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影响着人的行为。对于运动员而言,心理状态和心理能力不仅影响着其在比赛过程中能力的发挥和成绩的取得,更直接影响着运动员日常训练的效果。而日常的训练是比赛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一定要注重加强日常训练中的心理训练,不仅要把心理训练作为日常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要把心理训练作为推动日常训练取得优异训练效果的重要保障。
笔者认为,心理训练需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积极心态的培养
心态决定命运。积极心态与消极心态往往会给人带来迥然不同的结果。拥有积极心态的人,在面对困难时,能迎难而上,激发自身潜能去战胜困难,从而取得最后的胜利。积极的心态对于运动员尤其重要,别是对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以及正确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心态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于积极心态的培养,应采取引导、鼓励、督促相结合的方法。首先要引导运动员树立“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关键是找到正确的途径和方法”这样一种积极的思想。教师要以他们在训练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例,帮助他们分析问题,讨论形成解决方案,并鼓励他们积极去执行,同时,不断给予指导和必要的督促。这样经历反复多次的过程,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使运动员形成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这一习惯经过在生活实践中不断重复就会成为一种自然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即积极的行为模式, 也就是所说的积极的心态。
在积极心态的培养过程中,教练员或其他主持该项工作的人员要起主导作用,不断对运动员进行鼓励和必要的督促,以推动其顺利实现培养目标,防止中途因各种原因造成培养工作的失败。
二、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
体育运动本身具有竞争性特点。一些团体项目,不仅存在竞争性,还存在着激烈的对抗性。竞争性、对抗性本身就会对运动员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而且这种压力会随着比赛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在规模较大的赛事中,压力不仅来自比赛本身,更来自于环境,来自于观众,来自于舆论。在承受巨大压力的情况下,运动员心理上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其在比赛中的发挥,进而就会影响到比赛成绩。因此,对运动员尤其是高水平运动员进行培养过程中,除了技战术等运动能力的培养以外,还必须注重对其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
心理承受能力是运动员必备的基本心理素质,是运动员在面对巨大压力情况下,保持稳定状态,临场能够正常甚至超常发挥的一个先决条件。尤其在高水平大赛中,运动员的水平差距不明显的情况下,临场发挥就成为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而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过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成为决定运动员命运的天秤上的最后一块起决定作用的砝码。以中国女排在雅典奥运会上成功上演“大逆转”战胜俄罗斯而最终夺冠为例。在决赛中,女排队员在0︰2落后的情况下,不急不躁,稳扎稳打,始终保持平稳的状态,不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技战术水平,还在无形中将巨大压力转加到了对手身上,消磨了她们的冲击力,从而连扳三局,成功实现了“大逆转”而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可以说,正是女排队员过硬的心理素质、超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力地支撑着她们从逆境中走向了胜利。所以,越是在高水平的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心理承受能力越起着不可替代的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对心理素质的训练,国内外都有许多成功的典型。据报道,韩国射箭队的教练员为了训练运动员超强的意志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采取了一些极端的训练方法,例如训练中将蛇放入队员衣服,深夜在公墓行走,检查死尸,甚至教练冒着中箭的危险,站立或坐在靶心旁边让队员射箭等,借此来打破运动员恐惧的心理障碍,从而锻造出面对任何比赛、任何对手都不会产生丝毫惧怕和紧张感的“铁金刚”式的运动员。这种方法虽有些极端,但它通过对运动员心理上施加强烈的刺激以求达到对心理恐惧这一障碍的突破的原理是有极高借鉴价值的。在训练中,不一定要采用这种极端方法,但可以遵循这一原理,运用“怕什么来什么”的方法,准确把握运动员心理障碍所在,找出原因,进行情景重设,并加以夸大,使运动员在经受重复的强烈剌激过程中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碍,从而实现心理素质的提高。
三、平常心境的培养
运动员除了要具备积极的心态和过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之外,还要注意保持平常的心境。这是在能够承受心理压力的基础上,有效缓解压力,调适自身状态的另一项非常重要的心理能力。正所谓“无欲则刚”,无欲则无畏,无欲则能够摆脱自我束缚,放开手脚,无往而不胜。在面对巨大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如果不能有效调适自身状态,缓解压力,运动员往往会产生“自我束缚”现象,再高水平也很难得到充分发挥,成绩反倒不如平时,最后不是败给了对手,而是败给了自己。这种现象在赛场上是相当常见的,尤其多发生在所谓“冠军选手”身上。由于这些选手在先前或其他赛事中获得过冠军,人们对其自然会寄予厚望,从而对其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再加上这些选手本身背负的“冠军”之名,更使他们过分看重结果,想赢怕输,注意力难以集中在比赛本身,而其他选手则可以轻装上阵,不为结果所累,注意力更多集中在如何发挥好技战术水平上,两相比较,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91.
