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上期)
18.白釉花瓣口尊 →
口径12.6厘米,腹径11.2厘米,底径8.1厘米,高10.4厘米。出土时口部略残。口呈八瓣花卉状,尖圆唇,长颈微束,小溜肩,腹微鼓,腹部与口部相对应也呈八瓣瓜棱状,圈足外撇,足沿外翻,圈足上有三个两两一组的圆形镂孔。肩与腹交界处饰有两周凹弦纹,器表通体施白釉,晶莹剔透,光亮润洁。
← 19.黑釉葵口盂
口径13厘米,腹径10厘米,底径5厘米,高8.1厘米。八瓣葵花形口,曲腹,小圈足,足底外侧轻微抹削。口沿及腹部饰有贴塑的小白花,器内外壁通体施黑釉,底露白胎。
20.黑釉瓷盂 →
口径9.4厘米,底径4厘米,高6厘米。器形较小。圆形,敞口,曲腹,小圈足,足底外侧轻微抹削。除圈足及底外,器内外通体施黑釉。
← 21.三彩
口径10.3厘米,底径5.5厘米,高6.5厘米。直口微敛,平折沿由内向外下展,弧腹下折收,喇叭形圈足。腹上饰有单重莲瓣纹。器表施以酱、黄釉及绿彩,器内及柄部以下裸露白胎。
22.白釉灯 →
口径4.2厘米,底径5.7厘米,高8.6厘米。宽折沿下倾,折腹深浅不一,喇叭形高足,中空,座外撇,足上有凸箍一道。器表施白釉,器内壁及足座露浅黄胎。
← 23.白釉灯
口径10.2厘米,底径5.8厘米,高8.3厘米。宽折沿下倾,折腹较浅,喇叭状高足,中空,座外撇,足上有凸箍一道。圈足外饰有白彩,器表施白釉,器内壁及足座露姜黄胎。
24.黄釉葵口渣斗 →
口径14厘米,腹径10.8厘米,底径6.3厘米,高12.2厘米。大敞口,为十四瓣葵花口,口部有内凸外凹的十四条直线,将口分成十四等份;圆腹,腹部堆塑四个对称的宝相花图案,在下腹部和圈足交接处的宝相花之间有四个泥条捏塑的小支架;直口盘形小圈足,圈足中央有一个小孔。器内留有三个叠烧时的小支点。口下、中腹及下腹部饰两到三周凹弦纹,除四个小支架和圈足外,其余部分均施晶莹剔透的黄釉。
← 25.白瓷划花枕
长25.65厘米,宽16.2厘米,高14.6厘米。枕面略呈楔形,前低后高,后壁上留有一小圆孔,枕前面的两个角在入敛时被有意打掉。枕面后、左、右三侧用双道浅阴线作边框,其内又有一周浅阴线作内框,框内以珍珠作底,在缠枝间刻划了十朵开放的花卉。枕身前后左右也以一周浅阴线和剔边勾划出四幅大小不等而图案相同的画面,均为剔出的缠枝花卉。器表施白釉,枕面及四周剔花留出的部分则施以青釉,底面露胎。
26.白瓷划花枕 →
长26.6厘米,宽20.9厘米,高12厘米。枕面近椭圆形,枕前后两侧各有一个凹面,使枕面俯视略呈花瓣状,后壁留有一个小圆孔,枕前有一角在入敛时被有意敲掉。枕面先用单线条依面的形状勾出一周边框,其内又用两道线条也依面的形状勾出一周边框,两周边框内饰连续的缠枝,中间的框内则划出了一朵盛开的卷枝牡丹,其余部分以珍珠地为衬底。枕身四周有五幅图案,枕正面饰两幅图案相同的缠枝花卉图,左右两侧各饰一幅相同的缠枝花卉图案,背面饰一幅画面较大的缠枝花卉图,这些画面的其他部位均以珍珠地为衬底。器表施白釉,边框和花叶的轮廓及细部施酱黄釉,底面露胎。
← 27.三彩狮枕
长18.55厘米,宽12.3厘米,高9厘米。枕面呈椭圆形花瓣状,边周出沿,前面略低,后壁有一个圆形小孔。底座为双狮合体并卧,两狮头向外,狮面造型生动,栩栩如生。两狮头中间有一带穗绣球,意为二狮戏球。枕面边沿有两周阴线,中部饰水波纹,纹样外又用一周阴线作边框。枕面上施酱釉,间或部分黄釉,枕身施绿、黄、酱三色釉,底面露胎。
↑ 28.三彩狮枕
长19.5厘米,宽13.5厘米,高9.6厘米。枕面为椭圆形花瓣状,边周出沿,前面略低,后壁有一个圆形小孔。狮身作卧伏状,张口露齿,曲腿前伸。枕面外侧饰两周阴线纹,中部饰较模糊的水波纹。枕面及狮身皆施绿、黄、酱三色釉,底部露胎。
