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颈椎病,神经根性 动伸法 推拿治疗 罗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电脑的使用已经普及到各个行业中,与此同时患颈、肩、腰关节疾病的人也日渐增多,发病率也日益年轻化,在颈椎病中的发病中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其中的一种常见类型,有研究者针对60具成尸对颈椎间孔及其脊神经根的前后径、上下径进行观测。结果发现颈神经根在椎间孔处可造成嵌压,其出现率为24.6%,其中女性为35.2%,明显高于男性的12.5%。罗凛教授从事推拿治疗内、妇、儿及脊柱相关疾病的临床和教学等工作20余年,针对颈椎病也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动伸推拿”方法,在临床使用并取得显著效果。现将在门诊观察罗凛教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其中1例列举如下,针对其理论机制及手法操作的特点进行分析,供医务工作者参考:
患者女,43岁,某公司会计,2010年2月27日初诊。患者主诉:右侧肩背部及上肢疼痛、麻木1月余。曾在某医院进行牵引、推拿、理疗等治疗,症状稍有缓解。近期由于长期低头工作,颈肩部酸痛不适,时有右侧上肢酸痛伴右侧无名指、小指麻木,夜晚尤甚。体征:右侧肩胛骨内上角压痛(+)并触及条索状硬结,c5左侧横突部压痛,臂丛牵拉试验(+),击顶试验(+),脉沉细,舌红苔白,舌边瘀点。X片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4~C6椎体后缘骨质增生。罗凛教授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症状,仔细进行查体,结合辅助检查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以推拿为主,具体操作如下:(1)患者仰卧位,术者揉拨颈部三条线,肩部斜方肌,运用动伸法,将头偏向一侧,使胸锁乳突肌靠近体表保持紧张状态,另一手用拇指或鱼际揉拨胸锁乳突肌及患侧肌群;而后使颈椎前屈后伸交替进行活动,同时另手不断从C6~C1推理颈椎棘突以调整颈椎曲度;
(2)患者坐位,术者运用动伸法,一手扶患者颞侧。将颈部呈侧屈位,向健侧缓慢的左右旋转,同时用另手大鱼际揉患侧颈椎横突部,用肘部尺侧缘拔运斜方肌;之后术者一手托患者的肘部使患侧上肢屈曲,另手拇指弹拨臂臑、手三里等穴;再有一手托患者上肢外展,一手拇指拔极泉穴、患侧喙突部;
(3)颈部旋转扳法:术者一手拇指放于惠侧横突部,其余四指放于对侧横突部起固定作用。另手托患者下颌,使患者颈部前屈向健侧旋转,至最大生理角度时,双手协同用力的同时,轻巧的扳动颈部;
(4)患者取坐位:术者双手握患者患侧手腕部。使上肢外展并快速抖动上肢,待患者放松后快速牵拉上肢,之后双手握患者手之大小鱼际,使腕部屈、伸、左右侧屈以牵拉上肢神经及肌肉;
(5)患者取坐位:术者将一侧肘部点压于患者病变侧肩井穴,另手托患者肘部双手协同摇动其患肩:
(6)患者取坐位:术者双手扶其患者双侧肩部,用一侧膝关节由上至下推理患者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结束操作。
一诊后,患者诉右侧肢体麻木减轻,查体:右侧肩胛骨内上角压痛(一),c5左侧横突部压痛(一),臂丛牵拉试验(一),击顶试验(一)。
体会
