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2007年全省和省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已向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报告。2007年全省财政总决算和省级财政决算已经编成。现在,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2007年全省财政总决算和省级财政决算。
2007年,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遵循“集中财力办大事”和“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有所积累、四要增强宏观调控能力”的理财原则,着力构建“三个三”工作措施长效机制,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优化财政收支结构,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完善财政运行机制,财政收入超额完成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任务,有力保障了各项重点支出的需要,促进了全省经济建设、事业发展和社会稳定。
一、2007年全省财政总决算
2007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汇总预算为1453.45亿元,决算数为1649.50亿元,决算收入与向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报告的执行数一致,完成预算的113.5%,比上年增长27.1%,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6.3%。不可比因素约139.70亿元,主要有:1、房地产超常增长,相关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等增加收入81.70亿元;2、出口退税免抵调库增加及校办福利企业退税政策调整等,增值税增加收入28.50亿元;3、股市超常活跃,银行连续加息,金融保险证券营业税增加收入9.80亿元;4、全面实行个人所得税全员申报制度,加大地方小税种的征管力度,增加收入19.70亿元。
2007年全省财政支出汇总预算为1646.80亿元,决算数为1806.79亿元,决算支出比向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报告的执行数减少0.07亿元,完成预算的109.7%,比上年增长22.8%,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5.1%。不可比因素约113.10亿元,主要有:1、加大民生、环保等重点社会事业投入60.40亿元;2、油价补贴、循环经济建设等增加投入29.10亿元;3、增资翘尾因素增加支出23.60亿元。
2007年,全省财政总收入完成3239.8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7.3%,同口径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按照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计算,2007年全省地方财政决算收入1649.50亿元,加上中央税收返还290.15亿元和各项补助97.70亿元,调入资金6.68亿元;减去2007年全省财政决算支出1806.79亿元,上交中央93.88亿元,增设预算周转金、调出资金以及结转下年支出款项115.68亿元,收支相抵,结余27.67亿元。
二、2007年省级财政决算
2007年省级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161.77亿元,决算数为174.80亿元,决算收入与向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报告的执行数一致,完成预算的108.1%,比上年增长21.0%,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2.7%。不可比因素约12.00亿元,主要有:1、股市超常活跃,银行连续加息,金融保险证券营业税增加收入9.80亿元;2、新办电厂投产增值税增加收入2.20亿元。
2007年省级财政支出预算为202.68亿元,决苒数为207.07亿元,决算支出与向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报告的执行数一致,完成预算的102.2%,比上年增长13.6%,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2.2%。不可比因素约2.80亿元,主要是增资翘尾因素增加支出2.80亿元。
2007年省本级超收收入13.03亿元,主要安排用于义务教育免课本费、提高农村中小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补助、化解义务教育债务补助、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自主创新等方面,具体结转下年使用。
按照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计算,2007年省级地方财政决算收入174.80亿元,加上中央税收返还227.99亿元和各项补助88.82亿元,市县上交342.93亿元,调入资金1.02亿元;减去2007年省级财政决算支出207.07亿元,上交中央69.86亿元,对市县税收返还194.88亿元和转移支付313.74亿元,调出资金以及结转下年支出款项等49.46亿元,收支相抵,结余0.55亿元。
2007年,省对市县转移支付313.74亿元,其中:专项转移支付146.31亿元,一般转移支付167.43亿元,体现了以一般转移支付为主体的转移支付制度。省财政建立以人口、地域和财力等因素为依据的一般性财力转移支付制度;以“八大水系”为对象的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以提高财政收入质量为目标的优化收入结构奖励性转移支付制度等,使欠发达地区财政困难状况得到改善,财政支付能力得到增强。2007年,全省经济欠发达县(市)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财政支出与经济发达县(市)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财政支出的比率分别为1:2.17和1:1.1。省级财政转移支付保障了市县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缩小了地区间财力差距,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对构建和谐浙江、“平安浙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2007年主要财政工作
(一)发挥财税职能作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善财政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全省用于“三农”支出的财政性资金达496.20亿元,增长32.9%,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筹措落实资金,支持“五大百亿”工程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重大产学研技术攻关,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和高技术产业的提升发展。完善外经贸财政扶持政策,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
(二)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做好做大财政“蛋糕”。加强营业税分行业税源管理,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切实加强地方小税种征管。49个市县推行社会保险费“五费合征”。推广应用新版政府非税收入征管信息系统,加强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征管,努力增加政府非税收入。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50.9%,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质量进一步提升。
