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新课程理念观照下,语文知识的教学的必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可,修订版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也以多种形式引入语文知识内容。那语文知识如何展开教学?下面就以修订版的人教版七上语文教材中的汉语知识为例,粗浅地谈谈语文知识在言语教学中的落实。
【关键词】语文知识;言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一、用教材建构语文知识
“语文课程的实践活动应以语文知识为先导、为中介、为后辅,它贯穿读写听说的全过程。只关顾知识的后辅和中介作用,而取消知识的先导作用,是语文课改初期的严重教训。”新修订的《语文》教材对此进行改正,增添语文工具性内容,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所呈现的语文知识就需要老师留意、梳理。
七年级上册汉语知识统计:解词的方法性知识、修辞(比喻、明喻、拟人),呈现于“研讨与练习”。七年级上册汉语知识统计:句式特点、词义和语境、词语的感情色彩、比喻、比拟、夸张,“句式特点”呈现于“研讨与练习”,其他五个以知识短文作为课本的补充内容穿插在各单元。这些陈述性的语文知识,教师不可忽略。
二、用文本补充语文知识
教材中呈现的语文知识不一定是全面的,课文往往综合运用各种语文知识。可以把教材中呈现的语文知识进行整合,用文本补充。
七上知识卡片有“词义和语境”和“词语的感情色彩”。这两个都是与词语有关,可以进行整合。词语的感情色彩往往会随语境发生变化,我们可以适时补充“褒义贬用”和“贬义褒用”这两个语文知识。
《散步》中“大词小用”有几处,“分歧”“责任的重大”“决定”“整个世界”这些词在语境中发生变化。“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的“密”在语境中是“词类活用”。“大词小用”和“词类活用”就可以随文补充给学生。
这些文本中的句子无限丰富,彰显着语言的生动性、多义性、敏感性,既与教材介绍的语文知识相关,又可以作为补充,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语言的魅力。
三、依学情筛选语文知识
一册教材隐含的语文知识很多,七上语文教材中绝不止教材中明确呈现出的六种汉语知识。文本隐含的语文知识很多,教师选择教哪些,一个很重要的筛选标准就是依据学情。如对称句的句式,在《散步》“研讨与练习”第四题:
课文中多处运用对称式的句子,如例句所示。请再画出两处这样的语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示例: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语文学习与评价》中对“对称句”这一语文知识进行了巩固训练。
用正楷字体抄写下面的句子,说说句子的特点,并根据提示进行仿写。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特点:
仿写:联欢会的现场,男生们 ,女生们
学生练习时,出现了这两个仿写。例一:联欢会的现场,男生们高谈阔论,女生们认真作业。例二:联欢会的现场,男生们生龙活虎,女生们欢声笑语。这两个仿句从句式上初步看都符合对称句的要求,但细看都存在问题。针对学情,可以从语文知识中筛选出对联知识进行补充。对称句式要求没有对联严格,针对此题,“内容相关”“结构相应”这两个知识点再从对联知识中筛选出来,教给学生。
四、用文本理解语文知识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语文知识,但若孤立地教学这些语文知识,就回到了课改之前。张志公先生曾说:“知识归知识,讲知识往往是提个名称术语、下个定义拉倒。学了明喻、隐喻、夸张、排比等,对于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又有什么作用?看来,这里需要一种过渡性的办法,把这两端连接起来。”这里所说的“桥梁性学科”,应该是指言语教学。我们的文本就是开展言语教学的主阵地,教学这些语文知识的载体。
五、用训练落“实”语文知识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能够达到‘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在“语用观”下的言语教学,还应将语文知识落实于语用实践,这样才能落“实”语文知识。
具体地说,就是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动口,就是进行各种形式的口头表达的语用训练;动手,就是进行各种形式的笔头表达的语用训练。口头语用训练和笔头语用训练,是言语教学中相得益彰、不可偏废的两项基本语用训练。只有坚持这两项基本语用训练,才能使学生达到“入耳能撮意,出口能达辞,提笔能成文”的语用水平。
还是以《春》的比喻教学为例。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这一组比喻句每个老师在教学中都会提到。可以模仿一下钱梦龙老师教学《少年中国说》比喻修辞知识的片段,“边读边想法”。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把每一个比喻都想象成一幅优美的图画。再运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头脑中的一幅幅精彩生动的画面描述出来,与同学和老师一起分享。最后,用笔把自己所想象的画面用文字描述出来,记录整理在自己的课堂学习笔记上。
这四步,由“读”开始,感受语言的诗意美感和文字背后作者充沛的感情;接着是第二步发挥想象,让学生逐步体会作家要把丰富的感情抒发出来,必须借助于丰富生动的形象,由“意”达“言”的表达过程。以上,以人教版七上教材中的汉语知识为例、以言语教学为例介绍了五种语文知识在言语教学中落实的方法。语文知识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教学中不仅需要“实”,还需要“活”。后期的有效积累和有效整理也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践行“语用观”,实现语用知识、语用能力、语用实践的统一,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编辑:李艳松)
