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语言,语文教学更离不开教师的语言,伴随着新课程的深入人心,我们的教学语言究竟应赋予怎样的内涵?教师过去是教教材,今天要树立用教材“教”的观念,教育的功能是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在社会逐步走向多元化、信息化的今天,教育已由过去仅凭教材教学的单一因素转移到学生、教师、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的整合上来,要整合,就涉及到创造。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如何增强教材对地区、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摆在每一个参与课改实验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所谓“创造”,就是必须体现个性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在新一轮课改理念指导下,把握好教材的弹性,能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调配、重组,使用切合教学实际,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抓住学生,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去,教师除了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外,还应观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潜力,去获取成功,让他们更充分地体验成功后的欢乐与满足。
理想的语文课堂应当是快乐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们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传播着知识信息的同时也传播着情感信息,进行着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心中有学生,把学生看成是有自控能力的行为主体和伙伴;学生心中有老师,把老师当成可以信赖的导师和朋友,在沟通、合作、对话、互动、交流中,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以下有几点:
(1)树立崭新的阅读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教学应减少繁琐的分析,反对讲深讲透,反对阅读过程繁琐化。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以及收集、处理阅读信息的能力。阅读教学提倡品味、体验,重在情感熏陶、个性发展、语感的培养。
(2)建立开放的师生关系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笔者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彻底摆脱“师道尊严”的心理,应建立一种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大胆质疑,敢于辩论,敢于向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的学习氛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教师应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开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解放学生的心理压抑,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
(3)注重知识的渗透、整合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美国教育家杜威就强调过学习过程中经验的重要性。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观赏和评价的能力”。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助于通过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合、归纳、回顾,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如:让学生归纳总结学过的写景的文章,感受写景文章的特点;让学生归纳学过某家的作品,去理解、评价其作品的特点;让学生回想学过的有关春天的诗句、文章,去欣赏,去体会等等。
教学的思考是以“情”为切入点,在课堂中创设情感氛围。背景音乐舒缓而宕荡,轻柔而忧伤。一方面为了学生更好的把握朗读的节奏,另一方面营造情感氛围。让学生真正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与诗人心与心的交谈,以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欣赏。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我们切忌不可让“读”也流于形式。“读”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方式,语句中鲜活的词语才是情感的实体。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理解、体会,才能更好的把握文章的情感。我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也做了深一层的挖掘。孩子的心灵是天真的、纯洁的,“宁愿自己难过,也不想让朋友难过”这样朴实的一句话在孩子口中响起,犹如天籁之音。还有什么能比这句话更能理解友情的吗?此时此刻,指导朗读则“情深意浓”。我不敢说这节课很精彩,但是我觉得很幸福。
(1)借助语言点燃学生的情感。语言作为思想的外衣,它的物质外壳与思想内容应当是浑然一体的。语言不可能不表达一定的思想,而思想总带有一定的情感。因此必须要借助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去感悟、去体会、去想像,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为情感的升华的作下铺垫。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 “闻讯赶到”、“顿时”、“全然不顾”、“鏖战”、“伤痕累累”等重点词语,,感悟战士们意志坚强、奋不顾身的可贵精神;通过高声朗读战士们的豪言壮语,体验战士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大无畏英雄主义,使学生牢牢地被文中的人物吸引,自然而然,情感也随着英雄们一齐流露。课堂上,跳动的是学生们那一颗颗热血沸腾的心,回荡的是那一份份激情四溢的情感。
(2)借助体验升华学生的情感。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也就是情感“蓄积”的过程。角色体验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语言内化、锤炼、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感丰富的过程。因此,要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角色体验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熏陶。教《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在结课前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战士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战胜了洪水、保住了江堤、救出了老人孩子,如果你是(下转第136页)(上接第112页)其中的一名人民子弟兵,见到此情此景,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名老人、孩子,你又会说对这些最可爱的人说些什么呢?学生们思考过后,有的满含深情地向战士们道谢,有的想请战士们上他们家做客,有的只想一直地拉着战士们的手,久久不放……在学生们的回答中,流露着的就是那涌动的激情。此时此刻,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同时把全体学生的情感推向了新的境界。
(3)用体态语言显示学生的情感。眼睛是心灵之窗,脸面是心灵之镜。师生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是一种动态的无声语汇,它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师生心理交流的重要“外显点”。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让学生运用自己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直观、形象、真切地进行情感体验,产生共鸣。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还注意培养学生的一些良好习惯。例如:上课做练习,回答问题利索麻利;让认真成为一种能力;培养自控能力;做事有始有终等等。孩子的这些良好习惯都来自于老师长期鼓励、引导来自老师持之以恒的培养、训练。讲求诚信,在我们的教学中也不可缺少。答应孩子做完这些休息就一定要休息。答应给学生的奖励就一定要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对于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要。第一次课就要提出自己的教学要求,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习惯。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不就是一棵小树吗,如果不给它修枝整理,那是难以长成参天大树的。定好规矩,老师要带头执行,记住一点:我们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始终有一颗敏感的心在感觉你,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在观察你、学习你。
