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内容综合性、互动实践性、视角开放性、自主参与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并在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以及自主性等方面与当下学校教育发展趋势深度契合。在利用优势的基础上,要从实际需求来确定主题并选择教育载体,注意学校与博物馆教育的内外融合,更要围绕跨领域的观念来组织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评估基础上形成多样化的成果体现。
关键词: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势;开发和实施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8-325
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发挥是基于馆藏文物和展品(包括具有文化艺术属性的场馆建筑本身),以及策划组织的展览作为载体,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的教育工作。
一、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势
(一)综合性的契合
博物馆的主题和内容涵盖了人类认知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体现着历史、人文、艺术、科技、自然等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具有多样而且丰富的知识资源。同时,在博物馆视角下的学习,对学习能力的运用、情感价值的塑造,同样是多方面的,并非学校教育中单一学科能解决和实现的。博物馆教育有着非常突出的跨领域属性:一是跨学科,综合不同专业学科的内容和成果;二是跨时空,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而体现出立体的综合性;三是跨观念,不同视角和思考的碰撞可以融于同一学习中。这些特点,都是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培养目标非常契合。
(二)实践性的契合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实践性占有着突出的位置,强调探究、服务、制作和体验等多种形式。而博物馆教育视角下,面对以“物” (展品)为核心的学习对象,需要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行为,以多种感官的形式来实现学习的目标,不仅是跟随讲解教师听讲的传统形式,同时配合手工制作、场景体验、模拟考古等多种方式,让博物馆教育通过更加多样的形式呈现。国内外的不少博物馆都专门设有面向不同年龄阶段少儿群体的互动体验区域,这些措施都让博物馆教育体现出突出的实践性。
(三)开放性的契合
博物馆陈列和展示的内容,虽然只是人类认知和社会发展某些阶段的成果,但都在不同程度上和当前有着一定的联系,即使是历史主题的博物馆教育,也具有着启迪今天与未来的视角。再比如,行业类博物馆,具有更加强烈的开放性。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从课程出发点和活动主题两方面来看,都是从学生自身和社会生活来出发,以解决具体问题为切入点,这与博物馆教育中与生活和世界相联系的开放性,有着天然的契合性。
(四)自主性的契合
博物馆教育中以“物”为载体所形成的展览,呈现给走进博物馆的观众,服务于学习者的需求。实际上,博物馆的学习不仅是基于“物”本身的,同时也基于展览形成的信息空间,有说明牌,有展牌,有空间氛围的营造,有灯光效果的展现等,置身其中的学习者需要更强的自主性。在很大程度上,博物馆的学习是以
参观者为主导的,根据自身情况来设定主题和线索,规划和实施在博物馆内的学习。
二、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一)以需求为导向,通过跨领域学习的组织,突破载体的限制
为突破展览和文物作为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载体的限制,要在充分明确教育目标的基础上,通过跨领域学习的组织来实现。
1.以实际需求来确定课程的主题
在如何选择博物馆和展览的方面,要结合三方面的需求:一是学校教育的需求。二是学生发展的需求。三是场馆教育的需求。
2.要围绕跨领域观念来组织学习
在如何筛选文物和展品的方面,要充分认识到这些教育载体所展示出的多面性,以跨领域学习的观念作为指导,寻找到相呼应的文物和展品信息。跨领域是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灵魂所在,也是魅力所在,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一是跨学科学习。要围绕具体问题,从分析论证到提出方案的各个环节,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二是跨时空学习。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赋予研究主题更加开阔的学习视野。三是跨观念学习。给予研究主题更多元化的观察视角和思考方向,能够科学辩证地去认识不同的观念,并从中吸取服务于自我成长的养分。
(二)以合作为导向,通过自主性学习的调动,突破专业限制
要解决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专业性的问题,既要通过馆校合作的方式来弥补专业差距,同时也要积极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1.持续推动学校与博物馆的合作
馆校合作的模式在很多学校和博物馆都以不同的形式在推进,部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也参与其中,形成了良好的态势和氛围。博物馆主题的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实施,既离不开学校方面的主导,也离不开博物馆方面的配合。尤其是对于博物
