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几期说到有关鼎、“饕餮中国”的事情,这里就不得不说说古代的餐具。我们知道,青铜冶炼技术源自中亚,而陶制餐具的范围和历史要悠久得多。所以,最早的鼎不是青铜的,而是陶的。世界上每支原始部落,都先后发现了制陶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简单的结论:陶制餐具出现上万年后,才有了青铜餐具。我国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就是以陶器为主的原始文化时期。不过,从考古发现看,这些文化的历史距今五六千年。
最古老的炊具
寻找最古老原始的炊具,从考古发掘找到的证据实在很少。有很多田野考古学家从现在还存在的饮食方法中,寻找答案。比如我国台湾的阿美族人的饮食方法,曾引起很多考古学家的关注。少数民族传统的烹调技术都较为简单,阿美族也不例外,除了生食外,多半以水煮及火烤食用。其中有一种“石煮法”相当特殊,以槟榔叶鞘折成“锅具”,盛满水后将鱼虾、野菜和盐一齐投入,一旁则以炭烤石,待石头受热烧成白色时,便将之夹入槟榔叶锅里。不久,石头把水烧滚,便成一锅香喷喷热腾腾的鱼汤。石头火锅作法简单原始,举凡食材、容器、饮具、汤勺都就地取材;阿美族人从前出外狩猎、工作时,只要带上一包盐,利用简单的素材,就能煮出一锅美味的料理,充分展现出其生活智慧。还有一种方法是在竹筒里填装大米、肉丁、水、盐等,然后把竹筒丢到火堆里烤,等竹筒里的食物熟了再食用。相信这种吃食物的方法,很多现代人都见过。重庆、四川等地的“竹筒饭”,做法与其类似。
考古学家相信,原始时期的人们,大多采取的就是阿美族人的方法。美国科学家称人类曾在海滨区域生活过上百万年的历史,大约这种烧石煮食的方法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明出来的。离开海滨到陆地上去生活,就不是那么方便可以找得到槟榔叶了。煮汤用具成了真正的需要。由于长期使用火,人类很早就知道火烧泥土会使其变坚硬的道理。陶器制造,是人类最早除石器之外真正的创造性用具。陶器的发现,使人类长距离陆地迁徙成为可能。
我国历史传说人物尧,从其甲骨文造型看,他就是一位烧制陶器的部落领袖。
箸与筷子
把烧热的石头放到“锅”里,用手拿显然是不合适的。人们可以用手抓饭吃,但不能用手拿滚烫的石头。我们不知道起初人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不过,“箸”的发明,成了人类手指的替代物,方便把热石头夹起放进“锅”里。从汉语古音看,“煮”“箸”“竹”三字同音,最新的汉语音义学研究表明:同音必同义。因此,这三个字都跟饮食有关。
我国考古发掘中,“箸”的出土数量非常可观,时间大约距今3000年。材质有竹木、玉石、青铜、银等。我们知道,在青铜技术发明之前很长时间,人们只会制造陶器。陶器餐具里的食物在制作和食用过程中,必然有“箸”的参与。因此,人类使用箸的历史至少应该在一万年以上,甚至早于陶器的制造。事实上,大猩猩可以用树枝做“餐具”吃白蚁。在它看来,也许这根树枝就是它的“箸”了。
为什么把“箸”叫做筷,有一个非常流行的说法。古代人航行时最避讳“住”这个音,意总是停下来。而航行时又最希望速度快,就取了“快”这个音来代替“箸”。又由于箸大多为竹子制作,就加上竹字头,造成新的字:筷。大约自宋朝以后,“筷子”就成了中国人最为熟悉的餐具了。有人研究我国瑶族的语音,发现瑶族把筷子叫“阿口”。“阿口”在瑶语中,是“一口”的意思。研究中说筷子出现在人类群居时代,一个小型部落共用一双筷子,把石头锅或槟榔叶中的食物夹一口吃,用筷子平均分取食物,让大家吃到一样多的食物。这个说法也许有一定道理呢。
中国内地生活的古人发明了筷子,只是为了方便自己吃饭。他们绝对没想到这样一个简单的吃饭的家伙,竟然成了一个非常大的产业。来自财政部的相关数据表明,目前中国平均每年生产800亿双筷子,其中出口近300亿双,国内消耗约500亿双。我国还有很多地方企业,以生产红木、象牙、金锒等高档材质筷子出名的。不过,大多数的筷子仍然为竹木制品。2011年6月,中国人惊奇地发现,标记着“美国制造”的筷子开始在中国销售了。美国佐治亚州的筷子制造企业,达到日产500万双。
西方的刀叉
很多人考据出西方人使用的刀叉源自游牧习惯。人们公认刀叉的发明比筷子晚。还有,筷子和刀叉从发明的价值看,筷子的创新性要高得多,而刀叉不过是把生活中的刀和翻草的叉微型化的结果。
自从餐具发明出来,人们还在不断进行改造。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美国盐湖城的布朗创新集团发明了一种既像筷子、又有点像叉子的新型餐具。新类型餐具由两部分组成,单拿其中一部分来看是叉子的造型,但是若将两部分组合到一起使用就是一双筷子。英国一家餐具制造企业推出哑铃餐具,将刀、叉、汤勺安装在哑铃一侧,让饕餮客边吃边运动。“举三下,切三下,嚼三下,舀三下,”广告词如是说,“哑铃餐具帮助你越吃越瘦……是贪吃鬼消耗热量的完美助手。”
综观世界餐具的发展历史,除了筷子,还真找不到如此制作简单、取材方便的吃饭的家伙!我们习惯于向世界宣布我们的四大发明,其实筷子的发明,是真正的中国化的,人们须臾不可离开的好发明!
