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围手术期舒适护理模式对改善手术患者生命体征各项指标,缓解其紧张、焦虑心理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9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6例围手术期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给予术前访视、术中舒适护理、术后细致护理等舒适护理措施。手术后对两组患者的生理状态进行评价。
结果:手术后观察组的心率、呼吸、血压等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围手术期舒适护理模式可明显改善手术患者生理指标,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与术后康复,应将其纳入外科护理管理的常规内容加以推广。
关键词: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0.410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248-01
术治疗作为一种创伤性的治疗方式,存在一定的风险。使围手术期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进而导致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波动,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康复带来负面影响[1]。这一现象理应引起外科护理人员的重视,并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3年9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6例围手术期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43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19~81岁,平均(65.4±6.8)岁;观察组患者43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21~82岁,平均(63.5±6.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一般情况、原发疾病、手术种类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观察组护理措施。对观察组患者采取舒适护理措施。具体内容包括:
(1)术前访视。手术前1天由护理人员对病人进行探访。向患者简要介绍手术流程,讲解手术室的环境以及进入手术室前的准备工作。告知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后,有手术室护士进行专门陪护,并在手术各个环节对其进行专业护理,护士会协助医生处理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尽最大努力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使手术达到预期效果。
护理人员在与病人的沟通过程中,应根据其不同年龄、职业,不同的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来采取个体化的沟通方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患者阐明手术的必要性与可靠性,鼓励患者勇敢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2)术中舒适护理。手术室护士在迎接患者进入手术室时应注意态度亲切、语气和蔼。患者被推入手术室后,调整好室内的温、湿度等条件,在不影响手术操作的前提下尽量为其选择较为舒适的体位,力求为患者提供舒适的手术环境。术中护士可通过术前探视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安抚性地触摸患者的手、脸等,并给予语言上的鼓励,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增强患者对手术成功的信心。并且随时留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情绪状态,尤其针对采用局麻的清醒病人,应随时给予眼神交流和语言安慰。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动作应轻柔,使患者感觉舒适。
(3)术后舒适护理。手术结束后,护士应将病人皮肤上的血液和消毒用品擦拭干净,盖好被单,注意保暖。把患者送回病房后,可询问患者手术期间的感受,并解答其疑问,同时向患者和家属介绍术后康复的注意事项。
1.2.2 对照组护理措施。给予对照组传统护理措施:术前由病房护士完成常规术前准备,手术当日由巡回护士提前30min将患者送入手术室,按常规手术护理操作程序给予术前、术中、术后护理。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手术后观察两组患者进行生命体征,观察组心率为(68.5±5.4)次/min,对照组为(75.6±6.1)次/min,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呼吸频率为(16.1±2.2)次/min,对照组为(18.4±2.6)次/min,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26.2±8.03)mmHg、(74.8±6.34)mmHg,对照组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33.5±7.68)mmHg、(81.5±6.08)mmHg,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1。
3 讨论
现代护理模式强调整体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护理思路,力求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达到舒适、平和、愉悦的心理状态。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措施,有助于使患者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进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生理状态[2]。
舒适护理模式是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逐渐发展起来的,目的是使病人身心处于最佳状态。它的主要内容是指通过护理使患者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3]。即在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情况下,给予患者最大程度的舒适护理,保证其在心理和生理层面上均达到最佳状态。
在实际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该意识到,舒适护理是一种个性化的整体护理模式,其目的在于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生活等方面达到最佳状态,顺利完成手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出现,提升临床护理质量[4]。舒适护理的实施,突破了传统医学模式的框架,将护理工作的重心转向患者,而不是简单地围绕手术进行。通过护理人员与患者的交流,营造舒适的手术环境,并用心体会患者的心理状态,使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融入医疗护理行为中,让患者感受到舒适、安全,对手术的成功和术后的康复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 郭君,刘晶星.手术室舒适护理的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2009,9(4):28-29.程真霞
[2] 邓淑芬,梁秀兰,罗燕.舒适护理对骨折手术患者的整体效果评价[J].中国临床研究,2011,1(3):113-114
[3] 孙丽娟.对普外科患者实施舒适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7):299-301
[4] 马小芸,贺清.舒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1,32(27):5804-5805
