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8月20日中午,烈日当空,綦江县丁山镇乡村公路边站台上,村民余明霞正在等候公共汽车。一会儿,一辆车身印有“村村通”字样的崭新的客车驶进站台,车门打开,一股凉气飘了出来。“空调车,真安逸!”坐上车,余明霞高兴地说。
这是綦江县统筹城乡发展,在全市率先实施农村客运改革、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的一个缩影。
2005年底,綦江成为我市农村客运试点县。为彻底破解“农民出行难”问题,县交通局大胆地改变了过去客运班车“定线、定点、定班”的运行方式,将全县19个镇划分为5大片区,实行片区公司化经营。每一个片区内,客运企业可根据不同时段、不同场镇的客流变化,灵活调度车辆。
“这样就能有效地节约和调剂运力,最大限度满足百姓出行。”对实行这种模式的好处,该县交管所负责人举例说,“如果今天东溪镇赶场,就把更多的车调到东溪,明天赶水镇赶场,就把车调到赶水。”
然而即使这样,仍有80%的农村客运线路基本上是亏损经营。如何调动农村客运企业的积极性呢?
为此,县里出台了优惠政策:凡经营农村客运的企业,搭配一些高速公路线路和城市公交线路,以丰补欠。在具体实施中,运管部门把涉及綦江—重庆、綦江—遵义、綦江—万盛等跨省区、跨县际,以及涉及高速公路沿线的8条客运“热线”,与全县农村客运“冷线”进行搭配,划分给在綦江从事客运的营运企业。同时,市级相关部门和綦江县政府也对部分农村客运车辆实行税费优惠,企业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笔者在丁山镇看到,公路旁的站台既有站牌、遮阳篷,还有塑料座椅,看上去和主城区的公交站台没多大区别。“这是专门到主城拍了照片,拿回来复制的,一个站台就要一万多元。”经营该线路的冠忠綦江公司村村通客运站站长沈耀林称。此外,该公司还选用了每辆10多万元,“底盘高、骨架硬、存放货物空间大”的客车用于农村客运。
“这条乡村公路已经修好两年多了,以前没有客运班车,只有坐‘摩的’、‘面包车’,不安全,还漫天要价。”余明霞告诉笔者,以前从东溪到丁山,坐“摩的”要10元,现在坐空调车只要4元。
从爬坡上坎、肩挑背磨到在家门口坐客车出行,这是綦江农民最近几年中感受到的最大变化。据綦江县交通局负责人介绍,到目前为止,全县已开通农村客运线路113条,全县75万农民中,已有60万人可以在家门口乘坐客车出行。
“我们过去到赶水,走路要花半天时间。现在坐车,不到1个小时就到了。”赶水镇官田村农民田茂乾说,“早上7点钟,我们就可以坐上第一班车出山啰。”
为了让村民坐上客车,綦江县已累计投入1280万元,新修乡村公路280公里,改建乡村公路860公里。据綦江县交管所有关人员介绍,农村公交的多数车型是全国最新型的农村客运空调豪华客车,还配有ABS装置,车上的驾驶员和乘务员均统一着装,实行普通话服务。
有了快捷方便的客车,当地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8月17日凌晨4时许,綦江县古南镇松榜村。村民陆祥恒在家人的协助下,把刚刚从地里挖出来的近100公斤生姜挑到村头公路边。他准备搭车把这些生姜赶早送到县城的批发市场去交易。
“2004年以前,我卖姜完全靠肩挑。”回忆起以前卖姜的日子,54岁的陆祥恒感慨万千:那时候,每到生姜收获季节,就是最苦最累的日子。为了赶在每天早上5点钟前进行交易,他在当天晚上12点,就得挑着50多公斤生姜,走3个多小时的山路,赶往批发市场。
而今,有了公交车后,陆祥恒做起生姜生意得心应手。2006年,他将生姜种植规模扩大,年产3500公斤生姜,收入近万元。“现在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了,真是托了公共汽车的福啊!”陆祥恒笑着说。
“原来村民卖菜到县城基本靠走,耗时3个多小时,现在赶车半个小时就到了。”古南镇松榜村支书卢祥荣掰着指头说,“自从村里通上公交车后,全村的蔬菜种植面积已从原来的100多亩扩大到350多亩,仅靠蔬菜一项,村民就可增收40万元。”
这是綦江县统筹城乡发展,在全市率先实施农村客运改革、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的一个缩影。
2005年底,綦江成为我市农村客运试点县。为彻底破解“农民出行难”问题,县交通局大胆地改变了过去客运班车“定线、定点、定班”的运行方式,将全县19个镇划分为5大片区,实行片区公司化经营。每一个片区内,客运企业可根据不同时段、不同场镇的客流变化,灵活调度车辆。
“这样就能有效地节约和调剂运力,最大限度满足百姓出行。”对实行这种模式的好处,该县交管所负责人举例说,“如果今天东溪镇赶场,就把更多的车调到东溪,明天赶水镇赶场,就把车调到赶水。”
然而即使这样,仍有80%的农村客运线路基本上是亏损经营。如何调动农村客运企业的积极性呢?
