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审题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jiadedaa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法点拨
  高考阅卷专家说:“就写作能力而言,审题准确是第一位的。”在写作过程中,精准审题是“1”,才思、文采、新意等都是“0”,有了精准审题这个“1”,后面的“0”才有意义。“一失”导致的结果是“万无”。广大考生要做到精准审题,就必须学会“三问”。
  一问“是什么”。
  审清这一问,需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是“界定”,即界定清楚文题中核心概念的基本内涵,厘清概念的外延和边界;第二步是“审视”,即审视文题的构成要素,捋清这些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第三步是“思辨”,即对文题的内涵、意旨和取向作出思考分析,结合自己对生活、人生和社会的独特理解,进而摆出自己的鲜明观点。
  二问“为什么”。
  “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要想在作文中把“理”说清楚,就必须在下笔前把“理”想清楚。为此,在审题过程中,考生必须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关系、运行规律、发展逻辑等揣摩透。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学会“切一刀”——事理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剪不断,理还乱”,这就需要我们选择一个看得透、吃得准的角度切入,从而把纠缠在一起的事理说清楚,道明白。这“一刀”可以切在此与彼、主与次、内与外、客观与主观等交汇点上,旨在理清头绪,理顺关系。只有这样,写出的作文才能让人信服。
  三问“怎么办”。
  在审题过程中,思辨“是什么”“为什么”的过程是“知”的过程,而思辨“怎么办”的过程则是“行”的过程。我们只有在“知”的基础上“行”,在“论道”的基础上“践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才能使作文更具现实性和启发性。任务驱动型作文尤应如此,它往往明確要求我们想出点子,亮出实招,去破解文题情境中的具体问题。这就如同医生治病,在望、闻、问、切的诊断基础上,开出药方,进行治疗。其操作步骤有三:一“联”——联系生活实际、人生经历和社会现象,尤其要关注社会热点事件;二“思”——反思当下需要作为、可以改进以及应该与时俱进、因势而为之处;三“亮”——在可行性探究的基础上,亮出合情、合理、合法、合乎实际的措施。
  “三问”是审题的三个基本维度,它不仅可以引导我们把题意读懂、读深、读透,而且能够帮助我们生成畅达的行文思路、严谨的布局结构、清晰的写作提纲。勤对文题“三问”,审题功力自深。
  范例展示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讲:“白袍点墨,终不可湔。”意思是说一袭白袍,一旦沾染了墨,便永远也洗不干净了。“白袍”如此,为人处世做学问,何尝不会遇到相似情形呢?
  试题分析
  1.“是什么”?
  在文题中,核心概念是“墨”,它不是指方法论层面的弯路或错误,而是指一个人在品德、心灵、人格、操守等方面的污点。举例来说,鲁迅先是在仙台学医,意在疗救国民体魄;而后弃医从文,意在拯救国民精神。学医只是鲁迅对救民道路的探索,它不是“墨”;而其兄弟周作人替日伪政府做事,人格、国格尽丧,这是“墨”。文题对“白袍点墨”是否定的,对“终不可湔”是痛惜的。据此,可以确立“守白不沾”“强大内心,不改初心”等观点。
  2.“为什么”?
  对这道文题,我们需要想清楚两个“为什么”。
  其一,“白袍”为什么会“点墨”呢?首先,从内因来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人性是有弱点的,如私心、欲念等,所以内心不够强大、意志不够坚定的人往往经受不住名利等各种诱惑。故王阳明叹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其次,从外因来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每个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的,外界的诱惑每时每刻都在侵蚀着人的意志,摇撼着人的定力,所以“免疫力”“抗腐蚀力”较弱的人往往经受不住考验,沦为外界诱惑的俘虏。
  其二,“白袍点墨”之后为什么“终不可湔(jiān洗,特指除去耻辱、污点等)”呢?首先,从既成事实的角度来说,“一失足成千古恨”。“白袍点墨”之后就会留下痕迹,而人在自己的成长史上留下污点,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中留下阴影,既成事实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抹不掉的。其次,从改变事实的角度来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人一旦误入歧途,往往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是很难再改邪归正的。要想回头,就要战胜心中重重“魔障”、外部层层“怪力”,其难度可想而知。
  3.“怎么办”?
