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前,职业教育有许多不合理的现状,如家长不认可,学生不想学、流失严重,校企合作不深入等。因此,职业教育必须面对现实状况进行改革,认准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优化课程设置,分人文和专业进行培训,开出特色课,同时采取多元化评价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 职业教育现实弱势群体
职业学校历来招收成绩不好的学生,这是不争的事实。目前,职业学校开设的语、数、英等文化基础课占的课时比重不小,但学生不想学,考试很少有及格的,文化基础如此不扎实,怎能实现学生的可持續发展?可事实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按现行的普高模式教学,学生学不会,考试不及格,企业不欢迎,在家待业,又何谈可持续发展?如何帮助这些被“应试教育”留下的“弱势群体”走出一片新天地,值得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一、职业教育现状
(一)家长不认可。当前普遍的社会现实是,大多数家长不管孩子成绩如何,如中考总分只有400多分甚至更低,还是要把子女送到普高去读,一听说是职校,就不屑一顾,连看也不看一眼,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上职校就等同混日子。
(二)办学像普高。据统计,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占三分之二,专业课教师占三分之一,其教学模式基本与普高一致。语文、数学、英语占的比重大,专业课占的比重小,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室里上课、做作业、闭卷考试等。有些职校为招揽生源,大力开办综合班,或标榜自己是按普高的课程上课,有的职校更想在高考中与普高抗衡,如开办对口高考班,千方百计地提高升学率。
(三)学生听不懂或不想学。职业学校开设的课程,除专业课外,其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和普通高中大体一致,导致目前职业学校学生上课时,要么睡觉,要么听不懂而做其他事情,课堂上基本一无所获。有一位普高的数学名师上了一堂示范课,上课讲得很精彩,然而事后调查发现,有80%的学生没有听懂。其实许多学生在小学、初中里就没有学好数学,连三角函数的公式都没有记住,这让他们如何接受高中的数学知识?按照职业学校现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许多学生想学也学不会,于是就只能睡觉了。
(四)学生流失严重。一些职校,年流失率一般都要达到10%以上。有的职校100个人进来,毕业时只有六七十个人了。家长会问:“普高100个人进去100个人毕业,你们职校怎么有那么多学生流走了呢?”一位不想继续读下去的学生说:“不是学校不好,也不是老师不好,他们对我都很关心。可是我在上课时什么都听不懂,犹如坐牢一样度日如年啊!不如外出打工做些体力活,还可给家里减轻经济负担!”
(五)教师成就感低。目前一些优秀教师的首选并不是职业学校,即便教师收入超过当地的普高,还有教师想走。为什么?有一位想调走的教师说:“学校发展很有前景,可是我一走进课堂就头疼,确实感到呆不下去。”是啊,在普高里,学生很想学习,上课时学生都认真听课,教师上课容易进入状态;而职校呢,学生对老师教的东西不想听,上课不认真,作业也做不好,教师的成就感极低。
(六)企业不关注。一方面是企业需要职业教育,另一方面企业却不关注职业教育,这个看似矛盾的问题却在现实中真实地存在着。事实上,有些职业学校毕业生和没有上过职校的人员在企业的地位和待遇几乎没什么差别。另外,对于校企合作,企业往往并不积极主动,使得校企合作成为许多职业学校的一厢情愿。
二、原因分析
(一)学生基础差。很大一部分职校学生除文化成绩不好外,他们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在小学、中学阶段都没有很好养成。在中小学阶段,他们大多受到老师的责备、惩罚,以至于其在职校很少积极、主动地学习,凡事缺乏信心和勇气。
(二)培养目标不明确。职业学校教学及管理模式基本与普高大体一致,势必造成职校学生较普高生的文化知识相差甚远,而到企业里又不具备企业需要的技能。
(三)课程体系不适合。职业学校开设的课程文化课程比重较大,专业课程比重小。
(四)教学无特色。职业学校的教师教学无论文化课还是专业课,都以书本为主,很少关注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企业实际需要。
三、职业教育要面对现实
(一)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应是为地方培养优秀熟练的技术工人。
