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会点25:
欢迎海星!
时间:
5.7亿年前,比前一个会合点早了500万年。
地点:
海洋中。
加入者:
6000种棘皮动物,包括海星、海胆和海参等。
共同祖先25是我们2.8亿代前的曾祖。
形貌:
在这个会合点,所有加入我们队伍的现生种类,其身体都呈辐射对称;但我们的共同祖先却不是辐射对称的,它看上去更像蠕虫。在这一会合点之后,才演化出辐射对称的棘皮类动物。在这个会合点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我们将失去大脑,从此仅具有一些球状的神经中枢;此外,我们也失去了血液,仅通过体内循环的海水来运输养分和代谢产物。
特征:
海星是棘皮动物门的一纲,是海滨最常见的棘皮动物,外形似五角星,亦称星鱼。体扁平,多呈星形。口在下边中央,从体盘伸出腕,腕数一般为5个,有的多达40个。腕内充有生殖腺和消化腺,腕下面有开放的步带沟与口相通,沟内具有4行或2行管足。整个身体由许多钙质骨板借结缔组织结合而成,体表有突出的棘、瘤或疣等附属物。海星类多数中等大小,腕端相距10厘米~20厘米。最小的种类腕端相距1厘米,最大的种类腕端相距可达五六十厘米。
海星的体型大小不一,小到2.5厘米,大到90厘米。体色也不尽相同,几乎每只都有差别,最多的颜色有橘黄色、红色、紫色、黄色和青色等。
海星没有特化的眼睛,它每一只腕足的末端有一个红色的眼点,这是它光线的重要感觉区。大多数海星是负趋光性,不喜欢光亮,所以大多在夜间活动。
习性:
人们一般都会认为鲨鱼是海洋中凶残的食肉动物,但有谁能想到,栖息于海底沙地或礁石上,平时一动不动的海星,却也是食肉动物呢!由于海星的活动不能像鲨鱼那般灵活、迅猛,所以它的主要捕食对象是一些行动较迟缓的海洋动物,如贝类、海胆、螃蟹和海葵等。它捕食时常采取缓慢迂回的策略,慢慢接近猎物,用腕上的管足捉住猎物并用整个身体包住它,将胃袋从口中吐出,利用消化酶让猎物在其体外溶解并被其吸收。
在自然界的食物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常常展开生与死的较量。为了逃脱海星的捕食,被捕食动物几乎都能做出逃避反应。有一种大海参,每当海星触碰到它时,它便会猛烈地在水中翻滚,趁还未被海星牢牢抓住之前逃之夭夭。扇贝躲避海星的技巧也较独特,当海星靠近它时扇贝便会一张一合地迅速游走。有种小海葵每当海星接近它时,它便从攀附的礁石上脱离,随波逐流,漂流到安全之地。这些动物的逃避能力是从长期进化中产生的,避免了被大自然淘汰的命运。
尽管海星是一种凶残的捕食者,但是它们对自己的后代都极尽温柔。海星产卵后常竖立起自己的腕,形成一个保护伞,让卵在内孵化,以免被其他动物捕食。孵化出的幼体随海水四处漂流以浮游生物为食,最后成长为海星。
海星的经济价值并不大,只能晒干制粉作农肥。由于它捕食贝类,故而对贝类养殖业十分有害。
分布:
海星类分布世界各海,以北太平洋区域种类最多。垂直分布从潮间带到水深6000米。磁海星科是深海动物,栖息深度不小于1000米。海星可生活在各种底质,但软泥底上很少见。海盘车属对底质要求不严,常随所摄食的双壳类的多少而移动。
与人类的关系:
海星是海洋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的捕食起着保持生物群平衡的作用,如在美国西海岸有一种文棘海星,时常捕食密密麻麻地依附于礁石上的海虹。这样便可以防止海虹的过量繁殖,避免海虹侵犯其他生物的领地,以达到保持生物群平衡的作用。
海星等棘皮动物在海洋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棘皮动物会吸收海水中的碳,以无机盐的形式形成外骨骼。它们死亡后,体内大部分含碳物质会留在海底,从而减少了从海洋进入大气层的碳。通过这种途径,棘皮动物大约每年吸收1亿吨的碳。
朝圣路上的现生物种总数:
大约6万种。
欢迎海星!
