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随着古诗进校园这一行动的推广,语用学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活学活用和学以致用成了老师的关注点。致力于语用教学的研究和探索,试图在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让学生立足具体语境,掌握话语在语境中的意义,而非机械地理解概念性的解释,让学生在交际过程中更好地利用语言利器。语用能力的提高将有利于“大语文”观的推广。
关键词:语用学;古诗;小学语文
“语用学”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语言哲学领域,逐渐发展到社会语言学、语言习得等学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重新定义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用教学成为新兴的教学模式。语用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让学生立足具体语境,掌握话语在语境中的意义,而非机械地理解概念性的解释,有利于学生在交际过程中更好地利用语言利器。
一、小学生古诗语用能力现状
我作为一名年轻的小学语文教师,执教六年依然迷茫。2017年在本校潘荣华主任的牵头下,我与其他四位老师成立了古诗词课题研究小组,在这一活动的助力下我们进行了很多和诗词有关的活动,我也从活动中发现了学生在诗词语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想象力缺乏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想象力的源头活水,生活涉猎越丰富,想象力则越灵动。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想象力匮乏带给教学的一系列弊端。例如,我在讲授杜甫有关春天的诗词时,对学生说:你们可以把脑海中想象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等诗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学生只能说一些简单的意象,联系不到情景述说诗人此时此景此情,更不用说能把古诗的音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表现出来。课程只能浅显地说说大意,老师讲授费时费力还不能达到预设水平。
(二)古诗学习只停留在会背的层面
作为中国人,我们从小就浸染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诗句中,但真正用起来却不尽然。耳听与表达之间的转换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小学生从进入校门后就开始要求背诵古诗,古诗是考试必考点。对于试卷中默写相应古诗词的部分,学生可以正确填写所考题,但如果出现情境,需要填写与情境相关的诗句,部分学生就联想不到相关诗句。
(三)古诗语用的意义淡化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值得每个诗歌爱好者研究和学习。然而现实中,除了学校强硬的机械教学和背诵,还有媒体宣传下的竞赛节目,人们正在慢慢淡化古诗的应用。白话文在现代社交中更利于表达,古诗及文言文倒觉得有点烦琐。
二、小学语文古诗语用能力的培养策略
古诗语用离不开三要素:语境、话语、意义。脱离了语境的古诗,语文教学变成了无水之鱼;缺少了话语的古诗,语文教学根本无从谈起;忽略了古诗的意义,语文教学仅仅停留于表面未入人心。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针对小学语用能力提升提出了从这三大要素进行分析,保证语用教学的实效性。
(一)创设生动的语境
语境指的是在应用古诗语言时所处的具体环境,也泛指与他人进行沟通时所处的具体环境。古诗语用教学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课文中创造的语境会在学生脑海中产生相应的印象,带给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我们在进行古诗教学时,会根据所授古诗所处的朝代,穿上那个时代的衣服,拿一纸折扇,做一些和古诗描写相应的情景活动,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文化氛围,更利于学生理解古诗,也更加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
(二)调动学习古诗的话题
在古诗语用教学中,对古诗话语的掌握体现在对话语方向的掌握,即对学习话题的引申。优秀的古诗语用教学案例能够调动学习的话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最终取得理想的教学目的。
(三)追寻古诗语言的意义
同一句古诗出现在不同的情境中,所代表的意义可能不同,古诗语用教学的魅力也体现在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立足具体语境,在透彻分析语境的前提下,才能将意义理解透彻。
三、拓展古诗语用,活学活用
古诗语用不局限于一首古诗的内容,在古今文化和环境的改变中,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一个难点。教师引导讲授得当,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将所学应用于类似的场景中。与掌握书面表达能力、储存有用的知识相比,引发精神层面的深入思考,使灵魂得到升华,更加体现语用的独特魅力。
拿古诗中的“月亮”来说,古人多会望月吟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等古诗都以“月”为意象表达着不同的情感。为什么出现那么多与月相关的诗歌?诗歌有何寓意?如何让学生理解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如何引导学生深层次地思考?如何将眼前月、诗中月、心中月结合起来理解?如何更好地让学生理解這种意境呢?以上都是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揣摩之处。
四、小结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史上,古诗无疑是历史长河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更多方式的变革。古诗语用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转变僵化的思维,将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我也会在实际的教学中更多地思考、更多地实践。
