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式熊(1921-2019),别名廷肃,斋名红葵花馆,祖籍浙江绍兴,生于鄞县。生前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高式熊擅长书法篆刻,尤以小篆为人称道,出版有《西泠印社同人印传》《茶经印谱》《太仓胜迹印谱》《式熊印稿》等。
高式熊生于清末翰林之家,父亲高震霄(1876-1956)应试考取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任编修等职。高式能没有上过一天正规学堂,而是由父亲带在身边亲自开蒙。因此,从小他便伴随着父亲读诗书文章成长,在父亲身边接受最纯粹的儒学教教育,并因此得以与当时的文化名人,如陈夔龙、龚心钊、刘承斡、溥心畲、赵叔孺、王福厂等,人接触,开阔了眼界,提升了文化修养,所谓取法乎上。
清王朝灭亡后,除了满腹经纶和翰林公的光环外,身无薄技的高震霄失去了谋生的手段,带着家人靠着家里的薄产维生。高震霄周围的朋友尽是一批从前朝退下来的文人词客,他们中的一些人靠着以前优渥的待遇赚下的银两在上海买地买楼,次一等的或在老家置办薄田。在时局动荡的年代,他们一边要维持家庭的日常支出,一边又不忘读书人的初心,时常有书信来往、诗词应答、读史感悟等。从小家庭的熏陶、天天生活在这样的圈子里,让没有上过一天正式学堂的高式熊学到了其他人无法比拟的人生大学问。无论是做人的规矩礼仪还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高式熊可以说是始终做到不失泱泱大国所遵循的孔孟礼仪,保持着谦谦君子、不与人争、乐以付出的品格。直到今天,德高名盛之下,仍是一如平常,从他的书迹中亦可以体会到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品格,真可谓字如其人。
20世纪70年代末,上海市书法家协会要举办一次全市规模的书法展。展前,组委会布置给高式熊的内容是让他用篆书写一幅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四尺对开,横幅)。接到任务后,高式熊感到无比光荣,发誓一定要写出最好的作品,于是他反复构思,写了很多遍,并让其他老先生帮助推敲后才递交作品。展览的第一天,他的作品按顺序是排在第七位的,但到了第二天,去看展的朋友回来告诉高式熊他的作品不见了,于是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直到展览结束后,组委会才道出原委:原来开幕那天,观众看到他的作品后都不愿离去,纷纷拥挤在前面,组委会怕人多出事,临时决定把他的作品移到后面的墙上挂着,避免风险发生。当时在展览中能够写篆书的作品不多见,高式熊的铁线篆也因此出了名。
90年的学艺经历,使高式熊熟谙篆体书法源流。从石鼓文到秦篆、到许慎的《说文解字》、到唐李阳冰的小篆,他都临摹了无数遍,至今还习惯用前人的范本来创作作品。他的篆书线条明净,用笔刚柔并兼,结体委婉和谐、婀娜有致。字法皆有来历,规矩中不失自我。章法以传统的横竖对齐,字字独立而行气贯通,庄严而不呆板,规矩中不失灵动。通篇气息平和、端正亮丽的小篆体至今仍然受到藏家的追捧。这些应得益于他5岁就在父亲的启蒙下学书识字,9岁开始抄写《说文解字》,而不是一般写写《说文解字部首》,高式熊对古文字的通晓要远远超过一般学篆刻的人。除此之外,他的隶书得礼器法乳,参之以清朝人的气息,以秀丽劲健为指归;他的楷书以李邕为根基,糅合了赵孟烦的结字特点,挺拔遒劲,堪为典范。
