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客观反思了教学现实,分析了教学本质,提出了“立德树人”教学理念。后来,我国教育部在2014年提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这一新思想,希望可以据此解决“立什么德”、“树什么人”这两个基本问题,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层面进行了统一分析,指出了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能力与品质。与之相适应的,教育部也在这一理念下分析了学科教学对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促使学校教育进入到核心素养改革浪潮之中。本文将详细分析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由此制定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希望可以帮助小学语文教师切实推行核心素养教学改革活动。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内涵解释、教学策略
常规的小学语文教学比较看重小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将纸笔考试结果作为评价语文教学效果的主要方式,导致“灌输”活动十分普遍。然而,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可以切实丰富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但是却并不利于小学生深入内化、及时应用所学知识,无法有效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很难优化小学生的思维品质。长此以往,小学生将无法实现终身发展,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以核心素养为前提,从学生的终身发展视角入手,全面改善语文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呢?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从总体上说,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实现终身成长所必备的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而语文核心素养则包括“语言建构與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项内容。
1.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是指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言文字学习活动所形成的语言能力,具体表现为小学生可以灵活应用祖国语言与汉字知识去完成交际表达,顺利完成知识、情感、思想的传递活动。这一素养是专门针对语文学科所提出的,因为语言教育的基本目的便是要优化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其学会表达、学会交际。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利用语言实践去提升小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是指小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所产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小学生思维品质的具体变化。小学是语文教育的启蒙,而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是心智成长最为关键的时刻,丰富的思维活动可以不断优化小学生的思维体验,使其懂得辩证思考、批判分析,甚至可以展开创新活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思维参与度,丰富语文探究,以便综合发展与提升小学生的思维品质。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是指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形成的审美意识与情趣,以及小学生主动利用所学知识表现、创造美的能力表现,关系着小学生的品位变化。在语文学科,语言文字、文学、文化都是蕴含丰富美学思想的资源,小学生也应该通过语文学习感受到语文资源的美学价值,懂得欣赏祖国文字、文学作品,利用所学所感去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创造自己心目中的美好形象,由此展现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是指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接受到的文化熏陶,以及他们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理解。培养小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可以让小学生自觉参与到振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事业之中,激发出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荣誉感,使其热爱、理解中华文化,自觉吸收各类文化的精髓,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综上,笔者便客观展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本质,而这四项内容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语文教育的价值,但是却是一个统一体。比如,“语言运用与建构”素养本身就可以作用于小学生的思维品质,而且可以优化小学生的审美感悟,使其全面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使其他素养的基础。而“思维培养与提升”素养也可反作用于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协调发展,切实优化小学生的语言表达效果。再如,“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又总是相辅相成、同时发生的,可以综合作用于小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的发展过程。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便要认真遵循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要求,据此调整语文教学的操作程序。本文将从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完善语文探究活动、组织文学文化鉴赏活动三个角度来分析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策略分析