时间:
5.7亿年前,比前一个会合点早了500万年。
地点:
海洋中。
加入者:
6000种棘皮动物,包括海星、海胆和海参等。
共同祖先25是我们2.8亿代前的曾祖。
形貌:
在这个会合点,所有加入我们队伍的现生种类,其身体都呈辐射对称;但我们的共同祖先却不是辐射对称的,它看上去更像蠕虫。在这一会合点之后,才演化出辐射对称的棘皮类动物。在这个会合点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我们将失去大脑,从此仅具有一些球状的神经中枢;此外,我们也失去了血液,仅通过体内循环的海水来运输养分和代谢产物。
特征:
海星是棘皮动物门的一纲,是海滨最常见的棘皮动物,外形似五角星,亦称星鱼。体扁平,多呈星形。口在下边中央,从体盘伸出腕,腕数一般为5个,有的多达40个。腕内充有生殖腺和消化腺,腕下面有开放的步带沟与口相通,沟内具有4行或2行管足。整个身体由许多钙质骨板借结缔组织结合而成,体表有突出的棘、瘤或疣等附属物。海星类多数中等大小,腕端相距10厘米~20厘米。最小的种类腕端相距1厘米,最大的种类腕端相距可达五六十厘米。
海星的体型大小不一,小到2.5厘米,大到90厘米。体色也不尽相同,几乎每只都有差别,最多的颜色有橘黄色、红色、紫色、黄色和青色等。
海星没有特化的眼睛,它每一只腕足的末端有一个红色的眼点,这是它光线的重要感觉区。大多数海星是负趋光性,不喜欢光亮,所以大多在夜间活动。
习性:
人们一般都会认为鲨鱼是海洋中凶残的食肉动物,但有谁能想到,栖息于海底沙地或礁石上,平时一动不动的海星,却也是食肉动物呢!由于海星的活动不能像鲨鱼那般灵活、迅猛,所以它的主要捕食对象是一些行动较迟缓的海洋动物,如贝类、海胆、螃蟹和海葵等。它捕食时常采取缓慢迂回的策略,慢慢接近猎物,用腕上的管足捉住猎物并用整个身体包住它,将胃袋从口中吐出,利用消化酶让猎物在其体外溶解并被其吸收。
在自然界的食物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常常展开生与死的较量。为了逃脱海星的捕食,被捕食动物几乎都能做出逃避反应。有一种大海参,每当海星触碰到它时,它便会猛烈地在水中翻滚,趁还未被海星牢牢抓住之前逃之夭夭。扇贝躲避海星的技巧也较独特,当海星靠近它时扇贝便会一张一合地迅速游走。有种小海葵每当海星接近它时,它便从攀附的礁石上脱离,随波逐流,漂流到安全之地。这些动物的逃避能力是从长期进化中产生的,避免了被大自然淘汰的命运。
尽管海星是一种凶残的捕食者,但是它们对自己的后代都极尽温柔。海星产卵后常竖立起自己的腕,形成一个保护伞,让卵在内孵化,以免被其他动物捕食。孵化出的幼体随海水四处漂流以浮游生物为食,最后成长为海星。
海星的经济价值并不大,只能晒干制粉作农肥。由于它捕食贝类,故而对贝类养殖业十分有害。
分布:
海星类分布世界各海,以北太平洋区域种类最多。垂直分布从潮间带到水深6000米。磁海星科是深海动物,栖息深度不小于1000米。海星可生活在各种底质,但软泥底上很少见。海盘车属对底质要求不严,常随所摄食的双壳类的多少而移动。
与人类的关系:
海星是海洋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的捕食起着保持生物群平衡的作用,如在美国西海岸有一种文棘海星,时常捕食密密麻麻地依附于礁石上的海虹。这样便可以防止海虹的过量繁殖,避免海虹侵犯其他生物的领地,以达到保持生物群平衡的作用。
海星等棘皮动物在海洋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棘皮动物会吸收海水中的碳,以无机盐的形式形成外骨骼。它们死亡后,体内大部分含碳物质会留在海底,从而减少了从海洋进入大气层的碳。通过这种途径,棘皮动物大约每年吸收1亿吨的碳。
朝圣路上的现生物种总数:
大约6万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