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年前,在高安市老旧的博物馆地下室,我们很难得的见过一次元青花瓷。昏黄的白炽灯下,台子上放着三件瓷器,都带着荷叶盖,那盖,像极了蒙古士兵的帽子,那蓝色,透着浓浓的伊斯兰教元素。这就是传说中的元青花瓷,霸气中透着儒雅,沉静中透着富贵,我小心翼翼地用手抚摸,感觉像有一层油脂粘着手指,这可能就是专家所说的青花瓷特有的吸附感。凑近观看,厚厚的包浆,晶莹剔透。可惜的是,这么好的宝贝,难见天日,不要说普通老百姓,就是我们分管文物的同志都难得一见。
2015年底的一个星期天,我们再次来到高安,走进充满青花瓷元素、全国唯一一座命名为“元青花”的博物馆,一座具有元代历史文化符号、颇具特色的园林式博物馆。
在看完高安市的上古文化遗存展后,我们一行带着迫不及待的兴奋,来到二楼的青花瓷展厅。
与当年在昏暗场所见到的不同,在明亮的玻璃柜里,我们看到全部19件元青花瓷真品,大放异彩,熠熠生辉。遗憾的是,不能再亲手抚摸这些700年前的宝物。据统计,高安博物馆所藏元青花,在国内各大博物馆收藏元青花名列第一,世界第三。有9件大件青花瓷,通高40cm左右,腹径30cm左右,口径约15cm,底径约20cm。有1件兽耳盖罐,最突出的是其肩部两侧各贴铺首一只,铺首口中穿铜环各一,据说这是全世界唯一一件保留有铜环的元青花瓷。有2件云龙纹荷叶盖罐,均为广口,溜肩,鼓腹。而最绝的是6件梅瓶,造型雷同,只是口颈部分有“短颈型”和“马蹄型”之分,其底部和盖内壁上,分别用墨书楷体书写“礼”“乐”“书”“数”“射”“御”儒家六艺编号,形成一套完整的祭祀礼器。
另有9件菊纹小碗高足杯,俗称马上杯,最早作为酒具使用,积料处多见褐色铁锈斑。有一杯壁草书“人生百年常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颇有李白的豪迈气概。还有1件菊纹小碗,裂纹明显,系从民间征集而来。
除了这19件青花瓷,还展出了4件釉里红瓷器,元釉里红瓷器比元青花存世更少,更为珍贵,只是名气不如元青花而已。该馆的釉里红瓷器色泽纯正,是元代釉里红瓷器中的杰出代表,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馆藏元代釉里红中数量、质量都属第一。造型上也更为丰富多样,制作上更加力求精巧,其精湛程度极为罕见,标志着我国古代陶瓷制作工艺出现质的飞越。
这批瓷器从何而来?曾有元代驸马都尉伍兴甫、伍良臣父子拥有之说,也有认为是元代瓷器商店和富商埋下的窖藏三种说法。高安博物馆在剖析其文化属性、使用功能基础上,以史料为佐证,推论出窖藏为元代瑞州路总管府所有,用于祭祀的器具。
博物馆投资5000万元,占地30亩,建筑面积5000㎡,防震、防盗等级高,灯光布置科学合理,让国宝重见天日,标志着我省文物保护、研究、展示工作的一大进步;
博物馆是接地气的,难怪开门第一天有7000多人参观,有的客人会3个月内来5趟,有的是远道而来的,有的客人一呆就是几天,流连忘返。每位参观者都能感受一次艺术的震憾,倾听一次历史的回响。
2015年底的一个星期天,我们再次来到高安,走进充满青花瓷元素、全国唯一一座命名为“元青花”的博物馆,一座具有元代历史文化符号、颇具特色的园林式博物馆。
在看完高安市的上古文化遗存展后,我们一行带着迫不及待的兴奋,来到二楼的青花瓷展厅。
与当年在昏暗场所见到的不同,在明亮的玻璃柜里,我们看到全部19件元青花瓷真品,大放异彩,熠熠生辉。遗憾的是,不能再亲手抚摸这些700年前的宝物。据统计,高安博物馆所藏元青花,在国内各大博物馆收藏元青花名列第一,世界第三。有9件大件青花瓷,通高40cm左右,腹径30cm左右,口径约15cm,底径约20cm。有1件兽耳盖罐,最突出的是其肩部两侧各贴铺首一只,铺首口中穿铜环各一,据说这是全世界唯一一件保留有铜环的元青花瓷。有2件云龙纹荷叶盖罐,均为广口,溜肩,鼓腹。而最绝的是6件梅瓶,造型雷同,只是口颈部分有“短颈型”和“马蹄型”之分,其底部和盖内壁上,分别用墨书楷体书写“礼”“乐”“书”“数”“射”“御”儒家六艺编号,形成一套完整的祭祀礼器。
另有9件菊纹小碗高足杯,俗称马上杯,最早作为酒具使用,积料处多见褐色铁锈斑。有一杯壁草书“人生百年常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颇有李白的豪迈气概。还有1件菊纹小碗,裂纹明显,系从民间征集而来。
除了这19件青花瓷,还展出了4件釉里红瓷器,元釉里红瓷器比元青花存世更少,更为珍贵,只是名气不如元青花而已。该馆的釉里红瓷器色泽纯正,是元代釉里红瓷器中的杰出代表,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馆藏元代釉里红中数量、质量都属第一。造型上也更为丰富多样,制作上更加力求精巧,其精湛程度极为罕见,标志着我国古代陶瓷制作工艺出现质的飞越。
这批瓷器从何而来?曾有元代驸马都尉伍兴甫、伍良臣父子拥有之说,也有认为是元代瓷器商店和富商埋下的窖藏三种说法。高安博物馆在剖析其文化属性、使用功能基础上,以史料为佐证,推论出窖藏为元代瑞州路总管府所有,用于祭祀的器具。
博物馆投资5000万元,占地30亩,建筑面积5000㎡,防震、防盗等级高,灯光布置科学合理,让国宝重见天日,标志着我省文物保护、研究、展示工作的一大进步;
博物馆是接地气的,难怪开门第一天有7000多人参观,有的客人会3个月内来5趟,有的是远道而来的,有的客人一呆就是几天,流连忘返。每位参观者都能感受一次艺术的震憾,倾听一次历史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