笔者认为,心理训练需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积极心态的培养
心态决定命运。积极心态与消极心态往往会给人带来迥然不同的结果。拥有积极心态的人,在面对困难时,能迎难而上,激发自身潜能去战胜困难,从而取得最后的胜利。积极的心态对于运动员尤其重要,别是对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以及正确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心态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于积极心态的培养,应采取引导、鼓励、督促相结合的方法。首先要引导运动员树立“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关键是找到正确的途径和方法”这样一种积极的思想。教师要以他们在训练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例,帮助他们分析问题,讨论形成解决方案,并鼓励他们积极去执行,同时,不断给予指导和必要的督促。这样经历反复多次的过程,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使运动员形成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这一习惯经过在生活实践中不断重复就会成为一种自然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即积极的行为模式, 也就是所说的积极的心态。
在积极心态的培养过程中,教练员或其他主持该项工作的人员要起主导作用,不断对运动员进行鼓励和必要的督促,以推动其顺利实现培养目标,防止中途因各种原因造成培养工作的失败。
二、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
体育运动本身具有竞争性特点。一些团体项目,不仅存在竞争性,还存在着激烈的对抗性。竞争性、对抗性本身就会对运动员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而且这种压力会随着比赛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在规模较大的赛事中,压力不仅来自比赛本身,更来自于环境,来自于观众,来自于舆论。在承受巨大压力的情况下,运动员心理上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其在比赛中的发挥,进而就会影响到比赛成绩。因此,对运动员尤其是高水平运动员进行培养过程中,除了技战术等运动能力的培养以外,还必须注重对其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
心理承受能力是运动员必备的基本心理素质,是运动员在面对巨大压力情况下,保持稳定状态,临场能够正常甚至超常发挥的一个先决条件。尤其在高水平大赛中,运动员的水平差距不明显的情况下,临场发挥就成为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而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过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成为决定运动员命运的天秤上的最后一块起决定作用的砝码。以中国女排在雅典奥运会上成功上演“大逆转”战胜俄罗斯而最终夺冠为例。在决赛中,女排队员在0︰2落后的情况下,不急不躁,稳扎稳打,始终保持平稳的状态,不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技战术水平,还在无形中将巨大压力转加到了对手身上,消磨了她们的冲击力,从而连扳三局,成功实现了“大逆转”而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可以说,正是女排队员过硬的心理素质、超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力地支撑着她们从逆境中走向了胜利。所以,越是在高水平的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心理承受能力越起着不可替代的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对心理素质的训练,国内外都有许多成功的典型。据报道,韩国射箭队的教练员为了训练运动员超强的意志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采取了一些极端的训练方法,例如训练中将蛇放入队员衣服,深夜在公墓行走,检查死尸,甚至教练冒着中箭的危险,站立或坐在靶心旁边让队员射箭等,借此来打破运动员恐惧的心理障碍,从而锻造出面对任何比赛、任何对手都不会产生丝毫惧怕和紧张感的“铁金刚”式的运动员。这种方法虽有些极端,但它通过对运动员心理上施加强烈的刺激以求达到对心理恐惧这一障碍的突破的原理是有极高借鉴价值的。在训练中,不一定要采用这种极端方法,但可以遵循这一原理,运用“怕什么来什么”的方法,准确把握运动员心理障碍所在,找出原因,进行情景重设,并加以夸大,使运动员在经受重复的强烈剌激过程中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碍,从而实现心理素质的提高。
三、平常心境的培养
运动员除了要具备积极的心态和过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之外,还要注意保持平常的心境。这是在能够承受心理压力的基础上,有效缓解压力,调适自身状态的另一项非常重要的心理能力。正所谓“无欲则刚”,无欲则无畏,无欲则能够摆脱自我束缚,放开手脚,无往而不胜。在面对巨大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如果不能有效调适自身状态,缓解压力,运动员往往会产生“自我束缚”现象,再高水平也很难得到充分发挥,成绩反倒不如平时,最后不是败给了对手,而是败给了自己。这种现象在赛场上是相当常见的,尤其多发生在所谓“冠军选手”身上。由于这些选手在先前或其他赛事中获得过冠军,人们对其自然会寄予厚望,从而对其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再加上这些选手本身背负的“冠军”之名,更使他们过分看重结果,想赢怕输,注意力难以集中在比赛本身,而其他选手则可以轻装上阵,不为结果所累,注意力更多集中在如何发挥好技战术水平上,两相比较,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