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9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6例围手术期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给予术前访视、术中舒适护理、术后细致护理等舒适护理措施。手术后对两组患者的生理状态进行评价。
结果:手术后观察组的心率、呼吸、血压等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围手术期舒适护理模式可明显改善手术患者生理指标,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与术后康复,应将其纳入外科护理管理的常规内容加以推广。
关键词: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0.410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248-01
术治疗作为一种创伤性的治疗方式,存在一定的风险。使围手术期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进而导致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波动,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康复带来负面影响[1]。这一现象理应引起外科护理人员的重视,并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3年9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6例围手术期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43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19~81岁,平均(65.4±6.8)岁;观察组患者43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21~82岁,平均(63.5±6.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一般情况、原发疾病、手术种类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观察组护理措施。对观察组患者采取舒适护理措施。具体内容包括:
(1)术前访视。手术前1天由护理人员对病人进行探访。向患者简要介绍手术流程,讲解手术室的环境以及进入手术室前的准备工作。告知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后,有手术室护士进行专门陪护,并在手术各个环节对其进行专业护理,护士会协助医生处理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尽最大努力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使手术达到预期效果。
护理人员在与病人的沟通过程中,应根据其不同年龄、职业,不同的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来采取个体化的沟通方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患者阐明手术的必要性与可靠性,鼓励患者勇敢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2)术中舒适护理。手术室护士在迎接患者进入手术室时应注意态度亲切、语气和蔼。患者被推入手术室后,调整好室内的温、湿度等条件,在不影响手术操作的前提下尽量为其选择较为舒适的体位,力求为患者提供舒适的手术环境。术中护士可通过术前探视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安抚性地触摸患者的手、脸等,并给予语言上的鼓励,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增强患者对手术成功的信心。并且随时留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情绪状态,尤其针对采用局麻的清醒病人,应随时给予眼神交流和语言安慰。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动作应轻柔,使患者感觉舒适。
(3)术后舒适护理。手术结束后,护士应将病人皮肤上的血液和消毒用品擦拭干净,盖好被单,注意保暖。把患者送回病房后,可询问患者手术期间的感受,并解答其疑问,同时向患者和家属介绍术后康复的注意事项。
1.2.2 对照组护理措施。给予对照组传统护理措施:术前由病房护士完成常规术前准备,手术当日由巡回护士提前30min将患者送入手术室,按常规手术护理操作程序给予术前、术中、术后护理。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手术后观察两组患者进行生命体征,观察组心率为(68.5±5.4)次/min,对照组为(75.6±6.1)次/min,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呼吸频率为(16.1±2.2)次/min,对照组为(18.4±2.6)次/min,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26.2±8.03)mmHg、(74.8±6.34)mmHg,对照组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33.5±7.68)mmHg、(81.5±6.08)mmHg,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1。
3 讨论
现代护理模式强调整体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护理思路,力求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达到舒适、平和、愉悦的心理状态。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措施,有助于使患者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进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生理状态[2]。
舒适护理模式是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逐渐发展起来的,目的是使病人身心处于最佳状态。它的主要内容是指通过护理使患者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3]。即在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情况下,给予患者最大程度的舒适护理,保证其在心理和生理层面上均达到最佳状态。
在实际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该意识到,舒适护理是一种个性化的整体护理模式,其目的在于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生活等方面达到最佳状态,顺利完成手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出现,提升临床护理质量[4]。舒适护理的实施,突破了传统医学模式的框架,将护理工作的重心转向患者,而不是简单地围绕手术进行。通过护理人员与患者的交流,营造舒适的手术环境,并用心体会患者的心理状态,使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融入医疗护理行为中,让患者感受到舒适、安全,对手术的成功和术后的康复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 郭君,刘晶星.手术室舒适护理的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2009,9(4):28-29.程真霞
[2] 邓淑芬,梁秀兰,罗燕.舒适护理对骨折手术患者的整体效果评价[J].中国临床研究,2011,1(3):113-114
[3] 孙丽娟.对普外科患者实施舒适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7):299-301
[4] 马小芸,贺清.舒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1,32(27):5804-5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