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瓷器上有一种爱好者习称为“月华”纹的图案,十分常见(参见本文附图)。这种纹样究竟有着怎样的含义?很少有人深入探究。其实,存世量大的瓷画表明其群众基础大,其内涵往往更是丰富,寓含的意义更是重大。本文尝试对此纹样作一解读。
中国古代“华”通“花”,因此“月华”也可以理解成“月花”,即形状象月亮的花。虽然对“月华”纹作这样的解释似乎也说得通,但说服力并不强,因为“月华”在明代并不是“月花”之意。
明万历年间,冯应京编著的《月令广义·八月令》对“月华”有专门的记述:“月之有华常出於中秋夜次,或十四、十六,又或见于十三、十七、十八夜。月华之状如锦云捧珠,五色鲜荧,磊落匝月,如刺绣无异。华盛之时,其月如金盆枯赤,而光彩不朗,移时始散。盖常见之而非异瑞。小说误以月晕为华,盖未见也。”由此可见,明代对“月华”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指中秋期间月亮周围出现的五色云彩;另一种是指“月晕”。无论是“五色云彩”还是“月晕”,都不可能像一朵花。此外,“月华”作为月亮伴生的自然现象,如果没有特别的含义,也不可能成为流行的瓷器纹饰。
不是“月华”纹,它又是一种什么纹饰呢?我认为它应该称作“净土莲花”纹,是一种与佛教净土信仰有关的纹样。
佛教所谓“净土”,指的是佛、菩萨居住的清净世界。相对而言,众生所处的娑婆世界,有烦恼污秽,称“秽土”。净土信仰,即佛教徒希望离开“秽土”去往“净土”的信仰。净土宗是汉传佛教中信仰“净土”的主要流派,它认为:西方有个极乐世界(净土),住着阿弥陀佛和他的两位大弟子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学佛之人只要一心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可以在死后往生西方净土世界。由于净土宗修法简便,明代时受到大众欢迎,成为与禅宗并立的两大宗派之一,这是“净土”主题进入瓷画的社会基础。
在佛教典籍中,“净土”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净土”在人心中,心净即土净;另一种认为在娑婆世界之外另有“净土”。这种他方的“净土”,著名的有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阿佛的东方妙喜世界、药师佛的东方琉璃世界、藏传佛教的香巴拉王国等。
那么,该如何在瓷器纹样上表现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呢?信徒们想到的办法是以莲花来代表“净土”。净土宗始祖是东晋的慧远大师,他在庐山东林寺建立“莲社”,提倡专修往生净土的念佛法门,自成一派,号称“莲宗”。故莲花在净土宗历来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明代人还相信:念佛之人,在西方净土世界有一朵莲花,“此方念佛,净土花鲜。念佛心驰,净土花萎。”(参见《莲池大师全集》上册422页)信众坚持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死后那朵莲花就会来接引他往生西方净土。因此,莲花在净土宗信徒心目中有特殊的意义,观莲等于观净土,从而在瓷器上催生了大量象征净土的莲花纹样。
进一步的问题是:西方净土的莲花是什么样子的呢?净土宗的三部经典《阿弥陀佛经》、《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佛经》,曾描绘过西方净土世界华丽的场景。其中说到,“净土”宝池处处可见,满池的莲花,大如车轮。如《阿弥陀佛经》说:“池中莲华,尤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这种“团圆正等”(《观无量寿佛经》语)如“车轮”般的莲花,是“净土”中最有特色的莲花。在其他佛经中,也常见以“大如车轮”来描述佛国莲花。因此,人们将代表“净土”的莲花画成圆圆的车轮状,是主要方法之一。
同是车轮状的莲花,不同时期的画法又有不同。图1-图5是明代中期“净土莲花”的画法。它们的花瓣往往上色,且浓淡不一。这其实是在有意表现莲花青、黄、赤、白等不同的颜色,从而表示这是净土世界的池中莲花。图6-图9是明晚期的“净土莲花”画法。工匠通过突出白色莲瓣中的深色筋脉来比拟“车轮”辐条,使它们更像车轮。以此暗示这莲花非同一般,是西方净土水池中的莲花。
“净土莲花”的另一种重要表现方法,是画阿弥陀佛的莲花台座。《观无量寿佛经》在讲修习净土宗方法时提出十六观法,其中第七观叫“华座想”,就是观想阿弥陀佛身下的莲花座。经中说:“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于七宝地上,作莲华想。令其莲华,一一叶上,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华座想”是十六观中非常重要的观想方法,故阿弥陀佛的莲花座也就被用来代表西方“净土”。