某企业以50万元的年薪聘请了两位上海的高级工程师,设计并制造出1台电动工具样品,拿到广交会上,外商一看,这个样品与德国的同类产品在技术性能上已经非常接近,然而价格却只是德国的一半。外商连叫“OK”,立即签订了10万台的订单。可是在第一批1万台电动工具交货时,却没有1台是合格的。这个企业只能承担违约责任,损失了500多万元。在原因分析会上得出的结论是:那1台样品是由高薪聘请的工程师与高级技师生产的,而那1万台是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的农民工生产的。私企有能力生产1台或者2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机器,但却很难生产出几十万台、几百万台这样的机器。道理非常简单:他们可以聘请到一个或者两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级工程师,但是他们请不到成千上万的优秀技术工人。因此,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优秀熟练的技术工人。这里的“熟练技术工人”不全指开车床的人,还包括能够进行产品设计、车间管理,甚至创业当老板的人。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教给职业学生更多更实用的知识与技能,把他们培养成为优秀熟练的技术工人。
1.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企业不关注职业教育,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职校的师资队伍不能适应职业教育,没有职业教育的特点。学校应把职校教师派到企业去,担任企业副总经理、车间主任和班组长,让他们在企业第一线接受实际的锻炼。老师只有在企业真实地了解到企业的生产技术、工艺流程后,才会知道企业到底需要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并由此开发相应的校本教材:一写企业需要的内容。例如电动工具方面,尽管职校的课程中有机械制图、机械基础,但是没有电动工具的内容,如电动工具是如何生产的?需要哪些技术?有哪些种类与型号?如何销售?存在着什么问题?这些内容在统一的课本上是没有的。教师到企业挂职后,详细研究了这些问题,才能写出《电动工具》教材;二写学生喜欢的内容。现行中职教材有些内容太深太难,学生一看就头疼,开发校本教材需要解决学生“喜欢学”和“学得会”的问题;三写教师擅长的内容。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擅长。教师所擅长的内容,不管是人生理念、人文知识还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很需要的。开发校本教材,就是要让教师写他们擅长的内容,要求教师在某一个领域钻进去,钻深钻透。
2.开设特色课与巡回课。学校应鼓励教师开展特色课教学,只要企业需要,学生能学、喜欢学的内容就可以教;还可以开展巡回教学,或者到各个班级去讲,或者就在多媒体教室里讲,同一个内容,一个班接着一个班地讲下来,课自然就讲得精彩了。
(二)课程体系——两大模块: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
职业学样既然不能改变生源,那么就要改变教学内容和方式,即打破现成的教科书,选择真正适合学生的内容。
1.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其实就是做人教育,应包括名篇诵读、职业道德、应用文、名家讲坛、法律、人际交往等。人文教育强调案例教学,老师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感悟做人道理。人文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其在交际中善于说话。比如有两个学生在食堂里打架,有人说是品德问题,其实不完全对,还有表达交流能力的问题。因为甲踩了乙一脚,乙说了“你干吗”这样的话,接下来就全是“你想干吗”这类话,不打起来才怪。这时,假如“说”的能力好一点,是绝对不会打架的。另外,就是要培养其写作能力,使其能写常见的应用文。如果学生能够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能够把车间生产过程中的问题记录下来,能够写出一些调查报告,提出用哪些办法可以解决,那么学生就很可能会得到企业的欢迎甚至重用。
2.专业教育。职业学校里,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是习惯于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在黑板上画图,在作业本上开机器,重知识、重理论而轻视了职业技能训练。如此,不管教师如何讲和画,学生还是听不明白,因为太复杂了。其实,职业学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職业技能,老师必须对着机器讲原理,对着产品讲技术。例如电动工具原理课,教师应把事先设置好线路故障的手电钻发给学生,每人一台,告诉学生今天的任务就是把电钻拆开,找出里面的毛病,弄清故障的原因并把它修理好。这样的课,学生会学得认真,大家都在寻找故障,都在找原因,不懂就问,肯定没有一个人睡觉。
(三)评价标准要多元。
