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情手绘封 大家玩小品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diant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枚普通的信封,如果在上面画画题词,相信原本平淡的通信一定会因此增加几许亮色。特别是书画家的手绘封,具有极高的艺术性,集诗、书、画、印和邮于一体,有着鉴赏、珍藏的双重价值。
  其实,英国人早在19世纪50年代就开始在他们的信封上弄些涂鸦之作,手绘封的收集在世界各地相当盛行。在盛世收藏的当今社会,手绘封的制作和收藏活动在我国也越来越兴盛。众多品类的手绘封中,大师名家的手绘封艺术价值高、数量少,是金字塔的塔尖,普通人“一封难求”。
  20余年来,我孜孜以求,一直从事书画名家手绘封的收藏,而我的努力也得到了众多书画家的关爱和帮助。目前,我已珍藏了华君武、王琦、孙其峰、沈鹏、刘文西、孙克纲、何家英、杨力舟等当代中国书画名家的2000多枚手绘封。岁月悠悠,当年为我创作手绘封的画家中有的已是百岁老人,甚至不少人已经封笔,而近些年又有不少书画家陆续驾鹤西归,令人惋惜。翻阅我珍藏的手绘封,欣赏信封上气势磅礴的名山大川、清丽秀美的江南水乡古镇、多彩多姿的花卉草木、展翅搏击长空的雄鹰、奔腾万里的骏马以及刻画入微的古今人物……打开尘封的记忆,这不仅是手绘封的艺术盛宴,也是向那些关爱和帮助过我的艺术家的一次致敬,同时也向天国里的画家寄托一份哀思。
  王琦(1918年-) 中国版画发展道路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曾任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王老在信封上用钢笔勾画的“嘉陵江小景”颇有版画韵味,是王老对年轻时在重庆生活的一份记忆。
  孙其峰(1920年-) 曾任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现为天津美术学院终身教授、天津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是当代中国杰出的书法家和花鸟画大师之一。“墨竹图”手绘封上,可见其书画相融、炉火纯青的艺术风貌。
  江有生(1921年-) 1942年参加新四军,曾任一旅战地服务团漫画木刻组组长、《苏中画报》主编。2005年江老为我创作了这枚手绘封,画面上一只乌龟正悠闲地叼着烟斗,托着画盘,在另一只乌龟赤裸的背上画画,地上静静地放着刚脱下的龟壳。连作为生命安全重要保障的壳都弃到一边,而追求所谓时髦的身体彩绘,是否讽刺了当今有些过火的行为艺术?
  刘伯俊(1921年-) 1947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专,师承潘天寿、吴弗之,攻写意花鸟。2006年刘老为我画的彩墨蝌蚪手绘封,画面动感强、现代感强,整体意蕴和色彩观无不体现了他高深的彩墨造诣。
  孙克纲(1923年-2007年) 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06年,在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为我画了“青城山色”手绘封,画面虽小但意蕴深远、笔墨厚重。孙老在年轻学画时就养成了惜纸惜笔的习惯,即使到了晚年依然如故。每当晚上画毕,他便收拾画案,将裁下的纸边放好,用砚边余墨在上面作画,最小的画和火柴盒差不多大。
  华宜玉(1922年-2005年) 享有盛誉的水彩画教授、水彩建筑画专家,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著名女水彩画家之一。2002年癌症手术后忍着病痛仍然为我创作了这枚手绘封,蓝天绿地远树是老教授的期待和梦幻。
  田宇高(1923年-2013年) 我国水彩画界的领军人物,在透明水彩、中西技法结合等方面的成就得到了广泛推崇。曾执教于贵州大学和贵阳师范学院,与贵州结下了不解之缘。手绘封上的侗族村寨、鼓楼给我们带来了宁静优美的享受。
  孙恩同(1923年-) 是当代中国山水画坛的泰斗级人物,中国关东画派创始人之一,现为中国美协会员、辽宁省文史馆馆员、鲁迅美术学院教授。“北国初春”手绘封上,冰雪消融,飞鸟带来春的消息,是很有诗情画意的小品。
  赵延年(1924年-) 版画家、美术教育家,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版画家协会顾问。赵教授80岁生日时为我创作了这枚手绘封,仙翁伏在寿桃上酣然入睡,如此超逸可谓他当时心境的写照。
