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园和小学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教育阶段,小学阶段对孩子行为意识和行为习惯提出了更加规范化的要求,为顺利实现这一过程的平稳过渡,幼小衔接应运而生.家长和教师要对幼小衔接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使学生顺利进入小学适应新环境.
关键词:幼小衔接;意义;准备工作
进入小学,意味着幼儿正式步入学生生涯,开始接受一系列的文化教育,可以说是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次重大转变.这种转变包括很多方面,对孩子的身心能力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我们只有意识到这种差异,采取积极措施,帮助幼儿实现这种转变,使他们能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独立自信地开启求学之路.
一、正确认识幼儿园与小学的主要差异.
第一,环境的巨大变化。幼儿园和小学面临的学生年龄特点和教育目标完全不同,这就决定了教育环境的巨大差异,幼儿园的环境一般都是形象美观,富有儿童情趣,给幼儿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而小学就规范严谨地多,一排排固定的桌椅,规规矩矩地上课下课。
第二,学习内容的变化。幼儿园的学习不涉及文化知识等理论地系统学习,只是幼儿初步综合能力的发展.而小学开始进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学习是学生必须要尽的社会义务,也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
第三,师生关系的变化。幼儿园教师会参与到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幼儿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师生关系更加亲密自在.而小学阶段,师生之间主要是教学活动参与的双方,对学生生活等方面问题接触的机会少和时间短,师生关系更紧密在教学环节.新入学的幼儿可能会感到不适应而产生疏离感。
第四,教学方法的变化。幼儿园教学不以文化知识的学习为目的,而是各种动手能力和思维发展的培养.它的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幼儿童真童趣的认知特点.而小学开始进入文化知识的系统学习之中,初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都容易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压力,而且学习活动也不在特别简单容易,需要学生付出更多地努力和勤奋.
二、从各方面切实做好学前班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
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幼儿园和小学的不同.这些方面的变化必然会给孩子带来影响.因此我们要抓住机会,创造条件,科学地从生理、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孩子做好入学前的准备。
(一)幼儿园做好幼儿的各种适应准备工作.
幼儿在进入小学之前,还是要在幼儿园度过一日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幼儿园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培养好大班幼儿行为习惯和规则意识.这其中内容可以简单概括成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树立明确的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教育对学生提出了规范化要求,学生必须从思维认知到活动实践都必须遵循.在平常的生活活动中,告诉幼儿活动的规则,并且告诉他们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以及违反规则会带来的不良后果,并且锻炼他们日常的行为习惯.
第二、树立幼儿的责任意识.小学生具有更多的自主活动范围和自主学习要求.如何在这充分自由的条件下使学生能有条不紊地开展活动,而避免陷入无序混乱的环境中.就是要树立幼儿的责任意识.我们要让幼儿明白活动的意义,体会我们对他的期盼和信任,使他们乐意接受任务并且积极完成任务,在头脑中形成一种责任意识.
第三,培养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小学教师不会像幼儿园一样对幼儿进行方方面面的照顾,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也是一项客观能力要求.幼儿教师要在幼儿活动中给予他们锻炼成长的机会,让他们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也要把时间观念传达给学生,提高学生的事件意识,避免养成做事拖拉磨蹭的坏習惯.例如教室里的卫生问题,就可以尝试让孩子去完成扫地、擦桌子活动,幼儿教师给予与有效指导,怎样才能达到清洁干净的效果,怎样提高时间效率.在多次的行为实践中,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培养了他们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第四、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小学教育需要幼儿面对更多更复杂的人际关系.面对众多的新同学,各自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集体环境中.幼儿的交往能力主要体现在在小事上表现出良好的道德修养.例如不和小朋友抢玩具,好东西要学会分享,和朋友说话要有礼貌,不大声喧嚷等.小孩子的交往简单而单纯,把握好这些小细节就可以创造出友好合作的氛围,让孩子们快快乐乐地交流,健健康康地成长.
