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核心素养的提出使我们在教学时更加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我们为学生授课时也应关注其培养方式。在初中教学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置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学生包括认知在内的综合能力。生命教育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一部分,对于这部分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
道德品质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所特有的核心素养。这一学科强调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具备优秀道德品质的思想,还要使学生具备优秀道德品质的实践能力。因此,运用实践活动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情景模拟
体验教学法是指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体验与生命教育相关的情境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产生自身的感受,感受生命的艰辛或欢愉,从而形成对生命的正确认识。在上课前,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准备相应的情境表演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情境表演的排练,让学生在排练过程中感受情境中人物对于生命的珍视与敬畏。由此使学生也产生类似的感受,达到对学生生命教育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建设法治中国》一课时,便可以运用场景分析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对场景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形成法治观念。我在授课时,安排班里的学生进行场景案例的表演。两位学生走到讲台上,看到前面的地面上有一只手机,于是两人走上前去,拾起手机。一位学生说:“快看看有没有联系人,赶紧还给人家。”另一位学生说:“这手机值3000多吧,我们捡到了一定得要点报酬。”于是二人给电话簿中的手机主人的亲朋好友打电话,告诉他们:“我们捡到这个手机啦,你要是能联系到手机的主人,让他带着1000元到学校门口的商店来拿。”之后两人下台又走上去,等手机的主人来取,没想到先等来的确是警察。这一情景表演过后,我让学生开始对场景中的案例进行分析。有的学生说:“他们明明是捡到手机了,要归还,为什么会有警察出来呢?”另一位学生说:“捡到东西要归还失主,他们要了高额的酬谢款,这就不对了。”其他学生接着说:“那这触犯了什么法律呢?”我告訴学生:“这触犯了我国的物权法,这一法律中要求我们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在这一场景中,两位同学属于民事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由此过程便可看出场景分析法对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是有效的。
二、案例教学法
健康生活观念是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一部分内容,与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知识相契合。对于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畅言交流中逐渐形成。教师为学生提供畅言交流的话题,让学生在彼此的发言中获得启发,形成健康生活观念。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需担负一定社会责任,也许有勇气承担既定社会责任。所以,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让学生肩负起自己的责任。
如,学生学习《追求民主价值》一课时,我便组织学生对教材中的几个经典案例进行研讨。案例一:“朱某在操场上拾到苏某的手表,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对于这一案例,学生A说:“捡到东西要归还我知道,但是为什么还可以提起诉讼呢?这触犯了哪条法律呢?”我为学生解释:“我国的物权法有规定:拾得遗失物,要归还失主。所以以后大家要捡到东西一定要归还失主,不然就违反了物权法。找不到失主的时候,就要将遗失物放到公安局。这样也便于失主寻找。”案例二:“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持刀抢夺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1000多元。人民法院判定赵某触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学生B说:“我记得之前上小学的时候也遇到过高个子的男生跟我要钱,我没有,就威胁了我几句,放我回家了,之后我都不从那条路上走了。”学生C说:“这种行为是触犯法律的,我们应该将这样的同学都送到公安局去,接受批评教育。”我对学生说:“是啊,这种行为触犯了我国的刑法,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都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罚,我们可不要犯这种错误。”案例研讨看似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进行分析,但是却能将学生与自己的行为联系起来,这便是案例研讨的作用。
三、认识社会规则
社会要良好、健康地发展就需要用相应的社会规则进行维护,社会规则的制定是为大家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在社会交通中,有相应的交通规则,行人、车辆行驶者均需要按交通规则行走于道路之中,如此才能够保障彼此的安全,并在短时间内有序通过,节省大家的时间,也避免了慌乱。
在教学《少年的担当》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便可以为学生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优秀道德品质,并能身体力行地施行道德品质。我在教学此课内容之后,便组织学生到社区为老人打扫卫生。学生们每3人为一组,帮助不同的老人家里打扫卫生。在此活动过程中,学生帮助老人家里扫地、拖地、擦家具上的尘土……大家付出艰辛劳动后看到经过自己擦洗之后干净整洁的房间非常欣喜。老人家们也对学生们的劳动进行了赞扬与点评,这给了学生更大的激励,使学生的情绪格外兴奋。由此实践活动中,学生了解到应当如何奉献社会,如何贡献自己的微博之力,这种为他人服务、乐于奉献自己的精神便能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学生逐渐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综上,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法治教育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对违法情景进行模拟,可组织学生对法律案例进行研讨,可组织学生对法治主题进行辩论,在这些教学对策中,可使学生的法治素养不断得以提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中,教师教授学生生命教育相关的知识内容时,可以运用体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些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意识到生命的珍贵,能够使学生以更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待生命,能够使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参考文献:
[1]薛冬冬.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社会认知力的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06-01
[2]赵宝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礼仪教育探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7-05-01
