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前一题”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来源 :求学·教学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haixiong19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前一题,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提前准备,正课前3~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给同学们讲解。这样能使学生迅速从上一节课走出来,投入到要学的课程中。通过做题,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调节学习的氛围,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这不仅为学习新的内容奠定了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而且能让学生能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课前一题;自我展示;教学实践;积极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而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的参与和行为的参与。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也要有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在学习上的差异,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探索的态度,勤奋好学、勇于克服困难和不断进取的学风。”
  任一学科教学,都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学习活动的方法,使学生学习有价值的学科知识。我们认为,要真正地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除了正确地理解之外,还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方式,帮助他们实现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之不仅能理解知识并且能做到掌握技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与“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相互辩证和补充的;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的引导,也需要教师所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引领。这一切应落实于课堂教学之中。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活动是否有效,是否高效,关键看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能否积极地参与其中。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学生为丰富多彩的智力兴趣和需要的氛围所包围时,当他与周围的交往充满活跃的求知意图和创造性探索时,当他对待知识不是采取消极的,而是采取积极的态度时,他才获得智力培育。”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我校走在了课改的前列,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全面推行“3+1”高效课堂模式。在这种背景下,我校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推行了“课前一题”,对“3+1”教学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
  针对班级的不同情况,“课前一题”采取的具体模式可以为:學生供题,他人讲解,教师点拨;学生供题,教师讲解,学生点拨;学生供题(人人),小组交换,课后互评,等等。“一题”的主题,可以是一道题、一个学习心得、一个解题技巧等。这种课堂模式可以快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节课中来,使学生的思维进入兴奋的状态,迅速进入学习轨道,且预演了“3+1”高效课堂模式中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教师点拨”。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更好地锻炼,合作互助的精神得到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提升。
  在具体实施“课前一题”的过程中,学生也不断遇到问题,给老师造成一些困扰,具体表现在:部分学生对“课前一题”的认识不到位,不听或不认真听讲,不积极参与;学生不动脑思考,流于形式;对讲过的内容不能及时总结,不保留;出题人对于选题范围、难易程度、题目形式把握不准确。针对上述情况,笔者积极调研,沟通教师、联系学生、问卷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让学生认识到“课前一题”的重要性
  跟学生做好沟通交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课前一题”的重要性。学生经过十分钟的课间休息,思维兴趣还停留在和学习无关的杂事上,若直接上课,前几分钟学生很难直接进入学习状态,甚至会影响整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课前一题”,供题讲题的同学要提前准备,大量翻阅资料,仔细筛选精题,认真研究解题方法,组织语言,学会交流,对自己的综合能力是一个提高;其他的学生提前进入教室,读题演题、积极动脑,发言交流,认真聆听,随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自己不仅增加了知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两全其美。只有认识到“课前一题”的重要性,才会端正态度,积极参与,达到较好的效果。
  二、让“课前一题”真正发挥作用
  “课前一题”若想真正发挥作用,必须从三个方面进行要求:
  (1)讲题人培训。首先,题目的选择要符合学情,不能过难或过易。过难,绝大部分学生听不懂,也会因此失去学习兴趣;过易,学生一眼看出答案,失去了练习的价值。其次,题目的来源最好是最近的学习内容或相关内容,相当于滚动复习,可以是学习资料上找的新题,也可以是练习过的旧题。题目不偏不怪,突出重难点、易错点、常考点。最后,讲题人把题备透,讲解时仪态大方,声音洪亮,讲题详略得当,全程与学生有交流。
  (2)学生听题培训。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是耳朵听而已。必须端正态度,提前看题思考,积极发言交流,较好的题目要做好课堂笔记,课后抽查学生的笔记,从而督促学生认真对待“课前一题”。
  (3)教师点拨。在学生发言完毕后,教师要能高屋建瓴地对题目讲解人进行积极点评,适时鼓励,点出不足和改进方向,对题目进行总结性发言。这就需要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素养,较宽的知识面和阅题量。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把握考试方向,明确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这样才能在点拨时做到一语中的,突出重点。
  三、让“课前一题”更适合学生的发展
  班级学生存在智力、能力、基础差异,那么采取何种形式进行“课前一题”才能让学生全员参与,全员受益?经过调研笔者发现,“课前一题”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题目,一个解题感悟,一个学习方法,一个励志演讲,一个小小游戏,等等,目的是让所有人参与其中。提供题目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学生供题,他人讲题,教师点拨;学生供题,教师讲解,学生点拨;学生供题,小组交换,课后互评,等等。
  长时间的“课前一题”,会引起学生乏味,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解试题以外,还尝试了下面的方法。   (1)表演对话。准备题的小组挑选学过的对话进行表演。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是表演而不是简单地背诵。备题组的成员表演时不仅需要注意语音语调,还要注意表情和肢体语言。