同是阿弥陀佛的莲花座,不同时期的画法也是不同的。从图10-图13可见,明代早中期的阿弥陀佛莲花座,主要是通过叶脉的众多来表现其特征的。而叶脉线条的优雅,应该是为了使它区别于普通的莲花,达到“天画”的效果。图14、15是清代康熙年间的一种阿弥陀佛莲花座,它们的画法是:中央的莲花座通过多层叠加来表现叶脉的众多性,同时通过莲花座叶片的几何特征与周围莲花的自然特征对比,来表现其“天画”的神圣性质。
在明清瓷画中,除了汉地佛教的“净土莲花”图,还有一种“净土莲花”图表现的是藏传佛教中的“净土”香巴拉王国。
“香巴拉”,又称“香格里拉”,是藏区传说中的一个神秘王国。据藏传佛教古书记载,香巴拉王国是个圣人居住的“极乐园”,首领是金刚手的化身。它位于喜玛拉雅山脉北侧的某个地方,整个疆域呈圆形,状如八瓣叶子的莲花,外面被雪山环绕,外人很难找到路径进入。八叶莲花每瓣叶状的土地上,都有美丽的公园和城堡,人们在那里生活,食物丰饶,和谐快乐,无人犯罪。香巴拉王国的居民信奉无量光佛,也就是阿弥陀佛,喜习时轮金刚法,皆已达到修行的高层境界。王国的中央又有雪山环绕,里面是卡拉巴王宫,香巴拉国王居住的地方。香巴拉国是藏传佛教信徒的向往之地。
明代嘉靖以前,因几位皇帝的推崇和倡导,藏传佛教在汉地广泛传播。这样,藏传佛教文化势必会影响到瓷器纹样中来,美好的香巴拉传说就是其中之一。香巴拉王国这种“净土”在瓷画中应该怎样来表现呢?工匠们想到的办法是用八叶莲花来象征。
图16与图17是明代成化年间一块彩色瓷片的正反面。瓷片正面画的是一朵标准的八叶莲花,八叶莲花中央还有一朵小花,其实是花蕊,这与传说中的香巴拉国的结构完全一致,即:八瓣莲叶代表香巴拉王国的国土,中央的莲蕊代表香巴拉国王的住所。所以,象征香巴拉王国的“净土莲花”,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八叶莲花”图。
“八叶莲花”图作为藏传佛教的“净土”世界,一经在汉地传播,民间将它与净土宗的西方“净土”进行比较,并逐渐将两者的意念掺和在一起,产生出新的画面。这种新画面严格地讲是不伦不类,宽容地讲是文化融合。明代中期出现的许多“八叶莲花”图就有这样的特征(图18-图23)。它们虽然画法比较粗糙,有许多画成了九叶、十叶、十几叶,但应该是香巴拉“净土”与西方“净土”融合的结果。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莲花中间都有花蕊,这是传承了“八叶莲花”图的核心理念。而它们的花形如车轮、花瓣增多等变化,则应该是受汉地“净土莲花”的影响所致。(责编:雨岚)
中国古代“华”通“花”,因此“月华”也可以理解成“月花”,即形状象月亮的花。虽然对“月华”纹作这样的解释似乎也说得通,但说服力并不强,因为“月华”在明代并不是“月花”之意。
明万历年间,冯应京编著的《月令广义·八月令》对“月华”有专门的记述:“月之有华常出於中秋夜次,或十四、十六,又或见于十三、十七、十八夜。月华之状如锦云捧珠,五色鲜荧,磊落匝月,如刺绣无异。华盛之时,其月如金盆枯赤,而光彩不朗,移时始散。盖常见之而非异瑞。小说误以月晕为华,盖未见也。”由此可见,明代对“月华”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指中秋期间月亮周围出现的五色云彩;另一种是指“月晕”。无论是“五色云彩”还是“月晕”,都不可能像一朵花。此外,“月华”作为月亮伴生的自然现象,如果没有特别的含义,也不可能成为流行的瓷器纹饰。
不是“月华”纹,它又是一种什么纹饰呢?我认为它应该称作“净土莲花”纹,是一种与佛教净土信仰有关的纹样。
佛教所谓“净土”,指的是佛、菩萨居住的清净世界。相对而言,众生所处的娑婆世界,有烦恼污秽,称“秽土”。净土信仰,即佛教徒希望离开“秽土”去往“净土”的信仰。净土宗是汉传佛教中信仰“净土”的主要流派,它认为:西方有个极乐世界(净土),住着阿弥陀佛和他的两位大弟子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学佛之人只要一心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可以在死后往生西方净土世界。由于净土宗修法简便,明代时受到大众欢迎,成为与禅宗并立的两大宗派之一,这是“净土”主题进入瓷画的社会基础。
在佛教典籍中,“净土”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净土”在人心中,心净即土净;另一种认为在娑婆世界之外另有“净土”。这种他方的“净土”,著名的有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阿佛的东方妙喜世界、药师佛的东方琉璃世界、藏传佛教的香巴拉王国等。
