全人格。另一方面,在当今电子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摄影设备和影像洗印配套设备实现高度智能化,摄影技巧逐渐弱化,在这种情况下,摄影者个人的审美素养和艺术眼光往往决定着摄影作品艺术水准的高低。也就是说,在摄影硬件日趋同化的背景下,如果想要拍摄出比他人更好的摄影作品,关键是要具备过人的审美素质。
  在摄影教学中,教师应将摄影教学的所有环节紧紧围绕摄影艺术的审美属性和内涵来着手。首先,教师要将摄影技巧与摄影艺术造型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逐步让学生掌握摄影的艺术语言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摄影中线条、形体、结构、光影、色彩等视觉元素的直接感知,让学生体味摄影艺术表现生活、塑造视觉艺术形象的特点与奥妙,辨别摄影与绘画等其他造型艺术的异同之处。如此,帮助学生开启进入摄影艺术审美宫殿的大门。教师通过让学生分析和鉴赏摄影作品,鼓励学生突破摄影艺术形式技巧的束缚,从整体上把握那些灵动的艺术形象,感受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领悟艺术形式、艺术符号所特有的审美意味,接受美的感染和熏陶。
  二、注重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传统的摄影教学,教师难以突破自己构筑的“围城”,教学过程往往只是就艺术论艺术,就摄影谈摄影,这就人为地割断了艺术与社会人生之间的必然联系,如此便淡化了摄影艺术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情怀。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二:其一,一直以来技能本位思想长期占据着人们的头脑,在“技能至上”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摄影教师往往没有关注摄影技术之外的多彩社会人生;其二,相当一部分摄影教师自身人文精神比较缺乏,人文素养也偏低,在教学中对摄影作品的人文内涵轻描淡写、视而不见或者错解误读。
  在摄影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深入地挖掘作品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渗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文化心理结构和健全人格进行正面影响,以实现摄影课程美育的最终目标。首先,在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联系社会文化背景,深入地解读作品所要阐述的思想内容、人生感悟或者社会意义,进而从文化、政治、经济等多角度进行解读。结合拍摄者的思想情感、创作动机和作品所派生的社会影响,促使学生形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优良的道德情操。教师要鼓励学生广泛深入大自然、农村、街道、社区、企业,融入到社会各个阶层与群体中,尽量做到把认识社会与创作采风有机地结合起来。与此同时,教师应以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为出发点,为学生推荐思想性比较强的摄影作品。
  三、努力培养学生的视觉感受力
  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以往的高校摄影教学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渗透和操作技术上的熟练把握,却忽视了对学生视觉感受力的培养与熏陶。摄影对象千变万化、稍纵即逝,如果摄影者没有敏锐、准确、完整的视觉感知能力,自然难以拍摄或者创作出高质量的摄影作品。由于较强的视觉感受力是我们开展摄影欣赏或者其他审美活动的关键先决条件,所以,在高校摄影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视觉感受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
  在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力这一方面,摄影教学具有与生俱来的独特优势。因为摄影教学的绝大部分环节与内容都与培养学生的视觉感受力有关,因而,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线条、色彩、光影、形体等视觉元素入手,通过人、物、景等视觉形象发现和感知美,竭尽所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力,如此,学生不只是拥有高清的镜头,更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总之,高校摄影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场所,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促使该课程高质量与高效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韩子善.摄影美随想[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8.
  [2]刘旭炜.浅谈高校摄影教学[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
其他文献
摘?要: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是开发学生智力、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因此, 教师要努力创建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想说、敢说、要说,使课堂成为学生踊跃思考、跃跃欲试的平台。本文结合笔者近几年来的实践探索,谈谈几点做法。  关键词:创建;和谐愉悦;课堂环境  学生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注
从2000年开始,随着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逐步过渡,各地高师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办学已历时10余年,立足于社会需求与专业发展,五年制学前专业学生受到幼儿园的普遍欢迎,但由于学苗质
摘?要: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教学离不开语言。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准确规范、形象生动,是否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的语言,可以成为萌发学生思维的春风。因此,教师要会运用语言艺术,捕捉最佳的教学时机,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言艺术;准确严谨;形象幽默  教学语言是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的重要工具。语言对于教学,如同音响和旋律对于音乐,线条明暗和色彩对于绘画,动作和
室性期前收缩(PVC)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起源于心室的电活动在窦性激动之前发生引起的心脏搏动。正常人与各种心脏病患者均可发生室性期前收缩。根据室性期前收缩的
肿瘤血管生成受促进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血管因子的双重调节。血小板反应索1(thrombospondinl,TSP1)是一种细胞外基质糖蛋白,是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之一,与多种肿瘤血管生成关系密切。
检测了50例孕期黄褐斑患者、49地期无黄褐斑妇女、48例未孕黄褐斑患者及51例未孕无黄褐斑者的Zn、Cu、Fe、Mg水平,发现孕期及非孕期黄褐斑患者轿清Cu水平升高:而孕期患者血清Zn较孕期非患者高,其血清
50岁以上人群组退行性骨关节病发病率在80%以上,且女性多于男性,病变多累及膝、髋、脊柱等。2005年3月至2008年8月,我科对骨关节病人在进行常规治疗同时,积极开展健康教育,通过采用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明、文化、精神等的化身,是一个民族最核心的标记。重视语言的发展创新是民族教育之根本。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课标中的阶段目标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等。感受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才能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体验语言应该成为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核心。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