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导思想和实践要求的不断深化,又是对当今高等教育办学方向和育人规律的科学把握,是指导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于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固本强基、奠基未来的系统工程,高校要认真对标中央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体”,齐抓共管、协同发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整体效能,把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转化为高校发展优势,为我国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畅通主渠道,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同向共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既肯定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又提出了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必要性,也指明了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发展的方向性。高校要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课程,明确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充分挖掘蕴含在各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同向共进、协同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方面具有特殊重要作用。高校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选聘好教师、使用好教材、探索好教法,按照“配方新颖、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终身受用”的要求,通过知识传授、理论教学、实践锻炼、社会考察等鲜活的教育载体和表现形式,讲清讲透世情、国情、党情和社情、民情,及时回应学生对社会生活和现实世界产生的一些亟待分析和回答的问题,引导学生坚定信心信仰信念,提升政治鉴别能力,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高校许多专业课程都有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专业课程中的很多理论和概念都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要提炼其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把追求学术真理的现实价值、从事专业的职业道德、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责任担当等融入课程教学,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发他们朝着更高目标不断迈进。
传播正能量,弘扬正道与严管阵地同心共治
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意识形态的基本属性,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他还深刻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因此,高校要坚持正确的导向和方向,既要弘扬正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又要严管阵地,切实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要突出抓好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解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要坚持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把师德师风融入教学科研的全过程,落实到教书育人的各环节,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矢志不渝地坚守与传播人间正道,把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到学生心田,激发学生向上向善的美好愿景。在弘扬正确价值观念的同时,高校要抓好意识形态建设,各级党组织要牵头抓总负责,层层压实责任,把好方向、管好导向。要严管阵地、严防死守,把好“进出口”关,切实加强课堂教学、宣传思想阵地、网络意识形态、讲座论坛报告、学术期刊出版、第二课堂等管理,做到“谁主办、谁负责,谁审批、谁监督”。要坚持“课堂讲授有纪律”,牢牢守住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敢于发声亮剑、勇于表明态度,让各种错误思潮和观点没有生长土壤,努力建设风清气正的校园生态。
着眼高标杆,党建工作与中心任务同轴共转
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党建工作,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脚点都是推动高校的改革发展,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更好地履行高等教育职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高校要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中统筹推进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把“党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牛鼻子”,坚持做到“两手抓”,坚决防止“两张皮”,使党建工作与学校各项中心任务深度融合、同轴共转。
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党的领导既要统领思想政治工作各方面,又要贯穿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要发挥好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不断优化组织设置,把党支部建在教研室、实验室、学术团队、科研平台、课题项目组,建在学生社团、公寓、实践基地,推进“导师+支部”“项目+支部”“榜样+支部”等模式,激發党支部的创造活力。要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将党建工作与履行高等教育职能和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等各方面的工作深度融合,确保中心任务到哪里,党的建设就跟进到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渗透到哪里。要抓好党组织这个堡垒,抓住党员这个主体,驱动党组织的内生动力,激发党员的创造活力,带动广大师生这个“最大多数”,积极投身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各个环节,涵养良好的校风、师风、教风、学风和作风,以“党建+”新格局引领发展新风尚,推进高校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落实好举措,“现实需求”与“服务供给”同频共振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丰富的内容,如果方式方法不当,忽视“需求侧”的主体性,或者过于迎合受教育者的需求,忽略“供给侧”的影响力,导致“供需结构失衡”,必然影响教育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增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师生共同体”,紧密联系实际,密切联系师生,找准供需平衡点,精准施策,有的放矢,使“现实需求”与“服务供给”同频共振、良性互动,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认同、达到共鸣、取得实效。 高校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需求侧”和“供给侧”研究,实现教育供给端的转型升级。要贴近师生情感的“触发点”。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要真诚贴近师生实际,关心他们的冷暖疾苦,解决他们的现实困难,及时回应他们的诉求,缓解他们的内心压力,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不断增强师生的情感认同。要回应师生心存的疑难点。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一个答疑解惑的过程,面对急剧变化的发展时代和日益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面对无奇不有的网络世界和真假难辨的舆论信息,高校要深入研究、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主动回应师生疑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化之以文、应之以变、导之以行,为师生提供科学的价值、理论、道德、文化等信息,引导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学习、工作和生活。要找准师生发展的切入点,分类教育、分层指导。在教师方面,重点做好学术科研、职称评聘、住房安居、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不断提升教师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学生方面,重点做好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学习深造、就业创业、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工作,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优质服务。
