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典型的北方海滨城市,大连就像是一个万花筒。如果你初次来大连,也许你首先会看到的是大海、广场、霓虹、白鸽、商场……如果你呆得够久,或许你可以看到更多:欧式街道、仿古电车、老酒吧,就连半世纪前的影院也仍然在中心地段演绎着时尚进口大片儿,在它旁边,是占据了国内饮食业半壁江山的“洋快餐”。这些城市的老物件儿和这个城市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没有丝毫不适宜,反而相得益彰,成为国内少有的在主城区建设中保留老建筑的典型,形成大连的一个特色。
建筑:欧式建筑
与现代国际风格最初的碰撞
“一部大连近代史,半部中国近代史。一部大连城市建设史,半部闯关东奋斗史。”
枝桠厚重的法国梧桐,川流不息的车辆,斑驳的土黄色老墙,暗绿色的屋顶……在与城市主干道毗邻的高尔基路两边,典型的殖民地时期遗留的日本老式住宅在这个北方著名海滨城市的阳光下显示出别样的静谧。或有心或无意,这些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老房子并没有在城市中心区的规划图上消失,而是作为城市历史寄托的一部分留了下来。
虽然解放初期第一批房主多半已经搬离,但文人和商人仍然青睐这个身处闹市的黄金地段,或出租或商用;城市里的年轻人更喜欢夜灯初上后到这些老宅改造的酒吧间、工作室和咖啡馆里聚会或发呆。与新兴城区的灯红酒绿不同,这些散发着时尚气息的老宅子可以使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慢下来。
高尔基路诞生在独特的历史时期,是唯一一条主干道的老建筑存留区,已经有多年的历史,是一条独特的街道。该区域多为单体庭院式别墅建筑,建筑质量较好。从建筑风格上来看,房屋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俄式建筑风格与日本式建筑结合的一个特殊区域。那时候德国新兴的现代建筑思潮传播到日本,并受到日本建筑师的推崇。因此,在这段时间建成的建筑中简洁实用的现代国际风格渐渐开始取代了繁琐复杂的折中主义西洋风格。具体表现在建筑物窗户多使用角窗、圆窗和凸窗;外立面多用平行线条装饰;街头拐角多做圆滑处理;建筑形状多使用矩形,半圆形等几何图形;放弃出檐坡屋顶,外墙直接包围平屋顶,做女儿墙等。
从解放初期的“筒子楼”,之后的城市“拾荒者”,到现在更多的院落被改造成书吧、酒吧、文化工作室和画廊,如今作为中心地段的高尔基路早期的居民区已经纳入区域商业圈改造工程。与之比邻的现代酒店和国际性商厦林立,老街的建筑变迁见证了大连近一个世纪建筑变化。现代国际风格建筑在大连最早的试验田,两种建筑风格在这里进行过渡的过程中使这片老街具有了许多独有的特点。
大连欧式建筑风格的开创、形成和发展的轨迹,见证了大连城市发展的历史。大连作为一个近代城市,在其城市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了很多历史的印记。特别是风格各异的近代建筑,已经成为了这个城市凝固的记忆。
作为大连最繁华的中央商务区,留下浓重的历史烙印的中山广场几经修缮,仍然完好,并已成为市民休闲健身、都市白领午后小憩的最佳场所。
大连中山广场周围建筑大多建于本世纪初,有罗马式的、哥特式的、文艺复兴风格和折衷主义等,欧味很浓。玉石铺装的中心圆台典雅醒目;广场周围的建筑多是日俄时期修建,这些建筑现大部分被金融机构使用,所以也是大连市的金融中心。
交通:仿古有轨电车
和电气动力机车的交响
1909年,一条由“满铁”运输部电气作业所经营的有轨电车线路(原动物园至大连港码头线)开通了,那时的人们亲切地将有轨电车称为“会跑的小房子”。时至今日,201路、202路有轨电车依然行驶在这座城市的街头。很难想象,没有有轨电车的大连会是什么样子。
大连公交客运集团现拥有109条公交线路的经营权,拥有各类公交车辆3298辆。日均客运量220万人次,年客运量8.03亿人次,万人拥有公交车超过全国标准的17标台,达到24标台;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45%。每一项都位居全国前列。便捷的城市公交已成为大连市民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几年来,市财政先后投资30多亿元建设了快轨3号线续建工程,建设了东北首条BRT快速公交线路,改造了有轨电车线路、建设了3个公交枢纽站、170个港湾式车站和12条公交专用道,更新了市区所有的候车亭和公交站牌等城市交通基础设施。
从大连火车站到金石滩的快轨3号线是本市第一条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路,也是本市有史以来一次性投资规模最大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据资料考证,第一条有轨电车线(从现在的裕景商城至码头),全长2.45公里。运行的是11型电车(通称美国大木笼子)。从此大连出现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2001年5月“大连人”DL6W系列轻轨电车是大连自行研制、生产的轨道交通车辆。目前202路兴工街至北河口的线路上已经全部由“大连人”运营了。