↑ 29.酱釉瓷枕
长17.55厘米,宽11.8厘米,高9.9厘米。此枕造型呈银锭式,两端翘起中间凹,前低后高,左右两侧壁上各有一圆形小孔。枕面外侧有一周阴线,向内有两周浅阴线,并四角各向外出一短线。枕身前面刻划两朵盛开的缠枝花卉;后面高浮雕一戏球的雄狮形象,狮呈站立状,呲牙咧嘴,鬃毛倒立,尾部夸张性地呈枝叶状;枕左右两侧剔画出缠枝花卉图案。枕面施酱釉,其间用无数深褐色的短线勾划出似兔毫般的图案,枕身施酱、黄二色釉,底面露胎。
↑ 30.黄釉瓷卧童
长10.8厘米,宽4.2厘米,高5.25厘米。大头小儿侧卧于长方形的床榻之上,一手枕于头下,一手放在胯下并握一荷蓬。小儿体态丰满,睡姿安详,其状已进入香甜的梦乡。床榻前后两侧模印有缠枝图案,卧童及床榻的上部均施晶莹黄釉,底露浅黄胎。
31.黄釉瓷虎 →
长6.9厘米,宽4.7厘米,高9.2厘米。坐卧状,怒目平视,虎口微张,两个獠牙露于口外。虎身用数条略呈“S”形的双道凹弧线来表示虎毛,除虎所卧的圆形平台露浅红色胎外,余均施亮色黄釉。
从上述河南三门峡庙底沟宋墓出土的瓷器看,其器物和釉色种类非常繁多。其中器物种类主要有罐、碗、盘、水注、盅、壶、瓶、尊、盂、灯、渣斗、枕以及虎、人物等;釉色以白釉为主流,其他有黑釉、青釉、黄釉、酱釉和三彩釉等。
白釉瓷器在庙底沟宋墓中出土最多,且造型规整、施釉光洁匀净。如图18的花瓣口白瓷尊、图25和图26的白釉划花瓷枕等,这与《元和郡县志·卷五·河南府》及《新唐书·地理志》中关于河南府盛产白釉瓷器并向长安进贡的记载相吻合。据此,我们认为三门峡庙底沟宋墓出土的白釉瓷器,应出自磁州窑系类型的河南新密西关窑、登封曲河窑和鲁山段店窑等窑口。
庙底沟宋墓中出土黑釉瓷器均为日常生活用具,其特点是:器型较小,一般胎体厚重;器物往往里外施釉,器内只在腹部以上施釉,器外在下腹部接近圈足及圈足部位均不施釉而露胎;釉色乌黑暗亮,给人以古朴庄重感。黑瓷应为豫西地区附近烧制黑釉瓷器的民间瓷窑所出。
青釉瓷器在庙底沟宋墓中出土极少。如图17的青釉瓷尊,造型独特,釉色深凝,工艺精湛,堪称珍品,与陕西耀州窑出土的北宋早期的青瓷灯(见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宋代耀州窑》,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出版),无论外部造型,还是装饰图案都非常相像,应为耀州窑的产品。
庙底沟宋墓中出土的黄釉瓷器除图24的葵口渣斗外,其他均为小件器物或玩具类的虎、人物等。如图24的黄釉葵口渣斗,做工精细,与陕西耀州窑出土的宋代中期的青瓷渣斗(同上)在造型和尺寸上都十分接近,应出自耀州窑窑口;其他则出自河南的郏县黄道窑或新密西关窑。
庙底沟宋墓中出土的酱釉或褐釉瓷器较少,但不乏精品。如图29的元宝式酱褐色釉瓷枕,不仅花纹简单流畅,颜色光亮,枕的表面有似兔毫般纹样,而且具有实用性强、粗犷、质朴、美观的特色,可能为磁州窑系类型的河南禹州扒村窑或修武当阳峪窑所烧制。
宋三彩在庙底沟出土的多为瓷枕,而且以狮形三彩枕为主,另有三彩灯等个别小件器物。这些三彩器物虽然缺乏唐三彩的亮丽明快和斑斓璀璨,但它素雅大方,朴实端庄,给人以成熟之美,故应为汝州严和店窑或宝丰清凉寺窑的产品。
总之,三门峡庙底沟出土的这批宋代瓷器,不仅品类繁多,器型多样,釉色优美,而且典雅含蓄,高贵朴实,体现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简洁素雅之美,有明显的民族精神体现,这为研究宋代瓷器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全文完)(责编:雨岚)