覆盖全时空,教育引路与行为落地同步共育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是一段教育引路的过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重要认识”,即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高校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喜爱的教育元素,构建学生接受的教育话语体系,把教育覆盖到学生学习、生活、行为的方方面面,使思想政治工作不受时空限制、覆盖全体学生、落细落小落实,达到教育引路与行为落地同步共育的效果。
在教育引路方面,高校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理上,进一步厘清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和客体、思想和行为、内容和方式、活动和载体。要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引领思想政治工作,深刻把握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先进思想和教育理念办学治校、育人育才。要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升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行为落地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导向,是理论认同、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检验教育效果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标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努力把“大”的道理落“小”,深入生活、扎根学生、融入实践,要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出发,运用鲜活的理论、引用鲜活的案例、使用鲜活的方法,结合现实中具体细微的场景和身边具体可感的故事,通过感知、感悟和实践,使教育思想由“知识体系”转变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统筹大格局,外部资源与校内要素同力共为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家庭、社会等外部资源,又包括课堂、课程、教师、学生等校内要素。“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旨在倡导外部资源与校内要素协调推进、共同发力,以“大思政”的大格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功能。因此,高校要建立多维的资源结构,凝聚校内外育人力量,整合课内外育人资源,优化校内外思想政治工作结构,实现“协同体”内各要素的整合、配合和融合,努力构建多元供给的育人格局。
建立社会和家庭有机结合的校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社会是个大课堂、大熔炉,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高校要把校外知名人士、优秀校友、优秀企业家等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系统,发挥他们在思想引领、价值传导、实践教育和基地资源等方面的積极作用,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培育学生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情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整体育人的新格局中,家庭教育不可或缺,要通过“家校联动”机制,及时反馈学生的现实表现,引导家庭成员开展亲情教育。学校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机构和主要场所,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主导力量。从宏观运行上,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基层组织具体落实、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大思政格局;从微观落实上,要充分发挥课程、课堂、教师、活动等校内要素,发挥各自特点与教育资源优势,从整体上组织、协调、实施各项教育活动,关注每一门课程、搭建每一个载体、落实每一项活动、关爱每一名学生,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这门“微雕艺术”,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增强协同教育效果。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畅通主渠道,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同向共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既肯定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又提出了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必要性,也指明了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发展的方向性。高校要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课程,明确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充分挖掘蕴含在各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同向共进、协同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方面具有特殊重要作用。高校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选聘好教师、使用好教材、探索好教法,按照“配方新颖、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终身受用”的要求,通过知识传授、理论教学、实践锻炼、社会考察等鲜活的教育载体和表现形式,讲清讲透世情、国情、党情和社情、民情,及时回应学生对社会生活和现实世界产生的一些亟待分析和回答的问题,引导学生坚定信心信仰信念,提升政治鉴别能力,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高校许多专业课程都有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专业课程中的很多理论和概念都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要提炼其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把追求学术真理的现实价值、从事专业的职业道德、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责任担当等融入课程教学,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发他们朝着更高目标不断迈进。
传播正能量,弘扬正道与严管阵地同心共治
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意识形态的基本属性,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他还深刻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因此,高校要坚持正确的导向和方向,既要弘扬正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又要严管阵地,切实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要突出抓好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解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要坚持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把师德师风融入教学科研的全过程,落实到教书育人的各环节,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矢志不渝地坚守与传播人间正道,把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到学生心田,激发学生向上向善的美好愿景。在弘扬正确价值观念的同时,高校要抓好意识形态建设,各级党组织要牵头抓总负责,层层压实责任,把好方向、管好导向。要严管阵地、严防死守,把好“进出口”关,切实加强课堂教学、宣传思想阵地、网络意识形态、讲座论坛报告、学术期刊出版、第二课堂等管理,做到“谁主办、谁负责,谁审批、谁监督”。要坚持“课堂讲授有纪律”,牢牢守住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敢于发声亮剑、勇于表明态度,让各种错误思潮和观点没有生长土壤,努力建设风清气正的校园生态。
着眼高标杆,党建工作与中心任务同轴共转
