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让孩子进入小学后能够尽快适应一年级的学习生活,成了家长、幼儿园和学校三方面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幼小衔接的任务
为适应儿童在此时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其健康成长,幼儿园和小学都要创设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即不能一味地要求儿童适应小学生活,而要强调让教育适应儿童的发展。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应确立近、远期两个目标,近期目标是帮助儿童顺利过渡进入小学,远期目标是为儿童一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素质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近期目标确立的幼儿园的衔接任务是:为儿童终身的发展奠定最初的素质基础,培养儿童健康的体质、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儿童的智力,培养独立创新意识、主动积极的求知欲等。
幼小衔接要让幼儿既自然过渡升入小学,适应小学生活,又不缺乏幼儿在幼儿园中度过快乐的童年生活,获得知识技能,并获得一生素质发展的良好基础。
二、幼小衔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根据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而设立的、具有不同教育任务的教育机构,这是幼小衔接存在的原因。
第二,作息制度与生活管理不同。幼儿园的生活节奏是宽松自由的,一日生活中游戏的活动较多,生活管理不带强制性。而小学阶段的生活是快速紧张,作息制度非常严格,每天上课时间较长,纪律及规范带有强制性。
第三,环境设置不同。
幼儿园环境的设置生动活泼,色彩亮丽,有许多的活动区。小学教室的环境布置相对严肃,成套的课桌椅排列固定,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相对较少。
第四,师生关系不同
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个别接触的机会多,时间长,涉及面广,师幼关系融洽和谐。小学师生接触局限在课堂之内,个别接触少,涉及面较小。
第五,社会及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期望不同。成人对小学生的要求相对严格具体,期望值高,这给儿童造成了心理上的压力。
第六,较学知识结构不同。
幼儿园学习内容是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浅显知识。小学的教育内容是系统的学科知识,是以符号为媒介的学科知识。种种不同,告诉我们幼小衔接是必要的而且非常重要。
三、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对儿童身心发展缺乏深入的了解
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学前儿童与小学生有不同阶段的特点,但是一个孩子绝不可能在跨入小学的那一天突然失去幼儿的特点。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决定了在衔接时期,幼小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且相互交叉,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增强。
(二)对幼小衔接的含义缺乏全面的理解
由于片面的追求文化知识的学习,因而不自觉的缩小了幼小衔接概念的范围,把幼小衔接局限为甚至等,同于知识上的准备和延伸,一味地强调读、写、算能力的训练,这在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和家庭教育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有些地方甚至成为大多数人的一种共同看法,给正常的幼小衔接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内容“小学化”
许多人都简单地认为提前学些小学的教材,就可以减轻入学的压力,就是为入小学做好准备,因而有一些幼儿园将小学生行为规范等搬到幼儿园来,往幼儿头上套。
(四)幼小衔接的片面性
近年来,幼儿园对幼儿智力因素极为重视,实际上,非智力因素在儿童个体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现出来,健康的身体、积极地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独立性等能力和品质对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园教育中有时忽视了儿童倾听、表达等各种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儿童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忽视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这样使幼儿缺乏美好憧憬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校的规矩和课堂常规缺乏了解。另外如握笔姿势和坐姿不当等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也将影响日后儿童的有效学习。
四、幼小衔接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幼小衔接
应从幼儿一入园开始,培养其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幼儿稳定的情绪,对活动的态度以及各种行为习惯,使幼儿逐步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小学低年级老师也要转变观念,主动、积极的利用各种方式做好幼小衔接。
(二)双向衔接
以往幼小衔接工作,更多的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但是,有效成功有效的衔接应是双向的,小学低级也应多与幼儿园教师联系沟通,便于小学教师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三)丰富教学方法、手段
一是幼儿园与小学开展交流活动,二是创设充满童趣的学习环境.三是将游戏、表演、绘画引入一年级的课堂。
幼儿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对幼儿各方面的观察和研究,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幼儿主动的探索、感受、观察、体验、表现等,鼓励幼儿能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善于交流。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应尽可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展开多媒体教学。
(四)建立多元、客观、完善的评价体系
应以过程的评价为主,适当加入结果评价,由单一评价转向多元评价,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并行的教育评价模式。幼儿园教育大多以活动的形式开展,而小学则是重视课堂纪律的集体教学活动,因此,在幼小衔接这个过程中,幼儿接触的不能仅仅是两种教学模式的机械组合,更应该灵活转变教育的模式。在教育评价中更应该如此,在这个阶段,教师对于幼儿的评价不能单纯以幼儿园的方式去进行,应该适当的融入小学教育评价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幼儿的发展做出客观的评价,这种评价的模式是灵活多变的,不是几种评价模式的机械组合。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对幼儿的发展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才能保护幼儿的个性,培养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在幼小衔接阶段的兴趣及相关知识储备,为幼儿今后的全面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一、幼小衔接的任务