谈到高式熊的书法,就不能不说他的篆刻。20岁以前,高式熊学刻印是偷偷摸摸的,不敢让父亲知道。因为在老一代文人眼里刻印是雕蟲小技,文章学问才是经国大道。因此,虽然他周围不缺好老师,但他不敢名正言顺地去拜师学习。机缘巧合,在高式熊十五六岁时,家乡给高家寄来一个包裹,里面居然放着一把刻刀。平时收集整理的琐事都是高式熊做的,那天他打开包裹看到了那把刀,就把它藏了起来。在家里的旧书中,高式熊找到一本《金石索》(传为丁云鹏编),于是就照着里面的图式依样画葫芦。刻了一段时间,又找到一本商务印书馆印的《篆刻入门》,里面的选图质量要比原来的书好许多,就这样高式熊开始了他的篆刻之路。自己摸索刻了几年,也不敢拿出来见光。直到20岁那年,一次父亲让他拿一封信送到赵叔孺家——这次相遇是他学艺的转折,赵叔孺可是海派书画界里的一代宗师,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看了高式熊偷偷夹带的私货——自刻的几方图章后,赵叔孺大加赞扬“刻得好”,高式熊怯怯地提出是否可买他的几本印谱,老先生说不用买,回头让人送去。几天后一位“不速之客”的到来彻底给高式熊以后漫长的艺术道路带来Yc光明,这位“不速之客”就是印界传奇人物、鲁庵印泥创始人张鲁庵。高式熊从此崭露头角,如鱼得水般一头扎进浩瀚的篆刻艺术海洋。在张鲁庵的家里,高式熊看到了篆刻史上许多有名的经典作品,眼界大开。同时通过与张鲁庵的交往,得到了他的信任与重托,慎重地接收了用尽张鲁庵一生心血的鲁庵印泥配方。前几年,高式熊正式把它交给了国家,为上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式熊出版的第一部印谱是《西泠印社同人印传》,是在印界前辈、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王福厂的亲炙下历时一年刻完的。全套有200多枚印章,风格包含有秦玺、汉白文、封泥-等。从二十几岁加入西泠印社以来,高式熊几乎见证了中国近现代篆刻历史发展的沉寂与辉煌。高式熊可以说是当代篆刻界的一部活字典,在他的身上有许多活的海派印史素材可以挖掘。
除了在篆刻上所取得的成就,高式熊晚年还立足自身,以旺盛的生命力大力提倡楷书的重要性,推进楷书专业委员会在上海书法家协会占有一席之地。
与此同时,基于传统美学教养一致的理念,普及书法在民众中的审美力,增加书法的受众群。全国不少的高堂庙宇、名胜古迹,甚至飘洋过海也能见到高式熊题写的墨宝。他的书法还曾以中国文化的象征远赴联合国展出,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作者单位:上海市文史研究馆)
责任编辑:陈春晓
高式熊生于清末翰林之家,父亲高震霄(1876-1956)应试考取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任编修等职。高式能没有上过一天正规学堂,而是由父亲带在身边亲自开蒙。因此,从小他便伴随着父亲读诗书文章成长,在父亲身边接受最纯粹的儒学教教育,并因此得以与当时的文化名人,如陈夔龙、龚心钊、刘承斡、溥心畲、赵叔孺、王福厂等,人接触,开阔了眼界,提升了文化修养,所谓取法乎上。
清王朝灭亡后,除了满腹经纶和翰林公的光环外,身无薄技的高震霄失去了谋生的手段,带着家人靠着家里的薄产维生。高震霄周围的朋友尽是一批从前朝退下来的文人词客,他们中的一些人靠着以前优渥的待遇赚下的银两在上海买地买楼,次一等的或在老家置办薄田。在时局动荡的年代,他们一边要维持家庭的日常支出,一边又不忘读书人的初心,时常有书信来往、诗词应答、读史感悟等。从小家庭的熏陶、天天生活在这样的圈子里,让没有上过一天正式学堂的高式熊学到了其他人无法比拟的人生大学问。无论是做人的规矩礼仪还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高式熊可以说是始终做到不失泱泱大国所遵循的孔孟礼仪,保持着谦谦君子、不与人争、乐以付出的品格。直到今天,德高名盛之下,仍是一如平常,从他的书迹中亦可以体会到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品格,真可谓字如其人。
