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双导师”制使得教师资源达到了优势互补,可以很好的把高职教学里“高”与“职”特征融合于教学期间。学生既可以获得系统性原理知识的讲授,还可获得接近职位实际技巧培育的机会,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长期的教学改革中比较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实施中的问题困惑着很多院校。本文以山东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提出的“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学校、企业、学生三个层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优化措施。为培养“素能并重”的人才提供了方案。
关键词:“双导师”制;企业导师;学校导师
一、高职院校实施“双导师”制的意义
1.真实的职业环境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生源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学生来自普通高中、技校、中专,甚至是社会人员,学生学习背景和经历存在较大差异,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近些年来,在高校不断扩招生源减少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竞争激烈,不得不降低录取门槛,致使学生质量参差不齐。高职院校的很多老师普遍反映,教学无法做到有针对性的培养,很难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 特别是90后甚至00后的学生的基础差、主动学习意识弱,缺少吃苦耐劳精神,部分学生受社会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酒店行业社会地位不高,很难进一步认知行业内部特点,忽略将来发展。山东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对13家星级酒店和20余所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院校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此年龄阶层的高职学生,对行业的适应性和抗压能力不强,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也存在缺陷,这样直接导致学生进入企业后遭遇发展瓶颈。急切需要校企导师特别是企业导师和真实职业环境的引导和教诲,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
2.有利于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学校导师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自身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缺陷,两方于培育能力角度上的单一限制了培育实效,学校导师具备丰厚的基础理论与教育经验,但实战经验缺乏,很难进一步引导学生。企业导师工作在行业一线,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掌握着饭店行业发展的最前沿的动态,但缺乏理论储备和教学经验。“双导师”制的实施,促进了导师间的沟通交流,既为学校导师深入企业创造了条件,也为企业导师进入校园提供了平台。
3.为企业储备人才,提升企业竞争力
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知识经济势头强劲,人力资源已然成为了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要素。根据“双导师”制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实现企业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企业通过课堂、参观、短期实践等形式传播企业文化、企业环境,建立企业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之后,企业根据学生的在岗表现实现对其的全面考核和评价,即为企业发展建立了人才库,也帮助学生规划了职业生涯。导师适时参与让学生可以收获到更为专业且切实实用的经验和技能,进而最大程度挖掘其潜力。
4.输送行业人才,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在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所颁布的《贯彻落实国办发〔2015〕62号文件推进旅游产业转换升级施行方针》里明确提出要增强人才智力支持。支持旅游职业院校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指导旅游企业和有关学校、社会培育机构进一步协作,支持旅游人才教学培育基地与旅游管理人才市场培养。国家的《“十三五”旅游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对人才规模、人才素质、人才结构和人才发展环境四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山东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中表明,学校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行业对于学生能力的需求则集中在团队合作、敬业精神等方面,而这些恰恰是学校培养的短板。只有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才能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更好的满足酒店行业的要求。
二、“双导师”构建存在的问题
1. 缺乏政策保障和激励措施
政府缺位,行业力量薄弱,没有第三方协调力量的推动,“双导师”制度落实存在较大难度。校企双方尤其是学校缺少对导师的强制措施,部分导师责任心不强。激励措施的缺位,更影响了导师的工作积极性。
2. “双导师”制实施流于形式,难以落到实处
学校的目标是要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侧重的社会效益,企业看中的学生作为劳动力加入,侧重的短期的经济效益,双方的分歧致使“双导师”制只能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阶段。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学校对企业导师缺乏硬性要求,与大部分企业合作的形式即输出实习生, 除此之外校企双方几乎不再有其他形式的的互动。“双导师”制难以落到实处。
3. 校内外导师平行管理缺乏沟通,使学生陷入管理的断层。
