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靠高山,面朝大海,位于广州最南端的南沙,地处珠江入海口, 有一所创办于1924年的小学——明德学堂,这是广州南沙小学教育集团的前身。
依山临海的地理环境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给广州市南沙区南沙小学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总校长曾志伟以启发,他提出“山海教育”的学校文化定位,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跳出教育看教育,倡导培养“智慧者”而非“知识人”,注重以美育浸润师生心灵,致力于为孩子一生幸福奠基。16年来,学校日益发展壮大,从一所独立的小学发展为“四校五区”的格局,也从一所鲜有人问津的学校成长为深受百姓欢迎的优质示范学校。
学校文化不必追求一时的创新
《教育家》:文化是学校发展之魂。近年来,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探讨,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惑,作为一所近百年的老校,如何在传统、现实与未来间寻求最佳的结合点,发挥文化立校的引领作用呢?
曾志伟:明德学堂是南沙小学教育集团的前身。“明德”,即明理德高,出自儒家经典《大学》的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90多年前,村民兴办学堂取“明德”之名时,已明确学校办学的核心价值理念,这是学校的文化基因。结合学校依山临海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情怀,我们提出“山海文化”的学校文化定位。
学校文化建设不能过于急切、过于追求一时的创新,以免流于形式,生造一些只有宣传效应的表层话语,落入浮躁地建设文化的窠臼。“山海文化”的提出有一个过程。
2003年9月,南沙小学由附近三校合并而成。合并之初,南沙小学进行了领导班子调整,但各合并学校的教职工思想各异,学校发展步伐缓慢。随着时间推移,众多问题逐渐凸显,其中最大问题是教职工的心并没有随着学校合并而凝聚起来。基于此,学校领导班子认为,南沙小学要发展,当务之急是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确定目标、明确方向、扩大共识、增强认同,并决定利用创优质示范学校的契机,对学校文化进行全面的规划建设,以增强学校凝聚力和向心力,把学校推向深度融合和加速发展的轨道。经师生积极参与和充分讨论后,南沙小学确立了“山海文化”教育理念,形成了志存高远、包容博大的山海文化发展方向。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面对高山,方懂攀登,才知高山仰止,也知生活苦乐;面对大海,方懂浩瀚,才知波澜壮阔,也知人生起伏。
学校文化再造,既要考虑原有文化特点,又要适应发展的新需要;既要尊重传统,又要进行时代创新;既要符合学校发展的整体利益,又要符合学校成员的共同意愿。因此,学校的文化塑造,关键是形成凝聚人心和激发斗志的向上力量。
教育是智慧创造,要敢于打破常规
《教育家》: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主体地位缺失;以知识为本位,课堂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模式程式化,课程流程基本固定。南沙小学教育集团的课堂教学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哪些不同?
曾志伟: 南沙小学教育集团的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向培养“智慧者”。智慧课堂的理念是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智慧课堂教学理念中,教师的“教”首先体现在课前,包括对学科目标的审读研读、对教材的正确解读、对教学设计的全面预设;其次,体现在课堂,包括对教学情境的创设、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点拨、对师生间及同伴间思维碰撞的引导;最后,体现在课后,包括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知识的迁移,为课内外知识延伸而设计各项学习实践活动。
学生的学首先体现在自主方面,包括课前和课堂上,运用充分的时间对知识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自我检验;其次,体现在合作与探究方面,基于进行了充分的自主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就发现的问题或对学习的质疑与同伴进行交流讨论,合作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在合作学习中认真倾听、大胆表达、分享感受、創新认识,逐步提升语言组织、概括分析、体会感悟等能力,同时学会正视自己、尊重他人、欣赏他人。
学校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切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教师重在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开展自主探究、互相学习,鼓励其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启发学生把问题理解得更深入,碰出智慧火花,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造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假如我们每项工作都是照搬和参照之前的工作经验开展,每节课都把书本内容原封不动、机械地教给学生,那么就会形成固化思维。当下,“填鸭式”的教育模式、“标准答案”般的解决办法、“一刀切”的应试手段、生搬硬套的课程教学、缺乏活力的学校氛围,扼杀了学生问“为什么”的创造力。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敢于打破常规,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夯实强校之本
《教育家》: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南沙小学是怎样引领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
