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措施。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新能力,教师如能适当根据教材来设计教学,因势利导,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主导思想。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本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爱因斯坦曾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江泽民总书记也曾指出:“面对世界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心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而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则是一门极富情感、极易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思维的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时代对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使命。
1.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1.1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对创新的“趣”。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主体对阅读要有兴趣。兴趣产生了,自然就会有阅读的激情,以激情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导语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导语是一节课的起点,精彩的导语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因而,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识水平、教材特点等,巧设导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早地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样学生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带着学习兴趣进入到求知探索过程。
1.2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创新的“奇”。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目标激励、语言情感激励等,以“情”制胜。通过启发性语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使学生因问题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趣,积极地去探究、创新。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如在教学《趵突泉》这课时,在理解了泉水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的妩媚”这句话是不是有些夸大了?为什么?让学生去阅读、探讨、思考。这样在领悟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是有悖于文章内容的看法。这样让学生在无形中参与创新,进行创新。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新”。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把整个世界作为孩子的教科书”的意识,而摒弃“把教科书作为孩子的世界”的观念。教学中严格按照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要求,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延伸教学内容。如在教学《五彩池》一课时,在教学总结阶段,改变以往总结课文主要内容的做法,采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广告形式,让学生为五彩池或家乡的风景名胜编写广告词。
2.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力乃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已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生动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在较短的时间内思维很快活跃起来。因此,教学要根据课堂的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创设具有童趣的故事情境和游戏,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晏子使楚》一文时,教学程序的安排:先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故事情节、人的动作和语言,然后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并告诉学生在动作上可适当发挥。学生开始较为胆怯,但在老师的鼓励下,一个学生上台后将晏子的行为进行了一番变通,他的表演不算出色,但却引来了阵阵掌声。这就说明学生对这种“叛逆”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表示赞同或者说至少是不反对。学生们情绪高涨,在台下不断地演示着自己所想象的动作和语言。老师对学生思维的变通给予了及时的肯定。通过上述过程,学生全方位感受到了课文的内容,从表演的对话、行动,感受到了晏子的大智大勇,三次反驳楚王,最后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学生的兴趣使整个教室充满了欢乐,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同时也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兴趣正浓的时候,老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楚王再用别的方法侮辱晏子,晏子又该怎么办?”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又围绕这一话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创新资源,我们如果能够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来营造氛围,巧设问题,调动學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创新的兴趣,且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及时鼓励,哪怕是一点点的闪光,也不遗余力地捕捉,给予充分肯定。这样,学生就能够获得创造的心理体验,体味创造的甘苦,激发出新的更高的创造情感和动机,以更大的努力去进行新的具有一定创造意义的活动。
3.设计探索机会,激发创新思维能力
心理学告诉我们:创新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创造出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造力的核心。创新思维能力是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一次看图作文辅导中,要求以图中的“蚕”为对象,充分发挥想象,自己命题作文。学生动手前,老师拿出事先准备的辅导资料,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蚕的生活习性、它为人类作出的贡献以及古往今来赞美蚕的一些诗句,最后讲蚕一生的结局。相关资料介绍完后,学生迅速开始构思。作文收上来后,令老师颇感欣慰的是大部分学生都做到了有话可写,而且不少学生在作文里纷纷赞美蚕的献身精神。但是,让我感到出乎意料的是有几位同学与其他赞美蚕的同学截然不同,他们认为蚕的一生是可悲的。其中最为精彩的一篇的作者认为:蚕不思进取,饱食终日,最后作茧自缚,自己毁灭了自己。并由蚕联想到生活中的人,蚕没有自己“毁灭”自己的意识,而有意识的人明知会毁灭自己,却仍作茧自缚,其结果比蚕更可悲。学生由此及人,文章自圆其说,闪现了智慧的火花。小学生能有这样的认识,的确难能可贵。由此看,语文教学不怕学生做不到,就怕老师想不到。所以给学生提供现实的舞台,使学生产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和技巧尤为关键。
