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指一个人在面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会促使个体不断地去探究与思考,致力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历代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要求学生“每事问”。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也说过:“只要有可能,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就是要学生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是发展创新思维的关键。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是否善于提出问题。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历史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情况下老师提问题,学生来做回答,而且问题比较单一,不能启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课堂教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的认知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已经被提上了教学改革的日程。但是,学生问题意识仍然十分薄弱。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知识的萌芽,是思维的动力。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改变“教”的观念
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的目标上,要由知识的传授转向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由重视结论转向重视过程的探究。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停留在知识层面上,而应该鼓励学生们大胆地提出问题,认真地思考问题,努力去解决问题。教师一定要从“以知识为本”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教材,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例如,在学习《秦王扫六合》这一课时,如果直接讲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于是,我先创设了以下情境:“假如一个地方同时存在多种文字,钱币和不同的度量标准,会怎么样?”问题一提出来,学生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并且大胆的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使课堂鲜活起来,然后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许。然后再引导学生回到课本,当时秦统一六国后就是这样一种情形,看一看秦始皇到底采取了哪些措施?经过这番处理后,学生学得既快又透彻。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真思索,提高学习效果。
二、激发“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也是学生提出问题的前提。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可以利用先进教学设备,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播放以历史为素材的电影,向学生展示历史歌曲和历史图片,带领学生参观历史遗址,让学生出演历史短剧等。让学生自己去感触歷史、理解历史,想象历史,对历史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并将这种好奇转化学习历史的动力。例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教学中,我利用《影片火烧圆明园》导入新课,观看完影视资料时,学生已经融入到历史情景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去感受历史事件的过程,教师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而探究与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启迪“问”的方法
很多教师通过提问题来引起学生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其实,教师更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使学生提问具有目的性、科学性、针对性,教师就要做好示范。在课堂上,教师尽量不要提出“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问题,而是要多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在这种潜移默化种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的疑点,提出自己的问题。例如,在讲到西安事变的时候,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最终为什么还是把蒋介石给放了?”设计这样的问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踊跃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发现新的疑点,提出问题。
四、培养“疑”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善于提问,勤与思考的好习惯。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预习课文,并且提出疑问。在历史课预习中,有的学生往往走马观花或者干脆不预习,有的学生在预习时只是把教材读一遍,自己不会提出有深度的问题,预习的效率不高。因此,要有目的开展预习的质疑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对比与交流中提高质疑的能力。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能够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上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还要随时留意课堂教学产生的新问题。教师要留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学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启迪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历史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情况下老师提问题,学生来做回答,而且问题比较单一,不能启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课堂教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的认知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已经被提上了教学改革的日程。但是,学生问题意识仍然十分薄弱。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知识的萌芽,是思维的动力。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改变“教”的观念
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的目标上,要由知识的传授转向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由重视结论转向重视过程的探究。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停留在知识层面上,而应该鼓励学生们大胆地提出问题,认真地思考问题,努力去解决问题。教师一定要从“以知识为本”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教材,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例如,在学习《秦王扫六合》这一课时,如果直接讲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于是,我先创设了以下情境:“假如一个地方同时存在多种文字,钱币和不同的度量标准,会怎么样?”问题一提出来,学生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并且大胆的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使课堂鲜活起来,然后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许。然后再引导学生回到课本,当时秦统一六国后就是这样一种情形,看一看秦始皇到底采取了哪些措施?经过这番处理后,学生学得既快又透彻。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真思索,提高学习效果。
二、激发“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也是学生提出问题的前提。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可以利用先进教学设备,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播放以历史为素材的电影,向学生展示历史歌曲和历史图片,带领学生参观历史遗址,让学生出演历史短剧等。让学生自己去感触歷史、理解历史,想象历史,对历史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并将这种好奇转化学习历史的动力。例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教学中,我利用《影片火烧圆明园》导入新课,观看完影视资料时,学生已经融入到历史情景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去感受历史事件的过程,教师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而探究与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启迪“问”的方法
很多教师通过提问题来引起学生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其实,教师更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使学生提问具有目的性、科学性、针对性,教师就要做好示范。在课堂上,教师尽量不要提出“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问题,而是要多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在这种潜移默化种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的疑点,提出自己的问题。例如,在讲到西安事变的时候,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最终为什么还是把蒋介石给放了?”设计这样的问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踊跃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发现新的疑点,提出问题。
四、培养“疑”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善于提问,勤与思考的好习惯。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预习课文,并且提出疑问。在历史课预习中,有的学生往往走马观花或者干脆不预习,有的学生在预习时只是把教材读一遍,自己不会提出有深度的问题,预习的效率不高。因此,要有目的开展预习的质疑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对比与交流中提高质疑的能力。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能够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上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还要随时留意课堂教学产生的新问题。教师要留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学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启迪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