为适应儿童在此时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其健康成长,幼儿园和小学都要创设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即不能一味地要求儿童适应小学生活,而要强调让教育适应儿童的发展。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应确立近、远期两个目标,近期目标是帮助儿童顺利过渡进入小学,远期目标是为儿童一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素质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近期目标确立的幼儿园的衔接任务是:为儿童终身的发展奠定最初的素质基础,培养儿童健康的体质、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儿童的智力,培养独立创新意识、主动积极的求知欲等。
幼小衔接要让幼儿既自然过渡升入小学,适应小学生活,又不缺乏幼儿在幼儿园中度过快乐的童年生活,获得知识技能,并获得一生素质发展的良好基础。
二、幼小衔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根据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而设立的、具有不同教育任务的教育机构,这是幼小衔接存在的原因。
第二,作息制度与生活管理不同。幼儿园的生活节奏是宽松自由的,一日生活中游戏的活动较多,生活管理不带强制性。而小学阶段的生活是快速紧张,作息制度非常严格,每天上课时间较长,纪律及规范带有强制性。
第三,环境设置不同。
幼儿园环境的设置生动活泼,色彩亮丽,有许多的活动区。小学教室的环境布置相对严肃,成套的课桌椅排列固定,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相对较少。
第四,师生关系不同
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个别接触的机会多,时间长,涉及面广,师幼关系融洽和谐。小学师生接触局限在课堂之内,个别接触少,涉及面较小。
第五,社会及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期望不同。成人对小学生的要求相对严格具体,期望值高,这给儿童造成了心理上的压力。
第六,较学知识结构不同。
幼儿园学习内容是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浅显知识。小学的教育内容是系统的学科知识,是以符号为媒介的学科知识。种种不同,告诉我们幼小衔接是必要的而且非常重要。
三、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对儿童身心发展缺乏深入的了解
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学前儿童与小学生有不同阶段的特点,但是一个孩子绝不可能在跨入小学的那一天突然失去幼儿的特点。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决定了在衔接时期,幼小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且相互交叉,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增强。
(二)对幼小衔接的含义缺乏全面的理解
由于片面的追求文化知识的学习,因而不自觉的缩小了幼小衔接概念的范围,把幼小衔接局限为甚至等,同于知识上的准备和延伸,一味地强调读、写、算能力的训练,这在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和家庭教育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有些地方甚至成为大多数人的一种共同看法,给正常的幼小衔接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内容“小学化”
许多人都简单地认为提前学些小学的教材,就可以减轻入学的压力,就是为入小学做好准备,因而有一些幼儿园将小学生行为规范等搬到幼儿园来,往幼儿头上套。
(四)幼小衔接的片面性
近年来,幼儿园对幼儿智力因素极为重视,实际上,非智力因素在儿童个体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现出来,健康的身体、积极地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独立性等能力和品质对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园教育中有时忽视了儿童倾听、表达等各种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儿童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忽视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这样使幼儿缺乏美好憧憬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校的规矩和课堂常规缺乏了解。另外如握笔姿势和坐姿不当等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也将影响日后儿童的有效学习。
四、幼小衔接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幼小衔接
应从幼儿一入园开始,培养其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幼儿稳定的情绪,对活动的态度以及各种行为习惯,使幼儿逐步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小学低年级老师也要转变观念,主动、积极的利用各种方式做好幼小衔接。
(二)双向衔接
以往幼小衔接工作,更多的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但是,有效成功有效的衔接应是双向的,小学低级也应多与幼儿园教师联系沟通,便于小学教师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三)丰富教学方法、手段
一是幼儿园与小学开展交流活动,二是创设充满童趣的学习环境.三是将游戏、表演、绘画引入一年级的课堂。
幼儿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对幼儿各方面的观察和研究,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幼儿主动的探索、感受、观察、体验、表现等,鼓励幼儿能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善于交流。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应尽可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展开多媒体教学。
(四)建立多元、客观、完善的评价体系
应以过程的评价为主,适当加入结果评价,由单一评价转向多元评价,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并行的教育评价模式。幼儿园教育大多以活动的形式开展,而小学则是重视课堂纪律的集体教学活动,因此,在幼小衔接这个过程中,幼儿接触的不能仅仅是两种教学模式的机械组合,更应该灵活转变教育的模式。在教育评价中更应该如此,在这个阶段,教师对于幼儿的评价不能单纯以幼儿园的方式去进行,应该适当的融入小学教育评价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幼儿的发展做出客观的评价,这种评价的模式是灵活多变的,不是几种评价模式的机械组合。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对幼儿的发展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才能保护幼儿的个性,培养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在幼小衔接阶段的兴趣及相关知识储备,为幼儿今后的全面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