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进入课堂,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诱发学生内在的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悬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巧妙设置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内驱力,从而体验生活,感知数学知识。如: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一课前,教师可以讲贴近学生生活的《八戒吃西瓜》的故事: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走近火焰山,天气很热,八戒到一户财主家要来一个大西瓜,大家十分高兴。八戒心里想:如果四人平分,我只能吃到西瓜的四分之一,因为我跑了路,应多吃一份。于是,他提出分五分之一的要求,悟空一听哈哈大笑,满口答应,谁知八戒分到这个西瓜的五分之一后,嘟着长嘴生气了。八戒究竟为什么生气呢?悟空为什么这么高兴呢?你想知道吗?学生一听这个故事,觉得可以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来解决这个问题,兴趣就高涨起来。紧接着,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比一比,发现了八戒生气、悟空哈哈大笑的原因,并得出分子相同的分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地学会了从生活中感知到的数学知识,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即使再生动有趣的数学题,假如只停留在课本上而不能用于生活,相信都会被学生渐渐遗忘。数学教学中,应把例题生活化,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正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如:在教学《乘法的简便算法》时,把学生分成男女两组进行比赛,看男女同学谁做得快:
男生:7×4×25;6×75×4;7×35×2
女生:7×(4×25);6×(75×4);7×(35×2)
结果是女生做得又对又快。男生们急了,忙找出失败的原因,说:“老师,不公平。你给女生做的题是可以整十、整百数再乘肯定算得快了!”女生一听,也不服气地说:“那你们的题也可以先算出后面两个数的积,再乘前面的数,一样可以算得快。”这时男生们输得心服口服,同时也发现了乘法的简便计算的方法。
再如:在教学《归一应用题》时,把例题改为:黄老师买5千克苹果用去15元,照这样计算,黄老师要买20千克苹果要用多少元?先让学生弄清题中“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通过理解题意,学生都会先求出“单一量”,再求“几个这样的单一量是多少”。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这道题还有其它方法解答吗?20与5是什么关系?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顿时议论开了:20与5成倍数关系,这道题还可列式为:15×(20÷5)。通过这道题的学习,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在课堂中应把新知识寓于实际生活中,把例题生活化,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就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将数学的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能真正“动”起来,使教学过程生活化。
三、学习方式生活化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化。
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人,教育含有生活的特征、生活的成分、生活的性质。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时,我在前一天就给学生布置“任务”:同学们,下学期我们将搬进新综合大楼上课,你们想快点搬进去上课吗?可是装修工人在设计教室的地砖时遇到了一些困难,不知该铺怎样的地砖才能使我们的同学把精力更好地集中在课堂上,你们想帮装修工人出出点子吗?请你们测量出新教室的长和宽,求出面积,并了解当地地砖的规格、型号和单价,看谁能设计出既美观大方又价格适宜的教室地面,在班上给予最佳设计奖。这样教学不仅让学生学会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更重要的是把课内外知识结合起来了,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解决生活实践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挖掘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实践体验和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悬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巧妙设置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内驱力,从而体验生活,感知数学知识。如: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一课前,教师可以讲贴近学生生活的《八戒吃西瓜》的故事: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走近火焰山,天气很热,八戒到一户财主家要来一个大西瓜,大家十分高兴。八戒心里想:如果四人平分,我只能吃到西瓜的四分之一,因为我跑了路,应多吃一份。于是,他提出分五分之一的要求,悟空一听哈哈大笑,满口答应,谁知八戒分到这个西瓜的五分之一后,嘟着长嘴生气了。八戒究竟为什么生气呢?悟空为什么这么高兴呢?你想知道吗?学生一听这个故事,觉得可以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来解决这个问题,兴趣就高涨起来。紧接着,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比一比,发现了八戒生气、悟空哈哈大笑的原因,并得出分子相同的分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地学会了从生活中感知到的数学知识,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即使再生动有趣的数学题,假如只停留在课本上而不能用于生活,相信都会被学生渐渐遗忘。数学教学中,应把例题生活化,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正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如:在教学《乘法的简便算法》时,把学生分成男女两组进行比赛,看男女同学谁做得快:
男生:7×4×25;6×75×4;7×35×2
女生:7×(4×25);6×(75×4);7×(35×2)
结果是女生做得又对又快。男生们急了,忙找出失败的原因,说:“老师,不公平。你给女生做的题是可以整十、整百数再乘肯定算得快了!”女生一听,也不服气地说:“那你们的题也可以先算出后面两个数的积,再乘前面的数,一样可以算得快。”这时男生们输得心服口服,同时也发现了乘法的简便计算的方法。
再如:在教学《归一应用题》时,把例题改为:黄老师买5千克苹果用去15元,照这样计算,黄老师要买20千克苹果要用多少元?先让学生弄清题中“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通过理解题意,学生都会先求出“单一量”,再求“几个这样的单一量是多少”。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这道题还有其它方法解答吗?20与5是什么关系?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顿时议论开了:20与5成倍数关系,这道题还可列式为:15×(20÷5)。通过这道题的学习,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在课堂中应把新知识寓于实际生活中,把例题生活化,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就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将数学的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能真正“动”起来,使教学过程生活化。
三、学习方式生活化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化。
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人,教育含有生活的特征、生活的成分、生活的性质。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时,我在前一天就给学生布置“任务”:同学们,下学期我们将搬进新综合大楼上课,你们想快点搬进去上课吗?可是装修工人在设计教室的地砖时遇到了一些困难,不知该铺怎样的地砖才能使我们的同学把精力更好地集中在课堂上,你们想帮装修工人出出点子吗?请你们测量出新教室的长和宽,求出面积,并了解当地地砖的规格、型号和单价,看谁能设计出既美观大方又价格适宜的教室地面,在班上给予最佳设计奖。这样教学不仅让学生学会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更重要的是把课内外知识结合起来了,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解决生活实践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挖掘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实践体验和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