罗凛教授认为,该患者因长期低头工作,导致颈后肌肉群及韧带的持续性疲劳,加速了颈椎退行性改变,由于颈神经根走形于钩椎关节之后,在前为钩椎关节、后为小关节的椎间孑L中,长期的低头工作使颈椎正常的生理曲度变直,改变了神经根与钩椎关节的正常解剖关系。从颈神经根的结构上看。它是包裹在一层薄膜中,周围结缔组织少,淋巴回流差,无神经外膜抵御机械应力及化学刺激易受损伤;神经根的血供近端来自脊髓血管,远端来自节段动脉的中间支,这两个系统在神经根的外1/3相吻合,该部的血管网发育不充分,是一个易损伤部位。当神经被牵拉超过原始长度的8%时就会发生小静脉瘀血;拉长超过15%时血流完全阻断。所以,静脉瘀血也可能是造成神经根根性疼痛的一个重要因素。机械性压迫和化学物质刺激的结果,可以造成神经内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水肿形成。同时,由于神经内液压的升高而影响神经根的营养输送。受挤压影响了神经内血流,神经受到较长时间或较大压力后,其血管损伤、渗透性增加,神经内水肿影响神经根的微循环,导致神经损伤后缺血。神经根长期水肿慢性刺激,使纤维细胞进人神经,形成神经内纤维疤痕组织。炎症后的粘连使硬膜弹性降低,导致对脊髓和神经根的异常张力,神经根很容易在外力的压迫受到影响,从而产生颈部疼痛、上肢麻木等一系列不适症状。
罗凛教授通过“动伸推拿”在颈部的筋、骨、肉解剖结构和颈椎生理性活动范围的基础上遵循“动中找静,伸中制痛”的宗旨,以手法找寻痉挛或结节点,在运动过程中运用手法使其松解,从而缓解疼痛。在手法操作过程中,在主动活动颈部肌肉和颈椎时,更容易暴露受损的肌肉群和失稳的椎体,在此时运用动伸法作用于病损部位,能牵拉受损的肌肉和受卡压的神经,可改善肌肉内部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加快血液流动速度,进而加速水肿的消退;抖动患侧上肢的同时加以牵拉手法,目的在短时间运用较大的牵拉力而达到牵拉颈肌和颈筋膜,降低神经根异常的张力,改善临床症状,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恢复颈肌和颈筋膜的正常功能;通过用手法调理失稳的颈椎,使其恢复功能位之后,理顺颈椎周围的肌肉和韧带,注重“筋、骨、肉”并调,从而改善颈部不适及上肢麻木的症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电脑的使用已经普及到各个行业中,与此同时患颈、肩、腰关节疾病的人也日渐增多,发病率也日益年轻化,在颈椎病中的发病中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其中的一种常见类型,有研究者针对60具成尸对颈椎间孔及其脊神经根的前后径、上下径进行观测。结果发现颈神经根在椎间孔处可造成嵌压,其出现率为24.6%,其中女性为35.2%,明显高于男性的12.5%。罗凛教授从事推拿治疗内、妇、儿及脊柱相关疾病的临床和教学等工作20余年,针对颈椎病也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动伸推拿”方法,在临床使用并取得显著效果。现将在门诊观察罗凛教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其中1例列举如下,针对其理论机制及手法操作的特点进行分析,供医务工作者参考:
患者女,43岁,某公司会计,2010年2月27日初诊。患者主诉:右侧肩背部及上肢疼痛、麻木1月余。曾在某医院进行牵引、推拿、理疗等治疗,症状稍有缓解。近期由于长期低头工作,颈肩部酸痛不适,时有右侧上肢酸痛伴右侧无名指、小指麻木,夜晚尤甚。体征:右侧肩胛骨内上角压痛(+)并触及条索状硬结,c5左侧横突部压痛,臂丛牵拉试验(+),击顶试验(+),脉沉细,舌红苔白,舌边瘀点。X片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4~C6椎体后缘骨质增生。罗凛教授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症状,仔细进行查体,结合辅助检查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以推拿为主,具体操作如下:(1)患者仰卧位,术者揉拨颈部三条线,肩部斜方肌,运用动伸法,将头偏向一侧,使胸锁乳突肌靠近体表保持紧张状态,另一手用拇指或鱼际揉拨胸锁乳突肌及患侧肌群;而后使颈椎前屈后伸交替进行活动,同时另手不断从C6~C1推理颈椎棘突以调整颈椎曲度;
