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氏兄弟:看见空地就想要开店

来源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w800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廖英龙和廖英虎兄弟俩来自广东普宁农村,当年他们外出打工,如今在深圳,他们已是小有名气的民营企业家,经营着属于自己的文具、体育、餐馆、茶馆等6家商店。
  
  电梯里谈出第一桶金
  
  1987年春节,初中刚毕业的廖英龙来到深圳麻雀岭的电子厂做杂工,捡纸屑、清垃圾、冲洗厕所,每个月收入300元。
  没有一技傍身,多挣钱的惟一办法是多干活。廖英龙当年的工卡每月工作时间超过400小时,最多的时候每天工作18个小时。那几年,每天干活的他没有照过镜子,连自己的模样都不记得了。为了能吃顿像样的饭菜,他得从麻雀岭走5里路到深圳大学食堂。
  穷则思变。做电梯员时,他每天有10个小时在电梯里,帮人按楼层键。这份被别人看来烦琐无聊的工作,却让廖英龙看到希望。他常常和乘电梯的人聊天,由此了解并收集有关信息,终于发现了一个生财之道,让他掘到人生第一桶金。
  廖英龙注意到很多工友都没有手表,于是主动帮侨城商店推销手表。承诺一个月包换、一年之内保修。每推销一只,他就可以挣到10元钱。不到一年,他竟然推销出了3000多只手表。
  “买手表找廖英龙。”远近几个工厂的工人都知道了他,都来找他买手表。
  
  老领导主动送赚钱机会
  
  1990年,打拼了3年的廖英龙终于有了3万元存款。中秋节,他骑自行车到白石洲去看望舅舅,等到晚上回来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的腰带上空空的。
  3年的血汗化为乌有!廖英龙欲哭无泪。但是回到宿舍之后,他没有对宿舍的工友说起,躺在床上就睡觉。他觉得事情发生了就算了,没有必要浪费时间追悔。
  这一年,廖英龙离开电子厂,与当时的主管、香港人郑先生辞别。4年后,郑先生在东莞太平镇一家日本公司当厂长。工厂需要承包饭堂和绿化,郑先生辗转找到廖英龙,指定要承包给他才放心。
  廖英龙说这是自己走向成功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自己一生最为自豪的事情。他说,在电子厂时,郑先生手下有100多人,4年之后却把纯挣钱的机会主动送给他,这就是信任啊!
  从当初的一名杂工到一家工厂的食堂、绿化的主管,廖英龙实现了从一名打工仔到一名管理者的转变,手下还发展了20多名员工。在这家日本公司的4年时间里,除了挣到钱,他还学习了公司的管理之道,并且磨练了良好的心态,成为终身难忘的经历。
  
  兄弟携手做大生意
  
  1990年,廖英龙刚从电子厂出来时,在南头农业银行附近一个偏僻的地方开张了“冠业商店”,19岁的弟弟廖英虎从普宁过来帮忙。该店还是以经营钟表为主,由于以前在工厂建立起的信誉,人们听说后纷纷过来,成为了该店的第一批客户。
  弟弟廖英虎高中毕业,从来没有念过生意经。来深圳后,他把农村人的淳朴厚道性格带入经营活动中。有人警告他说,那是要吃亏的,深圳人太精明了。但是恰恰是他的诚实,为他的小店赢得了信誉。客户要货,他就把进价给客户看,钱赚在明处。市场行情变幻莫测,原来进价低,但现在市场价格涨了,他仍然按照低价卖给客户。时间长了,长期合作的客户越来越多,有的甚至成了朋友。
  生意蒸蒸日上。一年后,兄弟俩开了“鼎鼎文具店”。之后,一个更加大胆的想法酝酿成熟了——投资100万开一家大型茶馆。
  当很多朋友知道兄弟俩选址在常兴路文体中心附近时,都投了反对票。有人说位置太差,有人说以前在这里经营的三个酒楼全部都亏本了。但廖英龙坦然地说:“机会只有少数人能够看到。如果一个机会所有人都看到了,这里就没什么商机了。”
  2001年9月,“一壶天”正式开张,兄弟俩苦心经营。不到一年的时间,“一壶天”成为该地一个品牌。事业和资本犹如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
  廖英龙和弟弟廖英虎有钱了,很多人以为他们会为自己买车买房,开始好好地享受人生了。但是他们没有。南山区内环路有一栋5层的建筑,由于离主要道路较远,一直都没有人敢租下来。2004年,兄弟俩投资近500万,再开一家集饮食、茶艺、住宿为一体的“一壶天”。
  问起他们今后的打算,廖英龙说最大的梦想是开一个酒店。他相信这很快就会成为现实,廖英龙神秘地告诉记者,过些时间他就会公布。
  