曾志伟: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追求卓越,为此,南沙小学经过实践探索,走出了“1+3+6”的教师生命成长之路,实现了学校师资队伍的新飞跃。
“1”指一个目标,即当一名对学生充满爱的、让学生满意的教师。这种博大的爱,至少具备五个要义:一是怜悯,对弱小者、落后者、不幸者的同情;二是宽容,对幼稚的原谅,对错误的包容,对冒犯的宽恕;三是赞赏,由衷地赞赏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学生一次次微小的进步;四是尊重,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素质教育打下基础;五是信任,通过信任学生来增强学生的自信,排除心理上的不安全感,达到心理自由和心理满足,让他们能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产生正确的行为。 “3”指教师成长中需经历的三种阶段,即成長型教师、成熟型教师、骨干型教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学校提出了针对性的培养目标:第一,成长型教师,要做儿童教育的研究者,结合理论与实践,揣摩儿童心理,善于分析儿童行为背后的原因;加强专业知识的积累,提升现场学习力,汲取先进的教学理念;积极反思和研究,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提升自我。第二,成熟型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积极开展教研,向青年教师传授经验。第三,骨干型教师,应重视教育观念的更新,强化专业知识的更新,增强科学研究能力,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6”指教师能力提升的6种方式,即个人研究、同伴互助、校本研修、挂职锻炼、项目推动、区域交流。近几年来,南沙小学教育集团积极创造机会让教师“走出去”,吸收先进学校的教学经验,同时,还邀请名师到学校上示范课,本校教师观摩学习后开展“同课异构”,跟专家面对面交流切磋,不断促进教师成长。
“音乐美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
《教育家》:南沙区是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故乡。南沙小学教育集团以民乐特色教育为抓手推进素质教育,您认为学民乐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曾志伟:学校旨在以乐育人,通过音乐教育来完善学生个性、陶冶学生性情、感化学生心灵、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品比山高,心比海阔”的精神品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
小学是为孩子一生奠基的时期,情感、意志、合作不仅在课堂上习得,还需在舞台上、竞技中收获。办学要把学生放在舞台中心,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校找到展示自己的舞台。我们希望学生离开学校后带走的不仅是知识,还能收获伴随一生的一两种技能以及审美能力,音乐就是学校培养人才的一个突破口。每次看到学生在舞台上全神贯注地演出,我都深受感动。
学校民乐团共有学生200多人,开设有二胡、琵琶、扬琴、唢呐等10多个乐种。学校多方筹措专项资金,聘请了专业音乐教师,修建了能容纳四五百人的音乐厅,作为乐团演出场地。为让全体学生都能接受音乐教育,学校将音乐教育融入学校课程,为一至三年级学生开设口风琴课、四至六年级学生开设葫芦丝课。
成立于2009年的小海燕民乐团,如今已经走出校园,走入社区,走向海外,成为南沙小学的一张名片。更难能可贵的是,民乐团为学校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改变。孩子们自从学习乐器后,言谈举止变得从容优雅,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小海燕民乐团还成为家校合作的突破口。乐团成员每天早上都要提前到校排练,周末还要加练,这都需要家校配合。南沙小学的家长义工就是从小海燕民乐团孕育的,每次演出家长都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形成了良好的家校互动。
比起学校的这些收获,我更看重学生个体成长。有的学生一年级刚进乐团时每次排练都要哭鼻子,如今已是乐团里的琵琶首席;如果不是在小学时接触了竖笛,有的学生音乐潜能或许不会被发现,也就没机会师从竖笛大师学习,考入星海音乐学院附中,拓宽了人生选择……
小海燕民乐团不仅影响了学校,更影响了整个南沙区的音乐氛围。十几年前,本地的音乐教育还很匮乏。如今一批批学生成长起来,他们在很多场合公开演出,用精彩的表演征服观众,现在学习传统乐器的人越来越多。通过南沙小学小海燕民乐团以及持续的音乐素养教育,影响社区、学生影响家庭,更能带动社区人文环境的改善。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在于促进儿童成长,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幸福成长为重心。“音乐美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各种好的习惯,为他们一生的幸福打下基础。
依山临海的地理环境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给广州市南沙区南沙小学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总校长曾志伟以启发,他提出“山海教育”的学校文化定位,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跳出教育看教育,倡导培养“智慧者”而非“知识人”,注重以美育浸润师生心灵,致力于为孩子一生幸福奠基。16年来,学校日益发展壮大,从一所独立的小学发展为“四校五区”的格局,也从一所鲜有人问津的学校成长为深受百姓欢迎的优质示范学校。
学校文化不必追求一时的创新
《教育家》:文化是学校发展之魂。近年来,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探讨,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惑,作为一所近百年的老校,如何在传统、现实与未来间寻求最佳的结合点,发挥文化立校的引领作用呢?