1.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旨在补充理论课时,实现知行结合。常规的小学语文教学并不看重实践,将教材、课堂看成是组织语文教育的主要载体,割裂了生活与语文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得小学生难以及时优化自己的语言能力,只会“纸上谈兵”。然而,核心素养是从小学生的主体发展需求提出的一个教育理念,十分关注小学生的学科实践水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组织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小学生积极应用所学知识展开听、说、读、写练习,逐步优化小学生的语言水平。在此过程中,小学生也能感受到语文学科的美学价值,自觉继承与创新文学文化内涵,切实优化自身的思维品质。
就如在“口语交际:打电话”一课教学中,笔者就积极引导小学生们模拟了打电话的生活场景,观察了小学生们在打电话时的语言表述与打电话的方式方法。比如,有的小学生在打电话的时候忽视了问好、自我介绍这一步骤,直接说出了自己打电话的目的。有的小学生则会在通话开始之后叫出了对方的称谓,然后再说出自己打电话的目的。也有少部分学生会在打电话时跑题,忘记自己的通话目的,等等。对此,笔者客观指出了学生在打电话时所表露出来的现实问题,告诉学生要先问好、再自我介绍,进而说出通话目的或者是开始闲聊等等。而且,学生还需根据不同的通话对象去选择不同的问候语。比如,面对长辈,学生要礼貌、尊敬,询问对方的身体健康,关心对方的心情与生活等等;面对同辈,学生则可用随意、平等的态度与对方问好;如果面对关系疏远的亲人,学生也要保持礼貌,用简洁的话语去表达通话目的,等等。 接下来,小学生便需再次进行打电话实践,积极应用所学知识去完成口语交际任务。在本轮实践活动中,笔者会出示不同的通话情境,比如向同伴同学打电话闲聊、向老师打电话请假、向家长打电话询问一些生活事项或活动安排、向其他亲戚询问对方是否会来做客,等等。这些场景模拟活动可以帮助小学生掌握打电话的交际技巧,切实提高小学生的交际能力。然后,笔者会根据实践表现去指导学生。比如一些学生由于语速较快导致发音不清楚,使得通话对象难以听清通话内容。对此,笔者会用从上往下缓缓降落的手势去提醒小学生减慢语速,一字一句地完成问候、自我介绍与讲述通话目的等任务。另外,还有一些小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低下,发音不够标准,乡音明显。对此,笔者会认真进行拼音、语调、发音教学,帮助小学生解决语音问题,由此规范小学生的口语发音,逐步提高小学生的语音能力。
2.完善语文探究活动
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切实改变了“学校教育=终身教育”的错误观念,促使小学语文教师真正意识到语文教育的目的是要帮助小学生实现终身成长,而非是要培养出一批只能在纸笔考试中取得高分的学生。其中,思维是通过整合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而展开的一系列心智活动,而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品质将伴随着他们的一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以完善的语文探究活动去优化小学生的思维认识,使其自主经历语文知识的生成与建构过程,综合发展小学生的直觉思维、抽象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等等。同时,完善的语文探究活动还可直接作用于小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其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有效方法。
就如在《亡羊补牢》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制定了阅读探究计划,充分发挥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小学生需在课前自主预读课文内容,熟悉课文的生字词知识,做到流利、顺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概述文意。其次,在语文课上,笔者会随意抽取几名同学,要求他们朗读课文,由此检查本班学生对汉字、词语知识的内化程度,纠正学生的不标准发音,完善基础知识教学。接下来,笔者会按照异质小组分组结果组织小组探究教学,鼓励小学生在小组内分析课文的行文线索。在此过程中,小学生要从寓言故事的发生、过程、高潮、结局四个方向去划分段落结构,概述段意;再从人物、环境、情节三个角度去概述文意,归纳课文内容。每个学生都可发表个人观点,积极整合课文内容,以便求同存异,理解寓言故事的深厚道理。
接下来,笔者会随着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进程去提出阅读问题,比如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在每次丢羊之后,养羊人是如何想的?又是如何做的?最终的结果是什么?你从这个故事学到了什么道理?在回答阅读问题时,小学生也需在小组内进行平等沟通,轮流分享自己的阅读观点,由此完善阅读结论。在此过程中,小学生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感悟。对此,笔者会认真聆听,肯定学生的积极思想。然后,为了深化《亡羊补牢》这一寓言故事的启思作用,笔者鼓励小学生讲述自己在生活中所做出的“亡羊补牢”行为,由此引起小学生的自我反思,检查小学生是否真正内化了“亡羊补牢”这一道理。之后,笔者会及时总结寓言故事的文学价值与文体特点,还补充了《掩耳盗铃》《揠苗助长》等经典的寓言故事文本,引导小学生自觉鉴赏了寓言故事,使其全面感受到了寓言故事的文学价值,懂得从寓言中汲取人生道理。
3.组织文学文化鉴赏活动
文学文化鉴赏活动实则就是引导小学生对某一文学作品、某一文化现象进行辩证思考、批判分析等鉴赏活动,融入了小学生的思维品质,也需要优良的语言能力为辅助,才能切实完成鉴赏任务。客观来讲,文学是文化的一个基本组成,而文化又有着高度的包容度与开放性,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的文化体验,且会在此过程中不断优化自己的审美品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组织文学文化鉴赏活动,鼓励小学生自主表达真实想法,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促使小学生在丰富的鉴赏活动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吸收与创新文学文化的精髓,能够真正理解、内化中华文化。