【关键词】语文知识;言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一、用教材建构语文知识
“语文课程的实践活动应以语文知识为先导、为中介、为后辅,它贯穿读写听说的全过程。只关顾知识的后辅和中介作用,而取消知识的先导作用,是语文课改初期的严重教训。”新修订的《语文》教材对此进行改正,增添语文工具性内容,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所呈现的语文知识就需要老师留意、梳理。
七年级上册汉语知识统计:解词的方法性知识、修辞(比喻、明喻、拟人),呈现于“研讨与练习”。七年级上册汉语知识统计:句式特点、词义和语境、词语的感情色彩、比喻、比拟、夸张,“句式特点”呈现于“研讨与练习”,其他五个以知识短文作为课本的补充内容穿插在各单元。这些陈述性的语文知识,教师不可忽略。
二、用文本补充语文知识
教材中呈现的语文知识不一定是全面的,课文往往综合运用各种语文知识。可以把教材中呈现的语文知识进行整合,用文本补充。
七上知识卡片有“词义和语境”和“词语的感情色彩”。这两个都是与词语有关,可以进行整合。词语的感情色彩往往会随语境发生变化,我们可以适时补充“褒义贬用”和“贬义褒用”这两个语文知识。
《散步》中“大词小用”有几处,“分歧”“责任的重大”“决定”“整个世界”这些词在语境中发生变化。“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的“密”在语境中是“词类活用”。“大词小用”和“词类活用”就可以随文补充给学生。
这些文本中的句子无限丰富,彰显着语言的生动性、多义性、敏感性,既与教材介绍的语文知识相关,又可以作为补充,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语言的魅力。
三、依学情筛选语文知识
一册教材隐含的语文知识很多,七上语文教材中绝不止教材中明确呈现出的六种汉语知识。文本隐含的语文知识很多,教师选择教哪些,一个很重要的筛选标准就是依据学情。如对称句的句式,在《散步》“研讨与练习”第四题:
课文中多处运用对称式的句子,如例句所示。请再画出两处这样的语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示例: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语文学习与评价》中对“对称句”这一语文知识进行了巩固训练。
用正楷字体抄写下面的句子,说说句子的特点,并根据提示进行仿写。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特点:
仿写:联欢会的现场,男生们 ,女生们
学生练习时,出现了这两个仿写。例一:联欢会的现场,男生们高谈阔论,女生们认真作业。例二:联欢会的现场,男生们生龙活虎,女生们欢声笑语。这两个仿句从句式上初步看都符合对称句的要求,但细看都存在问题。针对学情,可以从语文知识中筛选出对联知识进行补充。对称句式要求没有对联严格,针对此题,“内容相关”“结构相应”这两个知识点再从对联知识中筛选出来,教给学生。
四、用文本理解语文知识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语文知识,但若孤立地教学这些语文知识,就回到了课改之前。张志公先生曾说:“知识归知识,讲知识往往是提个名称术语、下个定义拉倒。学了明喻、隐喻、夸张、排比等,对于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又有什么作用?看来,这里需要一种过渡性的办法,把这两端连接起来。”这里所说的“桥梁性学科”,应该是指言语教学。我们的文本就是开展言语教学的主阵地,教学这些语文知识的载体。
五、用训练落“实”语文知识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能够达到‘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在“语用观”下的言语教学,还应将语文知识落实于语用实践,这样才能落“实”语文知识。
具体地说,就是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动口,就是进行各种形式的口头表达的语用训练;动手,就是进行各种形式的笔头表达的语用训练。口头语用训练和笔头语用训练,是言语教学中相得益彰、不可偏废的两项基本语用训练。只有坚持这两项基本语用训练,才能使学生达到“入耳能撮意,出口能达辞,提笔能成文”的语用水平。
还是以《春》的比喻教学为例。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这一组比喻句每个老师在教学中都会提到。可以模仿一下钱梦龙老师教学《少年中国说》比喻修辞知识的片段,“边读边想法”。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把每一个比喻都想象成一幅优美的图画。再运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头脑中的一幅幅精彩生动的画面描述出来,与同学和老师一起分享。最后,用笔把自己所想象的画面用文字描述出来,记录整理在自己的课堂学习笔记上。
这四步,由“读”开始,感受语言的诗意美感和文字背后作者充沛的感情;接着是第二步发挥想象,让学生逐步体会作家要把丰富的感情抒发出来,必须借助于丰富生动的形象,由“意”达“言”的表达过程。以上,以人教版七上教材中的汉语知识为例、以言语教学为例介绍了五种语文知识在言语教学中落实的方法。语文知识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教学中不仅需要“实”,还需要“活”。后期的有效积累和有效整理也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践行“语用观”,实现语用知识、语用能力、语用实践的统一,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编辑:李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