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运用过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分析法,从当前存在的健康隐患入手,以中医养生理论、体育健身理论及美容理论为导向,分析适合现代人身心发展状况的健身方法,提出适合国人身心发展的健身方法,为推进全民健身,提高全民体育素质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医—体—美” 三位一体 健身观
一、前言
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服务人类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健康隐患。体力活动的锐减、与自然接触机会的减少,导致个体适应能力变差。特别是医学技术的日益精进,使得“适者生存”淘汰不良基因的程度降低,造成个体体质的日渐衰弱和“文明病”的蔓延。因此,科学有效的健身观成为最受关注的议题。加之,人类在温饱需要满足之后,又产生了更高级的需要,使得美容业风靡全球。目前,与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结合已为美容行业展示出无限美好的前景,也为中医药的发展打开无限空间,医美结合加之体育锻炼的施行,无疑为养生、健身领域指出一个新的方向。
二、“医—體—美”三位一体理论体系
1.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养生方法和技术,其基本特点是动静结合、形神合养、性命兼修。首先,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黄帝内经》之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精神保养的重要性;其次,要有规律的运动,达到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的目的;再次,要保持情感及心理健康,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及心理保健的重要性。个体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2.中医美容的观点。
2.1整体观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首先,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的生、老、病、死和生存繁衍与健康延年,是与自然界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规律相符的。因此,对人的审美与美容施术都应遵循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其次,阴阳要平衡。身体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衡,只要设法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消除。再次,身心合一。不但注重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还要注重心灵的修炼调养。最后,人自身是一个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将六腑、五脏、五官、九窍、四肢等全身组织器官有机联系,构成上下相通、表里相联、协调有序的统一体,并且通过精、气、血、津液等的作用来完成机体活动。
2.2辩证观 人体病变的外在表现是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诸因素相互影响下的综合反映,中医美容要从辩证入手,一方面要分析观察损容病人的情况,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个体差异,根据四诊所得对病因、病变部位及性质、发病机理作出诊断,同时据证处方、对其施以中药、针灸、按摩等技术,进而调理脏腑、疏通血脉或补气益血,消除病证,达到润肤、除皱、增艳等增进就医者机体自然美之目的。
2.3 “正气为主”的观点 中医特别重视人体正气的兴衰,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若不知预防规避,邪气易趁虚而入,甚至存内不去,中医讲究要补其不足、损其有余,达到机体的平稳状态。
2.4 治未病观点 《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理念。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采取养生保健措施,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通过调节情志、控制私欲及饮食、适应四时,参与运动,达到“治未病”的目的。中医养生和传统保健运动在历史长河中,构建了各自独特的传统风格和文化特色。但其思想一脉相承,认为体育的作用是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的综合锻炼,达到调理中枢神经系统,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和适应能力,改善个体机能,增进健康。综上,将“医—体—美”三位一体健身观定义为:以中医理论、美学理论和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为导向,运用中医养生方法结合体育运动内外兼修、改善与塑造个体形神美的一种健身理念。
三、实现“医—体—美”三位一体健身观之途径
气功是练习者通过特殊形式的精神和呼吸锻炼,使能量在体内积蓄、运行或向体外释放的一种运动形式,通过练习可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延年的效果[1]。练习过程中主要通过意、气、力三方面作用于身体,以调心、调息、调身为手段,调整心理活动、调控呼吸运动和身体姿势动作达到内外兼修之功效。
1.太极拳。太极拳的习练要求“尾闾中正”有利于脏腑器官机能活动不受影响;“虚胸实腹”有利于心肌舒张,配合丹田鼓荡,可使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加快,利于血液循环;“圆裆松胯”不仅使运动沉稳灵活,更有助于气血携带能量物质运输至下肢,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屈膝半蹲”则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练习。太极拳运动特别强调意念与动作的协调配合,其松、静、自然的运动状态,有利于阴阳、虚实、进退的自如转化,对神经系统有显著的保健作用。习练过程中除把中医的气、力、神、形与太极拳的刚柔相结合,还要保持善念,使自己的内心清净,到达内外兼修、身心的和谐发展。可结合练习太极剑、太极扇、太极柔力球等。