[3]郑庆雨.例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核心素养[J].中学课程资源,2018(02)
(作者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一师第二中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
道德品质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所特有的核心素养。这一学科强调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具备优秀道德品质的思想,还要使学生具备优秀道德品质的实践能力。因此,运用实践活动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情景模拟
体验教学法是指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体验与生命教育相关的情境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产生自身的感受,感受生命的艰辛或欢愉,从而形成对生命的正确认识。在上课前,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准备相应的情境表演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情境表演的排练,让学生在排练过程中感受情境中人物对于生命的珍视与敬畏。由此使学生也产生类似的感受,达到对学生生命教育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建设法治中国》一课时,便可以运用场景分析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对场景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形成法治观念。我在授课时,安排班里的学生进行场景案例的表演。两位学生走到讲台上,看到前面的地面上有一只手机,于是两人走上前去,拾起手机。一位学生说:“快看看有没有联系人,赶紧还给人家。”另一位学生说:“这手机值3000多吧,我们捡到了一定得要点报酬。”于是二人给电话簿中的手机主人的亲朋好友打电话,告诉他们:“我们捡到这个手机啦,你要是能联系到手机的主人,让他带着1000元到学校门口的商店来拿。”之后两人下台又走上去,等手机的主人来取,没想到先等来的确是警察。这一情景表演过后,我让学生开始对场景中的案例进行分析。有的学生说:“他们明明是捡到手机了,要归还,为什么会有警察出来呢?”另一位学生说:“捡到东西要归还失主,他们要了高额的酬谢款,这就不对了。”其他学生接着说:“那这触犯了什么法律呢?”我告訴学生:“这触犯了我国的物权法,这一法律中要求我们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在这一场景中,两位同学属于民事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由此过程便可看出场景分析法对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是有效的。
二、案例教学法
健康生活观念是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一部分内容,与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知识相契合。对于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畅言交流中逐渐形成。教师为学生提供畅言交流的话题,让学生在彼此的发言中获得启发,形成健康生活观念。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需担负一定社会责任,也许有勇气承担既定社会责任。所以,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让学生肩负起自己的责任。
如,学生学习《追求民主价值》一课时,我便组织学生对教材中的几个经典案例进行研讨。案例一:“朱某在操场上拾到苏某的手表,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对于这一案例,学生A说:“捡到东西要归还我知道,但是为什么还可以提起诉讼呢?这触犯了哪条法律呢?”我为学生解释:“我国的物权法有规定:拾得遗失物,要归还失主。所以以后大家要捡到东西一定要归还失主,不然就违反了物权法。找不到失主的时候,就要将遗失物放到公安局。这样也便于失主寻找。”案例二:“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持刀抢夺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1000多元。人民法院判定赵某触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学生B说:“我记得之前上小学的时候也遇到过高个子的男生跟我要钱,我没有,就威胁了我几句,放我回家了,之后我都不从那条路上走了。”学生C说:“这种行为是触犯法律的,我们应该将这样的同学都送到公安局去,接受批评教育。”我对学生说:“是啊,这种行为触犯了我国的刑法,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都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罚,我们可不要犯这种错误。”案例研讨看似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进行分析,但是却能将学生与自己的行为联系起来,这便是案例研讨的作用。
三、认识社会规则
社会要良好、健康地发展就需要用相应的社会规则进行维护,社会规则的制定是为大家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在社会交通中,有相应的交通规则,行人、车辆行驶者均需要按交通规则行走于道路之中,如此才能够保障彼此的安全,并在短时间内有序通过,节省大家的时间,也避免了慌乱。
在教学《少年的担当》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便可以为学生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优秀道德品质,并能身体力行地施行道德品质。我在教学此课内容之后,便组织学生到社区为老人打扫卫生。学生们每3人为一组,帮助不同的老人家里打扫卫生。在此活动过程中,学生帮助老人家里扫地、拖地、擦家具上的尘土……大家付出艰辛劳动后看到经过自己擦洗之后干净整洁的房间非常欣喜。老人家们也对学生们的劳动进行了赞扬与点评,这给了学生更大的激励,使学生的情绪格外兴奋。由此实践活动中,学生了解到应当如何奉献社会,如何贡献自己的微博之力,这种为他人服务、乐于奉献自己的精神便能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学生逐渐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综上,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法治教育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对违法情景进行模拟,可组织学生对法律案例进行研讨,可组织学生对法治主题进行辩论,在这些教学对策中,可使学生的法治素养不断得以提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中,教师教授学生生命教育相关的知识内容时,可以运用体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些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意识到生命的珍贵,能够使学生以更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待生命,能够使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参考文献:
[1]薛冬冬.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社会认知力的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06-01
[2]赵宝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礼仪教育探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7-05-01
[3]郑庆雨.例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核心素养[J].中学课程资源,2018(02)
(作者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一师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