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悬念设置探究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XIN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悬念是叙事类文艺作品的表现手法之一,即在情节进展的关键处,有意制造一些激发欣赏者兴趣和紧张心情的未知数或细节,而将详情留在后面交待,使欣赏者关注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得到理想的审美娱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悬念正是借鉴这种表现手法,利用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通过教师设置悬而未决的矛盾,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巧设悬念的教学方式能给学生造成一种紧张心理和强烈的想念,使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古文论中有“文似看山不喜平”之说,老师在课堂上设置一个又一个的悬念,做到“问似看山不喜平”,使学生不断产生新鲜感,课堂气氛跌宕起伏,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一个接一个地解除悬念使学生感到开心愉快,乐学不厌,从而真正体现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最佳教学关系。
  那么,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哪些设置悬念的方法呢?
  
  一、预习创设悬念——先声夺人
  
  教师在向学生布置新课的预习时,除了布置常规的预习任务外,还可以有的放矢地创设悬念,展现意境,诱发学生阅读兴趣,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如预习《狼》这一课,根据课文内容可以设置一个令人担心的悬念:“有一个屠夫,傍晚卖肉回家,半路上遇到两只狼,虎视耽耽,紧紧地跟在他的后面……这个屠夫后来怎么样了?”这样,马上让学生产生提心吊胆般的悬念,并急切想知道屠夫的最终命运,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预习阅读。
  
  二、导入创设悬念——抛砖引玉
  
  常言说,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设计课堂导语时,设置悬念,搭设更宽广的境界飞跃的平台,使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跃跃欲试的理想状态。如在学习小说《孔乙己》这篇课文时,老师开课时问学生:“孔乙己叫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当然叫孔乙己。”老师又问:“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吗?”学生稍一沉吟答道:“是绰号。”教师再问:“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连个名字都没有?”学生纳闷起来,渴望学习小说的积极性一下就被激发出来了。
  
  三、讲解重难点前创设悬念——柳暗花明
  
  在情节推进时,中途打一个结,使学生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如《背影》在讲析“望父买橘”时,教师适时启发:“一般作品描绘人物时最多的是写什么部位?”学生讨论后明确:人最富于表情的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的描绘。接着再问:“《背影》这一课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畫呢?”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让他们在生疑—质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产生求知欲望,获得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课尾创设悬念——余音绕梁
  
  课堂教学的结尾也应像文章的结尾一样,讲究悬念迭出,回味无穷,给人一种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感受。课尾创设悬念,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空间,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迫切愿望,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期待。同时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前后课内容互相关联,形成一个整体。如老师在教完(斑羚飞渡》一文后,学生深深地被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心甘情愿选择死亡的献身精神所折服,老师顺势展示黑龙江电视台播出的《狂野周末》节目中的一组画面:“两只凶猛的狮子正在追捕一群形体比它们大的野牛,不一会儿,其中的一头野牛被狮子隔离出来。两只狮子前后夹击,其中一只咬住了野牛的脖子,另一只则咬住了野牛的后腿。孤立无援的野牛反抗着、挣扎着,危在旦夕。与此同时,奔跑着的野牛群也在距狮子不远的地方突然停了下来,并且聚集在一起……”这就吊起了学生的胃口,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的创造想象,为上好下一节想象作文课作了铺垫。
  当然,我们不能为悬念而悬念,悬念设置要重视效果,要尽量做到四个字:“精”、“度”、“新”、“奇”。所谓“精”,就是设置的悬念要有针对性,要有分量。表现为悬念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知识的重难点。所谓“度”,表现为悬念具有启发性,难易适度,数量要适中。设计的悬念要有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所谓“新”,就是巧选角度,变中求异。提问要尽量从新的角度巧妙切人,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所谓“奇”,就是教师要善于在看似平平内容处设疑,平中出奇,发人深思,留有无穷余味,能引人入胜。总之,尽量使悬念一下击中学生的兴奋点,让悬念变成一块磁铁,学生一经被它吸引,就把学生和悬念捆绑在一起,松不开身;它又似有魔法,使学生身不由己地跟着它走,最终促使构成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这就是“悬念”的魅力。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要讲究方法,教学方法既有传统的,也有创新的,好与不好全在于使用是否恰当。不能厚此薄彼,不能模式化。要根据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下面本人就此浅谈几点:     一、读写结合要讲求实效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比赛,一位老师在教人教版的《云南歌会》,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情感之后,老师要求学生进行肖像描写,描写一位老师或学生,同学们在听了描述后,要知
期刊
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强化手段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消极强化手段——惩罚;另一类是积极强化手段——赏识。实践证明,学生对惩罚往往容易产生抵触情绪(逆反心理),而对赏识却欣然接受。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贯彻以赏识为主的原则,因为它是比惩罚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措施。  根据这一原理,我在作文教学中注意运用赏识,把它作为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积极强化手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因为它可以激发学生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识字的要求是认识常用汉字 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并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学习汉字的愿望。这么多的识字量,怎样才使学生记住这些字并喜欢学习汉字呢?下来我就来谈谈在识字教学中运用的的几种教学方法:     一、在游戏中进行识字教学    1、猜谜语识字   教学中利用汉字的特点设计猜谜语这样的智力游戏帮助学生识字,例如:教学“六”时,字谜为“一点一
期刊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由于语言生动凝炼,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从古至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古典诗歌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有重要意义。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初中古诗教学方法。     一、了解诗人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
期刊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一、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前一段我省各地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
期刊
教育必须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面对改革,作为百科之首的语文改革也是当务之急,语文教学必须改变旧有的模式,重新思考“语文”这一课题理念,真正地设计好自己的每一节课,让学生不仅从这一课学到应有的知识,又能兴趣盎然,沉浸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真正地对语文课产生兴趣。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活跃语文课堂气氛,达到以乐激趣,增长知识的目的,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据
期刊
诗歌以其凝练优美的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融音韵美、意境美、思想美于一炉。王国维说“诗以有境界自成高格”,所谓的境界就是意境,每首诗歌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境是诗歌的灵魂、诗歌的生命。入境,是品读诗歌的根本。只有注重对意境的透析,把握作者作品的情感,才能使学生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鉴赏境界。在诗歌教学中,
期刊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因此,应追求导入艺术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下面简要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的主要方法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来设计导入,本人认为以下 10種方法值得一试。   1
期刊
语文的文本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形象的感知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主动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那么,如何巧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呢?     一、巧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感知,激发其求知兴趣    学生有兴趣学习时注意力一定高度集中,记忆力明显增强,思维敏捷,信息传输系统处于最佳导通状态。信息技术集音、
期刊
【摘要】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遗产,它在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们应该继承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但纵观文言文教学,情况并不乐观。特别是对于文言文翻译的这一环节,更有必要对学生给予方法上的指導。《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本文从文言文翻译的现状谈起,通过对文言文翻译方法的探讨,希望在文言文教学中对如何翻译文言文有指导作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