(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改善民生。按照“增量优方向、存量调结构、增量调存量”的原则,积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全省和省级财政增量用于民生支出分别占70.3%和82.2%,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启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省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进一步完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全省用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财政资金为300.55亿元,占全省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6.7%。加大促进就业再就业财政投入,支持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重点扶持城镇零就业家 庭和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就业。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试点,支持农村和城市社区公其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投入,实行生态环境保护财力转移支付办法,省财政投入各类生态环保专项资金29.53亿元,增长28.2%。加大公检法司财政投入,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体制,加强农村社区公共安全,推进“平安浙江”建设。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和农村文化建设,支持“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运动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省财政对欠发达和海岛地区等市县的转移支付为167.44亿元,增长35.3%,全省所有县(市)地方财政收入均超亿元。
(四)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深化部门预算改革,调整和完善定员定额体系,改革事业单位财政供给方式。省级预算单位全面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初步建立全省绩效评价指标库,做好重点项目评价,扎实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认真做好全省公务员津贴补贴规范工作。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完善定点采购和协议供货制度,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继续抓好农村综合改革,完善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机制。
(五)完善财政监管机制,强化财政监督管理。认真贯彻《浙江省省级预算审查监督条例》,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强化项目支出审核与监督。进一步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积极开展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义务教育负债工作,防范财政风险。大力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完善差旅费、会议费、接待费三项费用标准。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切实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行政监管和会计诚信建设,维护财经秩序。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财政工作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公共财政体系不够完善,公共财政职能发挥还不够充分;优化财政收支结构难度加大;财税管理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任务较重;等等。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通过严格财税管理、深化财税改革、创新工作机制等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对省审计厅2007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中反映的问题,我们一定认真研究,积极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改进。我们将着力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加强监管,严肃财经纪律,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关于2007年全省和省级政府性基金收支决算以及全省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情况,详见专题材料。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下面,我汇报今年前7个月全省和省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后几个月的重点工作。
一、1至7月全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1至7月,全省地方财政收入1306.84亿元,增长25.1%,完成年初预算的70.6%。主要项目完成情况:1、国内增值税(25%部分)完成213.10亿元,增长22.0%。2、营业税完成392.40亿元,增长25.0%。3、企业所得税(40%部分)完成246.23亿元,增长11.6%,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8.7个百分点,主要是受“两法”合并及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影响。4、个人所得税(40%部分)完成78.34亿元,增长19.1%。5、其他各税292.88亿元,增长39.4%。其中,城镇土地使用税35.77亿元,增长4.13倍。主要是《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施行,税额标准上下限提高约4倍左右。6、非税收入83.89亿元,增长40.2%。主要原因是:上年同期负增长0.2%,基数较低;国有企业亏损补贴退库下降6.4%;排污费、教育费附加、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增长较快。
1至7月,全省财政支出1099.67亿元,增长29.2%,完成预算的55.0%。主要项目完成情况: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95.47亿元,增长15.7%,完成预算的56.6%。2、公共安全支出107.30亿元,增长17.8%,完成预算的56.4%。3、教育支出244.24亿元,增长22.1%,完成预算的57.1%。4、科学技术支出38.03亿元,增长50.9%,完成预算的47.5%。5、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7.43亿元,增长29.8%,完成预算的49.7%。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2.01亿元,增长39.8%,完成预算的59.6%。7、医疗卫生支出65.40亿元,增长41.1%,完成预算的52.0%。8、环境保护支出20.07亿元,增长84.5%,完成预算的61.0%。9、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06.96亿元,增长40.4%,完成预算的64.1%。10、农林水事务支出82.35亿元,增长25.9%,完成预算的51.7%。
