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歌声永留人间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g870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亚威同志是我学生时代的音乐老师。1940年后我在根据地江苏启东中学、启海联中求学,沈亚威时任新四军一师服务团音乐队长、教员,是我们校外音乐辅导老师,定期不定期到我校教歌。除了课堂外,我还通过口头、通讯方式,向他请教歌谱乐理、指挥等。由于他的热情,所以上世纪60年代我到军文工团以及后来任师、军宣传文化科、处长时,还和他(时任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保持联系。得悉他2002年5月10日在上海病逝,我潸然泪下。近年我搬家整理物品时,发现了他寄给我的信件、照片,眼前即刻浮现出他的音容笑貌。
  沈亚威1920年出生于浙江吴兴县一个普通职员家庭,抗战爆发后随家人迁居南昌。1938年5月考入江西省青年服务团,从事街头救亡宣传,同年8月赴皖南参加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担任歌咏指挥。1939年曾到新四军文化队,师从何士德学习音乐基础理论及指挥、作曲。历任新四军一师服务团音乐教员、队长,华中军区前线指挥部文工团团长,后为第三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一团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1958年入中央音乐学院进修作曲理论,师从江定仙、肖淑娴等。之后任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歌舞团团长和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部长。1979年起被评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音协江苏分会副主席、中国音协副主席。1982年起为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组副军职创作员。2001年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
  沈亚威同志既教歌又教指挥技巧,培养了成百上千的歌咏人才和指挥骨干。他一生创作歌曲400余首,主要作品有抗日战争时期的《四季风车歌》《黄海渔民曲》《金牛谣》《刺枪歌》等,解放战争时期的《打》《咏梅》和合唱曲《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颂》等,都曾广为流传。此外,歌剧《打击侵略者》(和张定和、秦西炫等合作,宋之的等编剧)和由他主持创作的大型歌舞《东海前哨之歌》等也受到好评。沈亚威还曾参加大型歌舞剧《东方红》的制作。
  1944年,苏中公学根据郭沫若的《甲申记》,沈亚威和吴天石、沈西蒙密切合作创作了好几首歌曲有《迎闯王》《圆圆曲》等。除了曲词很有文采、情真意切外,沈亚威作曲特有浓郁的古典氛围,或气势雄伟,或华丽飘逸,或悲怆凄婉。尤其是规劝刘宗敏的《圆圆曲》中一段歌词“今朝啊今朝,旧江山换了新主,正要把基业巩固,莫因妄逼反了儿夫”给广大群众倡廉的正面印象最深。
  1948年,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沈亚威主创了《淮海战役组歌》。当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之际,华东野战军文工团随政治部机关开赴前线。战役开始不久的一天,文工团的同志正准备宿营,忽然传来了紧急集合的哨声,政治部主任钟期光兴奋地告诉大家:“大战已经开始了,徐州以东的铁路,已经被我们的部队切成几段。敌人正从东西两面逃跑,我们不能停留,要紧跟部队追上去!”韦明躺在门板上,激动得无法入睡,辗转反侧,翻身伏在门板上急速写就了一首《乘胜追击》的歌词“追上去!追上去!不让敌人喘气。追上去!追上去!不让敌人跑掉。”团长沈亚威看了歌词立即谱写曲子,边打边写边教边唱,当部队到下一个宿营地时,都已经学会了。当文工团到达陇海铁路南面的碾庄外围时,部队正在包围黄伯韬兵团。11月23日,一位骑兵飞驰着经过驻地的村庄,喊着:“捷报,捷报……全歼黄伯韬四个师。”沈亚威只用了两个小时,连词带曲写出了《捷报,捷报,歼灭了黄伯韬》,欢呼淮海大战第一阶段的重大胜利。沈亚威主创的《淮海战役组歌》,受到中央高度评价,在北京中南海演出时毛泽东同志称赞说:“三野仗打得好,歌也唱得好,其中亚威同志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1963年春,沈亚威和词作家向彤一起到东海前线东福山体验生活。连队副指导员韩光前要求战士们把自己写的心得体会交到连部,用以充实、更换黑板报。张焕成鼓起勇气,把他也认不准到底是不是诗的作品交了上去。第二天,张焕成写的题为“以岛为家”的诗歌抄在了黑板报上。沈亚威、向彤离别小岛时,从连队黑板报上看到了这首短诗。“这是一首生动地表达战士对建立海上乐园充满信心的好诗,作为歌词也完全合适,于是我把它抄在记事本上。”后来沈亚威在创作散记中回忆说。1963年“八一”前夕,在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中,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八场大型歌舞《东海前哨之歌》荣获优秀节目奖,《战士第二故乡》作为插曲之一。两位艺术家对原词作了些改动和增添:一是把“啊东福山,你是我们战士的乐园/是我们日夜守卫的地方”改为“啊祖国,亲爱的祖国/你可知道战士的心愿/这儿正是我最愿意守卫的地方”,从而使这首歌的主题和守岛战士胸怀祖国的理想联系起来;二是把“以岛为家”延伸为“第二故乡”,题目定为《战士第二故乡》。这首著名的军旅歌曲成为祖国万里海防线上守岛官兵的“岛歌”。
  1964年,沈亚威参加大型歌舞剧《东方红》的创作,成功地为毛泽东同志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谱曲。即使是离休后,沈亚威仍笔耕不辍,直到去世前还为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歌《乡愁》谱曲,表达了一位人民音乐家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责任编辑 李赞庭)