  顾生岳(1927年-2012年) 浙派人物画“五老”之一,生前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画院副院长、杭州市美协主席。2006年,顾教授帮我绘制了一枚回族老人手绘封。我在信封上贴的是《民族大团结·回族》邮票,顾老先生便画了一个回族老人,悠闲地坐在一把小椅子上,慈祥的目光注视着欢乐的舞者,和着舞蹈的旋律拍着手鼓。寥寥几笔,互相呼应,整个信封上的人物都变得鲜活了。
  陈大章(1930年-)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陈大章一直以梅的风骨绘画、做人,他笔下的梅花枝干挺拔、花繁叶茂,千树万树花团锦簇,傲霜斗雪,充满了勃勃生机。
  全山石(1930年-) 1960年毕业于苏联列宾美术学院,曾任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教务长,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荣誉教授。《塔吉克姑娘》是全教授新疆写生中的一幅杰作,手绘封便是根据这幅作品而作的彩色铅笔摹本。
  赵宗藻(1931年-) 1955年起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历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版画系主任、副院长等职。赵老为我创作的“瓜之新品种”手绘封,虽然是戏笔,却很有笔墨功力,颇有乡土情趣。
  刘文西(1933年-) 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陕西国画院名誉院长。他在信封上题写“江山多娇”,表达了他对美丽中国的热爱。
  孔仲起(1934年-) 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孔教授画石苍茫雄劲、画云千重万变、画水波澜壮阔,“云山图”封上的画面不及手掌大小,仍然气势宏大、浑厚华滋。
  杜泳樵(1934年-2008年)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以色彩上的造诣著称于世,有色彩魔术师之称。杜教授用水彩手法画的“田园风光”手绘封,将西方地道的绘画语言与中国画的文人风致、大写意的笔墨气韵熔于一炉,具有强烈的表现性和情感性。
  朱乃正(1935年-2013年) 1958年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受吴作人、艾中信、王式廓等先生指导。从1959年来到青海到1980年调回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先生在青海生活了21年。2002年国家邮政局发行的《青海湖》特种邮票就是由朱教授设计的,我有幸珍藏了他亲笔绘制的青海湖手绘封。
  陈忠志(1936年-2008年) 生前系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他是长安画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西安美术学院“三驾马车”之一。2005年,他帮我画了猫手绘封,虽然笔墨不多,却也是书画俱全,留住了他特定时期的艺术痕迹。
  黄铁山(1939年-) 1959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在中国水彩画界享有很高声誉。“江岸小景”手绘封上画面清新、明朗,水色通明。
  石齐(1939年-) 原北京画院艺委会副主任、人物画创作室主任,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石齐对鸡情有独钟,曾在画院里养鸡,每日画鸡。“双吉图”手绘封也是他画鸡艺术的一份记录。
其他文献
提及竹刻艺术,当代竹刻大家徐秉方不能不提。  2014年9月的一个午后,我们来到徐秉方先生位于上海的家。徐先生坐在工作台前正端详、摩挲着一件刚刚雕刻成型的臂搁。这件落款“山重水复”的臂搁尽管所表现的题材是古今文人墨客最擅表现的山水。不过此山水非彼山水—远山与瀑布、云雾与湖水、树木与山石……营造出好一个云雾缭绕、山峦叠嶂,令人不禁拍手叫绝。难怪中国文物鉴赏大家王世襄先生曾这样评价徐秉方的竹刻作品:“
期刊