二、1至7月省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1至7月,省本级地方财政收入147.67亿元,增长25.1%,完成预算的75.7%。主要项目完成情况:1、国内增值税(25%部分)12.72亿元,增长15.2%,完成预算的52.9%。2、营业税62.50亿元,增长38.3%,完成预算的86.4%。3、企业所得税(地方部分)36.47亿元,增长16.0%,完成预算的85.6%。4、个人所得税(地方部分)7.34亿元,下降16.4%,完成预算的54.1%,主要是国家将利息个人所得税税率由20%下调为5%,导致省本级减收2.79亿元。5、国有企业亏损补贴1.77亿元,下降4.6%,完成预算的50.7%。6、行政性收费收入12.51亿元,增长27.1%,完成预算的66.8%。7、教育费附加收入4.17亿元,增长19.8%,完成预算的66.0%。
1至7月,省本级财政支出113.36亿元,增长15.1%,完成预算的50.0%。主要项目完成情况: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1.72亿元,下降5.0%,完成预算的39.1%。2、公共安全支出17.50亿元,增长2.8%,完成预算的53.0%。3、教育支出32.06亿元,增长14.9%,完成预算的61.6%。4、科学技术支出6.09亿元,增长17.3%,完成预算的32.4%。5、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4.20亿元,增长7.9%,完成预算的37.9%。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32亿元,增长21.2%,完成预算的57.6%。7、医疗卫生支出11.97亿元,增长29.0%,完成预算的53.7%。8、农林水事务支出11.28亿元,增长5.9%,完成预算的49.5%。9、工业商业等事务支出11.67亿元,增长56.8%,完成预算的68.6%。
三、1至7月全省财政预算执行的主要特点
(一)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增幅呈避月回落态势。1至7月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速,但受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原材料涨价、从紧货币政策、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叠加效应”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全省财政收入总体呈逐月回落态势。全省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比上年同期分别回落5.8和3.4个百分点,比今年一季度分别回落4.1和3.7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分别回落1.5和1.8个百分点。
(二)小税种和非税收入增收贡献提高,主体税种增幅回落。1至7月,地方各小税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22.4%,提高2.3个百分点,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增收贡献率为31.6%,提高8.4个百分点。非税收入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增收贡献率为9.2%。国内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四大主体税种(地方部分)增幅已连续两个月回落,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1.2%,回落3.0个百分点,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增收贡献率为59.2%,回落17.6个百分点。
(三)第三产业税收比重提高,增收行业趋于多元。1至7月全省第三产业地税税收增长快于第二产业7.3个百分点,占税收总额的比重为64.3%,提高1.4个百分点,增收贡献率达71.0%。从增收行业看,第二产业增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增长21.7%和17.2%;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增幅均在40%左右,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文体娱乐业分别增长30.8%、22.5%和26.3%。
(四)财政支出增长较快,事关民生等重点支出保障有力。大力支持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省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近40%。加大对科教投入力度,全省技术研究与开发支出增长73.9%,职业教育支出增长30.5%。积极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全省环境保护支出增长84.5%。大力支持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全省医疗保障、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和医疗服务支出分别增长39.7%、30.9%、71.5%和52.1%。积极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全省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增长1.66倍。
四、1至7月财政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增长放缓对财政影响显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财政的影响日益显现。一方面,工业生产增速放缓,国内增值税增幅回落,1至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同比回落5.5个百分点,国内增值税增幅回落0.7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受从紧货币政策影响,1至7月房地产营业税增幅回落21.8个百分点,建筑业营业税仅增长6.1%,回落6.8个百分点。
(二)企业生产经营因难加剧,后续税源增长堪忧。受劳动力、融资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因素及要素供给不断趋紧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上升。上半年。我省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差从去年12月的5.7个百分点扩大到6.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占收入的比重为87.6%,提高0.3个百分点;财务费用增长35.2%,管理费用增长19.3%,多数企业已出现流动性偏紧的状况,已影响后续税源的数量和质量。
(三)税收政策调整的影响全面显现。一方面,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税率调低和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及个体工商户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带来的减收效应开始显现,后期减收将在上年高基数基础上更加凸显。另一方面,去年以来,国家对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耕地占用税政策作出重大调整,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由预征改为清算,在一定时期内带来相关税种的不可比增收,下半年对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将逐步减弱。
五、支持抗震救灾情况
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启动财政应急保障预案,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各项工作。一是从省级预备费中安排3000万元紧急拔往灾区,部分市县政府也向灾区捐赠了一批救灾资金。二是全省各级党政机关今年公用经费支出一律比预算减少5%,支持抗震救灾。三是全省财政共投入2.66亿元,其中省财政投入1.62亿元,拟由省级应急专项资金安排解决,确保按时完成5.574万套援建过渡安置房建设任务。四是本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积极筹措灾后恢复重建资金。根据中央规定,今后三年全省各级财政将至少安排55.68亿元,其中省本级12.56亿元,帮助青川县恢复重建。今年省财政需安排3.72亿元,拟通过节约公用支出0.3亿元、超收收入安排3.42亿元等筹措解决。