就如在《传统节日》一课教学中,笔者就组织本班学生朗诵了课文内容,借助对仗工整、结构严谨的民谣让学生感受到了韵律美、文字美与文化美,使其对朗朗上口的传统民谣产生了好奇心。本班小學生很喜欢这种简短、充满节奏与韵律美的文学作品,从文学形式、语言特点角度赏析了课文内容,体会到民谣语言的朴实性、简洁性特点。然后,笔者就组织本班学生认真分析了《传统节日》这首民谣的具体内容,总结出我国传统节日的类别与节日风俗,有效补充了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开拓了小学生的文化视野。接下来,小学生则可结合自己对我国传统节日的印象展开语言表达。比如,有的小学生说到了自己对春节的印象,因为春节有各种各样的食物,家长也会给自己买新衣新鞋,家里也会张灯结彩,触目所及,皆是喜气洋洋的红;而且,在春节时,家长会更加宽容自己,还会带着自己走亲访友,可以让自己见到想念已久的亲人与朋友。有的小学生则说到了自己对端午节的印象,表示自己十分喜欢观看龙舟赛事,也很喜欢吃粽子。有的小学生则表示自己最喜欢中秋节,因为家长会给自己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还会让自己吃口味各异的月饼,认认真真地观赏圆圆的月亮,等等。
接下来,笔者便鼓励本班学生以“传统节日”为主题展开文化调查,全面了解每一种传统节日的由来、历史故事、风俗习惯等等,借此拓展小学生的文化视野。实际上,我国的历史十分悠久,人们也对各个传统节日进行了想象,编写了一些带有神秘色彩的故事。面对这一文化资源,小学生也要注意及时开发与利用,积极整合相关信息。接着,小学生要根据实践调查结果整理实践调查报告,据此在课堂上分享实践心得,积极参与“传统节日”实践交流大会,通过生生互动全面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文化认同感,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感到自豪、骄傲与震撼。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已经成为必然发展趋势,影响着我国“立德树人”教育事业的改革进程,关系着小学生的一生成长。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全面开发语文学科的课程资源,促使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实现长远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梁丽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探索核心素养的学科育化[J].小学教学研究,2018(32):33-35.
[2]曹敏.聚焦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8(33):76.
[3]梁晏.浅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落实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18(32):43-44.
[4]崔宇.核心素养培育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8(31):37+39.
[5]杨红霞.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构建小学语文实效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8(39):50-51.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内涵解释、教学策略
常规的小学语文教学比较看重小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将纸笔考试结果作为评价语文教学效果的主要方式,导致“灌输”活动十分普遍。然而,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可以切实丰富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但是却并不利于小学生深入内化、及时应用所学知识,无法有效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很难优化小学生的思维品质。长此以往,小学生将无法实现终身发展,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以核心素养为前提,从学生的终身发展视角入手,全面改善语文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呢?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从总体上说,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实现终身成长所必备的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而语文核心素养则包括“语言建构與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项内容。
1.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是指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言文字学习活动所形成的语言能力,具体表现为小学生可以灵活应用祖国语言与汉字知识去完成交际表达,顺利完成知识、情感、思想的传递活动。这一素养是专门针对语文学科所提出的,因为语言教育的基本目的便是要优化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其学会表达、学会交际。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利用语言实践去提升小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是指小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所产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小学生思维品质的具体变化。