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取精华 古为今用

来源 :新时代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uer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阶段,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学时数高居榜首,然而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所投入的时间精力并不相称。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学要改革”的呼声愈来愈高,语文根植于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中,与古借鉴,语文教师在现实的教学中,可以吸取精华,古为今用。
  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说”与“写”的能力,这一点古人,今人认识一致,而为实现目的所采用的方法大相径庭;古人是强调“多读”,“多诵”作品;今人多是侧重“多讲”,“多学”语文知识。实践证明,古人之法有其合理因素,值得借鑒,今人之法有其明显的缺点,确实应该改革。
  语文基础知识是很少的,零散的,而在几千年的光辉灿烂的文学殿堂里,全靠“多读”而成为大演说家,大写作家和大学者的如夜空繁星,不胜枚举,“韦编三绝”的孔子,“头悬梁锥刺骨”的苏秦,“讽诵诗书百家之言”的东方朔,“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的司马迁,“读书破万卷”的杜甫,“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的韩愈……至于近代鲁迅、毛泽东、郭沫若等人的读书之多更为人所知,这些人由于读得多,虽然没系统地学过各类“语文”基础知识及语法,但却能“说”起来折服听众,生动形象,“写”起来文思泉涌,有如神功。
  多读作品的综合受益难以尽言,单单对于“说”、“写”能力的提高,其直接作用至少有以下几点:
  丰富素材,丰富语汇,丰富技法,培养语感与鉴赏能力,也许古人是早认识到如此之多的好处,所以他们不在“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研究上下功夫,而只想尽一切办法多读,“凿壁偷光”地读,“囊萤映雪”地读……以至于有“咄之于口,入之于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千古名言。
  今人是谁想起来通过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来提高“说”、“写”能力的呢?这是个事倍功半的法子,但现在看来,其弊病、其不科学性至少有以下几点:
  (1)“说”与“写”最根本的基础是语言,而语言的掌握、丰富、提高主要依靠语言的广泛接触——多听演说、多读作品和自己多说多写,而不是靠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这一点,从小孩子学说话中可得到有力的证明。因此,投入那么多的时间和主要精力去作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实在是舍本而逐末。
  (2)各类语文知识,也只有放在各种具体语言环境中才能充分显示并发挥其特有功能,而将其抽出用大量时间单独学习、研究,缺点是很明显的,例如:现阶段语法知识单列,因失去具体“语境”而使其功能大减,再就是其“功能的多样性”难以“概全”。即使了解掌握了某些语文基础知识,但其整体语文水平不高,也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用技能,因而难以发挥语文基础知识的特有功能。
  (3)虽然现在提倡合作探究,研究性学习来进一步解放语文教学,实际上实施起来困难多多,大多数老师“满堂的讲或问”。语言的美感是由各类语文基础知识各自的特有功能充分
  发挥而综合形成的,因此,当把美好的语言肢解为各个相对独立的“部件”后,其整体的美感也就大为消弱,因而学起来也就显得枯燥无味甚至味同嚼蜡了,这种状况下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这大概就是语文教学耗时长,教师讲解耗力多,而学生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4)即使是学生认真学习,并掌握教材所列和老师所讲的全部语文基础知识,对“说”和“写”能力的提高作用,也是有限的,因为“说”与“写”的能力,毕竟不是各类语文基础知
  识的简单相加。
  由以上简单分析可知,要改变语文教学的低效率,可行的办法是让学生学习古人的“多读”。如何读,古人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如苏轼的“八面受敌”、“以众击寡”等,比较各种经验,我以为袁枚说:“文学韩、诗学杜,犹之游山者必登岱,观水者必观海也”。然而使游山观水文人终身抱一岱一海以自足,而不复知有匡庐,武夷之奇,潇湘,镜湖之妙,则识不过泰山一樵夫,海船中一舵工而已矣。具体来说,即鼓励学生博览群书,政治、经济、文史、地理、哲学等广泛涉猎,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语言与写作素材:并让学生精读大家名作(包括教材所选文章)逐字逐句地读,思索品味,读到“去尽皮,方见肉;去尽骨,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的程度,目的在于使学生感悟各类语文基础知识和写作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出所读作品的各个方面的心得体会。
  教师的指导作用除上述方面外,主要在于:①向学生介绍、推荐《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篇目;②向学生“传达”自己阅读作品所获得的美感;③分析美感形成的原因。
  总之,只要我们用心吸收,借鉴古代教学中的精华,为我所用,为今天的教学服务,那么相信语文教育便会迎来明媚的春天。
其他文献
【摘要】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措施。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新能力,教师如能适当根据教材来设计教学,因势利导,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主导思想。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本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爱因斯坦曾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
期刊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我国已经全面展开,为了进一步更好的指导基层教学工作,我利用业余时间认真研读了《英语课程标准》和《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了深刻的认识。首先,对我触动最大的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的本质是引导,而不是讲和练,教育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目标由原来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學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他们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
期刊
【摘要】地理课是初中生非中考科目,学生学习没有兴趣,教师也不够重视,但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地理课是不能忽略的,该如何来培养农村学生学习地理课的兴趣,使他们由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学,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得有趣,学得知识。可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探索。  【关键词】兴趣,农村初中生,地理课,法宝    初中地理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地理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
期刊
【摘要】听与说是学习英语的两种重要的能力,而这两种能力要靠从小精心培养,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培育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听说习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英语教学,听说,习惯,培育,方法    小学生获得一些英语的主要渠道是听与说,所以要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听说的能力,使学生敢于大胆开口说英语。在英语教学观念不断更新和创新的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期刊
【摘要】“控制论”是一门现代化的管理理论,运用控制论的原理,对地理教学实施有效的调控,能大大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地理教学,控制论,原理,运用,方法    “控制论”是一门现代化的管理理论,运用控制论的原理,对地理教学实施有效的调控,能使教学出现张弛有致、意趣盎然的崭新局面,使整个教学流程呈现出预定的、有序的、最佳的运行态势,这是现代地理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在
期刊
【摘要】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应方式。表现为:或高兴、欢乐,或忧愁、悲伤,或赞叹、喜爱,或惊恐、厌恶。  【关键词】情绪、情感,熏陶    初中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根底浅、活泼好奇,偏爱形象思维,乐于接受教师的富于情趣的教学方式。为此,我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倾注情感的感化、熏陶,收到良好的效果。我的做法是:  1.以情激学  与其它
期刊
【摘要】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個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研究性学习是《全日制普通高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的重要内容,是全体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它对于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老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期刊
【摘要】教师写教学反思,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不断把教育教学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开发自己的潜能,使自己由“教书匠”转变为“学者型教师”,形成优秀的教师品质,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书匠,学者型教师,后进生    在英语教学中,老师们经常都会有这种感受,一节课下来,有时心里很舒服,很高兴,有时心中也有不悦或有些生气
期刊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只有培养、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引领学生达到“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学习境界。尤其像地理这种内容比较枯燥的学科,更应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下面谈一谈我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的。  1.导语激趣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地理新课开始时要紧扣教材精心设计一个“开场白”,或提出疑问,或创设情境,或以旧引新,
期刊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下,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具体到历史学科来说,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探讨其成因,摸索其规律,掌握其定位,作好对策研究,才能推动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三维目标,历史科学的生命价值,人文素养,师生互动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教育改革已成为大势所趋。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推广、应用,教学三维目标不断实践与创新,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对每一位教师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