有一位漂亮的女学生,能歌善舞,但是数学与英语的成绩很差,在普通中学里呆不下去,到职业学校来了。当时,许多班主任还不愿意接收她。这位学生毕业以后,被安排到一家企业工作。然而几年以后,她的年薪已经涨到了7万元。企业的老总说:“这位学生真是太好了,很会说话会唱歌,会接待会策划,又会组织企业的文艺活动,把我们厂搞活了。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力结构分布在不同领域中,每个人的优势领域都各不相同。这些在“应试教育”中语、数、外等学习领域不具优势的职业学生,在其他领域如动手操作、人际交往、艺术等领域恰恰具有别人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而职业教育就是要将学生的这些优势领域和潜能激发出来,并得到张扬和光大。
1.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拿到学分。过程学分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拿到学分。例如,在课堂上老师给每个学生一个电动工具,请学生把它打开,请他们找出线路设计里面的毛病,然后把这个毛病给解决掉。如果这一堂课大家把这个问题给解决掉了,就给一个学分,也不要另外考试。这些学生对考试没有信心,但是解决问题还是有能力的,这样,就把他们由被动学习转变成为了主动学习。
2.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拿到“替代学分”。职校学生数学、英语的学习成绩往往不好,然而他们往往有其他方面的特长。我们可以采用职校学生的特长来替代其弱项——实行“替代学分”。学生数学学不好,没有关系,期末考试只考30分,就给3个学分,不要补考。学分不足怎么办?你去寻找替代。学校设有许多选修项目可以让你替代,你可以学电工,可以学数控、学书法,只要学起来,就能取得学分;如果考取技能证书还有附加分,例如取得中级证书加30个学分,取得高级证书就加50个学分。这样,只要总学分达到规定的要求,就可以毕业,甚至还可以评三好学生。
3.用工学交替的方法,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一些学生因为某些特殊原因或家庭贫困而不能完成学业。职业学校可以采用工学交替的方法,把这些学生招到学校来,让他们一边在学校学习,一边在企业打工,用他们自己赚来的工资支付学费,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老百姓把学生送到学校来,学校实行工学交替,暂时不收取对于他们来说是“巨额”的学费,等学生在工作中赚了钱,再用他们的工资来补交我们的学费。
参考文献:
[1]参仁.职业教育教师培养问题与出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9,(15).
[2]陈军锋.浅谈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J].陕西教育2009,(3).
[3]钟祖荣.人人有八能扬长育成长[J].北京教育,2003,(11).
关键词: 职业教育现实弱势群体
职业学校历来招收成绩不好的学生,这是不争的事实。目前,职业学校开设的语、数、英等文化基础课占的课时比重不小,但学生不想学,考试很少有及格的,文化基础如此不扎实,怎能实现学生的可持續发展?可事实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按现行的普高模式教学,学生学不会,考试不及格,企业不欢迎,在家待业,又何谈可持续发展?如何帮助这些被“应试教育”留下的“弱势群体”走出一片新天地,值得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一、职业教育现状
(一)家长不认可。当前普遍的社会现实是,大多数家长不管孩子成绩如何,如中考总分只有400多分甚至更低,还是要把子女送到普高去读,一听说是职校,就不屑一顾,连看也不看一眼,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上职校就等同混日子。
(二)办学像普高。据统计,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占三分之二,专业课教师占三分之一,其教学模式基本与普高一致。语文、数学、英语占的比重大,专业课占的比重小,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室里上课、做作业、闭卷考试等。有些职校为招揽生源,大力开办综合班,或标榜自己是按普高的课程上课,有的职校更想在高考中与普高抗衡,如开办对口高考班,千方百计地提高升学率。
(三)学生听不懂或不想学。职业学校开设的课程,除专业课外,其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和普通高中大体一致,导致目前职业学校学生上课时,要么睡觉,要么听不懂而做其他事情,课堂上基本一无所获。有一位普高的数学名师上了一堂示范课,上课讲得很精彩,然而事后调查发现,有80%的学生没有听懂。其实许多学生在小学、初中里就没有学好数学,连三角函数的公式都没有记住,这让他们如何接受高中的数学知识?按照职业学校现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许多学生想学也学不会,于是就只能睡觉了。
(四)学生流失严重。一些职校,年流失率一般都要达到10%以上。有的职校100个人进来,毕业时只有六七十个人了。家长会问:“普高100个人进去100个人毕业,你们职校怎么有那么多学生流走了呢?”一位不想继续读下去的学生说:“不是学校不好,也不是老师不好,他们对我都很关心。可是我在上课时什么都听不懂,犹如坐牢一样度日如年啊!不如外出打工做些体力活,还可给家里减轻经济负担!”