小学是语文教育的启蒙,而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是心智成长最为关键的时刻,丰富的思维活动可以不断优化小学生的思维体验,使其懂得辩证思考、批判分析,甚至可以展开创新活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思维参与度,丰富语文探究,以便综合发展与提升小学生的思维品质。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是指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形成的审美意识与情趣,以及小学生主动利用所学知识表现、创造美的能力表现,关系着小学生的品位变化。在语文学科,语言文字、文学、文化都是蕴含丰富美学思想的资源,小学生也应该通过语文学习感受到语文资源的美学价值,懂得欣赏祖国文字、文学作品,利用所学所感去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创造自己心目中的美好形象,由此展现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是指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接受到的文化熏陶,以及他们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理解。培养小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可以让小学生自觉参与到振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事业之中,激发出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荣誉感,使其热爱、理解中华文化,自觉吸收各类文化的精髓,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综上,笔者便客观展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本质,而这四项内容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语文教育的价值,但是却是一个统一体。比如,“语言运用与建构”素养本身就可以作用于小学生的思维品质,而且可以优化小学生的审美感悟,使其全面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使其他素养的基础。而“思维培养与提升”素养也可反作用于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协调发展,切实优化小学生的语言表达效果。再如,“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又总是相辅相成、同时发生的,可以综合作用于小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的发展过程。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便要认真遵循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要求,据此调整语文教学的操作程序。本文将从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完善语文探究活动、组织文学文化鉴赏活动三个角度来分析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策略分析
1.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旨在补充理论课时,实现知行结合。常规的小学语文教学并不看重实践,将教材、课堂看成是组织语文教育的主要载体,割裂了生活与语文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得小学生难以及时优化自己的语言能力,只会“纸上谈兵”。然而,核心素养是从小学生的主体发展需求提出的一个教育理念,十分关注小学生的学科实践水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组织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小学生积极应用所学知识展开听、说、读、写练习,逐步优化小学生的语言水平。在此过程中,小学生也能感受到语文学科的美学价值,自觉继承与创新文学文化内涵,切实优化自身的思维品质。
就如在“口语交际:打电话”一课教学中,笔者就积极引导小学生们模拟了打电话的生活场景,观察了小学生们在打电话时的语言表述与打电话的方式方法。比如,有的小学生在打电话的时候忽视了问好、自我介绍这一步骤,直接说出了自己打电话的目的。有的小学生则会在通话开始之后叫出了对方的称谓,然后再说出自己打电话的目的。也有少部分学生会在打电话时跑题,忘记自己的通话目的,等等。对此,笔者客观指出了学生在打电话时所表露出来的现实问题,告诉学生要先问好、再自我介绍,进而说出通话目的或者是开始闲聊等等。而且,学生还需根据不同的通话对象去选择不同的问候语。比如,面对长辈,学生要礼貌、尊敬,询问对方的身体健康,关心对方的心情与生活等等;面对同辈,学生则可用随意、平等的态度与对方问好;如果面对关系疏远的亲人,学生也要保持礼貌,用简洁的话语去表达通话目的,等等。 接下来,小学生便需再次进行打电话实践,积极应用所学知识去完成口语交际任务。在本轮实践活动中,笔者会出示不同的通话情境,比如向同伴同学打电话闲聊、向老师打电话请假、向家长打电话询问一些生活事项或活动安排、向其他亲戚询问对方是否会来做客,等等。这些场景模拟活动可以帮助小学生掌握打电话的交际技巧,切实提高小学生的交际能力。然后,笔者会根据实践表现去指导学生。比如一些学生由于语速较快导致发音不清楚,使得通话对象难以听清通话内容。对此,笔者会用从上往下缓缓降落的手势去提醒小学生减慢语速,一字一句地完成问候、自我介绍与讲述通话目的等任务。另外,还有一些小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低下,发音不够标准,乡音明显。对此,笔者会认真进行拼音、语调、发音教学,帮助小学生解决语音问题,由此规范小学生的口语发音,逐步提高小学生的语音能力。
2.完善语文探究活动
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切实改变了“学校教育=终身教育”的错误观念,促使小学语文教师真正意识到语文教育的目的是要帮助小学生实现终身成长,而非是要培养出一批只能在纸笔考试中取得高分的学生。其中,思维是通过整合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而展开的一系列心智活动,而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品质将伴随着他们的一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以完善的语文探究活动去优化小学生的思维认识,使其自主经历语文知识的生成与建构过程,综合发展小学生的直觉思维、抽象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等等。同时,完善的语文探究活动还可直接作用于小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其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有效方法。
