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初中思想政治课;小组讨论;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2〔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08—0060—01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言堂”、“满堂灌”等传统教学方法逐渐被人们摒弃,而体现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讨论式教学法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那么,究竟如何发挥这种教学法的作用,让其真正为打造思想品德课的高效课堂服务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认真组建讨论小组
1.小组规模。小组成员的人数不宜过多或过少,人数多,不利于组内成员的广泛参与,喜欢说话的学生独占讨论时间,性格内向的学生失去了发言的机会。小组人数少(如同桌讨论),则不利于集思广益。一般来说将人数控制在4-6人,其参与性可达到最佳效果。
2.小组成员的构成。首先,男女学生搭配,可激发个体的表现欲;其次,性格内向和外向学生搭配,在活跃学生的带动下,组内成员能掀起讨论高潮;最后,学习风格各异的学生搭配,能相互促进,扬长避短。
3.小组成员的分工。小组成员的分工要明确,如小组内部应确定主持人(或组长)、记录人等,以便学生各司其职,组织有效讨论,及时记录讨论结果。
二、精心设计讨论题目
讨论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成败。笔者认为,课堂讨论问题的设计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问题的设计要围绕当堂课的主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文本观点的理解,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忌设计的问题华而不实。
2.问题的设计要有思辨性,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讨论题目应针对现实社会中的热点和学生思想中的盲点来确定,这样既紧扣了时代脉搏,又联系了学生的思想实际,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
3.问题的设计应该难易适度,具有思维价值。讨论题的设计太难、太深,学生普遍感到“老虎吃苍蝇”,无从下手;讨论题太容易,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出来,那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如某些教师在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课时,设计了如下问题: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什么?问题提出后,学生展开讨论。但事实上这样的问题,不具有讨论的价值,答案明明白白写在教材上,这样的讨论,表面看,学生很投入,实际上激发不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反而影响了教学效率。
三、督促学生做好讨论前的知识准备
思想品德教材中可供讨论的问题很多,涉及到的课外知识也特别多,要提高课堂讨论效果,课前就必须督促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查阅相关的资料,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这样讨论时才能有理有据,自圆其说。笔者在教“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一节时,预设了两个讨论题,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利与弊”、 “在国产汽车如何发展的问题上,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创品牌呢,还是坚持对外开放,全面引进?”这两个问题涉及到的课外知识相当多,需要对世贸组织、中国入世以来的成就、我国汽车发展的现状等问题做深入的了解,才能在讨论时有话可说,否则,讨论可能陷入僵局。因此,在进行新课之前要求学生利用各种方式搜集相关资料,上课讨论很热烈,也使学生掌握了许多课外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四、适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为了确保课堂讨论围绕主题有序地进行,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讨论的过程加以调控。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发言,不要离题太远。当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对有的问题感到棘手时,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如在学习“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内容时,笔者要求学生讨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不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有的学生认为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但对于原因却说不清楚。这时教师及时辅导,先帮助他们分析艰苦奋斗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会遇到困难、挫折,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才能战胜各种困难,最终取得胜利,从而使这个小组的讨论顺利地进行。
五、及时总结讨论结果
课堂讨论结束后,各个小组交流讨论结果,其观点不一定完全一致,最后教师一定要及时总结,总结时应做到:一是对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加以评价,对讨论认真的小组给予肯定和表扬,对讨论不够认真的小组提出要求和希望;二是对讨论的观点给予概括,特别是对学生在讨论中存在的模糊认识一定要加以澄清。通过交流总结,进一步巩固了课堂讨论的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33.2〔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08—0060—01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言堂”、“满堂灌”等传统教学方法逐渐被人们摒弃,而体现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讨论式教学法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那么,究竟如何发挥这种教学法的作用,让其真正为打造思想品德课的高效课堂服务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认真组建讨论小组
1.小组规模。小组成员的人数不宜过多或过少,人数多,不利于组内成员的广泛参与,喜欢说话的学生独占讨论时间,性格内向的学生失去了发言的机会。小组人数少(如同桌讨论),则不利于集思广益。一般来说将人数控制在4-6人,其参与性可达到最佳效果。
2.小组成员的构成。首先,男女学生搭配,可激发个体的表现欲;其次,性格内向和外向学生搭配,在活跃学生的带动下,组内成员能掀起讨论高潮;最后,学习风格各异的学生搭配,能相互促进,扬长避短。
3.小组成员的分工。小组成员的分工要明确,如小组内部应确定主持人(或组长)、记录人等,以便学生各司其职,组织有效讨论,及时记录讨论结果。
二、精心设计讨论题目
讨论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成败。笔者认为,课堂讨论问题的设计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问题的设计要围绕当堂课的主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文本观点的理解,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忌设计的问题华而不实。
2.问题的设计要有思辨性,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讨论题目应针对现实社会中的热点和学生思想中的盲点来确定,这样既紧扣了时代脉搏,又联系了学生的思想实际,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
3.问题的设计应该难易适度,具有思维价值。讨论题的设计太难、太深,学生普遍感到“老虎吃苍蝇”,无从下手;讨论题太容易,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出来,那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如某些教师在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课时,设计了如下问题: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什么?问题提出后,学生展开讨论。但事实上这样的问题,不具有讨论的价值,答案明明白白写在教材上,这样的讨论,表面看,学生很投入,实际上激发不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反而影响了教学效率。
三、督促学生做好讨论前的知识准备
思想品德教材中可供讨论的问题很多,涉及到的课外知识也特别多,要提高课堂讨论效果,课前就必须督促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查阅相关的资料,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这样讨论时才能有理有据,自圆其说。笔者在教“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一节时,预设了两个讨论题,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利与弊”、 “在国产汽车如何发展的问题上,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创品牌呢,还是坚持对外开放,全面引进?”这两个问题涉及到的课外知识相当多,需要对世贸组织、中国入世以来的成就、我国汽车发展的现状等问题做深入的了解,才能在讨论时有话可说,否则,讨论可能陷入僵局。因此,在进行新课之前要求学生利用各种方式搜集相关资料,上课讨论很热烈,也使学生掌握了许多课外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四、适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为了确保课堂讨论围绕主题有序地进行,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讨论的过程加以调控。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发言,不要离题太远。当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对有的问题感到棘手时,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如在学习“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内容时,笔者要求学生讨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不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有的学生认为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但对于原因却说不清楚。这时教师及时辅导,先帮助他们分析艰苦奋斗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会遇到困难、挫折,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才能战胜各种困难,最终取得胜利,从而使这个小组的讨论顺利地进行。
五、及时总结讨论结果
课堂讨论结束后,各个小组交流讨论结果,其观点不一定完全一致,最后教师一定要及时总结,总结时应做到:一是对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加以评价,对讨论认真的小组给予肯定和表扬,对讨论不够认真的小组提出要求和希望;二是对讨论的观点给予概括,特别是对学生在讨论中存在的模糊认识一定要加以澄清。通过交流总结,进一步巩固了课堂讨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