2.八段锦。习练八段锦能改善神经体液调节功能和加强血液循环,对腹腔脏器有柔和的按摩作用,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运动器官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有坐势和站势两种,坐势练法恬静,运动量小,适于起床前或睡觉前穿内衣练习;站势运动量大,适于各种年龄、各种身体状况的人锻炼。
3.五禽戏。虎戏,可增强人体肝胆的疏泄功能,对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有较好的辅助治疗效果;鹿戏,可增强体力,益肾固腰,长期练习对关节炎等结缔组织疾病的效果较好;猿戏,可灵活头脑,增强记忆力,愉悦心智;熊戏,可增强脾的运化功能,增进消化,促进睡眠;鹤戏,能调和呼吸,疏通经络,增强肺的呼吸功能,有效缓解鼻塞、流涕、胸闷气短等症状。练习时,可单练一禽之戏,也可选练几个动作。单练时,应增加锻炼的次数。锻炼时要注意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呼吸均匀,达到种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具备、有刚有柔、刚柔相济、内外兼练的效果。
4.瑜伽。瑜伽提倡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对于国人常见的疾病,如关节炎或痛风,可藉由练习瑜伽,转动各处关节,使其具有柔软和弹性,减低骨与骨间的磨擦,减少关节炎或痛风的产生。练习前要热身,练习过程中要量力而行,着柔软舒适服装赤脚练习,同时要熟悉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适当借助瑜伽的辅助道具,提高健身效果。
四、健身练习注意事项
1.运动中须保持有氧运动,运动时的最高心率不高于极限心率,单次运动时间要持续30分钟以上,每周锻炼3次左右,并持之以恒。
2.练习时应着柔软舒适服装,在安静、舒适的室外空间进行,同时配合科学合理的饮食及进食时间,少量多餐,以达到良好的健身、养生效果。
3.初学者,可降低动作难度练习,在动作日趋熟练以及个体的体能达到一定水平后,可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选择适合自己年龄和体质特点的运动强度及运动量练习,以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
五、结语
“医—体—美”三位一体健身观契合现代生活对个体关于养生、美容的刚需发展,以中医养生、保健、美容理论为基础,结合传统保健活动及其发展的运动形式,通过特殊形式的精神和呼吸锻炼,配合身体姿势的变化,为达到有效健身、养生、美容之功效奠定了理论参考依据。习练过程中要严格以中医养生、保健理论为导向,通过调心、调息、调身达到身心的健康发展,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徐正德.中医养生理论与实践[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6.
[2]夏宏武.中医养生与传统保健运动在社区体育中的运用[J].体育科学研究,2012,16(5):62~66.
[3]王向晨.传统保健体育在中医院校体育校本课程中的开发[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4):83~84.
作者简介:贾慧芬,女,硕士研究生,任教于西安海棠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关键词:“医—体—美” 三位一体 健身观
一、前言
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服务人类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健康隐患。体力活动的锐减、与自然接触机会的减少,导致个体适应能力变差。特别是医学技术的日益精进,使得“适者生存”淘汰不良基因的程度降低,造成个体体质的日渐衰弱和“文明病”的蔓延。因此,科学有效的健身观成为最受关注的议题。加之,人类在温饱需要满足之后,又产生了更高级的需要,使得美容业风靡全球。目前,与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结合已为美容行业展示出无限美好的前景,也为中医药的发展打开无限空间,医美结合加之体育锻炼的施行,无疑为养生、健身领域指出一个新的方向。
二、“医—體—美”三位一体理论体系
1.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养生方法和技术,其基本特点是动静结合、形神合养、性命兼修。首先,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黄帝内经》之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精神保养的重要性;其次,要有规律的运动,达到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的目的;再次,要保持情感及心理健康,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及心理保健的重要性。个体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2.中医美容的观点。
2.1整体观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首先,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的生、老、病、死和生存繁衍与健康延年,是与自然界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规律相符的。因此,对人的审美与美容施术都应遵循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其次,阴阳要平衡。身体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衡,只要设法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消除。再次,身心合一。不但注重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还要注重心灵的修炼调养。最后,人自身是一个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将六腑、五脏、五官、九窍、四肢等全身组织器官有机联系,构成上下相通、表里相联、协调有序的统一体,并且通过精、气、血、津液等的作用来完成机体活动。