(五)教师成就感低。目前一些优秀教师的首选并不是职业学校,即便教师收入超过当地的普高,还有教师想走。为什么?有一位想调走的教师说:“学校发展很有前景,可是我一走进课堂就头疼,确实感到呆不下去。”是啊,在普高里,学生很想学习,上课时学生都认真听课,教师上课容易进入状态;而职校呢,学生对老师教的东西不想听,上课不认真,作业也做不好,教师的成就感极低。
(六)企业不关注。一方面是企业需要职业教育,另一方面企业却不关注职业教育,这个看似矛盾的问题却在现实中真实地存在着。事实上,有些职业学校毕业生和没有上过职校的人员在企业的地位和待遇几乎没什么差别。另外,对于校企合作,企业往往并不积极主动,使得校企合作成为许多职业学校的一厢情愿。
二、原因分析
(一)学生基础差。很大一部分职校学生除文化成绩不好外,他们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在小学、中学阶段都没有很好养成。在中小学阶段,他们大多受到老师的责备、惩罚,以至于其在职校很少积极、主动地学习,凡事缺乏信心和勇气。
(二)培养目标不明确。职业学校教学及管理模式基本与普高大体一致,势必造成职校学生较普高生的文化知识相差甚远,而到企业里又不具备企业需要的技能。
(三)课程体系不适合。职业学校开设的课程文化课程比重较大,专业课程比重小。
(四)教学无特色。职业学校的教师教学无论文化课还是专业课,都以书本为主,很少关注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企业实际需要。
三、职业教育要面对现实
(一)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应是为地方培养优秀熟练的技术工人。
某企业以50万元的年薪聘请了两位上海的高级工程师,设计并制造出1台电动工具样品,拿到广交会上,外商一看,这个样品与德国的同类产品在技术性能上已经非常接近,然而价格却只是德国的一半。外商连叫“OK”,立即签订了10万台的订单。可是在第一批1万台电动工具交货时,却没有1台是合格的。这个企业只能承担违约责任,损失了500多万元。在原因分析会上得出的结论是:那1台样品是由高薪聘请的工程师与高级技师生产的,而那1万台是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的农民工生产的。私企有能力生产1台或者2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机器,但却很难生产出几十万台、几百万台这样的机器。道理非常简单:他们可以聘请到一个或者两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级工程师,但是他们请不到成千上万的优秀技术工人。因此,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优秀熟练的技术工人。这里的“熟练技术工人”不全指开车床的人,还包括能够进行产品设计、车间管理,甚至创业当老板的人。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教给职业学生更多更实用的知识与技能,把他们培养成为优秀熟练的技术工人。
1.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企业不关注职业教育,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职校的师资队伍不能适应职业教育,没有职业教育的特点。学校应把职校教师派到企业去,担任企业副总经理、车间主任和班组长,让他们在企业第一线接受实际的锻炼。老师只有在企业真实地了解到企业的生产技术、工艺流程后,才会知道企业到底需要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并由此开发相应的校本教材:一写企业需要的内容。例如电动工具方面,尽管职校的课程中有机械制图、机械基础,但是没有电动工具的内容,如电动工具是如何生产的?需要哪些技术?有哪些种类与型号?如何销售?存在着什么问题?这些内容在统一的课本上是没有的。教师到企业挂职后,详细研究了这些问题,才能写出《电动工具》教材;二写学生喜欢的内容。现行中职教材有些内容太深太难,学生一看就头疼,开发校本教材需要解决学生“喜欢学”和“学得会”的问题;三写教师擅长的内容。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擅长。教师所擅长的内容,不管是人生理念、人文知识还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很需要的。开发校本教材,就是要让教师写他们擅长的内容,要求教师在某一个领域钻进去,钻深钻透。
2.开设特色课与巡回课。学校应鼓励教师开展特色课教学,只要企业需要,学生能学、喜欢学的内容就可以教;还可以开展巡回教学,或者到各个班级去讲,或者就在多媒体教室里讲,同一个内容,一个班接着一个班地讲下来,课自然就讲得精彩了。
(二)课程体系——两大模块: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
职业学样既然不能改变生源,那么就要改变教学内容和方式,即打破现成的教科书,选择真正适合学生的内容。