六、关于后几个月的重点工作
总的来看,下半年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复杂性、严峻性将进一步显现,财政收支形势总体上也不容乐观。财政收入上,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工业产销增幅回落,企业利润增速放缓,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还将持续,将直接使财政收入增幅进一步下行;税收政策调整减收效应将进一步显现。财政支出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建设和谐社会,各级财政要不断加大对教育、农业、科技法定支出及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同时,将安排地方财政收入的1%支援四川灾区恢复重建,财政支出增长势头较为迅猛,支出刚性不断增强,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全省各级财政部门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按照“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总体思路,坚定信心、振奋精神,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财政收支结构,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完善财政运行机制,确保全省财税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创新财税扶持机制,推动财政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大力支持科技创新,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大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大财税扶持力度,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整合财政支农资金,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大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力度,实施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完善外经贸扶持政策,加大对出口企业在调整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品牌建设、境外参展、建立营销网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实行有关税收缓征或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政策,适当降低企业社会保险费率,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促进节能产业发展,支持企业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节能降耗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切实加强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依法加强税收征管,拓宽政府非税收入征收范围和征收渠道,确保财政收入实现均衡入库、持续增长和结构优化,增强财政调控能力。
(二)整合优化财政资源,切实保障和改善社会民生。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积极筹措落实资金,保障“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的实施。切实管好用好抗震救灾各项资金,全力支持青川县灾后阪复重建工作。大力支持教育发展,建立发展学前教育激励机制,开展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实施新一轮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建立和完善省属高校质量评价体系。加大对文化特别是农村文化的投入力度,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 需求。加大就业补助资金投入,重点支持城镇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完善社会保障资金多渠道筹措机制,积极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加快实现全覆盖。加大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乡镇卫生院建设。
(三)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完善省对市县财政体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有利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财政体制;充分发挥财政体制的导向、杠杆作用,促进产业优化调整、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方式转变;大稳定小调整,进一步调动省和市县两个积极性。主要是加大对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扶持力度,完善转移支付方式,适合转化为固定性、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的市县专项资金改列为一般性转移支付,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增强各级财政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总结“乡财乡用县管”实施情况,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四)深化财税管理改革,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大“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预算管理改革力度,试行建立省级债务计划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省级社会保障预算制度。不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完善预算定额体系、费用支出标准体系和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公益类事业单位“花钱办事”机制;加强项目预算管理,清理、整合省级专项资金。稳步推进财税库银横向联网改革和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公务卡试点。贯彻落实政府采购政策功能,推进电子化政府采购工作,探索试行地区联合政府采购模式。完善绩效评价制度,加强对绩效自评工作指导,做好重点项目绩效评价实施工作。巩固提高农村综合改革成效,加大对村级组织运转扶持力度,开展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与财政奖补挂钩试点。加快推进“金财工程”各类软件的开发、推广和应用工作。
(五)完善财政监管机制,推进依法规范高效理财。加强财政法制建设,积极推进政务信息公开,提高依法理财水平。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强化财政资金项目预算审核。牢固树立节俭意识,完善公务接待费管理办法,大力压缩一般性财政支出。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地方财政风险;以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为突破口,积极推进乡镇政府性债务的化解工作。认真清理涉农、涉企和教育收费项目,加大清费减负力度。加强日常会计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和整顿会计秩序。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2007年全省和省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已向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报告。2007年全省财政总决算和省级财政决算已经编成。现在,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2007年全省财政总决算和省级财政决算。
