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由此可见,在新的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语文教学的“热点”。笔者从小学语文教学角度,对“朗读”这个众人关注的语文改革焦点做一番探讨。
一、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主要作用
对小学生来说,声音比文字更能刺激、调动各种器官的积极性,朗读是他们理解材料必不可少的手段。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心理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朗读能稳定学生阅读时的注意。低年级学生由于内部语言尚未发展,阅读时注意力不能稳定。出声地读,由于有发音器官活动,有听觉器官的监控,可以使他们对阅读材料的注意保持稳定;二是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材料。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口语为中介,把书面语言与它们的意义联系起来,离开了朗读,学生难以理解课文;三是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朗读可以增进对文字的鉴赏力。低年级学生由于强于形象思维,在有声有色的朗读时,他们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觉。读那些节奏和谐、音调顿挫的文字,无须多做解释,他们会有一种美的感受,从中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思想教学的目的。四是朗读有助于对课文的记忆。默读由于只有“眼—脑”一条通路,而朗读有“眼—脑”和“耳—脑”两条通道,在大脑皮层上留下双重刺激的痕迹,有助于对朗读材料的记忆。综上所述,加强对小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是阅读教学的要求,也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二、在进行朗读指导时,教师必须把握的要点
在朗读教学指导中,有几个要点不容忽视:
第一,朗读要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读得投入,读得愉快轻松,也读出了更多的创新空间,充分保障个体感受的淋漓尽致的张扬。读书不是“染之苍则苍,染之黄则黄”的过程,对于句子的理解、体会各不相同,读出来的句子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必须要鼓励个性化的多元朗读,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各尽所能,在朗读中将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与人分享,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第二,朗读要注意引导、点悟。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读感悟创设主动选择的条件和机会,促成他们个性化发展。要通过引导、点悟学生,使他们的思维、想象、情感等,自主参与到朗读实践中,完成对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方式以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感知和领悟。潜移默化中,教师就能引领他们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第三,朗读要注意提出一定的要求。朗读既是一种语言活动,又是一种言语艺术。从客观上讲,有必要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语音、合理的停顿和语调朗读课文,并表情达意。
第四,朗读要注意逐层提升。第一步,朗读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正误识别与判断能力,让学生认识语言,利用具体的形象思维从感性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文章的结构材料和词句。第二步,朗读可结合学生初读时候的直觉,抓住一些典型词语,引导仔细揣摩,品味其中的妙处,力图使优美的文字,变换组合的句式、句型诉诸到学生的听觉、视觉,使之赏心、激趣、动情。第三步,朗读要口诵心维。此阶段是一种创造性的外显表现,是一种创造性的朗读。此时的语言不仅仅是文本语言,而是融入了情感态度的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理解语言。再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便能把规范语言模块整体储存在头脑中,积累自然水到渠成。
三、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具体对策
《教学法理论》中提到:“文章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研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却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能使人感受。”由此可见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发现:一些学生不愿读书,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读书任务,有的同学读书东张西望,有的同学有口无心,不能入情入境。这些说明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想方设法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方法很多,笔者觉得以下几点切实可行。
一是采用比较朗读。学生对比较有浓厚的兴趣,抓住这一特点,在朗读训练时,多采用比较朗读。如调换字词进行比较朗读。针对具体课文内容中某些重点词的理解,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如《鸟的天堂》中一句“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在理解“颤动”一词时,让学生把“颤动”换成“抖动”、“蠕动”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在一换一读中,很快理解“颤动”的意思,并且兴趣盎然地读,体会到作者谴词的精炼,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二是借助图像看图朗读。低中年级课文中,有与课文密切联系的插图,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讀。这样,既对学生进行图文结合的训练,又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图画,再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受到图画的感染,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
三是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与之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指导朗读《月光曲》时,一边读课文,一边播放《月光曲》,音乐一起就使人置身与当时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随着课文内容与音乐节奏互动。这样,不但提高了朗读水平,诱发了灵感,而且陶冶了他们的情感。
四是创设情境的想象朗读。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景,使学生更深刻地、更有创造性地理解课文。如《狼和小羊》一文中两个角色:狼、小羊,指导朗读时,首先是分角色朗读前的铺垫,在分析课文时,可让学生归纳出狼和小羊的个性,在他们脑海中打下了两个角色各具有的性格烙印,然后创设情景进行分角色朗读,先揣摩出两者的语气、语调,并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朗读,从而可心领神会地读出对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形神兼备。
随着语文课堂标准的全面实施,对于朗读的要求在理解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以读为本”已经成为教师的共识。同时,晓解“读”的要义,寻找朗读指导的全新对策,也就成了现代阅读教学急待探究的焦点。我相信经过我们每位重视语文教学的老师潜心努力,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定能在学生、老师、和作者这三者之间的心灵架起一座缤纷的彩虹。