总之,学生的每一点成功与进步都来之不易。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采取多种措施使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和习惯,坚定创造必定能成功的信念。引导学生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本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爱因斯坦曾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江泽民总书记也曾指出:“面对世界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心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而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则是一门极富情感、极易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思维的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时代对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使命。
1.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1.1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对创新的“趣”。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主体对阅读要有兴趣。兴趣产生了,自然就会有阅读的激情,以激情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导语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导语是一节课的起点,精彩的导语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因而,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识水平、教材特点等,巧设导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早地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样学生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带着学习兴趣进入到求知探索过程。
1.2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创新的“奇”。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目标激励、语言情感激励等,以“情”制胜。通过启发性语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使学生因问题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趣,积极地去探究、创新。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如在教学《趵突泉》这课时,在理解了泉水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的妩媚”这句话是不是有些夸大了?为什么?让学生去阅读、探讨、思考。这样在领悟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是有悖于文章内容的看法。这样让学生在无形中参与创新,进行创新。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新”。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把整个世界作为孩子的教科书”的意识,而摒弃“把教科书作为孩子的世界”的观念。教学中严格按照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要求,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延伸教学内容。如在教学《五彩池》一课时,在教学总结阶段,改变以往总结课文主要内容的做法,采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广告形式,让学生为五彩池或家乡的风景名胜编写广告词。
2.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力乃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已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生动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在较短的时间内思维很快活跃起来。因此,教学要根据课堂的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创设具有童趣的故事情境和游戏,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晏子使楚》一文时,教学程序的安排:先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故事情节、人的动作和语言,然后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并告诉学生在动作上可适当发挥。学生开始较为胆怯,但在老师的鼓励下,一个学生上台后将晏子的行为进行了一番变通,他的表演不算出色,但却引来了阵阵掌声。这就说明学生对这种“叛逆”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表示赞同或者说至少是不反对。学生们情绪高涨,在台下不断地演示着自己所想象的动作和语言。老师对学生思维的变通给予了及时的肯定。通过上述过程,学生全方位感受到了课文的内容,从表演的对话、行动,感受到了晏子的大智大勇,三次反驳楚王,最后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学生的兴趣使整个教室充满了欢乐,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同时也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兴趣正浓的时候,老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楚王再用别的方法侮辱晏子,晏子又该怎么办?”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又围绕这一话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创新资源,我们如果能够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来营造氛围,巧设问题,调动學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创新的兴趣,且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及时鼓励,哪怕是一点点的闪光,也不遗余力地捕捉,给予充分肯定。这样,学生就能够获得创造的心理体验,体味创造的甘苦,激发出新的更高的创造情感和动机,以更大的努力去进行新的具有一定创造意义的活动。
3.设计探索机会,激发创新思维能力
心理学告诉我们:创新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创造出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造力的核心。创新思维能力是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一次看图作文辅导中,要求以图中的“蚕”为对象,充分发挥想象,自己命题作文。学生动手前,老师拿出事先准备的辅导资料,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蚕的生活习性、它为人类作出的贡献以及古往今来赞美蚕的一些诗句,最后讲蚕一生的结局。相关资料介绍完后,学生迅速开始构思。作文收上来后,令老师颇感欣慰的是大部分学生都做到了有话可写,而且不少学生在作文里纷纷赞美蚕的献身精神。但是,让我感到出乎意料的是有几位同学与其他赞美蚕的同学截然不同,他们认为蚕的一生是可悲的。其中最为精彩的一篇的作者认为:蚕不思进取,饱食终日,最后作茧自缚,自己毁灭了自己。并由蚕联想到生活中的人,蚕没有自己“毁灭”自己的意识,而有意识的人明知会毁灭自己,却仍作茧自缚,其结果比蚕更可悲。学生由此及人,文章自圆其说,闪现了智慧的火花。小学生能有这样的认识,的确难能可贵。由此看,语文教学不怕学生做不到,就怕老师想不到。所以给学生提供现实的舞台,使学生产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和技巧尤为关键。
总之,学生的每一点成功与进步都来之不易。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采取多种措施使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和习惯,坚定创造必定能成功的信念。引导学生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