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党建工作,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脚点都是推动高校的改革发展,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更好地履行高等教育职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高校要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中统筹推进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把“党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牛鼻子”,坚持做到“两手抓”,坚决防止“两张皮”,使党建工作与学校各项中心任务深度融合、同轴共转。
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党的领导既要统领思想政治工作各方面,又要贯穿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要发挥好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不断优化组织设置,把党支部建在教研室、实验室、学术团队、科研平台、课题项目组,建在学生社团、公寓、实践基地,推进“导师+支部”“项目+支部”“榜样+支部”等模式,激發党支部的创造活力。要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将党建工作与履行高等教育职能和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等各方面的工作深度融合,确保中心任务到哪里,党的建设就跟进到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渗透到哪里。要抓好党组织这个堡垒,抓住党员这个主体,驱动党组织的内生动力,激发党员的创造活力,带动广大师生这个“最大多数”,积极投身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各个环节,涵养良好的校风、师风、教风、学风和作风,以“党建+”新格局引领发展新风尚,推进高校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落实好举措,“现实需求”与“服务供给”同频共振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丰富的内容,如果方式方法不当,忽视“需求侧”的主体性,或者过于迎合受教育者的需求,忽略“供给侧”的影响力,导致“供需结构失衡”,必然影响教育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增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师生共同体”,紧密联系实际,密切联系师生,找准供需平衡点,精准施策,有的放矢,使“现实需求”与“服务供给”同频共振、良性互动,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认同、达到共鸣、取得实效。 高校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需求侧”和“供给侧”研究,实现教育供给端的转型升级。要贴近师生情感的“触发点”。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要真诚贴近师生实际,关心他们的冷暖疾苦,解决他们的现实困难,及时回应他们的诉求,缓解他们的内心压力,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不断增强师生的情感认同。要回应师生心存的疑难点。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一个答疑解惑的过程,面对急剧变化的发展时代和日益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面对无奇不有的网络世界和真假难辨的舆论信息,高校要深入研究、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主动回应师生疑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化之以文、应之以变、导之以行,为师生提供科学的价值、理论、道德、文化等信息,引导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学习、工作和生活。要找准师生发展的切入点,分类教育、分层指导。在教师方面,重点做好学术科研、职称评聘、住房安居、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不断提升教师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学生方面,重点做好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学习深造、就业创业、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工作,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优质服务。
覆盖全时空,教育引路与行为落地同步共育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是一段教育引路的过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重要认识”,即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高校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喜爱的教育元素,构建学生接受的教育话语体系,把教育覆盖到学生学习、生活、行为的方方面面,使思想政治工作不受时空限制、覆盖全体学生、落细落小落实,达到教育引路与行为落地同步共育的效果。
在教育引路方面,高校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理上,进一步厘清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和客体、思想和行为、内容和方式、活动和载体。要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引领思想政治工作,深刻把握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先进思想和教育理念办学治校、育人育才。要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升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行为落地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导向,是理论认同、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检验教育效果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标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努力把“大”的道理落“小”,深入生活、扎根学生、融入实践,要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出发,运用鲜活的理论、引用鲜活的案例、使用鲜活的方法,结合现实中具体细微的场景和身边具体可感的故事,通过感知、感悟和实践,使教育思想由“知识体系”转变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统筹大格局,外部资源与校内要素同力共为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家庭、社会等外部资源,又包括课堂、课程、教师、学生等校内要素。“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旨在倡导外部资源与校内要素协调推进、共同发力,以“大思政”的大格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功能。因此,高校要建立多维的资源结构,凝聚校内外育人力量,整合课内外育人资源,优化校内外思想政治工作结构,实现“协同体”内各要素的整合、配合和融合,努力构建多元供给的育人格局。
建立社会和家庭有机结合的校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社会是个大课堂、大熔炉,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高校要把校外知名人士、优秀校友、优秀企业家等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系统,发挥他们在思想引领、价值传导、实践教育和基地资源等方面的積极作用,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培育学生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情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整体育人的新格局中,家庭教育不可或缺,要通过“家校联动”机制,及时反馈学生的现实表现,引导家庭成员开展亲情教育。学校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机构和主要场所,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主导力量。从宏观运行上,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基层组织具体落实、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大思政格局;从微观落实上,要充分发挥课程、课堂、教师、活动等校内要素,发挥各自特点与教育资源优势,从整体上组织、协调、实施各项教育活动,关注每一门课程、搭建每一个载体、落实每一项活动、关爱每一名学生,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这门“微雕艺术”,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增强协同教育效果。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