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迎着冉冉初升的太阳,神口向前方。我们手挽手豪情万丈,神口求真务实创大业。越过春秋迎着风浪,从小康奔向富强……”这首由神口村村民作词的《神口村村歌》,与该村新农村建设成就一起,唱亮了鄱湖两岸。
走上致富路
江西省余干县瑞洪镇神口村,地处鄱湖之滨,交通优势明显。村支书周长坤告诉笔者,全村共有330多户、1400多人,土地面积2017亩,村集体资产达900多万元,荣获过江西省第二届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2000年以前,该村交通条件落后,排灌设施破旧,资源贫乏,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是一个典型的湖区贫困村。为了改变贫困落后状况,该村艰苦创业,以“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整合扶贫资源”为手段,进行了七大产业开发,即葛根开发、油茶树开发、蚕桑开发、黄姜开发、无公害蔬菜开发、加工业开发、家庭养殖业开发,并通过外请技术人员,先后建成了占地50亩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商品猪养殖基地和养殖水面100亩的鱼、鸭配套立体养殖基地,使农业产业走向了多样化发展之路,提高了农民的家庭收入。
为切实打牢农村基础设施,该村多方面、多渠道融资122万元,实施了三大扶贫开发工程,即公路建设工程、农田改造工程、文化卫生工程。全村共铺设水泥路面3万平方米,实现了水泥路户户通;新建沼气池200只,改厕100所,电话、宽带网已进村入户,昔日的“泥腿子”也过上了舒适的生活。
在神口村田间,笔者与正在劳作的青年农民周得清闲聊。周得清曾长期在南方务工,为何“凤还巢”,重回故土种田?他告诉笔者,在外打工一年能赚几千元,但远不如在家搞科技种田收入高。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周得清发展了3亩大棚蔬菜和草莓、丰收辣等特种产业,年收入达2万多元。在他的带动和帮助下,许多打工者重新看到了务农的前景,纷纷回乡务农。
建起科技楼
笔者来到该村农民科技大楼,只见科技大楼里人头攒动,村民们争着看书架上的科技图书。笔者找了一位中年农民聊天,他一边看《特种养殖技术》一书,一边高兴地说:“村里新建的科技兴农大楼,方便了大家学科技、用科技。我是从事特种养殖的,对养殖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电脑室和图书室帮忙,养殖收入提高了许多……”
周支书告诉笔者,为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该村投资50多万元,建起了全国罕见的农民科技大楼,作为农民学科技、学知识的场所,以引导农民读书看报,上网查信息,上课传技术。县科技局、农业技术中心先后20余次送农业技术到该村,并举办了50多期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和科技培训班,达1700余人次。近几年,余干县为该村免费提供了价值23000元的高科技生化产品——天缘有机液肥,分发给农户,并进行具体指导,以帮助该村农作物增产增收。
办起“俱乐部”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先进文化如缕缕春风,使该村农民的精神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团结互爱,邻里和睦,治安、刑事案件和上访等事件,均保持“零记录”。
神口村曾有座寺庙,整天香烟缭绕。为了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活动,去占领农村这个文化阵地,村支部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促使村民们主动搬走了菩萨,进行了简单装修,就在昔日的菩萨庙里办起了“农民俱乐部”,让全村人留连忘返。
笔者走进“农民俱乐部”,观看由村“乡土文艺剧团”排演的文艺节目。悠扬的音乐、欢快的舞蹈,络绎不绝的农民,展览着欢天喜地的文化景观。该村还成立了腰鼓队、秧歌队,经常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这么一个趣事,程细反是“农民俱乐部”的积极分子,曾一度受到妻子戴金娥的讥笑。终于有一次,戴金娥经不住丈夫的再三劝说,到了一趟“农民俱乐部”,整个人就“套牢”了。80%以上的老年人前来参加各种活动,年近古稀的农民吴农宽,更是这里的积极分子,“文化养老”已逐渐成为该村老年人的新时尚。
走上致富路
江西省余干县瑞洪镇神口村,地处鄱湖之滨,交通优势明显。村支书周长坤告诉笔者,全村共有330多户、1400多人,土地面积2017亩,村集体资产达900多万元,荣获过江西省第二届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2000年以前,该村交通条件落后,排灌设施破旧,资源贫乏,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是一个典型的湖区贫困村。为了改变贫困落后状况,该村艰苦创业,以“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整合扶贫资源”为手段,进行了七大产业开发,即葛根开发、油茶树开发、蚕桑开发、黄姜开发、无公害蔬菜开发、加工业开发、家庭养殖业开发,并通过外请技术人员,先后建成了占地50亩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商品猪养殖基地和养殖水面100亩的鱼、鸭配套立体养殖基地,使农业产业走向了多样化发展之路,提高了农民的家庭收入。
为切实打牢农村基础设施,该村多方面、多渠道融资122万元,实施了三大扶贫开发工程,即公路建设工程、农田改造工程、文化卫生工程。全村共铺设水泥路面3万平方米,实现了水泥路户户通;新建沼气池200只,改厕100所,电话、宽带网已进村入户,昔日的“泥腿子”也过上了舒适的生活。
在神口村田间,笔者与正在劳作的青年农民周得清闲聊。周得清曾长期在南方务工,为何“凤还巢”,重回故土种田?他告诉笔者,在外打工一年能赚几千元,但远不如在家搞科技种田收入高。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周得清发展了3亩大棚蔬菜和草莓、丰收辣等特种产业,年收入达2万多元。在他的带动和帮助下,许多打工者重新看到了务农的前景,纷纷回乡务农。
建起科技楼
笔者来到该村农民科技大楼,只见科技大楼里人头攒动,村民们争着看书架上的科技图书。笔者找了一位中年农民聊天,他一边看《特种养殖技术》一书,一边高兴地说:“村里新建的科技兴农大楼,方便了大家学科技、用科技。我是从事特种养殖的,对养殖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电脑室和图书室帮忙,养殖收入提高了许多……”
周支书告诉笔者,为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该村投资50多万元,建起了全国罕见的农民科技大楼,作为农民学科技、学知识的场所,以引导农民读书看报,上网查信息,上课传技术。县科技局、农业技术中心先后20余次送农业技术到该村,并举办了50多期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和科技培训班,达1700余人次。近几年,余干县为该村免费提供了价值23000元的高科技生化产品——天缘有机液肥,分发给农户,并进行具体指导,以帮助该村农作物增产增收。
办起“俱乐部”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先进文化如缕缕春风,使该村农民的精神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团结互爱,邻里和睦,治安、刑事案件和上访等事件,均保持“零记录”。
神口村曾有座寺庙,整天香烟缭绕。为了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活动,去占领农村这个文化阵地,村支部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促使村民们主动搬走了菩萨,进行了简单装修,就在昔日的菩萨庙里办起了“农民俱乐部”,让全村人留连忘返。
笔者走进“农民俱乐部”,观看由村“乡土文艺剧团”排演的文艺节目。悠扬的音乐、欢快的舞蹈,络绎不绝的农民,展览着欢天喜地的文化景观。该村还成立了腰鼓队、秧歌队,经常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这么一个趣事,程细反是“农民俱乐部”的积极分子,曾一度受到妻子戴金娥的讥笑。终于有一次,戴金娥经不住丈夫的再三劝说,到了一趟“农民俱乐部”,整个人就“套牢”了。80%以上的老年人前来参加各种活动,年近古稀的农民吴农宽,更是这里的积极分子,“文化养老”已逐渐成为该村老年人的新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