18.白釉花瓣口尊 →
口径12.6厘米,腹径11.2厘米,底径8.1厘米,高10.4厘米。出土时口部略残。口呈八瓣花卉状,尖圆唇,长颈微束,小溜肩,腹微鼓,腹部与口部相对应也呈八瓣瓜棱状,圈足外撇,足沿外翻,圈足上有三个两两一组的圆形镂孔。肩与腹交界处饰有两周凹弦纹,器表通体施白釉,晶莹剔透,光亮润洁。
← 19.黑釉葵口盂
口径13厘米,腹径10厘米,底径5厘米,高8.1厘米。八瓣葵花形口,曲腹,小圈足,足底外侧轻微抹削。口沿及腹部饰有贴塑的小白花,器内外壁通体施黑釉,底露白胎。
20.黑釉瓷盂 →
口径9.4厘米,底径4厘米,高6厘米。器形较小。圆形,敞口,曲腹,小圈足,足底外侧轻微抹削。除圈足及底外,器内外通体施黑釉。
← 21.三彩
口径10.3厘米,底径5.5厘米,高6.5厘米。直口微敛,平折沿由内向外下展,弧腹下折收,喇叭形圈足。腹上饰有单重莲瓣纹。器表施以酱、黄釉及绿彩,器内及柄部以下裸露白胎。
22.白釉灯 →
口径4.2厘米,底径5.7厘米,高8.6厘米。宽折沿下倾,折腹深浅不一,喇叭形高足,中空,座外撇,足上有凸箍一道。器表施白釉,器内壁及足座露浅黄胎。
← 23.白釉灯
口径10.2厘米,底径5.8厘米,高8.3厘米。宽折沿下倾,折腹较浅,喇叭状高足,中空,座外撇,足上有凸箍一道。圈足外饰有白彩,器表施白釉,器内壁及足座露姜黄胎。
24.黄釉葵口渣斗 →
口径14厘米,腹径10.8厘米,底径6.3厘米,高12.2厘米。大敞口,为十四瓣葵花口,口部有内凸外凹的十四条直线,将口分成十四等份;圆腹,腹部堆塑四个对称的宝相花图案,在下腹部和圈足交接处的宝相花之间有四个泥条捏塑的小支架;直口盘形小圈足,圈足中央有一个小孔。器内留有三个叠烧时的小支点。口下、中腹及下腹部饰两到三周凹弦纹,除四个小支架和圈足外,其余部分均施晶莹剔透的黄釉。
← 25.白瓷划花枕
长25.65厘米,宽16.2厘米,高14.6厘米。枕面略呈楔形,前低后高,后壁上留有一小圆孔,枕前面的两个角在入敛时被有意打掉。枕面后、左、右三侧用双道浅阴线作边框,其内又有一周浅阴线作内框,框内以珍珠作底,在缠枝间刻划了十朵开放的花卉。枕身前后左右也以一周浅阴线和剔边勾划出四幅大小不等而图案相同的画面,均为剔出的缠枝花卉。器表施白釉,枕面及四周剔花留出的部分则施以青釉,底面露胎。
26.白瓷划花枕 →
长26.6厘米,宽20.9厘米,高12厘米。枕面近椭圆形,枕前后两侧各有一个凹面,使枕面俯视略呈花瓣状,后壁留有一个小圆孔,枕前有一角在入敛时被有意敲掉。枕面先用单线条依面的形状勾出一周边框,其内又用两道线条也依面的形状勾出一周边框,两周边框内饰连续的缠枝,中间的框内则划出了一朵盛开的卷枝牡丹,其余部分以珍珠地为衬底。枕身四周有五幅图案,枕正面饰两幅图案相同的缠枝花卉图,左右两侧各饰一幅相同的缠枝花卉图案,背面饰一幅画面较大的缠枝花卉图,这些画面的其他部位均以珍珠地为衬底。器表施白釉,边框和花叶的轮廓及细部施酱黄釉,底面露胎。
← 27.三彩狮枕
长18.55厘米,宽12.3厘米,高9厘米。枕面呈椭圆形花瓣状,边周出沿,前面略低,后壁有一个圆形小孔。底座为双狮合体并卧,两狮头向外,狮面造型生动,栩栩如生。两狮头中间有一带穗绣球,意为二狮戏球。枕面边沿有两周阴线,中部饰水波纹,纹样外又用一周阴线作边框。枕面上施酱釉,间或部分黄釉,枕身施绿、黄、酱三色釉,底面露胎。
↑ 28.三彩狮枕
长19.5厘米,宽13.5厘米,高9.6厘米。枕面为椭圆形花瓣状,边周出沿,前面略低,后壁有一个圆形小孔。狮身作卧伏状,张口露齿,曲腿前伸。枕面外侧饰两周阴线纹,中部饰较模糊的水波纹。枕面及狮身皆施绿、黄、酱三色釉,底部露胎。
↑ 29.酱釉瓷枕