那么,该如何在瓷器纹样上表现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呢?信徒们想到的办法是以莲花来代表“净土”。净土宗始祖是东晋的慧远大师,他在庐山东林寺建立“莲社”,提倡专修往生净土的念佛法门,自成一派,号称“莲宗”。故莲花在净土宗历来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明代人还相信:念佛之人,在西方净土世界有一朵莲花,“此方念佛,净土花鲜。念佛心驰,净土花萎。”(参见《莲池大师全集》上册422页)信众坚持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死后那朵莲花就会来接引他往生西方净土。因此,莲花在净土宗信徒心目中有特殊的意义,观莲等于观净土,从而在瓷器上催生了大量象征净土的莲花纹样。
进一步的问题是:西方净土的莲花是什么样子的呢?净土宗的三部经典《阿弥陀佛经》、《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佛经》,曾描绘过西方净土世界华丽的场景。其中说到,“净土”宝池处处可见,满池的莲花,大如车轮。如《阿弥陀佛经》说:“池中莲华,尤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这种“团圆正等”(《观无量寿佛经》语)如“车轮”般的莲花,是“净土”中最有特色的莲花。在其他佛经中,也常见以“大如车轮”来描述佛国莲花。因此,人们将代表“净土”的莲花画成圆圆的车轮状,是主要方法之一。
同是车轮状的莲花,不同时期的画法又有不同。图1-图5是明代中期“净土莲花”的画法。它们的花瓣往往上色,且浓淡不一。这其实是在有意表现莲花青、黄、赤、白等不同的颜色,从而表示这是净土世界的池中莲花。图6-图9是明晚期的“净土莲花”画法。工匠通过突出白色莲瓣中的深色筋脉来比拟“车轮”辐条,使它们更像车轮。以此暗示这莲花非同一般,是西方净土水池中的莲花。
“净土莲花”的另一种重要表现方法,是画阿弥陀佛的莲花台座。《观无量寿佛经》在讲修习净土宗方法时提出十六观法,其中第七观叫“华座想”,就是观想阿弥陀佛身下的莲花座。经中说:“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于七宝地上,作莲华想。令其莲华,一一叶上,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华座想”是十六观中非常重要的观想方法,故阿弥陀佛的莲花座也就被用来代表西方“净土”。
同是阿弥陀佛的莲花座,不同时期的画法也是不同的。从图10-图13可见,明代早中期的阿弥陀佛莲花座,主要是通过叶脉的众多来表现其特征的。而叶脉线条的优雅,应该是为了使它区别于普通的莲花,达到“天画”的效果。图14、15是清代康熙年间的一种阿弥陀佛莲花座,它们的画法是:中央的莲花座通过多层叠加来表现叶脉的众多性,同时通过莲花座叶片的几何特征与周围莲花的自然特征对比,来表现其“天画”的神圣性质。
在明清瓷画中,除了汉地佛教的“净土莲花”图,还有一种“净土莲花”图表现的是藏传佛教中的“净土”香巴拉王国。
“香巴拉”,又称“香格里拉”,是藏区传说中的一个神秘王国。据藏传佛教古书记载,香巴拉王国是个圣人居住的“极乐园”,首领是金刚手的化身。它位于喜玛拉雅山脉北侧的某个地方,整个疆域呈圆形,状如八瓣叶子的莲花,外面被雪山环绕,外人很难找到路径进入。八叶莲花每瓣叶状的土地上,都有美丽的公园和城堡,人们在那里生活,食物丰饶,和谐快乐,无人犯罪。香巴拉王国的居民信奉无量光佛,也就是阿弥陀佛,喜习时轮金刚法,皆已达到修行的高层境界。王国的中央又有雪山环绕,里面是卡拉巴王宫,香巴拉国王居住的地方。香巴拉国是藏传佛教信徒的向往之地。
明代嘉靖以前,因几位皇帝的推崇和倡导,藏传佛教在汉地广泛传播。这样,藏传佛教文化势必会影响到瓷器纹样中来,美好的香巴拉传说就是其中之一。香巴拉王国这种“净土”在瓷画中应该怎样来表现呢?工匠们想到的办法是用八叶莲花来象征。
图16与图17是明代成化年间一块彩色瓷片的正反面。瓷片正面画的是一朵标准的八叶莲花,八叶莲花中央还有一朵小花,其实是花蕊,这与传说中的香巴拉国的结构完全一致,即:八瓣莲叶代表香巴拉王国的国土,中央的莲蕊代表香巴拉国王的住所。所以,象征香巴拉王国的“净土莲花”,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八叶莲花”图。
“八叶莲花”图作为藏传佛教的“净土”世界,一经在汉地传播,民间将它与净土宗的西方“净土”进行比较,并逐渐将两者的意念掺和在一起,产生出新的画面。这种新画面严格地讲是不伦不类,宽容地讲是文化融合。明代中期出现的许多“八叶莲花”图就有这样的特征(图18-图23)。它们虽然画法比较粗糙,有许多画成了九叶、十叶、十几叶,但应该是香巴拉“净土”与西方“净土”融合的结果。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莲花中间都有花蕊,这是传承了“八叶莲花”图的核心理念。而它们的花形如车轮、花瓣增多等变化,则应该是受汉地“净土莲花”的影响所致。(责编: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