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新课程标准下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但在思想品德课现实教学中,教师讲“框框”、学生背“条条”的现象仍然存在,由此导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教师苦讲、学生厌学,课堂德育效果大打折扣。
我认为要突破这种传统教学模式,顺应当前新课改的要求,使空泛的课堂理论转化为学生实在的德育素养,关键在于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呢?经过多年的实践,本人总结为“五步教学法”,试述如下:
一、读一读
新课开讲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所讲授的内容,强调平时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做到“三到”、“三遍”。所谓“三到”,是指在阅读过程中要眼到、心到、手到。眼到就是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心到就是要边读边思考问题,手到就是通过划关键词句,加深理解。所谓“三遍”,就是要读三遍:粗读了解全貌,细读把握重点,精读探索问题。学生在阅读教材时,教师要巡回查看,特别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在精读部分提出自己的问题,对个别性问题进行个别点拨,对普遍性问题进行板书留待后面讨论讲评。
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设置阅读思考题。思考题要准、巧、新,即语言的表述要准确,设问的方式要巧妙,提问的角度要新颖。此外要注意难易搭配,数量适中。
二、议一议
“议”是一种集思广益的学习活动,它不仅可以缓和课堂紧张气氛,减轻听课疲劳,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增长知识,共同提高,通过辩论碰撞出思想火花,形成共识,有利于培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经过“三到”、“三遍”,学生对照老师布置的思考题视情况可以进行分组讨论,一般为四人一小组,讨论后轮流或推选代表发言,其他小组代表可以补充或进行辩论。对发言积极、回答问题比较准确的学生要及时进行表扬。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强调:既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也要冷静思考别人的意见。这个环节中,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质疑,主动探究,对比由教师被动灌输的效果可想而知。议得越具体越深刻,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就越牢,教学效果就越好。
三、辩一辩
课堂辩论这一教学方式己经常被运用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通过激烈的课堂辩论,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如何辩证地看待问题,加强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组织课堂辩论,可采取以下步骤:
1.选择辩题。辩论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形式,辩题的选择必须和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思想品德课辩题要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应选择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特别是有争议的话题或学生普通关心的话题。有争议的话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学生争论,使真理越辩越明,从而找到最理想的答案。
2.组织辩论。成立辩论小组,整个班级可以按小组分成正方和反方,也可按男女生划分,无论何种组织方式,都应强调调动全班学生积极参与。一般来讲可以先将题目告诉学生,让学生充分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经过讨论确定本方观点,辩论结束后由教师对双方的辩论技巧、逻辑推理、语言概括能力等诸方面进行总结。
3.注意事项。教师首先应熟悉辩题所涉及的内容;其次,做好材料的收集;再次,仔细听取双方的辩论;最后,在总结时,应对双方的利弊得失进行分析。
四、讲一讲
作为教师主导环节,要起到释疑解惑、拓展提升的作用。这一环节时间宜控制在15分钟以内,体现精讲。要做到精讲,就要求教师要具备宽广的知识面、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讲授技巧,精心备课,随机应变。那么讲授的内容和要求有哪些呢?①教材中的难点,比较抽象的概念。②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学生视野,补充最新时政热点。③归纳知识要点,使其条理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练一练
练是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的重要手段,通过练习反馈,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本课教学效果,进行查缺补漏。练的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训练的形式:口试与笔试相结合,课堂与课外相结合。
2.训练的内容:用好单元练习题,教材中的“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及其他小问题,学生通过讨论提出的问题,知识迁移性问题等。具体操作方法:①课前训练。课前预习侧重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感受、实践,为提高新课学习效益做好准备,一般不布置书面完成的预习题,对学生完成情况的检查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进行。②课中训练。主要抓住教材中已安排的问题,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和情感、思维、行为的训练,也可根据需要精选其他训练内容。
3.训练后的讲评。训练的主要功能是巩固、提高、纠错、补漏,通过检测才能发现问题,通过讲评才能解决问题。
总之,我觉得思想政治课教学贵在“导航”,妙在“开窍”,重在“转化”。使知识的内化和行为的外化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抽象的理论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品德素养,这是每个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追求的一个终极目标。五步教学法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在基层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易于操作,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要突破这种传统教学模式,顺应当前新课改的要求,使空泛的课堂理论转化为学生实在的德育素养,关键在于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呢?经过多年的实践,本人总结为“五步教学法”,试述如下:
一、读一读
新课开讲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所讲授的内容,强调平时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做到“三到”、“三遍”。所谓“三到”,是指在阅读过程中要眼到、心到、手到。眼到就是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心到就是要边读边思考问题,手到就是通过划关键词句,加深理解。所谓“三遍”,就是要读三遍:粗读了解全貌,细读把握重点,精读探索问题。学生在阅读教材时,教师要巡回查看,特别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在精读部分提出自己的问题,对个别性问题进行个别点拨,对普遍性问题进行板书留待后面讨论讲评。
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设置阅读思考题。思考题要准、巧、新,即语言的表述要准确,设问的方式要巧妙,提问的角度要新颖。此外要注意难易搭配,数量适中。
二、议一议
“议”是一种集思广益的学习活动,它不仅可以缓和课堂紧张气氛,减轻听课疲劳,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增长知识,共同提高,通过辩论碰撞出思想火花,形成共识,有利于培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经过“三到”、“三遍”,学生对照老师布置的思考题视情况可以进行分组讨论,一般为四人一小组,讨论后轮流或推选代表发言,其他小组代表可以补充或进行辩论。对发言积极、回答问题比较准确的学生要及时进行表扬。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强调:既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也要冷静思考别人的意见。这个环节中,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质疑,主动探究,对比由教师被动灌输的效果可想而知。议得越具体越深刻,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就越牢,教学效果就越好。
三、辩一辩
课堂辩论这一教学方式己经常被运用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通过激烈的课堂辩论,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如何辩证地看待问题,加强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组织课堂辩论,可采取以下步骤:
1.选择辩题。辩论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形式,辩题的选择必须和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思想品德课辩题要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应选择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特别是有争议的话题或学生普通关心的话题。有争议的话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学生争论,使真理越辩越明,从而找到最理想的答案。
2.组织辩论。成立辩论小组,整个班级可以按小组分成正方和反方,也可按男女生划分,无论何种组织方式,都应强调调动全班学生积极参与。一般来讲可以先将题目告诉学生,让学生充分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经过讨论确定本方观点,辩论结束后由教师对双方的辩论技巧、逻辑推理、语言概括能力等诸方面进行总结。
3.注意事项。教师首先应熟悉辩题所涉及的内容;其次,做好材料的收集;再次,仔细听取双方的辩论;最后,在总结时,应对双方的利弊得失进行分析。
四、讲一讲
作为教师主导环节,要起到释疑解惑、拓展提升的作用。这一环节时间宜控制在15分钟以内,体现精讲。要做到精讲,就要求教师要具备宽广的知识面、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讲授技巧,精心备课,随机应变。那么讲授的内容和要求有哪些呢?①教材中的难点,比较抽象的概念。②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学生视野,补充最新时政热点。③归纳知识要点,使其条理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练一练
练是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的重要手段,通过练习反馈,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本课教学效果,进行查缺补漏。练的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训练的形式:口试与笔试相结合,课堂与课外相结合。
2.训练的内容:用好单元练习题,教材中的“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及其他小问题,学生通过讨论提出的问题,知识迁移性问题等。具体操作方法:①课前训练。课前预习侧重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感受、实践,为提高新课学习效益做好准备,一般不布置书面完成的预习题,对学生完成情况的检查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进行。②课中训练。主要抓住教材中已安排的问题,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和情感、思维、行为的训练,也可根据需要精选其他训练内容。
3.训练后的讲评。训练的主要功能是巩固、提高、纠错、补漏,通过检测才能发现问题,通过讲评才能解决问题。
总之,我觉得思想政治课教学贵在“导航”,妙在“开窍”,重在“转化”。使知识的内化和行为的外化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抽象的理论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品德素养,这是每个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追求的一个终极目标。五步教学法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在基层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易于操作,有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