2.2辩证观 人体病变的外在表现是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诸因素相互影响下的综合反映,中医美容要从辩证入手,一方面要分析观察损容病人的情况,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个体差异,根据四诊所得对病因、病变部位及性质、发病机理作出诊断,同时据证处方、对其施以中药、针灸、按摩等技术,进而调理脏腑、疏通血脉或补气益血,消除病证,达到润肤、除皱、增艳等增进就医者机体自然美之目的。
2.3 “正气为主”的观点 中医特别重视人体正气的兴衰,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若不知预防规避,邪气易趁虚而入,甚至存内不去,中医讲究要补其不足、损其有余,达到机体的平稳状态。
2.4 治未病观点 《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理念。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采取养生保健措施,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通过调节情志、控制私欲及饮食、适应四时,参与运动,达到“治未病”的目的。中医养生和传统保健运动在历史长河中,构建了各自独特的传统风格和文化特色。但其思想一脉相承,认为体育的作用是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的综合锻炼,达到调理中枢神经系统,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和适应能力,改善个体机能,增进健康。综上,将“医—体—美”三位一体健身观定义为:以中医理论、美学理论和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为导向,运用中医养生方法结合体育运动内外兼修、改善与塑造个体形神美的一种健身理念。
三、实现“医—体—美”三位一体健身观之途径
气功是练习者通过特殊形式的精神和呼吸锻炼,使能量在体内积蓄、运行或向体外释放的一种运动形式,通过练习可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延年的效果[1]。练习过程中主要通过意、气、力三方面作用于身体,以调心、调息、调身为手段,调整心理活动、调控呼吸运动和身体姿势动作达到内外兼修之功效。
1.太极拳。太极拳的习练要求“尾闾中正”有利于脏腑器官机能活动不受影响;“虚胸实腹”有利于心肌舒张,配合丹田鼓荡,可使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加快,利于血液循环;“圆裆松胯”不仅使运动沉稳灵活,更有助于气血携带能量物质运输至下肢,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屈膝半蹲”则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练习。太极拳运动特别强调意念与动作的协调配合,其松、静、自然的运动状态,有利于阴阳、虚实、进退的自如转化,对神经系统有显著的保健作用。习练过程中除把中医的气、力、神、形与太极拳的刚柔相结合,还要保持善念,使自己的内心清净,到达内外兼修、身心的和谐发展。可结合练习太极剑、太极扇、太极柔力球等。
2.八段锦。习练八段锦能改善神经体液调节功能和加强血液循环,对腹腔脏器有柔和的按摩作用,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运动器官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有坐势和站势两种,坐势练法恬静,运动量小,适于起床前或睡觉前穿内衣练习;站势运动量大,适于各种年龄、各种身体状况的人锻炼。
3.五禽戏。虎戏,可增强人体肝胆的疏泄功能,对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有较好的辅助治疗效果;鹿戏,可增强体力,益肾固腰,长期练习对关节炎等结缔组织疾病的效果较好;猿戏,可灵活头脑,增强记忆力,愉悦心智;熊戏,可增强脾的运化功能,增进消化,促进睡眠;鹤戏,能调和呼吸,疏通经络,增强肺的呼吸功能,有效缓解鼻塞、流涕、胸闷气短等症状。练习时,可单练一禽之戏,也可选练几个动作。单练时,应增加锻炼的次数。锻炼时要注意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呼吸均匀,达到种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具备、有刚有柔、刚柔相济、内外兼练的效果。
4.瑜伽。瑜伽提倡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对于国人常见的疾病,如关节炎或痛风,可藉由练习瑜伽,转动各处关节,使其具有柔软和弹性,减低骨与骨间的磨擦,减少关节炎或痛风的产生。练习前要热身,练习过程中要量力而行,着柔软舒适服装赤脚练习,同时要熟悉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适当借助瑜伽的辅助道具,提高健身效果。
四、健身练习注意事项
1.运动中须保持有氧运动,运动时的最高心率不高于极限心率,单次运动时间要持续30分钟以上,每周锻炼3次左右,并持之以恒。
2.练习时应着柔软舒适服装,在安静、舒适的室外空间进行,同时配合科学合理的饮食及进食时间,少量多餐,以达到良好的健身、养生效果。
3.初学者,可降低动作难度练习,在动作日趋熟练以及个体的体能达到一定水平后,可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选择适合自己年龄和体质特点的运动强度及运动量练习,以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
五、结语
“医—体—美”三位一体健身观契合现代生活对个体关于养生、美容的刚需发展,以中医养生、保健、美容理论为基础,结合传统保健活动及其发展的运动形式,通过特殊形式的精神和呼吸锻炼,配合身体姿势的变化,为达到有效健身、养生、美容之功效奠定了理论参考依据。习练过程中要严格以中医养生、保健理论为导向,通过调心、调息、调身达到身心的健康发展,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徐正德.中医养生理论与实践[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6.
[2]夏宏武.中医养生与传统保健运动在社区体育中的运用[J].体育科学研究,2012,16(5):62~66.
[3]王向晨.传统保健体育在中医院校体育校本课程中的开发[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4):83~84.
作者简介:贾慧芬,女,硕士研究生,任教于西安海棠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