  (2)联想法记忆单词,以游戏法进行。讲题人给出一个单词,例如:food,学生可以根据它的发音找到相似发音的词,也可以用这个词造句、提问或回答。
  (3)看图说话。讲题小组准备有针对性的图片,由讲题人展示给大家,让学生展开联想,说出一个句子或者一段话。例如:I like doing…/I like playing football./I like playing volleyball./I like singing. /I like dancing.…经过这样的反复练习,即便是基础较差的同学也能顺着大家说出一两句来。
  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学生对“课前一题”的兴趣越来越浓,不仅学习氛围空前高涨,英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为了使学生机会均等,都能参与进来,我们尝试了很多方式来选定讲题人,时常用的是抽签的方式、轮流坐庄制、奖惩制度等,来确定由哪一组准备“课前一题”,被选中的小组大家一起讨论决定由谁讲题,每隔一段时间还要进行评比,评选出优秀组和最佳讲题人。这样人人都有机会参与,在备题时大家的积极性就会很高。每天积累一点点,长此以往,每位学生都拥有了一个“英语课前一题”收获本。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经过长期的探索、磨合和改进,“课前一题”在我们学校各个班级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学生高效利用課前几分钟,收获知识,收获信心,收获友谊,锻炼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不但没有因为把课前几分钟交给学生耽误学习进度,影响学习效果,反而,有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反倒激发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课堂专注度和思维能力。特别是对尖子生的培养,效果更加明显。
  总之,“课前一题”是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成功的“课前一题”活动可以为上好一节课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笔者会充分利用课前的这段准备时间,帮助自己最大化地提高课堂效率。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在“课前一题”的进程中还会遇到新的问题,笔者会继续研究“课前一题”的实施策略,力争让“课前一题”在课堂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他文献
一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之所以會成为文学长廊中独特的“这一个 ”,就在于他有迥异于他人、不可复制的突出个性,以至于一提起一个熟悉的名字,我们脑海中立即活灵活现地浮现出他最经典、最个性的音容笑貌来:一提起林妹妹,我们立即想起她从春流到冬的眼泪;一说到葛朗台,我们就看到他面对金子时的贪婪眼光;一提起武松,眼前就浮现出他景阳冈上打虎的英武姿态;一说到哈姆雷特,脑海里放映的是他身负国仇家恨的忧郁神情……我们
期刊
数学归纳法是证明与无限多个正整数相关命题的有力工具.其本质是用有限的步骤(奠基与递推)取代难以实现的无限验证,实现从有限到无限的飞跃.高中阶段,数学归纳法主要应用在恒等式、不等式、整除性、三角及几何等方面.其中,圆锥曲线(广义)划分平面区域问题是一个难点.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将文字、符号及图形三种语言密切配合,详细论述n=k+1与n=k之间的本质联系.事实上,发现从n=k到n=k+1之间的内在联系与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将建构主义与批判性思维融合,提出“4S”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施路径。结合实例,具体示范“4S”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施,最后根据课后评价反馈进行总结。  关键词:建构主义;实施路径;实例示范;评价反馈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要充分解释学习是什么,则必须首先解释个体学习者是怎样进行建构和创造的,而不仅仅是怎样重复和复制的。建构意味着创造,创造必须要批判。  
期刊
高考作文一直是当下语文学习中的难点。对学生来说,对生活真相的远离和对个人情感的克制,使得他们很难细致地表述自己的情感变化。另外,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很难被学生当成有用的例子,学生难以把课本知识转换成自己的做题技能。那么,如何使作文“脱胎换骨”?我们借一道作文题进行详细分析。  作文题目如下:  评改试卷时,常常会听到数理化等科目的老师向语文老师抱怨:“学生连题目都读不懂!审题不会‘咬文嚼字’怎么会做
期刊
摘 要:本文简单介绍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朗读的目标要求;围绕着这些要求,笔者阐述了诗歌的有效朗读方式对学生情感培养的作用;再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堂教学为例,论述了落实诗歌的有效朗读方式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课程标准;诗歌的有效朗读方式;情感培养;方法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
期刊
摘 要:操行困难生的转化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方面。培养操行困难生的成功心理是对其进行转化的有效切入点。笔者从“用操行困难生自身的闪光点照亮前进的路”“讓操行困难生体验成功 适时获得‘助动力’” “多‘方’共用 巩固成果”三个方面结合具体案例提出了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操行困难生;转化;成功心理  操行困难生通常是那些在品行上表现差或学习上落后的学生。他们在班级里为数不多,但给班主任的班务管理和任课
期刊
排列组合问题,通常都是出现在选择题或填空题中,或结合概率统计综合出题,它联系实际,生动有趣,但题型多样,思路灵活,不易掌握. 实践证明,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方法是题型与解法归类、识别模式、熟练运用.  一、处理排列组合题的一般步骤  解答排列、组合试题要从“分析”“分辨”“分类”“分步”四个方面入手,即  (1)“分析”就是找出题目的条件、结论,确定哪些是“元素”、哪些是“位置”;  (2)“分辨”
期刊
摘 要: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更易对感兴趣的内容产生探究欲望并进行主动思考。同时,教师的提问直接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和认知过程,也联结着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后续学习兴趣。围绕着“思维课堂理念”,本文以小学数学五年级《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为例,对如何通过有趣的情景和教师的提问激发学生的深度思维进行探究。通过教材分析、学生测验、课堂观察、教学研讨及反思可知,从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生活经验出发、借助游戏与任务
期刊
摘 要:通过对复数数学史中历史素材的分析,阐述了引入虚数的必要性.在复数概念的教学设计中,创造性地应用历史素材,将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分析了教学设计中附加式、复制式、顺应式和重构式等多种运用数学史的方式,并简述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人文价值.  关键词:复数;虚数;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教学设计  一、引言  复数是数学学科中的核心概念,学生学习复数概念时会遇到很多困难,尤其会对为什么要引入虚数
期刊
摘 要:德育对社会和个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德育教育刻不容缓。而高三教学以高考复习为主要内容,往往忽视了德育教育。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情况,努力挖掘教材,拓展教学资源,捕捉德育的契机,使高三复习课堂不仅传授了知识与技巧,也成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关键词:高三歷史复习课;课堂设计;德育教育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