(二)家庭教育要为幼小衔接保驾护航
如今,幼小衔接变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它的话题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就引起了家长的过度焦虑,唯恐自己思虑不周导致孩子在小学开始阶段就跟不上学校要求.其实家长最要紧地就是科学理性地看待幼小衔接,虽然幼儿园和小学有明显的差异,但这也是在学生年龄增长,身心特点发展基础上的科学变化.家长对这件事既不需要过度重视,也不可以完全忽视,可以多和幼儿园老师沟通,他们具有丰富的育儿理念和实践经验,也在平常的行为活动中开展对大班幼儿行为活动指导中融会幼小衔接的培养工作.通过沟通活动认识到自家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能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家庭活动中进行有意识的培养,配合幼儿园活动的开展,使幼儿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对新学习环境的准备工作之中.
(三)、要重视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
儿童作为受教育者,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直接决定着衔接准备的成败.幼儿虽然年纪小,确已经有了相当的自主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更自觉地投入到这种环境改变的适应中,一定能使幼小衔接工作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这个阶段的幼儿身心各方面都已经能完全接受小学的教育环境要求,差的只是一个习惯过程,当幼儿耳濡目染周围环境对他即将成为小学生的心理暗示时,就会激发他们对小学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流露出对成为小学生上学读书的愿望,也愿意模拟小学生的行为表现.比如对幼儿说,你马上就要是一名小学生了,小学生都会自己整理书包,我们今天也自己尝试一下吧.他就会积极投入到这种使他成为小学生的活动中去.激发起幼儿的光荣感和自豪感,使他们对小学生羡慕的心理变成行为活动的驱动力,当他们开始以一个小学生的标准开始自我要求和改变时,我们的幼小衔接工作目标就已经基本实现了.
幼儿园到小学是幼儿成长发展的必然要求.幼儿开始接受系统化的学习教育,一个良好的开端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以更加乐观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新的学习环境中,以更加主动自觉的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幼儿园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J].李慧春.甘肃教育.2019(02)
[2]做好幼小衔接,让幼儿快乐成长[J].杨伟.学周刊.2018(35)
关键词:幼小衔接;意义;准备工作
进入小学,意味着幼儿正式步入学生生涯,开始接受一系列的文化教育,可以说是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次重大转变.这种转变包括很多方面,对孩子的身心能力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我们只有意识到这种差异,采取积极措施,帮助幼儿实现这种转变,使他们能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独立自信地开启求学之路.
一、正确认识幼儿园与小学的主要差异.
第一,环境的巨大变化。幼儿园和小学面临的学生年龄特点和教育目标完全不同,这就决定了教育环境的巨大差异,幼儿园的环境一般都是形象美观,富有儿童情趣,给幼儿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而小学就规范严谨地多,一排排固定的桌椅,规规矩矩地上课下课。
第二,学习内容的变化。幼儿园的学习不涉及文化知识等理论地系统学习,只是幼儿初步综合能力的发展.而小学开始进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学习是学生必须要尽的社会义务,也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
第三,师生关系的变化。幼儿园教师会参与到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幼儿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师生关系更加亲密自在.而小学阶段,师生之间主要是教学活动参与的双方,对学生生活等方面问题接触的机会少和时间短,师生关系更紧密在教学环节.新入学的幼儿可能会感到不适应而产生疏离感。
第四,教学方法的变化。幼儿园教学不以文化知识的学习为目的,而是各种动手能力和思维发展的培养.它的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幼儿童真童趣的认知特点.而小学开始进入文化知识的系统学习之中,初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都容易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压力,而且学习活动也不在特别简单容易,需要学生付出更多地努力和勤奋.
二、从各方面切实做好学前班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
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幼儿园和小学的不同.这些方面的变化必然会给孩子带来影响.因此我们要抓住机会,创造条件,科学地从生理、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孩子做好入学前的准备。
(一)幼儿园做好幼儿的各种适应准备工作.