2007年,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遵循“集中财力办大事”和“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有所积累、四要增强宏观调控能力”的理财原则,着力构建“三个三”工作措施长效机制,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优化财政收支结构,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完善财政运行机制,财政收入超额完成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任务,有力保障了各项重点支出的需要,促进了全省经济建设、事业发展和社会稳定。
一、2007年全省财政总决算
2007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汇总预算为1453.45亿元,决算数为1649.50亿元,决算收入与向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报告的执行数一致,完成预算的113.5%,比上年增长27.1%,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6.3%。不可比因素约139.70亿元,主要有:1、房地产超常增长,相关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等增加收入81.70亿元;2、出口退税免抵调库增加及校办福利企业退税政策调整等,增值税增加收入28.50亿元;3、股市超常活跃,银行连续加息,金融保险证券营业税增加收入9.80亿元;4、全面实行个人所得税全员申报制度,加大地方小税种的征管力度,增加收入19.70亿元。
2007年全省财政支出汇总预算为1646.80亿元,决算数为1806.79亿元,决算支出比向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报告的执行数减少0.07亿元,完成预算的109.7%,比上年增长22.8%,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5.1%。不可比因素约113.10亿元,主要有:1、加大民生、环保等重点社会事业投入60.40亿元;2、油价补贴、循环经济建设等增加投入29.10亿元;3、增资翘尾因素增加支出23.60亿元。
2007年,全省财政总收入完成3239.8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7.3%,同口径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按照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计算,2007年全省地方财政决算收入1649.50亿元,加上中央税收返还290.15亿元和各项补助97.70亿元,调入资金6.68亿元;减去2007年全省财政决算支出1806.79亿元,上交中央93.88亿元,增设预算周转金、调出资金以及结转下年支出款项115.68亿元,收支相抵,结余27.67亿元。
二、2007年省级财政决算
2007年省级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161.77亿元,决算数为174.80亿元,决算收入与向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报告的执行数一致,完成预算的108.1%,比上年增长21.0%,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2.7%。不可比因素约12.00亿元,主要有:1、股市超常活跃,银行连续加息,金融保险证券营业税增加收入9.80亿元;2、新办电厂投产增值税增加收入2.20亿元。
2007年省级财政支出预算为202.68亿元,决苒数为207.07亿元,决算支出与向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报告的执行数一致,完成预算的102.2%,比上年增长13.6%,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2.2%。不可比因素约2.80亿元,主要是增资翘尾因素增加支出2.80亿元。
2007年省本级超收收入13.03亿元,主要安排用于义务教育免课本费、提高农村中小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补助、化解义务教育债务补助、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自主创新等方面,具体结转下年使用。
按照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计算,2007年省级地方财政决算收入174.80亿元,加上中央税收返还227.99亿元和各项补助88.82亿元,市县上交342.93亿元,调入资金1.02亿元;减去2007年省级财政决算支出207.07亿元,上交中央69.86亿元,对市县税收返还194.88亿元和转移支付313.74亿元,调出资金以及结转下年支出款项等49.46亿元,收支相抵,结余0.55亿元。
2007年,省对市县转移支付313.74亿元,其中:专项转移支付146.31亿元,一般转移支付167.43亿元,体现了以一般转移支付为主体的转移支付制度。省财政建立以人口、地域和财力等因素为依据的一般性财力转移支付制度;以“八大水系”为对象的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以提高财政收入质量为目标的优化收入结构奖励性转移支付制度等,使欠发达地区财政困难状况得到改善,财政支付能力得到增强。2007年,全省经济欠发达县(市)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财政支出与经济发达县(市)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财政支出的比率分别为1:2.17和1:1.1。省级财政转移支付保障了市县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缩小了地区间财力差距,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对构建和谐浙江、“平安浙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2007年主要财政工作
(一)发挥财税职能作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善财政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全省用于“三农”支出的财政性资金达496.20亿元,增长32.9%,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筹措落实资金,支持“五大百亿”工程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重大产学研技术攻关,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和高技术产业的提升发展。完善外经贸财政扶持政策,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
(二)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做好做大财政“蛋糕”。加强营业税分行业税源管理,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切实加强地方小税种征管。49个市县推行社会保险费“五费合征”。推广应用新版政府非税收入征管信息系统,加强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征管,努力增加政府非税收入。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50.9%,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质量进一步提升。