最古老的炊具
寻找最古老原始的炊具,从考古发掘找到的证据实在很少。有很多田野考古学家从现在还存在的饮食方法中,寻找答案。比如我国台湾的阿美族人的饮食方法,曾引起很多考古学家的关注。少数民族传统的烹调技术都较为简单,阿美族也不例外,除了生食外,多半以水煮及火烤食用。其中有一种“石煮法”相当特殊,以槟榔叶鞘折成“锅具”,盛满水后将鱼虾、野菜和盐一齐投入,一旁则以炭烤石,待石头受热烧成白色时,便将之夹入槟榔叶锅里。不久,石头把水烧滚,便成一锅香喷喷热腾腾的鱼汤。石头火锅作法简单原始,举凡食材、容器、饮具、汤勺都就地取材;阿美族人从前出外狩猎、工作时,只要带上一包盐,利用简单的素材,就能煮出一锅美味的料理,充分展现出其生活智慧。还有一种方法是在竹筒里填装大米、肉丁、水、盐等,然后把竹筒丢到火堆里烤,等竹筒里的食物熟了再食用。相信这种吃食物的方法,很多现代人都见过。重庆、四川等地的“竹筒饭”,做法与其类似。
考古学家相信,原始时期的人们,大多采取的就是阿美族人的方法。美国科学家称人类曾在海滨区域生活过上百万年的历史,大约这种烧石煮食的方法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明出来的。离开海滨到陆地上去生活,就不是那么方便可以找得到槟榔叶了。煮汤用具成了真正的需要。由于长期使用火,人类很早就知道火烧泥土会使其变坚硬的道理。陶器制造,是人类最早除石器之外真正的创造性用具。陶器的发现,使人类长距离陆地迁徙成为可能。
我国历史传说人物尧,从其甲骨文造型看,他就是一位烧制陶器的部落领袖。
箸与筷子
把烧热的石头放到“锅”里,用手拿显然是不合适的。人们可以用手抓饭吃,但不能用手拿滚烫的石头。我们不知道起初人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不过,“箸”的发明,成了人类手指的替代物,方便把热石头夹起放进“锅”里。从汉语古音看,“煮”“箸”“竹”三字同音,最新的汉语音义学研究表明:同音必同义。因此,这三个字都跟饮食有关。
我国考古发掘中,“箸”的出土数量非常可观,时间大约距今3000年。材质有竹木、玉石、青铜、银等。我们知道,在青铜技术发明之前很长时间,人们只会制造陶器。陶器餐具里的食物在制作和食用过程中,必然有“箸”的参与。因此,人类使用箸的历史至少应该在一万年以上,甚至早于陶器的制造。事实上,大猩猩可以用树枝做“餐具”吃白蚁。在它看来,也许这根树枝就是它的“箸”了。
为什么把“箸”叫做筷,有一个非常流行的说法。古代人航行时最避讳“住”这个音,意总是停下来。而航行时又最希望速度快,就取了“快”这个音来代替“箸”。又由于箸大多为竹子制作,就加上竹字头,造成新的字:筷。大约自宋朝以后,“筷子”就成了中国人最为熟悉的餐具了。有人研究我国瑶族的语音,发现瑶族把筷子叫“阿口”。“阿口”在瑶语中,是“一口”的意思。研究中说筷子出现在人类群居时代,一个小型部落共用一双筷子,把石头锅或槟榔叶中的食物夹一口吃,用筷子平均分取食物,让大家吃到一样多的食物。这个说法也许有一定道理呢。
中国内地生活的古人发明了筷子,只是为了方便自己吃饭。他们绝对没想到这样一个简单的吃饭的家伙,竟然成了一个非常大的产业。来自财政部的相关数据表明,目前中国平均每年生产800亿双筷子,其中出口近300亿双,国内消耗约500亿双。我国还有很多地方企业,以生产红木、象牙、金锒等高档材质筷子出名的。不过,大多数的筷子仍然为竹木制品。2011年6月,中国人惊奇地发现,标记着“美国制造”的筷子开始在中国销售了。美国佐治亚州的筷子制造企业,达到日产500万双。
西方的刀叉
很多人考据出西方人使用的刀叉源自游牧习惯。人们公认刀叉的发明比筷子晚。还有,筷子和刀叉从发明的价值看,筷子的创新性要高得多,而刀叉不过是把生活中的刀和翻草的叉微型化的结果。
自从餐具发明出来,人们还在不断进行改造。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美国盐湖城的布朗创新集团发明了一种既像筷子、又有点像叉子的新型餐具。新类型餐具由两部分组成,单拿其中一部分来看是叉子的造型,但是若将两部分组合到一起使用就是一双筷子。英国一家餐具制造企业推出哑铃餐具,将刀、叉、汤勺安装在哑铃一侧,让饕餮客边吃边运动。“举三下,切三下,嚼三下,舀三下,”广告词如是说,“哑铃餐具帮助你越吃越瘦……是贪吃鬼消耗热量的完美助手。”
综观世界餐具的发展历史,除了筷子,还真找不到如此制作简单、取材方便的吃饭的家伙!我们习惯于向世界宣布我们的四大发明,其实筷子的发明,是真正的中国化的,人们须臾不可离开的好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