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社会上一些注重功利、突出自我、价值取向多元、社会道德滑坡等失衡现象,严重影响到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为此,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养成是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积极探索,不断实践,使家庭、学校、社会、党政联动形成合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和提供良好的氛围。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道德;慎独教育;行为习惯养成;内在约束力;信念和良知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9-141-001
在一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时,有做各种违反常规或道德的可能,但如果能够端正自己的行为而不去做,这就达到“慎独”的思想境界。“慎独”一词出于《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做人的道德原则是无时无刻也不能离开的。
“慎独”作为修养方法,强调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始终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会由于无人监督而肆意妄为。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它的核心是育“德”,即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中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对他们的终生来说,有着定向和奠基的意义。而在整个德育工作方面,我认为,让学生树立“慎独”的思想观念,是德育工作的基石,它有利于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修养,也有利于德育的其他方面工作得到全面贯彻与落实,形成一个充满正气、处处和谐的校园环境。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各种社会思潮的巨大影响,其中,不乏一些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思潮对德育工作的破坏作用,尤其体现在对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在我从事的班主任工作中,经常发现,甚至于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现象:许多学生人前一种表现,人后却是另一种表现。举一个共性的例子,好多学生,特别是女生,在参加学校的义务劳动中,表现得特别积极,不怕脏,不怕累,会吃苦。而一旦回到家中,甚至于连“帮妈妈扫扫地、洗洗碗”之类的家务活都不愿意干;还有一些学生,当老师在场时,各方面表现得令老师非常满意,讲文明,懂礼貌,言谈举止大方得体,而一旦老师不在旁边,这些学生的表现就显得不尽如人意,甚至于粗言俗语,令人痛心;在班级卫生上,早上进教室时,教室里窗明几亮、整洁如新,但等到一两节课之后,教室里就一片狼藉、不堪入目,满地都是果壳、纸屑,活脱脱一个垃圾场,再譬如自习课,老师在班级时,教室里安安静静,可一旦老师离开教室,教室里就闹闹哄哄……这种结果令人吃惊。我想这些学生并非完全置道德、纪律于不顾,他们缺乏的是自觉的规范意识,有人在场,他们遵守道德,那是他们害怕舆论谴责、老师批评,道德纪律对他们的约束力仅仅是外在的;而无人在场,干什么坏事似乎心存侥幸,又似乎心安理得,那是因为外在的约束力已经不存在了。
可见,“慎独”的前提是坚定的内心信念和良知,是以自己的道德意识为约束力的。因此,我们要时时刻刻利用多种形式教育学生“有人在与无人在一个样”,引导学生达到这种“慎独”的境界。
基于此,作为班主任老师,应该不断地思考采用正确有效的手段,帮助学生树立起一种内在道德信念,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些关于“慎独”的典故,如:春秋卫国贤大夫蘧伯玉“夜车止阙,见信宫闱”;“关西孔子”杨震“暮夜无知”的故事、曾国藩的“克己慎独之学”等,可以通过一些班会、群体性比赛、课外活动、案例分析、课堂阅读与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启示:仅仅为了沽名钓誉而循规蹈矩,仅仅从个人利害得失的角度去遵循道德,都算不上道德上的真君子,“慎独”才是真正的道德境界。让他们懂得,“慎独”是一个人必须要追求的很高的道德境界,是衡量一个人道德觉悟和思想品质的试金石,要达到“慎独”的思想境界,没有个人的艰苦努力和磨练是不行的。基于青少年学生思想上的不成熟和多变性,在教室布置上还要苦下功夫。多布置一些相关的名言警句,以确保教育效果的巩固。
教育的结果,许多学生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教室里自习课有无老师一样安静,讲台上的粉笔灰被同学自觉地擦净,脚下的废纸被同学自觉地捡走,学校的规章制度被学生自觉地接受和利用,一些粗言俗语在不知不觉中被文明礼貌用语所取代。在这样一个班集体中,同学们的思想意识在不断提高,道德情操不断得到升华,班级里处处是正气,宿舍里处处是和气,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形成了,同学们的学习有了保障,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和谐的氛围,大家在这个温暖的集体中共同生活,共同进步,共同谱写人生的壮歌。
我想,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人能够真正达到“慎独”的道德境界,筑起道德的栅栏,我们社会的道德风尚就会更好。特别是新世纪的青少年,他们的思想状况、道德水平、行为表现,都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道德风貌和社会风气,影响到国家的文明程度和民族素质的高低,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党的十七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勾勒了一幅美景,其中有一个方面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文明风尚。只有不断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一要求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让每个学生达到“慎独”的境界,是做好班主任工作、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也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道德;慎独教育;行为习惯养成;内在约束力;信念和良知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9-141-001