(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改善民生。按照“增量优方向、存量调结构、增量调存量”的原则,积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全省和省级财政增量用于民生支出分别占70.3%和82.2%,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启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省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进一步完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全省用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财政资金为300.55亿元,占全省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6.7%。加大促进就业再就业财政投入,支持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重点扶持城镇零就业家 庭和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就业。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试点,支持农村和城市社区公其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投入,实行生态环境保护财力转移支付办法,省财政投入各类生态环保专项资金29.53亿元,增长28.2%。加大公检法司财政投入,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体制,加强农村社区公共安全,推进“平安浙江”建设。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和农村文化建设,支持“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运动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省财政对欠发达和海岛地区等市县的转移支付为167.44亿元,增长35.3%,全省所有县(市)地方财政收入均超亿元。
(四)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深化部门预算改革,调整和完善定员定额体系,改革事业单位财政供给方式。省级预算单位全面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初步建立全省绩效评价指标库,做好重点项目评价,扎实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认真做好全省公务员津贴补贴规范工作。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完善定点采购和协议供货制度,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继续抓好农村综合改革,完善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机制。
(五)完善财政监管机制,强化财政监督管理。认真贯彻《浙江省省级预算审查监督条例》,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强化项目支出审核与监督。进一步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积极开展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义务教育负债工作,防范财政风险。大力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完善差旅费、会议费、接待费三项费用标准。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切实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行政监管和会计诚信建设,维护财经秩序。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财政工作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公共财政体系不够完善,公共财政职能发挥还不够充分;优化财政收支结构难度加大;财税管理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任务较重;等等。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通过严格财税管理、深化财税改革、创新工作机制等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对省审计厅2007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中反映的问题,我们一定认真研究,积极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改进。我们将着力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加强监管,严肃财经纪律,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关于2007年全省和省级政府性基金收支决算以及全省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情况,详见专题材料。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下面,我汇报今年前7个月全省和省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后几个月的重点工作。
一、1至7月全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1至7月,全省地方财政收入1306.84亿元,增长25.1%,完成年初预算的70.6%。主要项目完成情况:1、国内增值税(25%部分)完成213.10亿元,增长22.0%。2、营业税完成392.40亿元,增长25.0%。3、企业所得税(40%部分)完成246.23亿元,增长11.6%,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8.7个百分点,主要是受“两法”合并及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影响。4、个人所得税(40%部分)完成78.34亿元,增长19.1%。5、其他各税292.88亿元,增长39.4%。其中,城镇土地使用税35.77亿元,增长4.13倍。主要是《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施行,税额标准上下限提高约4倍左右。6、非税收入83.89亿元,增长40.2%。主要原因是:上年同期负增长0.2%,基数较低;国有企业亏损补贴退库下降6.4%;排污费、教育费附加、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增长较快。
1至7月,全省财政支出1099.67亿元,增长29.2%,完成预算的55.0%。主要项目完成情况: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95.47亿元,增长15.7%,完成预算的56.6%。2、公共安全支出107.30亿元,增长17.8%,完成预算的56.4%。3、教育支出244.24亿元,增长22.1%,完成预算的57.1%。4、科学技术支出38.03亿元,增长50.9%,完成预算的47.5%。5、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7.43亿元,增长29.8%,完成预算的49.7%。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2.01亿元,增长39.8%,完成预算的59.6%。7、医疗卫生支出65.40亿元,增长41.1%,完成预算的52.0%。8、环境保护支出20.07亿元,增长84.5%,完成预算的61.0%。9、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06.96亿元,增长40.4%,完成预算的64.1%。10、农林水事务支出82.35亿元,增长25.9%,完成预算的51.7%。
