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新课标给数学教学所提出的教学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能承担起知识教学的责任,也要能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就需要能结合教学实际作出相应的调整。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32-054
自主学习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独立地运用知识、掌握知识、学习知识的能力,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学习能力,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知识,自我调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性、自为性和自立性。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合理的教学方法做支撑,教师应当立足实际,探索适合学生认知水平、成长规律的教学方法,落实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这一目标,实现教学效益最优化。
一、抓住问题关键,养成学习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想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就要认真地思考,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抓住学生的关键点,促使学生在思想上能够进行自我约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勤于提问的好习惯,使他们真正地发现、体会数学知识的魅力。例如,在教学“分数类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题目:小王同学有一本书,共有300页,第一天,小王同学读了这本书的1/2,第二天他又看了剩余部分的一半,请问小王同学没有阅读的部分占这本书的比例是多少?这道题目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抓住题目的关键,如:(1)小王同学第一天读完之后,没有阅读的部分占整本书的比例是多少?还有多少页?(2)小王同学第二天读了多少页?(3)小王同学还有多少页没有读?(4)没有阅读的部分占整本书的比例是多少?按着教师的问题,学生很快掌握了解题思路。学生会轻易地算出第一天阅读后剩余的比例为12,页数为300×1/2=150(页),继而计算出第二天读了150×1/2=75(页),剩余的页数就是300-150-75=75(页),占比为75÷300=1/4。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了问题的关键,逐步解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意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探知活动当中,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小学生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缺乏明确的认识,很多学生甚至认为自己是为了老师学习,为了父母学习。在这种错误的意识和观点下,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不愿意自主学习。教师可以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以此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例如,在讲解“长方形面积”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这样一个生活情境:乡下的爷爷奶奶准备在镇上买套房子,售楼员告诉他们1平方米的房子1万块钱。爷爷奶奶看中了一套房子,但是不知道这套房子的面积是如何计算的,所以希望你能帮他计算一下。同学们,你能帮助爷爷奶奶计算房子的面积吗?这样的生活情境可以让学生清楚意识到,学习数学知识并不是为了老师和父母,也不是为了应付数学考试,而是为了让自己在生活中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所以,教师在分析数学知识时要尽可能多地引入实际生活,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充分联系起来,使学生从根本上意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以此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也就水到渠成。
三、营造教学氛围,呵护学生情感
自主学习活动的展开形式有一定的规律可寻,教学形式相对比较固定,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探究,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但学习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总会有一些预料之外的事情发生,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智慧进行处理,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精心呵护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出他们的真实想法,激发其自主学习的潜能,实现自我能力的有效发展,提升自身价值,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例如,在进行“平方厘米的认识”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到新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当中,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对物体进行仔细观察和认真比较:如教师可为学生准备一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从中发现它的秘密;让大家认真回想,从日常生活中找一找,有哪些物体的面积约为1平方厘米;借助多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让学生发散思维进行思考,并亲自动手摆一摆,看学生能够摆出什么图形。就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亲自感知和体验了数学知识,获得了感性的数学知识经验,完成了知识认知的内化过程。
四、渗透数学思想,增强自主学习
学生要想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必须掌握独立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渗透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分析路程问题、植树问题、火车过桥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引导学生通过绘制图形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降低学生的出错率,还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掌握了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在今后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抽象的数学知识、复杂的数学问题,就懂得如何将其转变为形象的、容易理解的图形,有效解决问题。同样,数学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渗透模型思想、转化思想、分类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掌握越来越多的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技巧,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形式,通过一定的策略引领学生进行知识学习,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遨游,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学习方法,主动進行知识的探索,敢于对课堂知识进行提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丽萍.农村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指导策略的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4):129.
[2]朱苏敏.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0):190.
[3]朱文燕.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9):64.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32-054
自主学习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独立地运用知识、掌握知识、学习知识的能力,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学习能力,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知识,自我调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性、自为性和自立性。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合理的教学方法做支撑,教师应当立足实际,探索适合学生认知水平、成长规律的教学方法,落实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这一目标,实现教学效益最优化。
一、抓住问题关键,养成学习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想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就要认真地思考,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抓住学生的关键点,促使学生在思想上能够进行自我约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勤于提问的好习惯,使他们真正地发现、体会数学知识的魅力。例如,在教学“分数类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题目:小王同学有一本书,共有300页,第一天,小王同学读了这本书的1/2,第二天他又看了剩余部分的一半,请问小王同学没有阅读的部分占这本书的比例是多少?这道题目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抓住题目的关键,如:(1)小王同学第一天读完之后,没有阅读的部分占整本书的比例是多少?还有多少页?(2)小王同学第二天读了多少页?(3)小王同学还有多少页没有读?(4)没有阅读的部分占整本书的比例是多少?按着教师的问题,学生很快掌握了解题思路。学生会轻易地算出第一天阅读后剩余的比例为12,页数为300×1/2=150(页),继而计算出第二天读了150×1/2=75(页),剩余的页数就是300-150-75=75(页),占比为75÷300=1/4。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了问题的关键,逐步解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意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探知活动当中,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小学生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缺乏明确的认识,很多学生甚至认为自己是为了老师学习,为了父母学习。在这种错误的意识和观点下,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不愿意自主学习。教师可以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以此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例如,在讲解“长方形面积”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这样一个生活情境:乡下的爷爷奶奶准备在镇上买套房子,售楼员告诉他们1平方米的房子1万块钱。爷爷奶奶看中了一套房子,但是不知道这套房子的面积是如何计算的,所以希望你能帮他计算一下。同学们,你能帮助爷爷奶奶计算房子的面积吗?这样的生活情境可以让学生清楚意识到,学习数学知识并不是为了老师和父母,也不是为了应付数学考试,而是为了让自己在生活中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所以,教师在分析数学知识时要尽可能多地引入实际生活,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充分联系起来,使学生从根本上意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以此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也就水到渠成。
三、营造教学氛围,呵护学生情感
自主学习活动的展开形式有一定的规律可寻,教学形式相对比较固定,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探究,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但学习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总会有一些预料之外的事情发生,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智慧进行处理,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精心呵护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出他们的真实想法,激发其自主学习的潜能,实现自我能力的有效发展,提升自身价值,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例如,在进行“平方厘米的认识”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到新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当中,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对物体进行仔细观察和认真比较:如教师可为学生准备一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从中发现它的秘密;让大家认真回想,从日常生活中找一找,有哪些物体的面积约为1平方厘米;借助多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让学生发散思维进行思考,并亲自动手摆一摆,看学生能够摆出什么图形。就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亲自感知和体验了数学知识,获得了感性的数学知识经验,完成了知识认知的内化过程。
四、渗透数学思想,增强自主学习
学生要想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必须掌握独立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渗透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分析路程问题、植树问题、火车过桥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引导学生通过绘制图形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降低学生的出错率,还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掌握了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在今后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抽象的数学知识、复杂的数学问题,就懂得如何将其转变为形象的、容易理解的图形,有效解决问题。同样,数学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渗透模型思想、转化思想、分类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掌握越来越多的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技巧,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形式,通过一定的策略引领学生进行知识学习,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遨游,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学习方法,主动進行知识的探索,敢于对课堂知识进行提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丽萍.农村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指导策略的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4):129.
[2]朱苏敏.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0):190.
[3]朱文燕.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