校内外导师缺乏沟通,尤其是学生进入实习企业后,由于时间和距离等因素,学校导师对学生的关注度和联系的频率降低,无法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企业导师短时间内难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性格等特点,使得问题积少成多,积小成大,严重的退出实习甚至对所学专业失去兴趣。
三、酒店管理专业双导师模式的探索与优化
1.“双导师”保障机制
校企双方应重视学生的需求和职业发展,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使学生更好的进入岗位工作。同时,校企双方也应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保障“双导师”制顺利落实。
1.1管理组织和机构设置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成立了实践教学管理小组,由领导组、协调组、学校导师组、企业导师组等部分组成。
相关领导组的主要构成为企业专家与高校管理层,承担校企协作实践教学期间教学总目标的制定和指导思想的建立;协调组由校企雙方抽调人员组成,负责学校与企业联络沟通。编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深入展开实践教学期间监督、导师评价审核等方面;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进行专业的指导,心里的疏导,生活的辅导以及职业生涯引导。
1.2制度保证
“双导师”的实行需要校企双方通力合作。山东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与合作酒店共同确立了整套健全的保障机制,编订导师任务清单、导师工作规范,确立校企导师职责与义务。确立了行之有效的激励政策,从薪资、职称、岗位聘请等角度的政策扶持,进而激发导师工作潜力。建立了有效的考核机制,每年进行一次实习生调研、导师调研和企业调研,利用学生评估、导师互相评定、系内审查等多样化手法,全方位审核导师道德水准、业务实力、实践引导等能力,调研结果作为导师是否聘任的凭证,同时,也是是否继续进行校企合作的依据,这样能够促进企业真正重视参与“双导师”制实施的热情,加强对企业导师的管理。 2.转变观念,强化校企双方对“双导师”制的职责认知。
双方要转变观念,学校的任务不仅要组织教学,更应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企业的目的不仅要招揽人才,也要研究人才的发展路径。“双导师”机制实行期间,必定要确立校内外导师责任,达到培育系统的适时连接,如此方能真正充分发挥“双导师”体制作用。学校导师的任务为知识传授、心理辅导、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企业导师的责任是实践技能的指导、职业素质的培养、企业文化的灌输等。只有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教学与实践零距离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使校企双方在各自的发展道路上共同取得双赢。
3.创建导师交流平台,并保证导师与学生沟通顺畅
3.1.创建导师交流平台,实现沟通常态化
导师互通。校企导师定期沟通,全程跟踪学生成长发展,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如遇到特殊情况,校企导师本着提高其职业素养和处理应变能力的目的,为学生提供更加多的工作引导、生活关爱和心理关注,打造学生得以顺利成长和个性化发展的有利氛围。
企业走访。学校导师可以借助通过企业参观、实习送队、召开实习生座谈会、参加企业员工培训的途径,实现导师间的沟通,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3.2保证导师与学生沟通顺畅
校内教学。学院成立了洲际班、索菲特大使班、北京安妮餐饮班等定向培养班,安排企业导师通过进校授课使学生了解企业的文化、制度、行业动态,实现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学院积极邀请酒店行业人员进校举办活动,如万豪集团万礼豪程项目研讨会,学院和系部通过举办专业技能大赛、教研活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等方式邀请更多的企业导师进入校园。
讯息沟通,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学校导师通过组建微信群、QQ群等多种方式 ,实现对学生动态的时刻关注,学校导师还可以通过远程授课的方式,使学生接受继续教育。
4、建立“双师四导”培养模型,实现多方联动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在实施“双导师”的基础上,建立了“双师四导”的培养模型,实现了多方联动,进一步发挥了机制的作用。
4.1双师四导模型是指以学生为核心,由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进行专业的指导,心里的疏导,生活的辅导以及职业生涯引导。
4.2学校导师位于学校主体,利用学校导师丰富的学生管理,理论知识经验,主要侧重于在实习过程中进行专业的指导以及心理的疏导;企业导师位于企业主体,利用企业导师丰富的实践以及与实习生处于同一地理位置的优势侧重进行生活的辅导以及职业生涯的引导
4.3而双导师通过校企合作进行人才知识的循环流动。如学校导师通过挂职等向企业流动,企业导师通过入校讲座,以及聘任兼职教授等向学校流动。
4.4学校主体对企业主体有一个评价反馈的机制,以提升实习生实习活动的质量与满意度;企业主体对学校主体有一个协调反馈的机制,将企业文化向实习生进行灌输,以提升实习生在酒店实习的效用与企业的收益。
双师四导模型将学校主体,企业主体与学生主体,以学生主体为核心并在三个主体间进行信息知识流动是对三位一体实习管理体系的最佳体现。
四、“双导师”制实施效果
1.实习生对实习单位的整体满意度有所提升
根据2015年、2016年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学生对实习单位的满意度平均分数为3.56,2016年,此数值上升至3.65。其中,很不满意和不满意比例下降,一般、满意、很满意比例上升。
2.学生对导师认可度提高
在导师评价制度的管控下及激励政策的扶持下,双方导师对制度责任更加明晰,责任感增强,对学生的指导力度加大, 2016年较2015年相比,学生对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认可度都有所提高。
3.实习生离职率降低
通过对近几年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离职人数的追踪调查,学生的离职率不断降低,实习生的稳定不仅有利于学校的管理、学生职业的发展,对企业人才的人才储备也起到了稳定的助力作用。
“双导师”制是校企深度融合的重要形式,在这一体制之下,学校能够将人才培养与行业接轨,企业可以保持人才的持续竞争力,学生实现角色的快速转变,获得职业發展的强势后劲。当然,制度的实施需要学校、企业、学生多方互相协作,合力推进,实现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何士林,辜东莲,李宗圆,等.广州市技师学院“校企双制”技师培养研究[M].中国广州科技和信息化发展报告(2015),2015.8.
