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必须关注全体学生,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真切的体验、感悟和理解数学,引发数学思考,有效地建构数学知识。
关键词:数学活动;数学内容;思维活动;有效预设;实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课堂如何恰如其分的体现这一教学理念?是否数学课堂中教师提供的数学活动越多就越好?怎样提高数学课堂中数学活动的实效性?
提高数学活动的实效性,首先要深刻理解数学活动的含义。从目标上讲,数学活动要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内容上讲,数学活动主要是围绕建构数学模型展开的思维活动。从方式上讲,数学活动应当包括“模仿记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目标、内容和方式构成了数学活动的三个要素,其中目标是预期,是教学的出发点,它指导教学的方向;内容是基础,方式是关键,共同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整体发展是衡量数学活动有效性的指标,在数学课堂中,我们不妨思考下面的问题。
一、课堂上学生有活动吗
教学设计应当由“给予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听讲、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积极建构的过程。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所获得的知识才能刻骨铭心;同时,体验的过程,伴随着需要的满足、理智的挑战、心理的平衡、悟性的获得等种种内在精神活动。所谓“听见了,就忘记了;看见了,就记住了;体验了,就理解了”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体验,源于活动,离开了丰富、生动的数学活动,体验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我们应当转变单一讲授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经历、感受、体验数学的机会,把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二、学生是怎样活动的
活动方式应当由单纯的行为参与转向深层次的认知参与。《课标》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动手操作阔步走进数学课堂。但从表面上看,有的课堂中学生动手操作了,参与数学活动了。实际上,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缺乏思维含量,学生只是机械的拼一拼,没有自己的猜想和创造,没有自己的思考。这样的操作,学生只是做了一次“操作工”。缺乏主动探究意识,难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这样的“操作”,不过是课堂教学中展示“自主学习”的一张标签而已,学生只是成了解释教师所谓新的教学方式的道具。数学的价值不在模仿而在创新,数学的本质不是技能而是思想。数学学习的过程不能只是一个遵照指令进行程序操作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地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课堂中的操作活动应由学生的被动操作走向自主实践活动。
关注学生怎样活动,即关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方式。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应当伴随着思维的发生,单纯的行为参与,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数学活动,只有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的数学活动,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但在设计活动时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出发,每一次活动都应有明确的目标,不能只图活动的次数多和活动的形式热闹,应在启发学生展开数学思维上下功夫,因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有效的数学活动离不开教师课前的精心预设,包括设计高质量的问题,提供有价值的探究材料,预置有效的活动程序等。
三、学生是在什么层面上活动的
活动目标应当由“关注结果”转向“过程与结果并重”。关注学生在什么层面上活动,即关注数学活动的效能。获得数学知识,不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唯一目的。数学活动追求在帮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愿望。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必须关注全体学生,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真切的体验、感悟和理解数学,引发数学思考,有效的建构数学知识。因此,设计数学活动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1.数学活动要有数学内容
新的数学课程以人的发展为本,提倡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组织他们主动探索相关内容,发现相应的数学规律或结论。因此,数学课堂应当围绕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给学生以空间和时间,让他们积极有效的探索、解决新问题,获取新的认识。
2.数学活动应该让学生有数学思考,有发展变化的体验
数学活动必须是有数学味的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字化过程的活动。因此,数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重视让学生从数学层面上来体验,认识所学的内容,“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的课似乎是学生活动了,问题解决了,但学生的认识往往仍然停留在原有经验的层面上,缺乏数学层面的思考、认识和提升,制约了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让学生从数学层面上来理解问题的本质,形成新的认识,获得数学思想与方法,在数学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
3.数学活动需要有恰当的形式
数学活动需要通过学生的操作实验,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一定的形式来完成,但并不是每个内容的学习都需要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有些数学课堂的数学活动并不十分有效,主要的原因是对怎样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活动考虑不周,对相应内容学生一般是怎样认识的研究不深,过分追求“花样翻新”,非常浅显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不必分组的安排小组讨论,显而易见的结论要求学生实践验证,对所学内容不加分析,似乎没有讨论就不是“探索”,不分小组就没有“合作”,没有实践验证就不会“发现”,把新的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简单地理解、对应成几种学习形式。我们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识的一般规律出发,选择恰当的形式来组织和展开有效教学。
关键词:数学活动;数学内容;思维活动;有效预设;实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课堂如何恰如其分的体现这一教学理念?是否数学课堂中教师提供的数学活动越多就越好?怎样提高数学课堂中数学活动的实效性?