就如在《亡羊补牢》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制定了阅读探究计划,充分发挥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小学生需在课前自主预读课文内容,熟悉课文的生字词知识,做到流利、顺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概述文意。其次,在语文课上,笔者会随意抽取几名同学,要求他们朗读课文,由此检查本班学生对汉字、词语知识的内化程度,纠正学生的不标准发音,完善基础知识教学。接下来,笔者会按照异质小组分组结果组织小组探究教学,鼓励小学生在小组内分析课文的行文线索。在此过程中,小学生要从寓言故事的发生、过程、高潮、结局四个方向去划分段落结构,概述段意;再从人物、环境、情节三个角度去概述文意,归纳课文内容。每个学生都可发表个人观点,积极整合课文内容,以便求同存异,理解寓言故事的深厚道理。
接下来,笔者会随着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进程去提出阅读问题,比如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在每次丢羊之后,养羊人是如何想的?又是如何做的?最终的结果是什么?你从这个故事学到了什么道理?在回答阅读问题时,小学生也需在小组内进行平等沟通,轮流分享自己的阅读观点,由此完善阅读结论。在此过程中,小学生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感悟。对此,笔者会认真聆听,肯定学生的积极思想。然后,为了深化《亡羊补牢》这一寓言故事的启思作用,笔者鼓励小学生讲述自己在生活中所做出的“亡羊补牢”行为,由此引起小学生的自我反思,检查小学生是否真正内化了“亡羊补牢”这一道理。之后,笔者会及时总结寓言故事的文学价值与文体特点,还补充了《掩耳盗铃》《揠苗助长》等经典的寓言故事文本,引导小学生自觉鉴赏了寓言故事,使其全面感受到了寓言故事的文学价值,懂得从寓言中汲取人生道理。
3.组织文学文化鉴赏活动
文学文化鉴赏活动实则就是引导小学生对某一文学作品、某一文化现象进行辩证思考、批判分析等鉴赏活动,融入了小学生的思维品质,也需要优良的语言能力为辅助,才能切实完成鉴赏任务。客观来讲,文学是文化的一个基本组成,而文化又有着高度的包容度与开放性,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的文化体验,且会在此过程中不断优化自己的审美品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组织文学文化鉴赏活动,鼓励小学生自主表达真实想法,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促使小学生在丰富的鉴赏活动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吸收与创新文学文化的精髓,能够真正理解、内化中华文化。
就如在《传统节日》一课教学中,笔者就组织本班学生朗诵了课文内容,借助对仗工整、结构严谨的民谣让学生感受到了韵律美、文字美与文化美,使其对朗朗上口的传统民谣产生了好奇心。本班小學生很喜欢这种简短、充满节奏与韵律美的文学作品,从文学形式、语言特点角度赏析了课文内容,体会到民谣语言的朴实性、简洁性特点。然后,笔者就组织本班学生认真分析了《传统节日》这首民谣的具体内容,总结出我国传统节日的类别与节日风俗,有效补充了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开拓了小学生的文化视野。接下来,小学生则可结合自己对我国传统节日的印象展开语言表达。比如,有的小学生说到了自己对春节的印象,因为春节有各种各样的食物,家长也会给自己买新衣新鞋,家里也会张灯结彩,触目所及,皆是喜气洋洋的红;而且,在春节时,家长会更加宽容自己,还会带着自己走亲访友,可以让自己见到想念已久的亲人与朋友。有的小学生则说到了自己对端午节的印象,表示自己十分喜欢观看龙舟赛事,也很喜欢吃粽子。有的小学生则表示自己最喜欢中秋节,因为家长会给自己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还会让自己吃口味各异的月饼,认认真真地观赏圆圆的月亮,等等。
接下来,笔者便鼓励本班学生以“传统节日”为主题展开文化调查,全面了解每一种传统节日的由来、历史故事、风俗习惯等等,借此拓展小学生的文化视野。实际上,我国的历史十分悠久,人们也对各个传统节日进行了想象,编写了一些带有神秘色彩的故事。面对这一文化资源,小学生也要注意及时开发与利用,积极整合相关信息。接着,小学生要根据实践调查结果整理实践调查报告,据此在课堂上分享实践心得,积极参与“传统节日”实践交流大会,通过生生互动全面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文化认同感,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感到自豪、骄傲与震撼。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已经成为必然发展趋势,影响着我国“立德树人”教育事业的改革进程,关系着小学生的一生成长。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全面开发语文学科的课程资源,促使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实现长远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梁丽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探索核心素养的学科育化[J].小学教学研究,2018(32):33-35.
[2]曹敏.聚焦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8(33):76.
[3]梁晏.浅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落实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18(32):43-44.
[4]崔宇.核心素养培育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8(31):37+39.
[5]杨红霞.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构建小学语文实效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8(39):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