  老板对话
  用心做就不会失败
  记者:见到你们两家规模庞大、极具品位的茶艺馆,此外还有4个商店,就知道你这些年在商海中折腾得非常成功。
  廖英龙:应该可以这么说吧,我们的事业一直很顺利。在此之前我经历过8年的打工生涯,卖过菜、也推销过手表。1990年中秋节,我曾经把自己积攒了多年的血汗钱丢个精光,那是一个很艰苦的阶段。总结自己的人生,感觉人还是需要在挫折中积累生活储备吧。
  记者:8年的时间不短,但是能够在挫折中取得今天的成功也确实是很难得的。
  廖英龙:关键是人不要丧失信心,要积极地看待人生,正确认识自己。我这个人很坦然,即使在我穷困潦倒的时候我也没有灰心,我相信我一定可以成功。那个时候我经常站在楼顶上看着下面的空地发呆,做美梦想着自己有一天在这里开个什么店;到别人的店里,我也会经常这样想,如果我是这家商店的老板,我该怎么管理。日有所思,夜有所想,时机成熟之后,我就开始慢慢走上了从商这条路。(编辑/燕子)
其他文献
这个清瘦的姑娘,挂着一个标示为“总裁”的胸牌,说话时气定神闲,似乎有超过年龄的……    今年12月16日,是陈晞22岁生日。  眼下,她正在为自己准备一份厚重的生日礼物——占地6500平米的“新觉青年公馆”将在那天正式开张。陈晞本是广东工业大学2004级生物专业的学生,已休学创业。作为一名成功的大学生创业者,她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是什么力量推动陈晞走到这一步,她又能给现在大学生带来什么可借
期刊
“艺术市场去冗存精的过程,法国用了400年,美国用了200年。台湾走了30年,大陆可能10年就够了。”    艺术品拍卖行业里,女性是稀有动物。男性的权威感,会让拍卖场上一掷千金的买家觉得安心。而郭倩如,是一个例外。她是唯一取得法国政府认证的华人鉴定拍卖师,不到30岁便跻身由男性一统天下的拍卖场。她手握一把全世界最“大牌”的象牙拍卖槌,上面刻着“CK”两个字母———不是美国时装品牌,而是Clara
期刊
楼仲平说:“我的理念一直是,虽然我是小不点儿,但是我把这个小不点儿做成亮点的话,那亮点就是个星星。”    在以小商品闻名全球的义乌,楼仲平是“蚂蚁商人”中的一位杰出代表。这位15岁开始手摇拨浪鼓闯天下的义乌货郎,选择了毫不起眼的吸管作为自己事业的起点,以一根吸管8毫利的“蝇头小利”,用以小博大的精神,在短短十多年间打造了一个全球最大的吸管王国,在义乌这块商贸热土上成功演绎了一部“聚沙成塔式”的财
期刊
“优胜”企业的特征在于:它们不仅拥有绝对稳固的世界范围的市场,对业务环境和竞争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而且对商业模式细微的、有时是激烈的革新能够做到当机立断。     日本有关部门最近通过对40家优秀企业经营状况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出8种经营“优胜模式”。这8种经营方式是:      灵活经营   这种经营方式是指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其不确切性具备随机应变的领导能力。它的特点是,由于不死抱住过去的成功经
期刊
【人物档案·史玉柱】  研究生毕业后1989年“下海”,在深圳研究开发M6401桌面中文电脑软件,获得成功。1992年成立巨人高科技集团,注册资金1.19亿元,1995年7月被《福布斯》列为中国大陆富豪的第8位,而且是惟一高科技起家的企业家;1994年,建巨人大厦,后失败;2000年,销售“脑白金”等保健品;2005年,进军网络游戏。2007年11月,其网游公司巨人网络在美国纽约证交所上市。   
期刊
营销之前和营销之后我们总是理性,而在实施之中却总是感性。只有感性才是营销的真正核心。    土匪分为三种:一是流匪,二是山匪,三是政匪。虽然匪与匪有区别,但他们还是有很多共性的。此种共性和市场营销之间也具有相得益彰的默契。  对土匪来说,是“只摆事实,不讲道理”。虽然各种匪都有自己的“规矩”,但他们绝对不会和你讲为什么要抢你。你的逻辑和土匪的逻辑是不同的。对营销来讲,再好的产品,消费者不买账都没有
期刊
近日,中国东方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股东之争终于以陈宁宁退出而尘埃落定,但陈宁宁仍不失一位钢铁女杰。硝烟散尽之后,她还会有什么新的行动?    陈宁宁身上,既散发着女性的柔美,又闪耀着一种金属的冷艳。在钢铁行业里,她被称为“公主”。  年轻、貌美、财富、钢铁,这些都是陈宁宁的定语,这使得这位香港嘉鑫控股集团的总裁身上,既散发着女性的柔美,又闪耀着一种金属的冷艳。在钢铁这样一个充满力量的行业里,她被称为“
期刊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Monster到中华英才网,没看财务报表,只是到张建国的办公室转了一圈,就决定投资。后来人们都打趣说,看一眼张建国的办公室,价值5000万美元……    经常坐北京地铁的人一定对获奖广告展中的一个广告记忆深刻——无所不能的超人,却因为找工作方式不当而屡屡碰壁,通过使用中华英才网,一切难题迎刃而解。  2007年,中华英才网的广告可以说铺天盖地,通过各种形式轰炸着人们的眼球,与此同
期刊
初涉商海,两败而归    王威1971年出生于河南荥阳。家中兄弟姐妹四人,他是最小的。王威小时候,当生产队长的父亲为贴补家用,偷偷地搞“副业”,把农户们的羊奶收起来,再送给奶粉厂,从中赚取差价。这在王威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上学读书,王威的功课并不好,等到离开校园后,他才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于是他亡羊补牢,通过自学,硬是啃完了大学课程。  上世纪90年代初,荥阳生产加工电焊机的比较多
期刊
作为一个拥有近80家分公司、横跨5个产业的企业掌门人,人们惯常于用“民企神话”来形容祝义才的创富传奇——对此,祝义才认为:“神话”之说,是人们把现实想象得过于美好,只是看到了雨润的超速发展,而没有看到其中的艰苦过程;要说成功,也不过是我们抓住了几次机遇而已——如此自我解读,唯有“举重若轻”者。  在祝义才的身上,兼具“徽商”和“苏商”的特质:内敛、务实、勤奋、智慧、诚信;凡是见过祝义才的人,既能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