长17.55厘米,宽11.8厘米,高9.9厘米。此枕造型呈银锭式,两端翘起中间凹,前低后高,左右两侧壁上各有一圆形小孔。枕面外侧有一周阴线,向内有两周浅阴线,并四角各向外出一短线。枕身前面刻划两朵盛开的缠枝花卉;后面高浮雕一戏球的雄狮形象,狮呈站立状,呲牙咧嘴,鬃毛倒立,尾部夸张性地呈枝叶状;枕左右两侧剔画出缠枝花卉图案。枕面施酱釉,其间用无数深褐色的短线勾划出似兔毫般的图案,枕身施酱、黄二色釉,底面露胎。
↑ 30.黄釉瓷卧童
长10.8厘米,宽4.2厘米,高5.25厘米。大头小儿侧卧于长方形的床榻之上,一手枕于头下,一手放在胯下并握一荷蓬。小儿体态丰满,睡姿安详,其状已进入香甜的梦乡。床榻前后两侧模印有缠枝图案,卧童及床榻的上部均施晶莹黄釉,底露浅黄胎。
31.黄釉瓷虎 →
长6.9厘米,宽4.7厘米,高9.2厘米。坐卧状,怒目平视,虎口微张,两个獠牙露于口外。虎身用数条略呈“S”形的双道凹弧线来表示虎毛,除虎所卧的圆形平台露浅红色胎外,余均施亮色黄釉。
从上述河南三门峡庙底沟宋墓出土的瓷器看,其器物和釉色种类非常繁多。其中器物种类主要有罐、碗、盘、水注、盅、壶、瓶、尊、盂、灯、渣斗、枕以及虎、人物等;釉色以白釉为主流,其他有黑釉、青釉、黄釉、酱釉和三彩釉等。
白釉瓷器在庙底沟宋墓中出土最多,且造型规整、施釉光洁匀净。如图18的花瓣口白瓷尊、图25和图26的白釉划花瓷枕等,这与《元和郡县志·卷五·河南府》及《新唐书·地理志》中关于河南府盛产白釉瓷器并向长安进贡的记载相吻合。据此,我们认为三门峡庙底沟宋墓出土的白釉瓷器,应出自磁州窑系类型的河南新密西关窑、登封曲河窑和鲁山段店窑等窑口。
庙底沟宋墓中出土黑釉瓷器均为日常生活用具,其特点是:器型较小,一般胎体厚重;器物往往里外施釉,器内只在腹部以上施釉,器外在下腹部接近圈足及圈足部位均不施釉而露胎;釉色乌黑暗亮,给人以古朴庄重感。黑瓷应为豫西地区附近烧制黑釉瓷器的民间瓷窑所出。
青釉瓷器在庙底沟宋墓中出土极少。如图17的青釉瓷尊,造型独特,釉色深凝,工艺精湛,堪称珍品,与陕西耀州窑出土的北宋早期的青瓷灯(见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宋代耀州窑》,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出版),无论外部造型,还是装饰图案都非常相像,应为耀州窑的产品。
庙底沟宋墓中出土的黄釉瓷器除图24的葵口渣斗外,其他均为小件器物或玩具类的虎、人物等。如图24的黄釉葵口渣斗,做工精细,与陕西耀州窑出土的宋代中期的青瓷渣斗(同上)在造型和尺寸上都十分接近,应出自耀州窑窑口;其他则出自河南的郏县黄道窑或新密西关窑。
庙底沟宋墓中出土的酱釉或褐釉瓷器较少,但不乏精品。如图29的元宝式酱褐色釉瓷枕,不仅花纹简单流畅,颜色光亮,枕的表面有似兔毫般纹样,而且具有实用性强、粗犷、质朴、美观的特色,可能为磁州窑系类型的河南禹州扒村窑或修武当阳峪窑所烧制。
宋三彩在庙底沟出土的多为瓷枕,而且以狮形三彩枕为主,另有三彩灯等个别小件器物。这些三彩器物虽然缺乏唐三彩的亮丽明快和斑斓璀璨,但它素雅大方,朴实端庄,给人以成熟之美,故应为汝州严和店窑或宝丰清凉寺窑的产品。
总之,三门峡庙底沟出土的这批宋代瓷器,不仅品类繁多,器型多样,釉色优美,而且典雅含蓄,高贵朴实,体现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简洁素雅之美,有明显的民族精神体现,这为研究宋代瓷器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全文完)(责编: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