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理念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快乐中学习。因此,调动小学生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进行探索。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9(c)-0000-00
1 创设情境,教学中巧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新课改在逐渐借助多媒体,融情入境,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新课导入时,恰当地播放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之中,可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如教学一些自然风光课时,教师可先播放瀑布实景的录像,视频资料中斑斓多姿气势磅礴的瀑布美景,节奏明快悠扬动听的背景音乐会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情感就会处于最佳状态,这时,让学生把视频中所看到的壮美情景通过口述的形式进行叙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跃跃欲试,用上了“雄伟壮观美丽漂亮”等恰当形象生动的词语,而且都能带着赞美的语气有感情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通过这种方式导入新课,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就已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在语文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创设优美的情境,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制做一个色彩鲜艳的FLSH动画,很容易吸引学生们的眼球,接着配以形象贴切的解说,这样逼真的情境模拟,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朗读欲望激发了出来。再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了1976年周总理逝世后,全国各地前来送行的人挤满了长安街,为总理送行的动人场面。悲痛肃穆的气氛感染了每一位同学。此时再引导朗读理解课文,同学们定会感情充沛,入情入境,从而深深地体会和认识周总理的崇高、伟大和在人民心中的威望,学习效果自然很好,自然会给学生带来喜欢学语文的激情。
2 语言魅力,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朗读是学语文的桥梁,朗读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进行的基本训练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就明确指出,应重视朗读,教师的朗读要起示范作用。学生的朗读要由教师指导。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朱子所言,点到了语文教育的最重要的基础,读一遍文章不只是为了了解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之类,要理解文章的旨意、理脉,要体会文章的情致、风格,离开反复的诵读、涵泳又怎样感悟出来。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收获感知,在读中收获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充分地读,并不是一味地傻读,那种低水平的朗读即窒息了学生的灵性又败坏了朗读的目的,教学提倡的“以读为本”,是有理解的、有体验的朗读,能传情达意的朗读,浸透着思索与情感的朗读,同时是有着良好基本功的朗读。
朗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它不是机械地重复原文,而是要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但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来说。注意力和稳定性比较差,不可能对看书这个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因而教师应首先训练学生出声地朗读课文,然后再逐渐地培养学生脱离这种被动式的有意注意,最终走向主动式的无意注意,学会自己约束自己进行学习。所以说,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是学好语文的保障。
在教学中,应紧扣“题眼”,感情朗读,唤起学生真正的情感体验。因为课题是文章标志,是课文的眼睛,精髓凝练课文内容,就会产生阅读的韵味。因此,教师可从课题入手,抓住课题中的关键字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情感,这种做法对于整堂课阅读而言,可起到示范引导作用。既能为学课文设置悬念,又能激发学生读书欲望。学生带着感情读课文,既能解题,又能了解课文思想内容,如教学《妈妈的爱》时,教师可板书“爱”字,指导学生大声地读,轻声地读,深情地读。再板书“妈妈”,指导学生亲切地读,热情地读,撒娇地读,激动地读,甜美地读。谈到爱的话题,无人不感到心里温暖,读到妈妈无人不感到幸福亲切。通过带着不同的情感体验朗读学生入情入境,情绪激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在导入时融情入境,处于亢奋状态中,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整堂课中的朗读声情并茂,真正做到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3贴近生活,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
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学会生活。语文要为生活服务,把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的生活情境中,培养生活能力。结合时事,贴近生活,引发思考灵感。信息时代的学生消息灵通,尤其一些国内外大事要闻学生都比较感兴趣,时常会听到他们在一起议论从电视等媒体上知道的时事要闻。教师可结合时事要闻导入新课,可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克服学生对学习的畏惧心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如教学《纪念日》这一单元时,让学生讲述自己了解的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的相关信息,他们个个讲得深情激动,表达着他们对灾区人民的同情和爱心,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记住这一个个让所有中国人铭刻在心的特殊日子。学习内容在生活中的运用。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给学生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鼓励学生读书看报,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等。这样,在“语文化”的生活中,学生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使学习语文的氛围得到高涨。
同时也可以要求家长配合,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自己动情的东西。例如:让学生每天都要和家长道“早安”“晚安”,放学回家参加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和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逢年过节,给父母送上自己亲自做的礼物等等。让学生每天回家将一天的校园生活告诉家长,把成长的成果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沟通中,享受到家庭的温暖,使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在学习中成长。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践应丝丝相连,小学语文教学只有生活化才有效果。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为将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打好基础。