关键词:语用学;古诗;小学语文
“语用学”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语言哲学领域,逐渐发展到社会语言学、语言习得等学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重新定义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用教学成为新兴的教学模式。语用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让学生立足具体语境,掌握话语在语境中的意义,而非机械地理解概念性的解释,有利于学生在交际过程中更好地利用语言利器。
一、小学生古诗语用能力现状
我作为一名年轻的小学语文教师,执教六年依然迷茫。2017年在本校潘荣华主任的牵头下,我与其他四位老师成立了古诗词课题研究小组,在这一活动的助力下我们进行了很多和诗词有关的活动,我也从活动中发现了学生在诗词语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想象力缺乏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想象力的源头活水,生活涉猎越丰富,想象力则越灵动。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想象力匮乏带给教学的一系列弊端。例如,我在讲授杜甫有关春天的诗词时,对学生说:你们可以把脑海中想象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等诗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学生只能说一些简单的意象,联系不到情景述说诗人此时此景此情,更不用说能把古诗的音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表现出来。课程只能浅显地说说大意,老师讲授费时费力还不能达到预设水平。
(二)古诗学习只停留在会背的层面
作为中国人,我们从小就浸染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诗句中,但真正用起来却不尽然。耳听与表达之间的转换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小学生从进入校门后就开始要求背诵古诗,古诗是考试必考点。对于试卷中默写相应古诗词的部分,学生可以正确填写所考题,但如果出现情境,需要填写与情境相关的诗句,部分学生就联想不到相关诗句。
(三)古诗语用的意义淡化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值得每个诗歌爱好者研究和学习。然而现实中,除了学校强硬的机械教学和背诵,还有媒体宣传下的竞赛节目,人们正在慢慢淡化古诗的应用。白话文在现代社交中更利于表达,古诗及文言文倒觉得有点烦琐。
二、小学语文古诗语用能力的培养策略
古诗语用离不开三要素:语境、话语、意义。脱离了语境的古诗,语文教学变成了无水之鱼;缺少了话语的古诗,语文教学根本无从谈起;忽略了古诗的意义,语文教学仅仅停留于表面未入人心。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针对小学语用能力提升提出了从这三大要素进行分析,保证语用教学的实效性。
(一)创设生动的语境
语境指的是在应用古诗语言时所处的具体环境,也泛指与他人进行沟通时所处的具体环境。古诗语用教学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课文中创造的语境会在学生脑海中产生相应的印象,带给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我们在进行古诗教学时,会根据所授古诗所处的朝代,穿上那个时代的衣服,拿一纸折扇,做一些和古诗描写相应的情景活动,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文化氛围,更利于学生理解古诗,也更加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
(二)调动学习古诗的话题
在古诗语用教学中,对古诗话语的掌握体现在对话语方向的掌握,即对学习话题的引申。优秀的古诗语用教学案例能够调动学习的话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最终取得理想的教学目的。
(三)追寻古诗语言的意义
同一句古诗出现在不同的情境中,所代表的意义可能不同,古诗语用教学的魅力也体现在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立足具体语境,在透彻分析语境的前提下,才能将意义理解透彻。
三、拓展古诗语用,活学活用
古诗语用不局限于一首古诗的内容,在古今文化和环境的改变中,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一个难点。教师引导讲授得当,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将所学应用于类似的场景中。与掌握书面表达能力、储存有用的知识相比,引发精神层面的深入思考,使灵魂得到升华,更加体现语用的独特魅力。
拿古诗中的“月亮”来说,古人多会望月吟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等古诗都以“月”为意象表达着不同的情感。为什么出现那么多与月相关的诗歌?诗歌有何寓意?如何让学生理解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如何引导学生深层次地思考?如何将眼前月、诗中月、心中月结合起来理解?如何更好地让学生理解這种意境呢?以上都是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揣摩之处。
四、小结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史上,古诗无疑是历史长河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更多方式的变革。古诗语用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转变僵化的思维,将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我也会在实际的教学中更多地思考、更多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