  在文题中,“白袍”怎样才能不“点墨”呢?首先要“自律(自我约束)”,修炼自己的品性和操行,“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而且要慎终如始,不忘初心,坚守底线,“勿以恶小而为之”。康德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另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其次要“他律(外界约束)”,要用良好的家教家风、乡规民约、社会公德乃至规矩意识、法治精神,约束人们的言行,塑造人们的“三观”,让人们“不想”“不敢”“不能”触碰底线,“把私欲锁进盒子”“把权力关进笼子”。
其他文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作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在审
期刊
非連续性文本又称“间断性文本”,是相对于散文、小说等连续性文本而言的一种文本形式。一般而言,非连续性文本具有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的特点。  1.读懂图表  图表题貌似复杂,实则简单,考生要本着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大胆推测的原则去解答图表题。具体的解题步骤为:  第一,整体阅读图表内容。考生要关注图表的题目、表头,把握其主题和方向,同时还要兼顾图表的各个要素,如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
期刊
在生活中,是始終坚持自我,还是一味听从他人的意见随时改变自己,这是人生路上的一道难题。其实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坚守自我和择善而从同样重要,这两者原本就不是对立关系。我们要以坚持自己的想法为前提,再参考别人的意见来修炼自己。  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处处特立独行,对他人的意见一概忽略;或是全盘采纳他人的意见,惟他人之命是从,以致最终失去自我——这两种做法都是不足取的。最好的方法是以自己的想法为根,再参考
期刊
同为任务驱动型作文,由于题目类型和特点各异,审题立意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无论命题人怎样变换题型,考生只要明辨“任务”,紧紧围绕题目指定的“任务”立意行文,都是符合题意的。此外,考生在审题时还要特别关注不同题型所给出的“任务”的差异,根据不同的命题指向,有区别、有针对性地选好切入点,确保立意精准,全面完成命题指定的各项“任务”。  一、明确“指令”  具有“指令性”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最大的特点。任务驱
期刊
热点聚焦  疫情无情人有情,人间最美是真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数万名医务工作者驰援前线,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坚守在疫情防控的阵地,他们被誉为“最美逆行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国广大医务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响应党的号召,义无反顾冲上疫情防控第一线,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顽强拼搏、日夜奋战,展现了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面貌。”“最美逆行者”坚定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
期刊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近来,众多很“燃”的影视形象激发了国人的“燃点”,掀起了一股“燃文化”。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更应当顺应、弘扬这种“燃文化”。在此,我愿用个人的微薄之力,“燃”起同学们心中的星星之火,弘扬“燃文化”。  “燃文化”的兴起,表现了当代青年对向上的渴望,对“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渴望。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青年,我们接受着良好的教育,享受著优越的物质条件。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
期刊
春时,历过寒冬的梧桐枝上长满了嫩黄的细芽,它们淡淡地、悄悄地进入人们的视线。夏日,梧桐开得烂漫,在远处看,如绿云浮动。《闲谈梧桐》中曾提到,梧桐叶不求巨臂擎天,但求荫庇一方。确实,梧桐叶为夏日的校园增添了许多清凉。秋来了,当丝丝秋风飞进梧桐叶间时,昨日深绿的叶,今日已换了装扮,裹着嫩黄的衣被,随秋风在空中游荡。深秋,大批大批的黄叶辞了枝头,相拥而落,洋洋洒洒。季节变了,它也紧随其后离开。丰子恺曾这
期刊
作文的形象化、诗意化、理趣化,似乎已成为当下对考生写作要求的一种趋势。尤其是对于议论文而言,增强议论文的美感和形象性是让议论文呈现出高境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考生要通过多阅读、多思考、多借鉴、多训练的方法进行掌握,在日常的议论文写作中要顺应这一趋势,完成转型,让自己的高考作文达到更高的水平。  技法点拨  1.营造如诗如画的意境  考生在写散文时,要把作文的亮点放在营造如诗如画的意境上,用精彩的
期刊
从前的人很朴实,那时,钥匙这个“小铁片子”是将大门锁上之后,放在门旁小石头下面的物件儿。   记忆中,在农忙时,家中小孩没了大人的约束,就撒了欢地跑,疯了似的闹。村庄里到处都是孩子们的乐园,村东头的柳条,编个绿色的草帽可真是有趣极了;村西头人家盖新房子,到那瞧一瞧也能有所收获。这不,一个线团儿,也不管它的主人是谁,我拣到那就是我的了;村北头的小竹林最近都没去过,正好去溜达溜达。再看看手中的“材料”
期刊
范本呈现  墙  ◎李国文  《诗经·郑风》里,有一首题名为《将仲子》的诗。  “将仲子兮,无踰我里,无折我树杞。……”“将仲子兮,无踰我墙,无折我树桑。……”“将仲子兮,无踰我园,无折我树檀。……”  讲的是一个女孩子,对邻居家的二哥屡次三番地跳墙过来与她相会,实在不胜其烦,便求他不要再来打扰她。古时候,二十五户为里,有里墙围着;住户的院子,有院墙围着;见面的园子,有园墙围着。这位二哥跳墙而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