其他文献
入狱,在生死考验中坚守  1941年8月,新四军六师十八旅五十四团留守苏南反扫荡,迫于严峻的“囚笼式”清乡,我和当地部分战士奉命回家乡隐蔽待命。后来,部队一名通信员叛变,我在家被捕。在唐南街地主家大院(日军宪兵驻地),共有几十个被捕的新四军战友。  提审中,日军宪兵见我个子小,多次对我打耳光、过肩摔,直摔得我鼻子出血、眼冒金星昏厥过去。我们被押解到支塘、苏州“慕家花园”,再次经受日军宪兵刑审后转到
期刊
提起余姚,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她是具有7000多年历史的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历史底蕴深厚,名人辈出。先后涌现出以东汉高士严子陵、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中日文化交流使者朱舜水等为代表的一批文化名人,素有“文献名邦”、“东南最名邑”的美誉。如今,这座浙东小城,经济活跃,实力雄厚,在2015年县域经济全国百强县(市)中位列第14名,已连续五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殊不知,余姚还是
期刊
铁军杂志社近日在南京隆重举办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座谈会,来自江苏、浙江、安徽、北京、上海、福建、江西、湖北、重庆等地的代表100余人参加了会议。大家围绕着发扬铁军精神、办好《铁军》杂志、传承光荣传统、培育青年一代进行了广泛热烈的研究讨论。在党庆纪念的日子里,探索如何办好红色刊物,为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提供正能量,将铁军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具有特殊意义和重大使命。作为经历过18年军旅生涯的老兵
期刊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所有中国人的梦,而所有中国人还有各自不同的梦。梦是千差万别的,梦也是会不断变化的。我——一个进入耄耋之年的老兵,过去的梦是什么、现在的梦又是什么呢?说也有趣,这个答案,我竟是在睡梦中找到的。  我已经退出工作岗位16个年头了,不知为什么,睡梦中常常还是生活在军营,与战友们在一起,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断断续续似乎模糊却又令人难忘的故事。  小时候,我并没有想到将来会干什么,念高中的时
期刊
7月12日下午,中央党史研究室原主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会长欧阳淞一行来到镇江参观茅山新四军纪念馆,镇江市委书记夏锦文陪同参观。  欧阳淞一行参观了新四军苏南抗战历史陈列,详细了解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历史;瞻仰王必成、江渭清、吴仲超等老同志墓和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参观过程中,欧阳淞对新四军战斗历史、根据地建设情况、历史老照片和侵华日军作战地图、抗战
期刊
在一户老红军家,万里看见夫妻二人和两个女儿,全家四口冬天只有一条棉裤,谁下床谁穿;  在一户农民家,万里看见三个赤身裸体的孩子缩在灶膛里,靠烧过饭的锅灶余热御寒;  万里心如刀绞,泪流满面:解放都快28年了,老区还这么穷,我们对不起老区人民啊!  “我已经是第二次被打倒的人了,我不怕第三次被打倒!”  2015年7月15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同志与世长辞了。今年12月是
期刊
2015年9月26日,宋亚欣同志驾鹤西去,享年90岁。失去又一位可亲可敬的新四军老战士,我感到万分悲痛。  “脑袋系在裤腰带上闹革命”  宋亚欣1925年9月1日出生在苏南武进县浦河镇一个农民家庭。1937年日军侵占上海、南京后,他的舅父舅母被日军杀害,这在他童年的心灵中种下了对日本侵略军仇恨的种子。1939年陈毅、粟裕率领的新四军来到武进,14岁的宋亚欣参加了儿童团,并当上了儿童团团长。1941
期刊
1938年5月26日,叶挺军长率领新四军军部从太平县移防到南陵县三里吕山土塘村。一位正在吕山头砍柴的土塘村村民,一见到穿着国民党军装,扛着枪的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向土塘村方向开进,惊慌失措地边往村里跑,边高声大喊:“不好啦!不好啦!国民党兵又来啦!”听到这一喊声,曾经饱受国民党兵骚扰欺诈的土塘村村民个个似惊弓之鸟,青壮年们赶着自家牛羊,妇女们拎篮挎包,爷爷奶奶们搀着孙儿孙女,争先恐后地沿着村外的羊肠
期刊
1946年6月的中原突围是中共党史、军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中原军区部队牵制了国民党军30万人,粉碎了国民党妄图聚歼中原军区主力、制造新“皖南事变”的阴谋,从而为中国共产党部署巩固华北、争取东北的战略全局,完成由民族解放战争向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转变,争取了宝贵时间。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抢夺胜利果实和部署内战兵力,蒋介石调集军队,加紧包围和蚕食我中原解放区,并先后占领鄂中、襄西、鄂东、鄂南、豫
期刊
“叶挺独立团”是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装,哺育和造就了朱德、陈毅等3位元帅和杨成武、肖克等172位将军,涌现出“飞夺泸定桥22勇士”和“刘老庄82烈士”等著名战斗集体,其历史反映了人民军队发展的整个光辉征途。从诞生到今天,她走过了90多年风雨历程,历经大小战斗876次,锤炼出独具特色的“铁军”精神,光辉战绩彪炳史册!  早期征战 “铁军”扬名  1925年,以孙中山大元帅府时期组建的“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