[2]邓明阳.基于校企合作的“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20):57-59.
[3]梁凌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创新 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 社,2013.
[4]吴建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研究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关键词:“双导师”制;企业导师;学校导师
一、高职院校实施“双导师”制的意义
1.真实的职业环境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生源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学生来自普通高中、技校、中专,甚至是社会人员,学生学习背景和经历存在较大差异,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近些年来,在高校不断扩招生源减少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竞争激烈,不得不降低录取门槛,致使学生质量参差不齐。高职院校的很多老师普遍反映,教学无法做到有针对性的培养,很难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 特别是90后甚至00后的学生的基础差、主动学习意识弱,缺少吃苦耐劳精神,部分学生受社会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酒店行业社会地位不高,很难进一步认知行业内部特点,忽略将来发展。山东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对13家星级酒店和20余所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院校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此年龄阶层的高职学生,对行业的适应性和抗压能力不强,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也存在缺陷,这样直接导致学生进入企业后遭遇发展瓶颈。急切需要校企导师特别是企业导师和真实职业环境的引导和教诲,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
2.有利于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学校导师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自身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缺陷,两方于培育能力角度上的单一限制了培育实效,学校导师具备丰厚的基础理论与教育经验,但实战经验缺乏,很难进一步引导学生。企业导师工作在行业一线,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掌握着饭店行业发展的最前沿的动态,但缺乏理论储备和教学经验。“双导师”制的实施,促进了导师间的沟通交流,既为学校导师深入企业创造了条件,也为企业导师进入校园提供了平台。
3.为企业储备人才,提升企业竞争力
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知识经济势头强劲,人力资源已然成为了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要素。根据“双导师”制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实现企业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企业通过课堂、参观、短期实践等形式传播企业文化、企业环境,建立企业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之后,企业根据学生的在岗表现实现对其的全面考核和评价,即为企业发展建立了人才库,也帮助学生规划了职业生涯。导师适时参与让学生可以收获到更为专业且切实实用的经验和技能,进而最大程度挖掘其潜力。
4.输送行业人才,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在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所颁布的《贯彻落实国办发〔2015〕62号文件推进旅游产业转换升级施行方针》里明确提出要增强人才智力支持。支持旅游职业院校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指导旅游企业和有关学校、社会培育机构进一步协作,支持旅游人才教学培育基地与旅游管理人才市场培养。国家的《“十三五”旅游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对人才规模、人才素质、人才结构和人才发展环境四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山东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中表明,学校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行业对于学生能力的需求则集中在团队合作、敬业精神等方面,而这些恰恰是学校培养的短板。只有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才能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更好的满足酒店行业的要求。
二、“双导师”构建存在的问题
1. 缺乏政策保障和激励措施
政府缺位,行业力量薄弱,没有第三方协调力量的推动,“双导师”制度落实存在较大难度。校企双方尤其是学校缺少对导师的强制措施,部分导师责任心不强。激励措施的缺位,更影响了导师的工作积极性。
2. “双导师”制实施流于形式,难以落到实处
学校的目标是要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侧重的社会效益,企业看中的学生作为劳动力加入,侧重的短期的经济效益,双方的分歧致使“双导师”制只能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阶段。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学校对企业导师缺乏硬性要求,与大部分企业合作的形式即输出实习生, 除此之外校企双方几乎不再有其他形式的的互动。“双导师”制难以落到实处。
3. 校内外导师平行管理缺乏沟通,使学生陷入管理的断层。
校内外导师缺乏沟通,尤其是学生进入实习企业后,由于时间和距离等因素,学校导师对学生的关注度和联系的频率降低,无法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企业导师短时间内难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性格等特点,使得问题积少成多,积小成大,严重的退出实习甚至对所学专业失去兴趣。
三、酒店管理专业双导师模式的探索与优化
1.“双导师”保障机制