2004年7月1日,由中國北车集团大连机车研究所(简称大连所)与大连电车工厂联合设计研制的大连市仿古电车首台样车,于大连市城市轻轨203号线正式上线运行。仿古电车的设计在外观和内装上保留了古典风格,核心技术采用了近年来国际城市轨道车辆方面的最新技术。在仿古电车的设计研制工作中,大连所承担了仿古电车的总体参数设计和转向架、交流传动装置、微机控制系统的设计研制工作。电车的设计运行速度为50km/h,额定载客量为122人。仿古电车的成功和新技术的成功运用,标志着大连所在城市轻轨电车技术开发领域继续保持了领先地位,这是大连机车研究所继成功开发出大连现代有轨电车后的又一项重大成果。
购物:从“青泥洼桥”
逛到“胜利广场”
在大连,不能不提的就是鳞次栉比的商业街。虽然经历了近几个世纪的演变,“青泥洼桥”仍然作为大连标志性商业街区始终占据着商业“钱柜”的重要位置。据史料记载,唐代初年,今日青泥洼桥一带被称之为“三山浦”,那时就已是兵马涌动、人声鼎沸的闹市了。到了唐代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三山浦这一地名又改为“青泥浦”,这是青泥洼历史上第一个方位具体的地名,而当时的青泥浦就已成为山东通往朝鲜航线上的重要港口。
1998年以前,大连的中高档时尚百货只有位于中山广场附近的友谊商城一家,但随着1998年麦凯乐大连商场和胜利百货的开业,太平洋百货集团与百年城集团合作在青泥洼桥占有了一席之地,大连的中高档时尚百货企业架构初现端倪。而时尚百货店登陆大连,为大连零售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为青泥洼桥商圈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在大连商业圈里,各商家也以自身特点独树一帜:老字号秋林女点内敛优雅、久光百货高贵、太平洋百货和麦凯乐前卫时尚、本土大连商场亲民、后起之秀“胜利广场”青春活力……“青泥洼桥”已经成为土洋商业共赢的重要地标,洗尽铅华,别有风韵。
无论是华灯初上时候的咖啡灯盏,还是午夜卖场的人群熙攘,大连以其独特的历史成长为一个独特的城市。你来到这里,既能感受时尚,也可以体悟怀旧,最新竣工的城市高架桥也暗示这个沉静的城市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活力。老城的沉淀和新市的发展,留给人们的,就像高尔基路那些格子窗里透出的灯光的温暖和咖啡的幽香。所有关于城市和人的故事,都沉浸在时间里,时而跳跃,时而安宁。
建筑:欧式建筑
与现代国际风格最初的碰撞
“一部大连近代史,半部中国近代史。一部大连城市建设史,半部闯关东奋斗史。”
枝桠厚重的法国梧桐,川流不息的车辆,斑驳的土黄色老墙,暗绿色的屋顶……在与城市主干道毗邻的高尔基路两边,典型的殖民地时期遗留的日本老式住宅在这个北方著名海滨城市的阳光下显示出别样的静谧。或有心或无意,这些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老房子并没有在城市中心区的规划图上消失,而是作为城市历史寄托的一部分留了下来。
虽然解放初期第一批房主多半已经搬离,但文人和商人仍然青睐这个身处闹市的黄金地段,或出租或商用;城市里的年轻人更喜欢夜灯初上后到这些老宅改造的酒吧间、工作室和咖啡馆里聚会或发呆。与新兴城区的灯红酒绿不同,这些散发着时尚气息的老宅子可以使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慢下来。
高尔基路诞生在独特的历史时期,是唯一一条主干道的老建筑存留区,已经有多年的历史,是一条独特的街道。该区域多为单体庭院式别墅建筑,建筑质量较好。从建筑风格上来看,房屋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俄式建筑风格与日本式建筑结合的一个特殊区域。那时候德国新兴的现代建筑思潮传播到日本,并受到日本建筑师的推崇。因此,在这段时间建成的建筑中简洁实用的现代国际风格渐渐开始取代了繁琐复杂的折中主义西洋风格。具体表现在建筑物窗户多使用角窗、圆窗和凸窗;外立面多用平行线条装饰;街头拐角多做圆滑处理;建筑形状多使用矩形,半圆形等几何图形;放弃出檐坡屋顶,外墙直接包围平屋顶,做女儿墙等。
从解放初期的“筒子楼”,之后的城市“拾荒者”,到现在更多的院落被改造成书吧、酒吧、文化工作室和画廊,如今作为中心地段的高尔基路早期的居民区已经纳入区域商业圈改造工程。与之比邻的现代酒店和国际性商厦林立,老街的建筑变迁见证了大连近一个世纪建筑变化。现代国际风格建筑在大连最早的试验田,两种建筑风格在这里进行过渡的过程中使这片老街具有了许多独有的特点。