馆来说,并不是只在场馆内的接待才是自身的责任,而是应该延展到课程的前后环节,甚至形成根据体系化的常态化课程开展的模式。从选题的论证开始,学校和博物馆双方就应密切配合,以弥补上文中提到的专业限制所带来的影响,把各自的专业能力发挥到最大。现阶段,不少学校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已经注意到课前的学习组织(如围绕主题邀请校外相关专业人士进行讲座等等,作为实践前的学习),也注意到课后的学习回顾(如通过校园手抄报或思维导图的评比等,作为实践后的学习),但博物馆方面的教育从业人员在这其中的参与度还是很低的。
2.要强调自主性学习的充分调动
博物馆空间内的学习,既需要教师作为指导,引导课程的开展,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可以探索实行“双导师”的制度,一方是学校指导教师,另一方是博物馆指导教师。在研究主题的确定阶段,学生就可以尝试从自己的兴趣和基础入手,在双导师预设的大主题范围内进行选择。在课程的设计策划阶段,学生同样也可以发表意见,提出学习的方向和方法,双导师针对学生提出的意见进行有效指导。在课程的实施阶段,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更加凸显。一方面,是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角度来看,需要教师围绕文物和展览进行解读,给予学生在开展综合性主题研究时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更多情况下是需要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来承担这一角色。另一方面是从学习过程的监控和把关环节,画出边界,提出建议,给予指导的,更多情况下是需要学校课程主导教师来承担。
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决定了最终成果的可视,成为评估课程最为直观的证明。笔者认为,对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估应该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对学生和教师在每个环节的参与,均应进行对应评估。比如,在选题确立的阶段,应考量学生所提交選题的综合性、实践性、研究性等方面的特征是否契合等等。同时,评估对象也要全面,不仅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也要对教师课程开发实施效果进行评估,还要对博物馆和学校方面在这其中的参与和投入程度进行评估。鉴于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多样性等特点,单一的评估形式是无法满足的,既要有可视化的直观证明,也需要有贯穿课程的数据化的分析证明。同时,还需要说明的是,课程的评估并不仅仅是该阶段学习的结束,也应该开启后续阶段的学习,让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学习具有延续性。
参考文献
〔1〕王 乐,刘春香.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博物馆场域〔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4,(3):40-44.
〔2〕张 嘉.一场穿越古今的体验—— — 基于历史文博视角的社会实践体验课程〔J〕.江苏教育研究,2018,(11):16-19.
〔3〕邬 冰,张梦路.跨学科视角下综合实践活动的创新价值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1):138-139.
关键词: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势;开发和实施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8-325
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发挥是基于馆藏文物和展品(包括具有文化艺术属性的场馆建筑本身),以及策划组织的展览作为载体,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的教育工作。
一、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势
(一)综合性的契合
博物馆的主题和内容涵盖了人类认知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体现着历史、人文、艺术、科技、自然等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具有多样而且丰富的知识资源。同时,在博物馆视角下的学习,对学习能力的运用、情感价值的塑造,同样是多方面的,并非学校教育中单一学科能解决和实现的。博物馆教育有着非常突出的跨领域属性:一是跨学科,综合不同专业学科的内容和成果;二是跨时空,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而体现出立体的综合性;三是跨观念,不同视角和思考的碰撞可以融于同一学习中。这些特点,都是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培养目标非常契合。
(二)实践性的契合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实践性占有着突出的位置,强调探究、服务、制作和体验等多种形式。而博物馆教育视角下,面对以“物” (展品)为核心的学习对象,需要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行为,以多种感官的形式来实现学习的目标,不仅是跟随讲解教师听讲的传统形式,同时配合手工制作、场景体验、模拟考古等多种方式,让博物馆教育通过更加多样的形式呈现。国内外的不少博物馆都专门设有面向不同年龄阶段少儿群体的互动体验区域,这些措施都让博物馆教育体现出突出的实践性。
(三)开放性的契合
博物馆陈列和展示的内容,虽然只是人类认知和社会发展某些阶段的成果,但都在不同程度上和当前有着一定的联系,即使是历史主题的博物馆教育,也具有着启迪今天与未来的视角。再比如,行业类博物馆,具有更加强烈的开放性。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从课程出发点和活动主题两方面来看,都是从学生自身和社会生活来出发,以解决具体问题为切入点,这与博物馆教育中与生活和世界相联系的开放性,有着天然的契合性。
(四)自主性的契合