(2)患者坐位,术者运用动伸法,一手扶患者颞侧。将颈部呈侧屈位,向健侧缓慢的左右旋转,同时用另手大鱼际揉患侧颈椎横突部,用肘部尺侧缘拔运斜方肌;之后术者一手托患者的肘部使患侧上肢屈曲,另手拇指弹拨臂臑、手三里等穴;再有一手托患者上肢外展,一手拇指拔极泉穴、患侧喙突部;
(3)颈部旋转扳法:术者一手拇指放于惠侧横突部,其余四指放于对侧横突部起固定作用。另手托患者下颌,使患者颈部前屈向健侧旋转,至最大生理角度时,双手协同用力的同时,轻巧的扳动颈部;
(4)患者取坐位:术者双手握患者患侧手腕部。使上肢外展并快速抖动上肢,待患者放松后快速牵拉上肢,之后双手握患者手之大小鱼际,使腕部屈、伸、左右侧屈以牵拉上肢神经及肌肉;
(5)患者取坐位:术者将一侧肘部点压于患者病变侧肩井穴,另手托患者肘部双手协同摇动其患肩:
(6)患者取坐位:术者双手扶其患者双侧肩部,用一侧膝关节由上至下推理患者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结束操作。
一诊后,患者诉右侧肢体麻木减轻,查体:右侧肩胛骨内上角压痛(一),c5左侧横突部压痛(一),臂丛牵拉试验(一),击顶试验(一)。
体会
罗凛教授认为,该患者因长期低头工作,导致颈后肌肉群及韧带的持续性疲劳,加速了颈椎退行性改变,由于颈神经根走形于钩椎关节之后,在前为钩椎关节、后为小关节的椎间孑L中,长期的低头工作使颈椎正常的生理曲度变直,改变了神经根与钩椎关节的正常解剖关系。从颈神经根的结构上看。它是包裹在一层薄膜中,周围结缔组织少,淋巴回流差,无神经外膜抵御机械应力及化学刺激易受损伤;神经根的血供近端来自脊髓血管,远端来自节段动脉的中间支,这两个系统在神经根的外1/3相吻合,该部的血管网发育不充分,是一个易损伤部位。当神经被牵拉超过原始长度的8%时就会发生小静脉瘀血;拉长超过15%时血流完全阻断。所以,静脉瘀血也可能是造成神经根根性疼痛的一个重要因素。机械性压迫和化学物质刺激的结果,可以造成神经内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水肿形成。同时,由于神经内液压的升高而影响神经根的营养输送。受挤压影响了神经内血流,神经受到较长时间或较大压力后,其血管损伤、渗透性增加,神经内水肿影响神经根的微循环,导致神经损伤后缺血。神经根长期水肿慢性刺激,使纤维细胞进人神经,形成神经内纤维疤痕组织。炎症后的粘连使硬膜弹性降低,导致对脊髓和神经根的异常张力,神经根很容易在外力的压迫受到影响,从而产生颈部疼痛、上肢麻木等一系列不适症状。
罗凛教授通过“动伸推拿”在颈部的筋、骨、肉解剖结构和颈椎生理性活动范围的基础上遵循“动中找静,伸中制痛”的宗旨,以手法找寻痉挛或结节点,在运动过程中运用手法使其松解,从而缓解疼痛。在手法操作过程中,在主动活动颈部肌肉和颈椎时,更容易暴露受损的肌肉群和失稳的椎体,在此时运用动伸法作用于病损部位,能牵拉受损的肌肉和受卡压的神经,可改善肌肉内部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加快血液流动速度,进而加速水肿的消退;抖动患侧上肢的同时加以牵拉手法,目的在短时间运用较大的牵拉力而达到牵拉颈肌和颈筋膜,降低神经根异常的张力,改善临床症状,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恢复颈肌和颈筋膜的正常功能;通过用手法调理失稳的颈椎,使其恢复功能位之后,理顺颈椎周围的肌肉和韧带,注重“筋、骨、肉”并调,从而改善颈部不适及上肢麻木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