总之,只要教师抓住课文重点,依据小学生心理特征,进行科学教学,就一定能够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9(c)-0000-00
1 创设情境,教学中巧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新课改在逐渐借助多媒体,融情入境,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新课导入时,恰当地播放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之中,可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如教学一些自然风光课时,教师可先播放瀑布实景的录像,视频资料中斑斓多姿气势磅礴的瀑布美景,节奏明快悠扬动听的背景音乐会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情感就会处于最佳状态,这时,让学生把视频中所看到的壮美情景通过口述的形式进行叙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跃跃欲试,用上了“雄伟壮观美丽漂亮”等恰当形象生动的词语,而且都能带着赞美的语气有感情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通过这种方式导入新课,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就已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在语文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创设优美的情境,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制做一个色彩鲜艳的FLSH动画,很容易吸引学生们的眼球,接着配以形象贴切的解说,这样逼真的情境模拟,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朗读欲望激发了出来。再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了1976年周总理逝世后,全国各地前来送行的人挤满了长安街,为总理送行的动人场面。悲痛肃穆的气氛感染了每一位同学。此时再引导朗读理解课文,同学们定会感情充沛,入情入境,从而深深地体会和认识周总理的崇高、伟大和在人民心中的威望,学习效果自然很好,自然会给学生带来喜欢学语文的激情。
2 语言魅力,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朗读是学语文的桥梁,朗读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进行的基本训练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就明确指出,应重视朗读,教师的朗读要起示范作用。学生的朗读要由教师指导。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朱子所言,点到了语文教育的最重要的基础,读一遍文章不只是为了了解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之类,要理解文章的旨意、理脉,要体会文章的情致、风格,离开反复的诵读、涵泳又怎样感悟出来。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收获感知,在读中收获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充分地读,并不是一味地傻读,那种低水平的朗读即窒息了学生的灵性又败坏了朗读的目的,教学提倡的“以读为本”,是有理解的、有体验的朗读,能传情达意的朗读,浸透着思索与情感的朗读,同时是有着良好基本功的朗读。
朗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它不是机械地重复原文,而是要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但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来说。注意力和稳定性比较差,不可能对看书这个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因而教师应首先训练学生出声地朗读课文,然后再逐渐地培养学生脱离这种被动式的有意注意,最终走向主动式的无意注意,学会自己约束自己进行学习。所以说,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是学好语文的保障。
在教学中,应紧扣“题眼”,感情朗读,唤起学生真正的情感体验。因为课题是文章标志,是课文的眼睛,精髓凝练课文内容,就会产生阅读的韵味。因此,教师可从课题入手,抓住课题中的关键字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情感,这种做法对于整堂课阅读而言,可起到示范引导作用。既能为学课文设置悬念,又能激发学生读书欲望。学生带着感情读课文,既能解题,又能了解课文思想内容,如教学《妈妈的爱》时,教师可板书“爱”字,指导学生大声地读,轻声地读,深情地读。再板书“妈妈”,指导学生亲切地读,热情地读,撒娇地读,激动地读,甜美地读。谈到爱的话题,无人不感到心里温暖,读到妈妈无人不感到幸福亲切。通过带着不同的情感体验朗读学生入情入境,情绪激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在导入时融情入境,处于亢奋状态中,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整堂课中的朗读声情并茂,真正做到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3贴近生活,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
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学会生活。语文要为生活服务,把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的生活情境中,培养生活能力。结合时事,贴近生活,引发思考灵感。信息时代的学生消息灵通,尤其一些国内外大事要闻学生都比较感兴趣,时常会听到他们在一起议论从电视等媒体上知道的时事要闻。教师可结合时事要闻导入新课,可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克服学生对学习的畏惧心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如教学《纪念日》这一单元时,让学生讲述自己了解的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的相关信息,他们个个讲得深情激动,表达着他们对灾区人民的同情和爱心,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记住这一个个让所有中国人铭刻在心的特殊日子。学习内容在生活中的运用。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给学生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鼓励学生读书看报,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等。这样,在“语文化”的生活中,学生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使学习语文的氛围得到高涨。
同时也可以要求家长配合,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自己动情的东西。例如:让学生每天都要和家长道“早安”“晚安”,放学回家参加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和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逢年过节,给父母送上自己亲自做的礼物等等。让学生每天回家将一天的校园生活告诉家长,把成长的成果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沟通中,享受到家庭的温暖,使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在学习中成长。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践应丝丝相连,小学语文教学只有生活化才有效果。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为将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打好基础。
总之,只要教师抓住课文重点,依据小学生心理特征,进行科学教学,就一定能够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