一、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主要作用
对小学生来说,声音比文字更能刺激、调动各种器官的积极性,朗读是他们理解材料必不可少的手段。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心理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朗读能稳定学生阅读时的注意。低年级学生由于内部语言尚未发展,阅读时注意力不能稳定。出声地读,由于有发音器官活动,有听觉器官的监控,可以使他们对阅读材料的注意保持稳定;二是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材料。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口语为中介,把书面语言与它们的意义联系起来,离开了朗读,学生难以理解课文;三是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朗读可以增进对文字的鉴赏力。低年级学生由于强于形象思维,在有声有色的朗读时,他们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觉。读那些节奏和谐、音调顿挫的文字,无须多做解释,他们会有一种美的感受,从中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思想教学的目的。四是朗读有助于对课文的记忆。默读由于只有“眼—脑”一条通路,而朗读有“眼—脑”和“耳—脑”两条通道,在大脑皮层上留下双重刺激的痕迹,有助于对朗读材料的记忆。综上所述,加强对小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是阅读教学的要求,也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二、在进行朗读指导时,教师必须把握的要点
在朗读教学指导中,有几个要点不容忽视:
第一,朗读要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读得投入,读得愉快轻松,也读出了更多的创新空间,充分保障个体感受的淋漓尽致的张扬。读书不是“染之苍则苍,染之黄则黄”的过程,对于句子的理解、体会各不相同,读出来的句子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必须要鼓励个性化的多元朗读,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各尽所能,在朗读中将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与人分享,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第二,朗读要注意引导、点悟。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读感悟创设主动选择的条件和机会,促成他们个性化发展。要通过引导、点悟学生,使他们的思维、想象、情感等,自主参与到朗读实践中,完成对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方式以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感知和领悟。潜移默化中,教师就能引领他们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第三,朗读要注意提出一定的要求。朗读既是一种语言活动,又是一种言语艺术。从客观上讲,有必要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语音、合理的停顿和语调朗读课文,并表情达意。
第四,朗读要注意逐层提升。第一步,朗读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正误识别与判断能力,让学生认识语言,利用具体的形象思维从感性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文章的结构材料和词句。第二步,朗读可结合学生初读时候的直觉,抓住一些典型词语,引导仔细揣摩,品味其中的妙处,力图使优美的文字,变换组合的句式、句型诉诸到学生的听觉、视觉,使之赏心、激趣、动情。第三步,朗读要口诵心维。此阶段是一种创造性的外显表现,是一种创造性的朗读。此时的语言不仅仅是文本语言,而是融入了情感态度的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理解语言。再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便能把规范语言模块整体储存在头脑中,积累自然水到渠成。
三、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具体对策
《教学法理论》中提到:“文章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研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却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能使人感受。”由此可见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发现:一些学生不愿读书,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读书任务,有的同学读书东张西望,有的同学有口无心,不能入情入境。这些说明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想方设法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方法很多,笔者觉得以下几点切实可行。
一是采用比较朗读。学生对比较有浓厚的兴趣,抓住这一特点,在朗读训练时,多采用比较朗读。如调换字词进行比较朗读。针对具体课文内容中某些重点词的理解,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如《鸟的天堂》中一句“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在理解“颤动”一词时,让学生把“颤动”换成“抖动”、“蠕动”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在一换一读中,很快理解“颤动”的意思,并且兴趣盎然地读,体会到作者谴词的精炼,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二是借助图像看图朗读。低中年级课文中,有与课文密切联系的插图,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讀。这样,既对学生进行图文结合的训练,又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图画,再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受到图画的感染,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
三是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与之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指导朗读《月光曲》时,一边读课文,一边播放《月光曲》,音乐一起就使人置身与当时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随着课文内容与音乐节奏互动。这样,不但提高了朗读水平,诱发了灵感,而且陶冶了他们的情感。
四是创设情境的想象朗读。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景,使学生更深刻地、更有创造性地理解课文。如《狼和小羊》一文中两个角色:狼、小羊,指导朗读时,首先是分角色朗读前的铺垫,在分析课文时,可让学生归纳出狼和小羊的个性,在他们脑海中打下了两个角色各具有的性格烙印,然后创设情景进行分角色朗读,先揣摩出两者的语气、语调,并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朗读,从而可心领神会地读出对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形神兼备。
随着语文课堂标准的全面实施,对于朗读的要求在理解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以读为本”已经成为教师的共识。同时,晓解“读”的要义,寻找朗读指导的全新对策,也就成了现代阅读教学急待探究的焦点。我相信经过我们每位重视语文教学的老师潜心努力,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定能在学生、老师、和作者这三者之间的心灵架起一座缤纷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