曾志伟:明德学堂是南沙小学教育集团的前身。“明德”,即明理德高,出自儒家经典《大学》的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90多年前,村民兴办学堂取“明德”之名时,已明确学校办学的核心价值理念,这是学校的文化基因。结合学校依山临海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情怀,我们提出“山海文化”的学校文化定位。
学校文化建设不能过于急切、过于追求一时的创新,以免流于形式,生造一些只有宣传效应的表层话语,落入浮躁地建设文化的窠臼。“山海文化”的提出有一个过程。
2003年9月,南沙小学由附近三校合并而成。合并之初,南沙小学进行了领导班子调整,但各合并学校的教职工思想各异,学校发展步伐缓慢。随着时间推移,众多问题逐渐凸显,其中最大问题是教职工的心并没有随着学校合并而凝聚起来。基于此,学校领导班子认为,南沙小学要发展,当务之急是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确定目标、明确方向、扩大共识、增强认同,并决定利用创优质示范学校的契机,对学校文化进行全面的规划建设,以增强学校凝聚力和向心力,把学校推向深度融合和加速发展的轨道。经师生积极参与和充分讨论后,南沙小学确立了“山海文化”教育理念,形成了志存高远、包容博大的山海文化发展方向。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面对高山,方懂攀登,才知高山仰止,也知生活苦乐;面对大海,方懂浩瀚,才知波澜壮阔,也知人生起伏。
学校文化再造,既要考虑原有文化特点,又要适应发展的新需要;既要尊重传统,又要进行时代创新;既要符合学校发展的整体利益,又要符合学校成员的共同意愿。因此,学校的文化塑造,关键是形成凝聚人心和激发斗志的向上力量。
教育是智慧创造,要敢于打破常规
《教育家》: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主体地位缺失;以知识为本位,课堂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模式程式化,课程流程基本固定。南沙小学教育集团的课堂教学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哪些不同?
曾志伟: 南沙小学教育集团的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向培养“智慧者”。智慧课堂的理念是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智慧课堂教学理念中,教师的“教”首先体现在课前,包括对学科目标的审读研读、对教材的正确解读、对教学设计的全面预设;其次,体现在课堂,包括对教学情境的创设、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点拨、对师生间及同伴间思维碰撞的引导;最后,体现在课后,包括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知识的迁移,为课内外知识延伸而设计各项学习实践活动。
学生的学首先体现在自主方面,包括课前和课堂上,运用充分的时间对知识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自我检验;其次,体现在合作与探究方面,基于进行了充分的自主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就发现的问题或对学习的质疑与同伴进行交流讨论,合作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在合作学习中认真倾听、大胆表达、分享感受、創新认识,逐步提升语言组织、概括分析、体会感悟等能力,同时学会正视自己、尊重他人、欣赏他人。
学校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切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教师重在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开展自主探究、互相学习,鼓励其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启发学生把问题理解得更深入,碰出智慧火花,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造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假如我们每项工作都是照搬和参照之前的工作经验开展,每节课都把书本内容原封不动、机械地教给学生,那么就会形成固化思维。当下,“填鸭式”的教育模式、“标准答案”般的解决办法、“一刀切”的应试手段、生搬硬套的课程教学、缺乏活力的学校氛围,扼杀了学生问“为什么”的创造力。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敢于打破常规,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夯实强校之本
《教育家》: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南沙小学是怎样引领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