二、1至7月省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1至7月,省本级地方财政收入147.67亿元,增长25.1%,完成预算的75.7%。主要项目完成情况:1、国内增值税(25%部分)12.72亿元,增长15.2%,完成预算的52.9%。2、营业税62.50亿元,增长38.3%,完成预算的86.4%。3、企业所得税(地方部分)36.47亿元,增长16.0%,完成预算的85.6%。4、个人所得税(地方部分)7.34亿元,下降16.4%,完成预算的54.1%,主要是国家将利息个人所得税税率由20%下调为5%,导致省本级减收2.79亿元。5、国有企业亏损补贴1.77亿元,下降4.6%,完成预算的50.7%。6、行政性收费收入12.51亿元,增长27.1%,完成预算的66.8%。7、教育费附加收入4.17亿元,增长19.8%,完成预算的66.0%。
1至7月,省本级财政支出113.36亿元,增长15.1%,完成预算的50.0%。主要项目完成情况: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1.72亿元,下降5.0%,完成预算的39.1%。2、公共安全支出17.50亿元,增长2.8%,完成预算的53.0%。3、教育支出32.06亿元,增长14.9%,完成预算的61.6%。4、科学技术支出6.09亿元,增长17.3%,完成预算的32.4%。5、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4.20亿元,增长7.9%,完成预算的37.9%。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32亿元,增长21.2%,完成预算的57.6%。7、医疗卫生支出11.97亿元,增长29.0%,完成预算的53.7%。8、农林水事务支出11.28亿元,增长5.9%,完成预算的49.5%。9、工业商业等事务支出11.67亿元,增长56.8%,完成预算的68.6%。
三、1至7月全省财政预算执行的主要特点
(一)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增幅呈避月回落态势。1至7月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速,但受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原材料涨价、从紧货币政策、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叠加效应”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全省财政收入总体呈逐月回落态势。全省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比上年同期分别回落5.8和3.4个百分点,比今年一季度分别回落4.1和3.7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分别回落1.5和1.8个百分点。
(二)小税种和非税收入增收贡献提高,主体税种增幅回落。1至7月,地方各小税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22.4%,提高2.3个百分点,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增收贡献率为31.6%,提高8.4个百分点。非税收入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增收贡献率为9.2%。国内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四大主体税种(地方部分)增幅已连续两个月回落,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1.2%,回落3.0个百分点,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增收贡献率为59.2%,回落17.6个百分点。
(三)第三产业税收比重提高,增收行业趋于多元。1至7月全省第三产业地税税收增长快于第二产业7.3个百分点,占税收总额的比重为64.3%,提高1.4个百分点,增收贡献率达71.0%。从增收行业看,第二产业增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增长21.7%和17.2%;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增幅均在40%左右,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文体娱乐业分别增长30.8%、22.5%和26.3%。
(四)财政支出增长较快,事关民生等重点支出保障有力。大力支持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省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近40%。加大对科教投入力度,全省技术研究与开发支出增长73.9%,职业教育支出增长30.5%。积极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全省环境保护支出增长84.5%。大力支持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全省医疗保障、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和医疗服务支出分别增长39.7%、30.9%、71.5%和52.1%。积极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全省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增长1.66倍。
四、1至7月财政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增长放缓对财政影响显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财政的影响日益显现。一方面,工业生产增速放缓,国内增值税增幅回落,1至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同比回落5.5个百分点,国内增值税增幅回落0.7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受从紧货币政策影响,1至7月房地产营业税增幅回落21.8个百分点,建筑业营业税仅增长6.1%,回落6.8个百分点。
(二)企业生产经营因难加剧,后续税源增长堪忧。受劳动力、融资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因素及要素供给不断趋紧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上升。上半年。我省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差从去年12月的5.7个百分点扩大到6.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占收入的比重为87.6%,提高0.3个百分点;财务费用增长35.2%,管理费用增长19.3%,多数企业已出现流动性偏紧的状况,已影响后续税源的数量和质量。
(三)税收政策调整的影响全面显现。一方面,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税率调低和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及个体工商户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带来的减收效应开始显现,后期减收将在上年高基数基础上更加凸显。另一方面,去年以来,国家对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耕地占用税政策作出重大调整,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由预征改为清算,在一定时期内带来相关税种的不可比增收,下半年对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将逐步减弱。
五、支持抗震救灾情况
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启动财政应急保障预案,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各项工作。一是从省级预备费中安排3000万元紧急拔往灾区,部分市县政府也向灾区捐赠了一批救灾资金。二是全省各级党政机关今年公用经费支出一律比预算减少5%,支持抗震救灾。三是全省财政共投入2.66亿元,其中省财政投入1.62亿元,拟由省级应急专项资金安排解决,确保按时完成5.574万套援建过渡安置房建设任务。四是本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积极筹措灾后恢复重建资金。根据中央规定,今后三年全省各级财政将至少安排55.68亿元,其中省本级12.56亿元,帮助青川县恢复重建。今年省财政需安排3.72亿元,拟通过节约公用支出0.3亿元、超收收入安排3.42亿元等筹措解决。
