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不希望父母的影像只存在孩子的黑暗记忆里,所以,他决定往书包里加一本相册。有了相册,父母就能时时刻刻跟孩子“在”一起。
我清楚记得2009年末云南大旱发生后不久的一件事儿。那时,领导指派我率队奔赴灾情较严重的寻甸县朵玛嘎村小学,为那里的老师和孩子送去善款、饮用水、服装、书包和净水设备等物资。
那里的校长特别好。他跟我说,其实村里不远处有一口井,井里还有一些水,但我已经交待村民不要再去这个井里打水了,因为水得留给孩子们。我听完心里挺庆幸:还好剩有一口井,可以保证孩子的日常生活饮用水。
可校长和老师从井里打出的水震撼了我们所有人。那水泛着非常黄非常黄的颜色,足见那口井离干枯也不远了。我的很多同事在抽泣,我也很心酸,我们无法想象孩子们竟然每天都是喝这样浑浊的水。更可怕的是,眼下连浑浊的水也快没了。
我和几个同事赶紧翻出我们带来的净水设备。孩子们脸上写满好奇,七手八脚把浑浊的水倒进了净水设备。看着黄色的水渐渐被滤成清澈的水,孩子们高兴坏了。一个不足十岁的小男孩,拿出边上缺了一个大口的碗,舀了半碗水。他端起碗喝下去一大口,然后一抹嘴,笑着对我说:“叔叔,真甜!”
那一刻,我的心里又酸又甜。2016年5月的一天,央视主持人、全国性公益组织鸿基金的发起人陈伟鸿回忆并讲述了以上这件他亲身经历的事。为什么陈伟鸿要讲述这件事?因为鸿基金的其中一个公益项目——爱的背包。2013年,鸿基金在北京梅地亚中心启动了留守儿童成长计划之“爱的背包”这个公益项目。这个项目旨在通过向中西部地区留守儿童捐助爱心背包,强化对他们情感的关注和呵护。
5月底,“爱的背包”项目活动要在河南商丘市的杞县举办,为那里的10000名小学生送去双肩书包。这些书包的外皮增加了反光条,便于孩子走夜路。包里,放着鸿基金工作人员精心准备的几样东西——一把手电筒,为孩子照亮夜路;一本课外书,鼓励孩子向上;一双鞋,希望孩子走得更远;一件雨衣,让孩子在路上免遭风吹雨淋。
往书包里装这些东西时。陈伟鸿突然就想起朵玛嘎村小学那些孩子。那些孩子和杞县很多孩子一样,都是留守儿童。当时,陈伟鸿觉得自己和同事只是给孩子们提供了一点点帮助。可实际上,孩子们收获挺多,比如,净水器给他们带去了甜的感觉。
有感于此,“爱的背包”项目启动后,陈伟鸿格外上心去挑选要送出的礼物。他希望每件礼物都能走进孩子的心灵,真正呵护到他们。此次“爱的背包”项目走进杞县,書包里除了鸿基金工作人员准备的手电筒、书本等礼物,陈伟鸿额外还加了两样——24个已经贴好邮票的信封和一本精致的相册。
信封和相册?几乎所有人都感到好奇:为什么要送这两样?陈伟鸿又讲了两个小故事。
有一次,陈伟鸿在活动中看到一个孩子闷闷不乐,就拿出自己的手机递给孩子,鼓励他打电话给父母。电话接通以后,陈伟鸿等待着孩子和他的父母进行热络的交流。可他等来的,是通话双方长久的沉默。因为分隔两地,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变得不知如何交流,这种痛,深深刺在已为人父的陈伟鸿的心上。
陈伟鸿希望帮孩子多做一点。所以,他往爱的书包里塞了24个已经贴好邮票的信封。他说:“我希望这些孩子和父母至少每一个月通信一次。很多在外工作的父母,可能没有时间去买信封买邮票,那么,我们直接帮他们准备好吧。孩子在给父母写信的时候,顺便寄一个贴好邮票的信封去。父母上班之余,随时可以回信,然后寄回。父母亲的信,一定会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份美好的礼物。”
另一次在贵州山区,陈伟鸿有一天和一个孩子交流。
他问:“你家里有没有爸爸妈妈的照片?”
孩子低着头说:“有,但我把它藏在了一个黑房子里。”
“为什么?”