民国的竹子,我想应该与唐宋元明清,或更远的盘古开天地的羲黄时代的竹子无甚区别,一个物种的变异,几千年是不够的。以竹入画,以竹喻君子,我们讲得很多;竹子的品种我们也讲了很多。回到本题,民国之竹,想说的却是民国的几位文人(张爱玲,周作人,胡兰成,沈启无),他们和一首咏竹诗的关系,他们和一本《苦竹》杂志的关系。  说起这几位文人,人们很难把他们与“竹文明”“竹文化”联系起来,可是他们却共同赋与寻常的竹子
期刊
笔者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初涉古玩旧物,尤其喜爱竹折扇,怀于袖中,风雅万千,迄今为止,家中折扇已经收藏了近千把。  一把没有打开的摺扇放在人们面前,首先看到的是扇骨的材质和外观造型。材质美、造型巧,自然就会博得人们的喜爱。扇子的制作本身体现着各种工艺技术水平,扇子雕刻游刃自如,深浅相宜,展示着精致技艺;扇面上的书画又为其增添艺术观赏性,因而扇子成为集实用、工艺和艺术三重价值的物品。  以竹为雅  说
期刊
当前,内地艺术品仓储是和艺术品的保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有需要的藏家及相关机构、人士而言,显然不失为一种有益的选择。一边是保税区仓储服务建设陆续兴起,另一边,相当一部分藏家仍然对此“概念模糊”,保持“距离”—  前不久,北京天竺文化保税园正式开园,这是继厦门象屿文化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后,又一个身处保税区并正式投入运营的艺术品园区。除了保税的概念,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要属艺术品仓储了。  近年来
期刊
七年前,英国大英博物馆举办了『秦始皇兵马俑』展览,参观人数多达85万人次,吸引力仅次于其于1972年举办的『图坦卡蒙宝藏』展览。今年9月,又一场以中国为主题的大规模特展在大英博物馆拉开了帷幕,中国的又一个盛世王朝再次引发世界的惊叹。  虽然明朝在1368年由洪武皇帝朱元璋建立,但自1400年至1450年这50年左右的一个阶段,往往被视为明朝的一个“重建”期,对中国影响深远。这50年里,中国的首都从
期刊
又近一年重阳时,朋友约我到龙井路上的中国茶叶博物馆喝茶,顺便看两幅吴昌硕的作品。两幅作品,一幅画梅,一幅绘菊,都是吴昌硕晚年所作,颇为养眼。尤其那幅菊画,竟然让我想起了在新加坡秋斋曾经看过的一幅吴昌硕的菊画,把一件几乎忘记了的事情又想了起来,令我高兴。  看画就是这样,常常会钩沉记忆,盘活脑子,给人快乐。  秋斋的菊画四尺整纸(纵137里米,橫68.5厘米),对角构图,画从左上角起笔,枝蔓抱团,花
期刊
霸国,作为西周的封国,在史料中缺乏记载。随着霸国墓葬的发现,这个失落之国为世人所认知。  2007年5月,在山西临汾市翼城县大河口,一个墓葬群的发现轰动了考古界。史料中没有丝毫印迹的西周封国——霸国横空出世。数量惊人的随葬品、风格独特的葬俗、精美的漆木器、最早的漆木人俑、填补史籍记载空白的青铜器铭文、保存完好的原始瓷器……欲知答案者无不期待着合理的解释。  令人惊喜的是,在1号大墓中发现的一件青铜
期刊
杭州西湖,名闻天下。三潭印月,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  湖中最大的岛屿小瀛洲,又名三潭印月,面积6万平方米,岛荫凝秀,园林精雅,文脉蕴藉,丰姿绰约。仲秋时节,空中月、水中月、塔中月与赏月人心中各有寄托的“明月”上下辉映、神思遄飞,向来为秋游者必到之处。岛的南边,湖中建有三座石塔,相传为苏东坡任杭州太守时疏浚西湖所设,形成了“湖中有深潭,明月印水渊,石塔来相照,一十八月圆”的奇异景象。  西湖的美丽吸
期刊
阳光明媚的午后,一位银发童颜、精神矍铄的老人伫立在南浔名人展馆的展板前,望着眼前展出的近十位亲人,眼角闪烁着晶莹的泪光……这位老人名叫金允臧,谱名叫“金开谋”,1948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是南浔富商“八牛”之一金家的第四代小姐、著名竹刻艺术家金西厓最小的女儿。现随其长女定居在澳大利亚,今年92岁,也是南浔金氏家族辉煌历史最后的亲历者和当事人。  今年新春伊始,她向南浔区档案局捐赠了一批珍贵的原
期刊
穿过故宫东华门那片停车场,前方的小院与紫禁城内多数的庭院不同,它并非红墙金瓦富丽堂皇,而是红墙碧瓦宁静朴实。原名“撷芳殿”,至乾隆十一年(1764年)在其原址修建了这三所院落作为皇子居住处,因位置近宁寿宫南,俗称“南三所”。按阴阳五行,东属木,青色,主生长,故屋顶覆绿色琉璃瓦,也称“阿哥所”。  如今的“阿哥所”里有一位不是阿哥的阿哥——旗(奇)人郭玉海。他1983年就职故宫博物院,师从纪宏章先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