1.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其实就是做人教育,应包括名篇诵读、职业道德、应用文、名家讲坛、法律、人际交往等。人文教育强调案例教学,老师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感悟做人道理。人文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其在交际中善于说话。比如有两个学生在食堂里打架,有人说是品德问题,其实不完全对,还有表达交流能力的问题。因为甲踩了乙一脚,乙说了“你干吗”这样的话,接下来就全是“你想干吗”这类话,不打起来才怪。这时,假如“说”的能力好一点,是绝对不会打架的。另外,就是要培养其写作能力,使其能写常见的应用文。如果学生能够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能够把车间生产过程中的问题记录下来,能够写出一些调查报告,提出用哪些办法可以解决,那么学生就很可能会得到企业的欢迎甚至重用。
2.专业教育。职业学校里,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是习惯于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在黑板上画图,在作业本上开机器,重知识、重理论而轻视了职业技能训练。如此,不管教师如何讲和画,学生还是听不明白,因为太复杂了。其实,职业学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職业技能,老师必须对着机器讲原理,对着产品讲技术。例如电动工具原理课,教师应把事先设置好线路故障的手电钻发给学生,每人一台,告诉学生今天的任务就是把电钻拆开,找出里面的毛病,弄清故障的原因并把它修理好。这样的课,学生会学得认真,大家都在寻找故障,都在找原因,不懂就问,肯定没有一个人睡觉。
(三)评价标准要多元。
有一位漂亮的女学生,能歌善舞,但是数学与英语的成绩很差,在普通中学里呆不下去,到职业学校来了。当时,许多班主任还不愿意接收她。这位学生毕业以后,被安排到一家企业工作。然而几年以后,她的年薪已经涨到了7万元。企业的老总说:“这位学生真是太好了,很会说话会唱歌,会接待会策划,又会组织企业的文艺活动,把我们厂搞活了。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力结构分布在不同领域中,每个人的优势领域都各不相同。这些在“应试教育”中语、数、外等学习领域不具优势的职业学生,在其他领域如动手操作、人际交往、艺术等领域恰恰具有别人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而职业教育就是要将学生的这些优势领域和潜能激发出来,并得到张扬和光大。
1.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拿到学分。过程学分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拿到学分。例如,在课堂上老师给每个学生一个电动工具,请学生把它打开,请他们找出线路设计里面的毛病,然后把这个毛病给解决掉。如果这一堂课大家把这个问题给解决掉了,就给一个学分,也不要另外考试。这些学生对考试没有信心,但是解决问题还是有能力的,这样,就把他们由被动学习转变成为了主动学习。
2.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拿到“替代学分”。职校学生数学、英语的学习成绩往往不好,然而他们往往有其他方面的特长。我们可以采用职校学生的特长来替代其弱项——实行“替代学分”。学生数学学不好,没有关系,期末考试只考30分,就给3个学分,不要补考。学分不足怎么办?你去寻找替代。学校设有许多选修项目可以让你替代,你可以学电工,可以学数控、学书法,只要学起来,就能取得学分;如果考取技能证书还有附加分,例如取得中级证书加30个学分,取得高级证书就加50个学分。这样,只要总学分达到规定的要求,就可以毕业,甚至还可以评三好学生。
3.用工学交替的方法,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一些学生因为某些特殊原因或家庭贫困而不能完成学业。职业学校可以采用工学交替的方法,把这些学生招到学校来,让他们一边在学校学习,一边在企业打工,用他们自己赚来的工资支付学费,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老百姓把学生送到学校来,学校实行工学交替,暂时不收取对于他们来说是“巨额”的学费,等学生在工作中赚了钱,再用他们的工资来补交我们的学费。
参考文献:
[1]参仁.职业教育教师培养问题与出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9,(15).
[2]陈军锋.浅谈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J].陕西教育2009,(3).
[3]钟祖荣.人人有八能扬长育成长[J].北京教育,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