在一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时,有做各种违反常规或道德的可能,但如果能够端正自己的行为而不去做,这就达到“慎独”的思想境界。“慎独”一词出于《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做人的道德原则是无时无刻也不能离开的。
“慎独”作为修养方法,强调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始终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会由于无人监督而肆意妄为。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它的核心是育“德”,即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中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对他们的终生来说,有着定向和奠基的意义。而在整个德育工作方面,我认为,让学生树立“慎独”的思想观念,是德育工作的基石,它有利于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修养,也有利于德育的其他方面工作得到全面贯彻与落实,形成一个充满正气、处处和谐的校园环境。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各种社会思潮的巨大影响,其中,不乏一些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思潮对德育工作的破坏作用,尤其体现在对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在我从事的班主任工作中,经常发现,甚至于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现象:许多学生人前一种表现,人后却是另一种表现。举一个共性的例子,好多学生,特别是女生,在参加学校的义务劳动中,表现得特别积极,不怕脏,不怕累,会吃苦。而一旦回到家中,甚至于连“帮妈妈扫扫地、洗洗碗”之类的家务活都不愿意干;还有一些学生,当老师在场时,各方面表现得令老师非常满意,讲文明,懂礼貌,言谈举止大方得体,而一旦老师不在旁边,这些学生的表现就显得不尽如人意,甚至于粗言俗语,令人痛心;在班级卫生上,早上进教室时,教室里窗明几亮、整洁如新,但等到一两节课之后,教室里就一片狼藉、不堪入目,满地都是果壳、纸屑,活脱脱一个垃圾场,再譬如自习课,老师在班级时,教室里安安静静,可一旦老师离开教室,教室里就闹闹哄哄……这种结果令人吃惊。我想这些学生并非完全置道德、纪律于不顾,他们缺乏的是自觉的规范意识,有人在场,他们遵守道德,那是他们害怕舆论谴责、老师批评,道德纪律对他们的约束力仅仅是外在的;而无人在场,干什么坏事似乎心存侥幸,又似乎心安理得,那是因为外在的约束力已经不存在了。
可见,“慎独”的前提是坚定的内心信念和良知,是以自己的道德意识为约束力的。因此,我们要时时刻刻利用多种形式教育学生“有人在与无人在一个样”,引导学生达到这种“慎独”的境界。
基于此,作为班主任老师,应该不断地思考采用正确有效的手段,帮助学生树立起一种内在道德信念,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些关于“慎独”的典故,如:春秋卫国贤大夫蘧伯玉“夜车止阙,见信宫闱”;“关西孔子”杨震“暮夜无知”的故事、曾国藩的“克己慎独之学”等,可以通过一些班会、群体性比赛、课外活动、案例分析、课堂阅读与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启示:仅仅为了沽名钓誉而循规蹈矩,仅仅从个人利害得失的角度去遵循道德,都算不上道德上的真君子,“慎独”才是真正的道德境界。让他们懂得,“慎独”是一个人必须要追求的很高的道德境界,是衡量一个人道德觉悟和思想品质的试金石,要达到“慎独”的思想境界,没有个人的艰苦努力和磨练是不行的。基于青少年学生思想上的不成熟和多变性,在教室布置上还要苦下功夫。多布置一些相关的名言警句,以确保教育效果的巩固。
教育的结果,许多学生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教室里自习课有无老师一样安静,讲台上的粉笔灰被同学自觉地擦净,脚下的废纸被同学自觉地捡走,学校的规章制度被学生自觉地接受和利用,一些粗言俗语在不知不觉中被文明礼貌用语所取代。在这样一个班集体中,同学们的思想意识在不断提高,道德情操不断得到升华,班级里处处是正气,宿舍里处处是和气,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形成了,同学们的学习有了保障,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和谐的氛围,大家在这个温暖的集体中共同生活,共同进步,共同谱写人生的壮歌。
我想,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人能够真正达到“慎独”的道德境界,筑起道德的栅栏,我们社会的道德风尚就会更好。特别是新世纪的青少年,他们的思想状况、道德水平、行为表现,都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道德风貌和社会风气,影响到国家的文明程度和民族素质的高低,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党的十七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勾勒了一幅美景,其中有一个方面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文明风尚。只有不断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一要求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让每个学生达到“慎独”的境界,是做好班主任工作、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也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