大连欧式建筑风格的开创、形成和发展的轨迹,见证了大连城市发展的历史。大连作为一个近代城市,在其城市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了很多历史的印记。特别是风格各异的近代建筑,已经成为了这个城市凝固的记忆。
作为大连最繁华的中央商务区,留下浓重的历史烙印的中山广场几经修缮,仍然完好,并已成为市民休闲健身、都市白领午后小憩的最佳场所。
大连中山广场周围建筑大多建于本世纪初,有罗马式的、哥特式的、文艺复兴风格和折衷主义等,欧味很浓。玉石铺装的中心圆台典雅醒目;广场周围的建筑多是日俄时期修建,这些建筑现大部分被金融机构使用,所以也是大连市的金融中心。
交通:仿古有轨电车
和电气动力机车的交响
1909年,一条由“满铁”运输部电气作业所经营的有轨电车线路(原动物园至大连港码头线)开通了,那时的人们亲切地将有轨电车称为“会跑的小房子”。时至今日,201路、202路有轨电车依然行驶在这座城市的街头。很难想象,没有有轨电车的大连会是什么样子。
大连公交客运集团现拥有109条公交线路的经营权,拥有各类公交车辆3298辆。日均客运量220万人次,年客运量8.03亿人次,万人拥有公交车超过全国标准的17标台,达到24标台;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45%。每一项都位居全国前列。便捷的城市公交已成为大连市民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几年来,市财政先后投资30多亿元建设了快轨3号线续建工程,建设了东北首条BRT快速公交线路,改造了有轨电车线路、建设了3个公交枢纽站、170个港湾式车站和12条公交专用道,更新了市区所有的候车亭和公交站牌等城市交通基础设施。
从大连火车站到金石滩的快轨3号线是本市第一条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路,也是本市有史以来一次性投资规模最大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据资料考证,第一条有轨电车线(从现在的裕景商城至码头),全长2.45公里。运行的是11型电车(通称美国大木笼子)。从此大连出现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2001年5月“大连人”DL6W系列轻轨电车是大连自行研制、生产的轨道交通车辆。目前202路兴工街至北河口的线路上已经全部由“大连人”运营了。
2004年7月1日,由中國北车集团大连机车研究所(简称大连所)与大连电车工厂联合设计研制的大连市仿古电车首台样车,于大连市城市轻轨203号线正式上线运行。仿古电车的设计在外观和内装上保留了古典风格,核心技术采用了近年来国际城市轨道车辆方面的最新技术。在仿古电车的设计研制工作中,大连所承担了仿古电车的总体参数设计和转向架、交流传动装置、微机控制系统的设计研制工作。电车的设计运行速度为50km/h,额定载客量为122人。仿古电车的成功和新技术的成功运用,标志着大连所在城市轻轨电车技术开发领域继续保持了领先地位,这是大连机车研究所继成功开发出大连现代有轨电车后的又一项重大成果。
购物:从“青泥洼桥”
逛到“胜利广场”
在大连,不能不提的就是鳞次栉比的商业街。虽然经历了近几个世纪的演变,“青泥洼桥”仍然作为大连标志性商业街区始终占据着商业“钱柜”的重要位置。据史料记载,唐代初年,今日青泥洼桥一带被称之为“三山浦”,那时就已是兵马涌动、人声鼎沸的闹市了。到了唐代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三山浦这一地名又改为“青泥浦”,这是青泥洼历史上第一个方位具体的地名,而当时的青泥浦就已成为山东通往朝鲜航线上的重要港口。
1998年以前,大连的中高档时尚百货只有位于中山广场附近的友谊商城一家,但随着1998年麦凯乐大连商场和胜利百货的开业,太平洋百货集团与百年城集团合作在青泥洼桥占有了一席之地,大连的中高档时尚百货企业架构初现端倪。而时尚百货店登陆大连,为大连零售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为青泥洼桥商圈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在大连商业圈里,各商家也以自身特点独树一帜:老字号秋林女点内敛优雅、久光百货高贵、太平洋百货和麦凯乐前卫时尚、本土大连商场亲民、后起之秀“胜利广场”青春活力……“青泥洼桥”已经成为土洋商业共赢的重要地标,洗尽铅华,别有风韵。
无论是华灯初上时候的咖啡灯盏,还是午夜卖场的人群熙攘,大连以其独特的历史成长为一个独特的城市。你来到这里,既能感受时尚,也可以体悟怀旧,最新竣工的城市高架桥也暗示这个沉静的城市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活力。老城的沉淀和新市的发展,留给人们的,就像高尔基路那些格子窗里透出的灯光的温暖和咖啡的幽香。所有关于城市和人的故事,都沉浸在时间里,时而跳跃,时而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