“我怕每天看到照片会太想他们。只有到想得不行的时候,我才会去黑房子拿出照片,跟爸爸妈妈说几句心里话。”
陈伟鸿听完难过极了。他不希望父母的影像只存在孩子的黑暗记忆里,所以,他决定往书包里加一本相册。有了相册,父母就能时时刻刻跟孩子“在”一起。
爱的书包里放置的,诸如手电筒、书本、信封、相册等,很多人乍看,觉得它们一点都不起眼。但就是通过这些不起眼的物品,陈伟鸿和鸿基金团队给无数留守儿童带去了不一样的亲情呵护。
倪东摘自《阅读》
我清楚记得2009年末云南大旱发生后不久的一件事儿。那时,领导指派我率队奔赴灾情较严重的寻甸县朵玛嘎村小学,为那里的老师和孩子送去善款、饮用水、服装、书包和净水设备等物资。
那里的校长特别好。他跟我说,其实村里不远处有一口井,井里还有一些水,但我已经交待村民不要再去这个井里打水了,因为水得留给孩子们。我听完心里挺庆幸:还好剩有一口井,可以保证孩子的日常生活饮用水。
可校长和老师从井里打出的水震撼了我们所有人。那水泛着非常黄非常黄的颜色,足见那口井离干枯也不远了。我的很多同事在抽泣,我也很心酸,我们无法想象孩子们竟然每天都是喝这样浑浊的水。更可怕的是,眼下连浑浊的水也快没了。
我和几个同事赶紧翻出我们带来的净水设备。孩子们脸上写满好奇,七手八脚把浑浊的水倒进了净水设备。看着黄色的水渐渐被滤成清澈的水,孩子们高兴坏了。一个不足十岁的小男孩,拿出边上缺了一个大口的碗,舀了半碗水。他端起碗喝下去一大口,然后一抹嘴,笑着对我说:“叔叔,真甜!”
那一刻,我的心里又酸又甜。2016年5月的一天,央视主持人、全国性公益组织鸿基金的发起人陈伟鸿回忆并讲述了以上这件他亲身经历的事。为什么陈伟鸿要讲述这件事?因为鸿基金的其中一个公益项目——爱的背包。2013年,鸿基金在北京梅地亚中心启动了留守儿童成长计划之“爱的背包”这个公益项目。这个项目旨在通过向中西部地区留守儿童捐助爱心背包,强化对他们情感的关注和呵护。
5月底,“爱的背包”项目活动要在河南商丘市的杞县举办,为那里的10000名小学生送去双肩书包。这些书包的外皮增加了反光条,便于孩子走夜路。包里,放着鸿基金工作人员精心准备的几样东西——一把手电筒,为孩子照亮夜路;一本课外书,鼓励孩子向上;一双鞋,希望孩子走得更远;一件雨衣,让孩子在路上免遭风吹雨淋。
往书包里装这些东西时。陈伟鸿突然就想起朵玛嘎村小学那些孩子。那些孩子和杞县很多孩子一样,都是留守儿童。当时,陈伟鸿觉得自己和同事只是给孩子们提供了一点点帮助。可实际上,孩子们收获挺多,比如,净水器给他们带去了甜的感觉。
有感于此,“爱的背包”项目启动后,陈伟鸿格外上心去挑选要送出的礼物。他希望每件礼物都能走进孩子的心灵,真正呵护到他们。此次“爱的背包”项目走进杞县,書包里除了鸿基金工作人员准备的手电筒、书本等礼物,陈伟鸿额外还加了两样——24个已经贴好邮票的信封和一本精致的相册。
信封和相册?几乎所有人都感到好奇:为什么要送这两样?陈伟鸿又讲了两个小故事。
有一次,陈伟鸿在活动中看到一个孩子闷闷不乐,就拿出自己的手机递给孩子,鼓励他打电话给父母。电话接通以后,陈伟鸿等待着孩子和他的父母进行热络的交流。可他等来的,是通话双方长久的沉默。因为分隔两地,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变得不知如何交流,这种痛,深深刺在已为人父的陈伟鸿的心上。
陈伟鸿希望帮孩子多做一点。所以,他往爱的书包里塞了24个已经贴好邮票的信封。他说:“我希望这些孩子和父母至少每一个月通信一次。很多在外工作的父母,可能没有时间去买信封买邮票,那么,我们直接帮他们准备好吧。孩子在给父母写信的时候,顺便寄一个贴好邮票的信封去。父母上班之余,随时可以回信,然后寄回。父母亲的信,一定会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份美好的礼物。”
另一次在贵州山区,陈伟鸿有一天和一个孩子交流。
他问:“你家里有没有爸爸妈妈的照片?”
孩子低着头说:“有,但我把它藏在了一个黑房子里。”
“为什么?”
“我怕每天看到照片会太想他们。只有到想得不行的时候,我才会去黑房子拿出照片,跟爸爸妈妈说几句心里话。”
陈伟鸿听完难过极了。他不希望父母的影像只存在孩子的黑暗记忆里,所以,他决定往书包里加一本相册。有了相册,父母就能时时刻刻跟孩子“在”一起。
爱的书包里放置的,诸如手电筒、书本、信封、相册等,很多人乍看,觉得它们一点都不起眼。但就是通过这些不起眼的物品,陈伟鸿和鸿基金团队给无数留守儿童带去了不一样的亲情呵护。
倪东摘自《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