博物馆教育中以“物”为载体所形成的展览,呈现给走进博物馆的观众,服务于学习者的需求。实际上,博物馆的学习不仅是基于“物”本身的,同时也基于展览形成的信息空间,有说明牌,有展牌,有空间氛围的营造,有灯光效果的展现等,置身其中的学习者需要更强的自主性。在很大程度上,博物馆的学习是以
参观者为主导的,根据自身情况来设定主题和线索,规划和实施在博物馆内的学习。
二、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一)以需求为导向,通过跨领域学习的组织,突破载体的限制
为突破展览和文物作为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载体的限制,要在充分明确教育目标的基础上,通过跨领域学习的组织来实现。
1.以实际需求来确定课程的主题
在如何选择博物馆和展览的方面,要结合三方面的需求:一是学校教育的需求。二是学生发展的需求。三是场馆教育的需求。
2.要围绕跨领域观念来组织学习
在如何筛选文物和展品的方面,要充分认识到这些教育载体所展示出的多面性,以跨领域学习的观念作为指导,寻找到相呼应的文物和展品信息。跨领域是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灵魂所在,也是魅力所在,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一是跨学科学习。要围绕具体问题,从分析论证到提出方案的各个环节,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二是跨时空学习。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赋予研究主题更加开阔的学习视野。三是跨观念学习。给予研究主题更多元化的观察视角和思考方向,能够科学辩证地去认识不同的观念,并从中吸取服务于自我成长的养分。
(二)以合作为导向,通过自主性学习的调动,突破专业限制
要解决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专业性的问题,既要通过馆校合作的方式来弥补专业差距,同时也要积极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1.持续推动学校与博物馆的合作
馆校合作的模式在很多学校和博物馆都以不同的形式在推进,部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也参与其中,形成了良好的态势和氛围。博物馆主题的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实施,既离不开学校方面的主导,也离不开博物馆方面的配合。尤其是对于博物
馆来说,并不是只在场馆内的接待才是自身的责任,而是应该延展到课程的前后环节,甚至形成根据体系化的常态化课程开展的模式。从选题的论证开始,学校和博物馆双方就应密切配合,以弥补上文中提到的专业限制所带来的影响,把各自的专业能力发挥到最大。现阶段,不少学校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已经注意到课前的学习组织(如围绕主题邀请校外相关专业人士进行讲座等等,作为实践前的学习),也注意到课后的学习回顾(如通过校园手抄报或思维导图的评比等,作为实践后的学习),但博物馆方面的教育从业人员在这其中的参与度还是很低的。
2.要强调自主性学习的充分调动
博物馆空间内的学习,既需要教师作为指导,引导课程的开展,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可以探索实行“双导师”的制度,一方是学校指导教师,另一方是博物馆指导教师。在研究主题的确定阶段,学生就可以尝试从自己的兴趣和基础入手,在双导师预设的大主题范围内进行选择。在课程的设计策划阶段,学生同样也可以发表意见,提出学习的方向和方法,双导师针对学生提出的意见进行有效指导。在课程的实施阶段,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更加凸显。一方面,是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角度来看,需要教师围绕文物和展览进行解读,给予学生在开展综合性主题研究时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更多情况下是需要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来承担这一角色。另一方面是从学习过程的监控和把关环节,画出边界,提出建议,给予指导的,更多情况下是需要学校课程主导教师来承担。
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决定了最终成果的可视,成为评估课程最为直观的证明。笔者认为,对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估应该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对学生和教师在每个环节的参与,均应进行对应评估。比如,在选题确立的阶段,应考量学生所提交選题的综合性、实践性、研究性等方面的特征是否契合等等。同时,评估对象也要全面,不仅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也要对教师课程开发实施效果进行评估,还要对博物馆和学校方面在这其中的参与和投入程度进行评估。鉴于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多样性等特点,单一的评估形式是无法满足的,既要有可视化的直观证明,也需要有贯穿课程的数据化的分析证明。同时,还需要说明的是,课程的评估并不仅仅是该阶段学习的结束,也应该开启后续阶段的学习,让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学习具有延续性。
参考文献
〔1〕王 乐,刘春香.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博物馆场域〔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4,(3):40-44.
〔2〕张 嘉.一场穿越古今的体验—— — 基于历史文博视角的社会实践体验课程〔J〕.江苏教育研究,2018,(11):16-19.
〔3〕邬 冰,张梦路.跨学科视角下综合实践活动的创新价值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1):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