提高数学活动的实效性,首先要深刻理解数学活动的含义。从目标上讲,数学活动要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内容上讲,数学活动主要是围绕建构数学模型展开的思维活动。从方式上讲,数学活动应当包括“模仿记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目标、内容和方式构成了数学活动的三个要素,其中目标是预期,是教学的出发点,它指导教学的方向;内容是基础,方式是关键,共同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整体发展是衡量数学活动有效性的指标,在数学课堂中,我们不妨思考下面的问题。
一、课堂上学生有活动吗
教学设计应当由“给予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听讲、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积极建构的过程。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所获得的知识才能刻骨铭心;同时,体验的过程,伴随着需要的满足、理智的挑战、心理的平衡、悟性的获得等种种内在精神活动。所谓“听见了,就忘记了;看见了,就记住了;体验了,就理解了”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体验,源于活动,离开了丰富、生动的数学活动,体验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我们应当转变单一讲授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经历、感受、体验数学的机会,把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二、学生是怎样活动的
活动方式应当由单纯的行为参与转向深层次的认知参与。《课标》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动手操作阔步走进数学课堂。但从表面上看,有的课堂中学生动手操作了,参与数学活动了。实际上,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缺乏思维含量,学生只是机械的拼一拼,没有自己的猜想和创造,没有自己的思考。这样的操作,学生只是做了一次“操作工”。缺乏主动探究意识,难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这样的“操作”,不过是课堂教学中展示“自主学习”的一张标签而已,学生只是成了解释教师所谓新的教学方式的道具。数学的价值不在模仿而在创新,数学的本质不是技能而是思想。数学学习的过程不能只是一个遵照指令进行程序操作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地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课堂中的操作活动应由学生的被动操作走向自主实践活动。
关注学生怎样活动,即关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方式。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应当伴随着思维的发生,单纯的行为参与,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数学活动,只有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的数学活动,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但在设计活动时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出发,每一次活动都应有明确的目标,不能只图活动的次数多和活动的形式热闹,应在启发学生展开数学思维上下功夫,因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有效的数学活动离不开教师课前的精心预设,包括设计高质量的问题,提供有价值的探究材料,预置有效的活动程序等。
三、学生是在什么层面上活动的
活动目标应当由“关注结果”转向“过程与结果并重”。关注学生在什么层面上活动,即关注数学活动的效能。获得数学知识,不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唯一目的。数学活动追求在帮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愿望。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必须关注全体学生,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真切的体验、感悟和理解数学,引发数学思考,有效的建构数学知识。因此,设计数学活动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1.数学活动要有数学内容
新的数学课程以人的发展为本,提倡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组织他们主动探索相关内容,发现相应的数学规律或结论。因此,数学课堂应当围绕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给学生以空间和时间,让他们积极有效的探索、解决新问题,获取新的认识。
2.数学活动应该让学生有数学思考,有发展变化的体验
数学活动必须是有数学味的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字化过程的活动。因此,数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重视让学生从数学层面上来体验,认识所学的内容,“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的课似乎是学生活动了,问题解决了,但学生的认识往往仍然停留在原有经验的层面上,缺乏数学层面的思考、认识和提升,制约了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让学生从数学层面上来理解问题的本质,形成新的认识,获得数学思想与方法,在数学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
3.数学活动需要有恰当的形式
数学活动需要通过学生的操作实验,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一定的形式来完成,但并不是每个内容的学习都需要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有些数学课堂的数学活动并不十分有效,主要的原因是对怎样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活动考虑不周,对相应内容学生一般是怎样认识的研究不深,过分追求“花样翻新”,非常浅显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不必分组的安排小组讨论,显而易见的结论要求学生实践验证,对所学内容不加分析,似乎没有讨论就不是“探索”,不分小组就没有“合作”,没有实践验证就不会“发现”,把新的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简单地理解、对应成几种学习形式。我们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识的一般规律出发,选择恰当的形式来组织和展开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