20世纪70年代末,上海市书法家协会要举办一次全市规模的书法展。展前,组委会布置给高式熊的内容是让他用篆书写一幅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四尺对开,横幅)。接到任务后,高式熊感到无比光荣,发誓一定要写出最好的作品,于是他反复构思,写了很多遍,并让其他老先生帮助推敲后才递交作品。展览的第一天,他的作品按顺序是排在第七位的,但到了第二天,去看展的朋友回来告诉高式熊他的作品不见了,于是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直到展览结束后,组委会才道出原委:原来开幕那天,观众看到他的作品后都不愿离去,纷纷拥挤在前面,组委会怕人多出事,临时决定把他的作品移到后面的墙上挂着,避免风险发生。当时在展览中能够写篆书的作品不多见,高式熊的铁线篆也因此出了名。
90年的学艺经历,使高式熊熟谙篆体书法源流。从石鼓文到秦篆、到许慎的《说文解字》、到唐李阳冰的小篆,他都临摹了无数遍,至今还习惯用前人的范本来创作作品。他的篆书线条明净,用笔刚柔并兼,结体委婉和谐、婀娜有致。字法皆有来历,规矩中不失自我。章法以传统的横竖对齐,字字独立而行气贯通,庄严而不呆板,规矩中不失灵动。通篇气息平和、端正亮丽的小篆体至今仍然受到藏家的追捧。这些应得益于他5岁就在父亲的启蒙下学书识字,9岁开始抄写《说文解字》,而不是一般写写《说文解字部首》,高式熊对古文字的通晓要远远超过一般学篆刻的人。除此之外,他的隶书得礼器法乳,参之以清朝人的气息,以秀丽劲健为指归;他的楷书以李邕为根基,糅合了赵孟烦的结字特点,挺拔遒劲,堪为典范。
谈到高式熊的书法,就不能不说他的篆刻。20岁以前,高式熊学刻印是偷偷摸摸的,不敢让父亲知道。因为在老一代文人眼里刻印是雕蟲小技,文章学问才是经国大道。因此,虽然他周围不缺好老师,但他不敢名正言顺地去拜师学习。机缘巧合,在高式熊十五六岁时,家乡给高家寄来一个包裹,里面居然放着一把刻刀。平时收集整理的琐事都是高式熊做的,那天他打开包裹看到了那把刀,就把它藏了起来。在家里的旧书中,高式熊找到一本《金石索》(传为丁云鹏编),于是就照着里面的图式依样画葫芦。刻了一段时间,又找到一本商务印书馆印的《篆刻入门》,里面的选图质量要比原来的书好许多,就这样高式熊开始了他的篆刻之路。自己摸索刻了几年,也不敢拿出来见光。直到20岁那年,一次父亲让他拿一封信送到赵叔孺家——这次相遇是他学艺的转折,赵叔孺可是海派书画界里的一代宗师,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看了高式熊偷偷夹带的私货——自刻的几方图章后,赵叔孺大加赞扬“刻得好”,高式熊怯怯地提出是否可买他的几本印谱,老先生说不用买,回头让人送去。几天后一位“不速之客”的到来彻底给高式熊以后漫长的艺术道路带来Yc光明,这位“不速之客”就是印界传奇人物、鲁庵印泥创始人张鲁庵。高式熊从此崭露头角,如鱼得水般一头扎进浩瀚的篆刻艺术海洋。在张鲁庵的家里,高式熊看到了篆刻史上许多有名的经典作品,眼界大开。同时通过与张鲁庵的交往,得到了他的信任与重托,慎重地接收了用尽张鲁庵一生心血的鲁庵印泥配方。前几年,高式熊正式把它交给了国家,为上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式熊出版的第一部印谱是《西泠印社同人印传》,是在印界前辈、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王福厂的亲炙下历时一年刻完的。全套有200多枚印章,风格包含有秦玺、汉白文、封泥-等。从二十几岁加入西泠印社以来,高式熊几乎见证了中国近现代篆刻历史发展的沉寂与辉煌。高式熊可以说是当代篆刻界的一部活字典,在他的身上有许多活的海派印史素材可以挖掘。
除了在篆刻上所取得的成就,高式熊晚年还立足自身,以旺盛的生命力大力提倡楷书的重要性,推进楷书专业委员会在上海书法家协会占有一席之地。
与此同时,基于传统美学教养一致的理念,普及书法在民众中的审美力,增加书法的受众群。全国不少的高堂庙宇、名胜古迹,甚至飘洋过海也能见到高式熊题写的墨宝。他的书法还曾以中国文化的象征远赴联合国展出,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作者单位:上海市文史研究馆)
责任编辑:陈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