总之,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社会发展需要合作,学生的学习需要合作,同样,语文教学也需要合作。在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引导学生在互动中积累材料,在合作中选择材料,让学生自由学习,指导订正,引导他们探究交流,合作鉴赏,从而可以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有精神生活的部分,为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创造机会和平台。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如何增强教材对地区、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摆在每一个参与课改实验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所谓“创造”,就是必须体现个性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在新一轮课改理念指导下,把握好教材的弹性,能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调配、重组,使用切合教学实际,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抓住学生,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去,教师除了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外,还应观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潜力,去获取成功,让他们更充分地体验成功后的欢乐与满足。
理想的语文课堂应当是快乐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们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传播着知识信息的同时也传播着情感信息,进行着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心中有学生,把学生看成是有自控能力的行为主体和伙伴;学生心中有老师,把老师当成可以信赖的导师和朋友,在沟通、合作、对话、互动、交流中,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以下有几点:
(1)树立崭新的阅读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教学应减少繁琐的分析,反对讲深讲透,反对阅读过程繁琐化。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以及收集、处理阅读信息的能力。阅读教学提倡品味、体验,重在情感熏陶、个性发展、语感的培养。
(2)建立开放的师生关系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笔者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彻底摆脱“师道尊严”的心理,应建立一种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大胆质疑,敢于辩论,敢于向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的学习氛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教师应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开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解放学生的心理压抑,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
(3)注重知识的渗透、整合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美国教育家杜威就强调过学习过程中经验的重要性。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观赏和评价的能力”。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助于通过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合、归纳、回顾,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如:让学生归纳总结学过的写景的文章,感受写景文章的特点;让学生归纳学过某家的作品,去理解、评价其作品的特点;让学生回想学过的有关春天的诗句、文章,去欣赏,去体会等等。
教学的思考是以“情”为切入点,在课堂中创设情感氛围。背景音乐舒缓而宕荡,轻柔而忧伤。一方面为了学生更好的把握朗读的节奏,另一方面营造情感氛围。让学生真正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与诗人心与心的交谈,以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欣赏。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我们切忌不可让“读”也流于形式。“读”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方式,语句中鲜活的词语才是情感的实体。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理解、体会,才能更好的把握文章的情感。我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也做了深一层的挖掘。孩子的心灵是天真的、纯洁的,“宁愿自己难过,也不想让朋友难过”这样朴实的一句话在孩子口中响起,犹如天籁之音。还有什么能比这句话更能理解友情的吗?此时此刻,指导朗读则“情深意浓”。我不敢说这节课很精彩,但是我觉得很幸福。
(1)借助语言点燃学生的情感。语言作为思想的外衣,它的物质外壳与思想内容应当是浑然一体的。语言不可能不表达一定的思想,而思想总带有一定的情感。因此必须要借助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去感悟、去体会、去想像,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为情感的升华的作下铺垫。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 “闻讯赶到”、“顿时”、“全然不顾”、“鏖战”、“伤痕累累”等重点词语,,感悟战士们意志坚强、奋不顾身的可贵精神;通过高声朗读战士们的豪言壮语,体验战士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大无畏英雄主义,使学生牢牢地被文中的人物吸引,自然而然,情感也随着英雄们一齐流露。课堂上,跳动的是学生们那一颗颗热血沸腾的心,回荡的是那一份份激情四溢的情感。
(2)借助体验升华学生的情感。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也就是情感“蓄积”的过程。角色体验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语言内化、锤炼、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感丰富的过程。因此,要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角色体验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熏陶。教《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在结课前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战士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战胜了洪水、保住了江堤、救出了老人孩子,如果你是(下转第136页)(上接第112页)其中的一名人民子弟兵,见到此情此景,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名老人、孩子,你又会说对这些最可爱的人说些什么呢?学生们思考过后,有的满含深情地向战士们道谢,有的想请战士们上他们家做客,有的只想一直地拉着战士们的手,久久不放……在学生们的回答中,流露着的就是那涌动的激情。此时此刻,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同时把全体学生的情感推向了新的境界。
(3)用体态语言显示学生的情感。眼睛是心灵之窗,脸面是心灵之镜。师生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是一种动态的无声语汇,它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师生心理交流的重要“外显点”。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让学生运用自己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直观、形象、真切地进行情感体验,产生共鸣。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还注意培养学生的一些良好习惯。例如:上课做练习,回答问题利索麻利;让认真成为一种能力;培养自控能力;做事有始有终等等。孩子的这些良好习惯都来自于老师长期鼓励、引导来自老师持之以恒的培养、训练。讲求诚信,在我们的教学中也不可缺少。答应孩子做完这些休息就一定要休息。答应给学生的奖励就一定要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对于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要。第一次课就要提出自己的教学要求,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习惯。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不就是一棵小树吗,如果不给它修枝整理,那是难以长成参天大树的。定好规矩,老师要带头执行,记住一点:我们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始终有一颗敏感的心在感觉你,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在观察你、学习你。
总之,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社会发展需要合作,学生的学习需要合作,同样,语文教学也需要合作。在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引导学生在互动中积累材料,在合作中选择材料,让学生自由学习,指导订正,引导他们探究交流,合作鉴赏,从而可以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有精神生活的部分,为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创造机会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