幼儿在进入小学之前,还是要在幼儿园度过一日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幼儿园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培养好大班幼儿行为习惯和规则意识.这其中内容可以简单概括成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树立明确的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教育对学生提出了规范化要求,学生必须从思维认知到活动实践都必须遵循.在平常的生活活动中,告诉幼儿活动的规则,并且告诉他们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以及违反规则会带来的不良后果,并且锻炼他们日常的行为习惯.
第二、树立幼儿的责任意识.小学生具有更多的自主活动范围和自主学习要求.如何在这充分自由的条件下使学生能有条不紊地开展活动,而避免陷入无序混乱的环境中.就是要树立幼儿的责任意识.我们要让幼儿明白活动的意义,体会我们对他的期盼和信任,使他们乐意接受任务并且积极完成任务,在头脑中形成一种责任意识.
第三,培养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小学教师不会像幼儿园一样对幼儿进行方方面面的照顾,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也是一项客观能力要求.幼儿教师要在幼儿活动中给予他们锻炼成长的机会,让他们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也要把时间观念传达给学生,提高学生的事件意识,避免养成做事拖拉磨蹭的坏習惯.例如教室里的卫生问题,就可以尝试让孩子去完成扫地、擦桌子活动,幼儿教师给予与有效指导,怎样才能达到清洁干净的效果,怎样提高时间效率.在多次的行为实践中,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培养了他们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第四、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小学教育需要幼儿面对更多更复杂的人际关系.面对众多的新同学,各自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集体环境中.幼儿的交往能力主要体现在在小事上表现出良好的道德修养.例如不和小朋友抢玩具,好东西要学会分享,和朋友说话要有礼貌,不大声喧嚷等.小孩子的交往简单而单纯,把握好这些小细节就可以创造出友好合作的氛围,让孩子们快快乐乐地交流,健健康康地成长.
(二)家庭教育要为幼小衔接保驾护航
如今,幼小衔接变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它的话题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就引起了家长的过度焦虑,唯恐自己思虑不周导致孩子在小学开始阶段就跟不上学校要求.其实家长最要紧地就是科学理性地看待幼小衔接,虽然幼儿园和小学有明显的差异,但这也是在学生年龄增长,身心特点发展基础上的科学变化.家长对这件事既不需要过度重视,也不可以完全忽视,可以多和幼儿园老师沟通,他们具有丰富的育儿理念和实践经验,也在平常的行为活动中开展对大班幼儿行为活动指导中融会幼小衔接的培养工作.通过沟通活动认识到自家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能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家庭活动中进行有意识的培养,配合幼儿园活动的开展,使幼儿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对新学习环境的准备工作之中.
(三)、要重视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
儿童作为受教育者,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直接决定着衔接准备的成败.幼儿虽然年纪小,确已经有了相当的自主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更自觉地投入到这种环境改变的适应中,一定能使幼小衔接工作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这个阶段的幼儿身心各方面都已经能完全接受小学的教育环境要求,差的只是一个习惯过程,当幼儿耳濡目染周围环境对他即将成为小学生的心理暗示时,就会激发他们对小学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流露出对成为小学生上学读书的愿望,也愿意模拟小学生的行为表现.比如对幼儿说,你马上就要是一名小学生了,小学生都会自己整理书包,我们今天也自己尝试一下吧.他就会积极投入到这种使他成为小学生的活动中去.激发起幼儿的光荣感和自豪感,使他们对小学生羡慕的心理变成行为活动的驱动力,当他们开始以一个小学生的标准开始自我要求和改变时,我们的幼小衔接工作目标就已经基本实现了.
幼儿园到小学是幼儿成长发展的必然要求.幼儿开始接受系统化的学习教育,一个良好的开端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以更加乐观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新的学习环境中,以更加主动自觉的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幼儿园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J].李慧春.甘肃教育.2019(02)
[2]做好幼小衔接,让幼儿快乐成长[J].杨伟.学周刊.20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