为此,县里出台了优惠政策:凡经营农村客运的企业,搭配一些高速公路线路和城市公交线路,以丰补欠。在具体实施中,运管部门把涉及綦江—重庆、綦江—遵义、綦江—万盛等跨省区、跨县际,以及涉及高速公路沿线的8条客运“热线”,与全县农村客运“冷线”进行搭配,划分给在綦江从事客运的营运企业。同时,市级相关部门和綦江县政府也对部分农村客运车辆实行税费优惠,企业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笔者在丁山镇看到,公路旁的站台既有站牌、遮阳篷,还有塑料座椅,看上去和主城区的公交站台没多大区别。“这是专门到主城拍了照片,拿回来复制的,一个站台就要一万多元。”经营该线路的冠忠綦江公司村村通客运站站长沈耀林称。此外,该公司还选用了每辆10多万元,“底盘高、骨架硬、存放货物空间大”的客车用于农村客运。
“这条乡村公路已经修好两年多了,以前没有客运班车,只有坐‘摩的’、‘面包车’,不安全,还漫天要价。”余明霞告诉笔者,以前从东溪到丁山,坐“摩的”要10元,现在坐空调车只要4元。
从爬坡上坎、肩挑背磨到在家门口坐客车出行,这是綦江农民最近几年中感受到的最大变化。据綦江县交通局负责人介绍,到目前为止,全县已开通农村客运线路113条,全县75万农民中,已有60万人可以在家门口乘坐客车出行。
“我们过去到赶水,走路要花半天时间。现在坐车,不到1个小时就到了。”赶水镇官田村农民田茂乾说,“早上7点钟,我们就可以坐上第一班车出山啰。”
为了让村民坐上客车,綦江县已累计投入1280万元,新修乡村公路280公里,改建乡村公路860公里。据綦江县交管所有关人员介绍,农村公交的多数车型是全国最新型的农村客运空调豪华客车,还配有ABS装置,车上的驾驶员和乘务员均统一着装,实行普通话服务。
有了快捷方便的客车,当地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8月17日凌晨4时许,綦江县古南镇松榜村。村民陆祥恒在家人的协助下,把刚刚从地里挖出来的近100公斤生姜挑到村头公路边。他准备搭车把这些生姜赶早送到县城的批发市场去交易。
“2004年以前,我卖姜完全靠肩挑。”回忆起以前卖姜的日子,54岁的陆祥恒感慨万千:那时候,每到生姜收获季节,就是最苦最累的日子。为了赶在每天早上5点钟前进行交易,他在当天晚上12点,就得挑着50多公斤生姜,走3个多小时的山路,赶往批发市场。
而今,有了公交车后,陆祥恒做起生姜生意得心应手。2006年,他将生姜种植规模扩大,年产3500公斤生姜,收入近万元。“现在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了,真是托了公共汽车的福啊!”陆祥恒笑着说。
“原来村民卖菜到县城基本靠走,耗时3个多小时,现在赶车半个小时就到了。”古南镇松榜村支书卢祥荣掰着指头说,“自从村里通上公交车后,全村的蔬菜种植面积已从原来的100多亩扩大到350多亩,仅靠蔬菜一项,村民就可增收4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