六、关于后几个月的重点工作
总的来看,下半年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复杂性、严峻性将进一步显现,财政收支形势总体上也不容乐观。财政收入上,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工业产销增幅回落,企业利润增速放缓,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还将持续,将直接使财政收入增幅进一步下行;税收政策调整减收效应将进一步显现。财政支出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建设和谐社会,各级财政要不断加大对教育、农业、科技法定支出及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同时,将安排地方财政收入的1%支援四川灾区恢复重建,财政支出增长势头较为迅猛,支出刚性不断增强,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全省各级财政部门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按照“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总体思路,坚定信心、振奋精神,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财政收支结构,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完善财政运行机制,确保全省财税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创新财税扶持机制,推动财政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大力支持科技创新,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大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大财税扶持力度,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整合财政支农资金,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大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力度,实施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完善外经贸扶持政策,加大对出口企业在调整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品牌建设、境外参展、建立营销网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实行有关税收缓征或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政策,适当降低企业社会保险费率,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促进节能产业发展,支持企业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节能降耗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切实加强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依法加强税收征管,拓宽政府非税收入征收范围和征收渠道,确保财政收入实现均衡入库、持续增长和结构优化,增强财政调控能力。
(二)整合优化财政资源,切实保障和改善社会民生。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积极筹措落实资金,保障“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的实施。切实管好用好抗震救灾各项资金,全力支持青川县灾后阪复重建工作。大力支持教育发展,建立发展学前教育激励机制,开展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实施新一轮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建立和完善省属高校质量评价体系。加大对文化特别是农村文化的投入力度,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 需求。加大就业补助资金投入,重点支持城镇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完善社会保障资金多渠道筹措机制,积极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加快实现全覆盖。加大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乡镇卫生院建设。
(三)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完善省对市县财政体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有利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财政体制;充分发挥财政体制的导向、杠杆作用,促进产业优化调整、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方式转变;大稳定小调整,进一步调动省和市县两个积极性。主要是加大对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扶持力度,完善转移支付方式,适合转化为固定性、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的市县专项资金改列为一般性转移支付,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增强各级财政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总结“乡财乡用县管”实施情况,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四)深化财税管理改革,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大“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预算管理改革力度,试行建立省级债务计划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省级社会保障预算制度。不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完善预算定额体系、费用支出标准体系和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公益类事业单位“花钱办事”机制;加强项目预算管理,清理、整合省级专项资金。稳步推进财税库银横向联网改革和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公务卡试点。贯彻落实政府采购政策功能,推进电子化政府采购工作,探索试行地区联合政府采购模式。完善绩效评价制度,加强对绩效自评工作指导,做好重点项目绩效评价实施工作。巩固提高农村综合改革成效,加大对村级组织运转扶持力度,开展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与财政奖补挂钩试点。加快推进“金财工程”各类软件的开发、推广和应用工作。
(五)完善财政监管机制,推进依法规范高效理财。加强财政法制建设,积极推进政务信息公开,提高依法理财水平。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强化财政资金项目预算审核。牢固树立节俭意识,完善公务接待费管理办法,大力压缩一般性财政支出。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地方财政风险;以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为突破口,积极推进乡镇政府性债务的化解工作。认真清理涉农、涉企和教育收费项目,加大清费减负力度。加强日常会计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和整顿会计秩序。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