校企双方应重视学生的需求和职业发展,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使学生更好的进入岗位工作。同时,校企双方也应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保障“双导师”制顺利落实。
1.1管理组织和机构设置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成立了实践教学管理小组,由领导组、协调组、学校导师组、企业导师组等部分组成。
相关领导组的主要构成为企业专家与高校管理层,承担校企协作实践教学期间教学总目标的制定和指导思想的建立;协调组由校企雙方抽调人员组成,负责学校与企业联络沟通。编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深入展开实践教学期间监督、导师评价审核等方面;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进行专业的指导,心里的疏导,生活的辅导以及职业生涯引导。
1.2制度保证
“双导师”的实行需要校企双方通力合作。山东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与合作酒店共同确立了整套健全的保障机制,编订导师任务清单、导师工作规范,确立校企导师职责与义务。确立了行之有效的激励政策,从薪资、职称、岗位聘请等角度的政策扶持,进而激发导师工作潜力。建立了有效的考核机制,每年进行一次实习生调研、导师调研和企业调研,利用学生评估、导师互相评定、系内审查等多样化手法,全方位审核导师道德水准、业务实力、实践引导等能力,调研结果作为导师是否聘任的凭证,同时,也是是否继续进行校企合作的依据,这样能够促进企业真正重视参与“双导师”制实施的热情,加强对企业导师的管理。 2.转变观念,强化校企双方对“双导师”制的职责认知。
双方要转变观念,学校的任务不仅要组织教学,更应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企业的目的不仅要招揽人才,也要研究人才的发展路径。“双导师”机制实行期间,必定要确立校内外导师责任,达到培育系统的适时连接,如此方能真正充分发挥“双导师”体制作用。学校导师的任务为知识传授、心理辅导、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企业导师的责任是实践技能的指导、职业素质的培养、企业文化的灌输等。只有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教学与实践零距离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使校企双方在各自的发展道路上共同取得双赢。
3.创建导师交流平台,并保证导师与学生沟通顺畅
3.1.创建导师交流平台,实现沟通常态化
导师互通。校企导师定期沟通,全程跟踪学生成长发展,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如遇到特殊情况,校企导师本着提高其职业素养和处理应变能力的目的,为学生提供更加多的工作引导、生活关爱和心理关注,打造学生得以顺利成长和个性化发展的有利氛围。
企业走访。学校导师可以借助通过企业参观、实习送队、召开实习生座谈会、参加企业员工培训的途径,实现导师间的沟通,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3.2保证导师与学生沟通顺畅
校内教学。学院成立了洲际班、索菲特大使班、北京安妮餐饮班等定向培养班,安排企业导师通过进校授课使学生了解企业的文化、制度、行业动态,实现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学院积极邀请酒店行业人员进校举办活动,如万豪集团万礼豪程项目研讨会,学院和系部通过举办专业技能大赛、教研活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等方式邀请更多的企业导师进入校园。
讯息沟通,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学校导师通过组建微信群、QQ群等多种方式 ,实现对学生动态的时刻关注,学校导师还可以通过远程授课的方式,使学生接受继续教育。
4、建立“双师四导”培养模型,实现多方联动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在实施“双导师”的基础上,建立了“双师四导”的培养模型,实现了多方联动,进一步发挥了机制的作用。
4.1双师四导模型是指以学生为核心,由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进行专业的指导,心里的疏导,生活的辅导以及职业生涯引导。
4.2学校导师位于学校主体,利用学校导师丰富的学生管理,理论知识经验,主要侧重于在实习过程中进行专业的指导以及心理的疏导;企业导师位于企业主体,利用企业导师丰富的实践以及与实习生处于同一地理位置的优势侧重进行生活的辅导以及职业生涯的引导
4.3而双导师通过校企合作进行人才知识的循环流动。如学校导师通过挂职等向企业流动,企业导师通过入校讲座,以及聘任兼职教授等向学校流动。
4.4学校主体对企业主体有一个评价反馈的机制,以提升实习生实习活动的质量与满意度;企业主体对学校主体有一个协调反馈的机制,将企业文化向实习生进行灌输,以提升实习生在酒店实习的效用与企业的收益。
双师四导模型将学校主体,企业主体与学生主体,以学生主体为核心并在三个主体间进行信息知识流动是对三位一体实习管理体系的最佳体现。
四、“双导师”制实施效果
1.实习生对实习单位的整体满意度有所提升
根据2015年、2016年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学生对实习单位的满意度平均分数为3.56,2016年,此数值上升至3.65。其中,很不满意和不满意比例下降,一般、满意、很满意比例上升。
2.学生对导师认可度提高
在导师评价制度的管控下及激励政策的扶持下,双方导师对制度责任更加明晰,责任感增强,对学生的指导力度加大, 2016年较2015年相比,学生对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认可度都有所提高。
3.实习生离职率降低
通过对近几年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离职人数的追踪调查,学生的离职率不断降低,实习生的稳定不仅有利于学校的管理、学生职业的发展,对企业人才的人才储备也起到了稳定的助力作用。
“双导师”制是校企深度融合的重要形式,在这一体制之下,学校能够将人才培养与行业接轨,企业可以保持人才的持续竞争力,学生实现角色的快速转变,获得职业發展的强势后劲。当然,制度的实施需要学校、企业、学生多方互相协作,合力推进,实现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何士林,辜东莲,李宗圆,等.广州市技师学院“校企双制”技师培养研究[M].中国广州科技和信息化发展报告(2015),2015.8.
[2]邓明阳.基于校企合作的“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20):57-59.
[3]梁凌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创新 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 社,2013.
[4]吴建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研究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