曾志伟: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追求卓越,为此,南沙小学经过实践探索,走出了“1+3+6”的教师生命成长之路,实现了学校师资队伍的新飞跃。
“1”指一个目标,即当一名对学生充满爱的、让学生满意的教师。这种博大的爱,至少具备五个要义:一是怜悯,对弱小者、落后者、不幸者的同情;二是宽容,对幼稚的原谅,对错误的包容,对冒犯的宽恕;三是赞赏,由衷地赞赏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学生一次次微小的进步;四是尊重,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素质教育打下基础;五是信任,通过信任学生来增强学生的自信,排除心理上的不安全感,达到心理自由和心理满足,让他们能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产生正确的行为。 “3”指教师成长中需经历的三种阶段,即成長型教师、成熟型教师、骨干型教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学校提出了针对性的培养目标:第一,成长型教师,要做儿童教育的研究者,结合理论与实践,揣摩儿童心理,善于分析儿童行为背后的原因;加强专业知识的积累,提升现场学习力,汲取先进的教学理念;积极反思和研究,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提升自我。第二,成熟型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积极开展教研,向青年教师传授经验。第三,骨干型教师,应重视教育观念的更新,强化专业知识的更新,增强科学研究能力,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6”指教师能力提升的6种方式,即个人研究、同伴互助、校本研修、挂职锻炼、项目推动、区域交流。近几年来,南沙小学教育集团积极创造机会让教师“走出去”,吸收先进学校的教学经验,同时,还邀请名师到学校上示范课,本校教师观摩学习后开展“同课异构”,跟专家面对面交流切磋,不断促进教师成长。
“音乐美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
《教育家》:南沙区是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故乡。南沙小学教育集团以民乐特色教育为抓手推进素质教育,您认为学民乐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曾志伟:学校旨在以乐育人,通过音乐教育来完善学生个性、陶冶学生性情、感化学生心灵、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品比山高,心比海阔”的精神品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
小学是为孩子一生奠基的时期,情感、意志、合作不仅在课堂上习得,还需在舞台上、竞技中收获。办学要把学生放在舞台中心,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校找到展示自己的舞台。我们希望学生离开学校后带走的不仅是知识,还能收获伴随一生的一两种技能以及审美能力,音乐就是学校培养人才的一个突破口。每次看到学生在舞台上全神贯注地演出,我都深受感动。
学校民乐团共有学生200多人,开设有二胡、琵琶、扬琴、唢呐等10多个乐种。学校多方筹措专项资金,聘请了专业音乐教师,修建了能容纳四五百人的音乐厅,作为乐团演出场地。为让全体学生都能接受音乐教育,学校将音乐教育融入学校课程,为一至三年级学生开设口风琴课、四至六年级学生开设葫芦丝课。
成立于2009年的小海燕民乐团,如今已经走出校园,走入社区,走向海外,成为南沙小学的一张名片。更难能可贵的是,民乐团为学校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改变。孩子们自从学习乐器后,言谈举止变得从容优雅,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小海燕民乐团还成为家校合作的突破口。乐团成员每天早上都要提前到校排练,周末还要加练,这都需要家校配合。南沙小学的家长义工就是从小海燕民乐团孕育的,每次演出家长都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形成了良好的家校互动。
比起学校的这些收获,我更看重学生个体成长。有的学生一年级刚进乐团时每次排练都要哭鼻子,如今已是乐团里的琵琶首席;如果不是在小学时接触了竖笛,有的学生音乐潜能或许不会被发现,也就没机会师从竖笛大师学习,考入星海音乐学院附中,拓宽了人生选择……
小海燕民乐团不仅影响了学校,更影响了整个南沙区的音乐氛围。十几年前,本地的音乐教育还很匮乏。如今一批批学生成长起来,他们在很多场合公开演出,用精彩的表演征服观众,现在学习传统乐器的人越来越多。通过南沙小学小海燕民乐团以及持续的音乐素养教育,影响社区、学生影响家庭,更能带动社区人文环境的改善。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在于促进儿童成长,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幸福成长为重心。“音乐美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各种好的习惯,为他们一生的幸福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