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

来源 :中华民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goo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灾害造成大批建筑物倒塌以及大量人员伤亡,甚至导致城市瘫痪,而且震后次生灾害——火灾、水灾、有害物质扩散等,对人民生命安全的危害也极大。据统计,1900年以前我国记录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近200次,其中8级以上的8次,7.0~7.9级的近32次。20世纪以来,根据地震仪器记录资料统计,我国已发生6级以上强震700多次,其中7.0~7.9级的近100次,8级或8级以上的11次。
  城市绿地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防御自然灾害侵袭,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直接的重要作用。国外的防灾减灾经验告诉我们,城市绿地在地震灾害发生的过程中以及灾后重建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如日本关东地震后,东京市约有130万人避难。其中上野公园50万,芝公园5万,神川清住公园5干,这3个公园的避难人数约占避难总人数的一半。此外,荻寺公园、日比谷公园、浅草公园、清水谷公园、土手公园、清澄公园以及部分皇家园林也住进了避难者。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爆发给城市再次敲响警钟,在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城市绿地建设普遍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城市绿地的避震减灾功能不完善等问题,不适应保障城市安全的需要。
  
  什么是绿地体系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是指当地震灾害发生时以及城市灾后重建的过程中,能减轻灾难对城市的危害程度,为城市居民提供紧急疏散通道和临时安置场所,并为城市灾后救援和重建提供有力保障的城市绿地空间体系,是由市域范围内的各种类型和规模的具有避震减灾功能的“安全绿地”在合理定性、定位、定量并且与其他非绿地形式的防灾用地有机结合组成的科学防灾绿地空间体系。其规划是一项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抗震减灾等规划相协调、依托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布局与结构、把以城市绿地为主的防灾体系扩展到整个市域范围内的规划。
  
  绿地体系的城市避震减灾功能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最主要的功能是城市防灾、为受灾民众提供避灾、进行紧急救援场所和保障灾后城市复兴建设。
  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防灾减灾功能。防止和减轻地震及其二次灾害的危害程度,提高避灾空间的安全性。
  (2)避难疏散及短暂生活场所。避震减灾城市绿地的最主要功能是为避难人员提供避难场所,成为地震灾害发生时的疏散场所及避灾救灾通道并确保避难人员短暂生活的基本生活条件。
  (3)地震灾害发生过程中救灾工作的支撑功能。在遭受地震灾害的过程中,可以承担救灾人员驻扎地、各类救灾物资集散区域、临时医院所在地、救援直升机的起降场地、应急指挥系统等重要支撑功能。
  (4)灾后重建和城市复兴的据点。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是城市灾后重建和复兴的重要骨架和活动据点,在各类绿地上建设相关重要基础设施以及开展相关建设工作,对城市的重建和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绿地体系的避震减灾规划构思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的规划总体目标是:建立遵循城乡总体规划、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等相关规划的指导,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空间层次相互衔接、逐级控制,结合城市绿地的人口服务辐射能力分析,统筹安排、科学布局,并且为下一级各类具有避震减灾功能绿地的规划设计的编制与建设作指导。
  择地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和评价标准,按照自然和人工条件两个方面,综合各种场地要素的安全性来选择城市避震减灾绿地规划与建设的安全用地。
  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和周边及内部水域条件。根据绿地本身地貌特征、坡度及竖向数据、所属的地质类型、年代、易发地质灾害类型和是否属于地震活断层或地震灾害源区域等要素,避开自然易灾区,选择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安全的城市绿地。同时结合相关图纸与现场实地情况,详细调查了解水域位置、形状、面积、流向、各类水位数据以及水质条件等重要数据,分析水域在灾害发生时对其周边绿地的影响面积,综合以上资料与数据选择合适位置与面积的安全绿地。
  人工条件包括建筑物对于绿地的影响和人工易灾区情况。建筑物对于绿地的影响分析中,对用地周边建筑物的受损分析,根据设计施工资料和现场调研,兼顾建筑年代、层数、结构类型、建筑本身抗震设防标准、地点分布、用途等因素,以及建筑破坏机理进行综合分析,结合计算机进行自动化模拟,得出建设用地周边以及内部的建筑震后模拟受灾情况,如建筑倾斜角度、坍塌占地面积、波及区域面积等重要数据。同时根据建筑的现状调研、灾害受损分析及模拟受灾情形结果,在安全退让距离以外,选择地处有效安全区域的城市绿地作为避震减灾绿地体系的建设用地。
  而人工易灾区分析时,要考虑远离易燃易爆物品点、高压输电线路等在地震中遭破坏后易造成灾害的区域,还要避免因有地下人工设施、人防通道等在地震后容易造成坍塌、沉降的绿地区域。
  在规划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时,首先根据城市各类绿地的建设现状,贯彻“防、减、避、救相结合”以及“平灾结合”的原则,对具有避震减灾功能的安全绿地进行分类,明确每种类型所承担的功能;依照避震减灾功能要求及相关规划依据,在现有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结构以及现已建成的应急避灾场所的基础上。结合城市人口分布特点,制定合理的绿地服务度,安排布局城市避震疏散绿地、避灾绿色通道、防灾隔离绿化带等主要内容。
  
  避震疏散绿地的分类及相关要求
  
  就城市而言,可以作为避震疏散场所的包括公园、广场、操场、体育场、停车场、空地、各类绿地和绿化隔离区等。主要有紧急避震疏散场所、固定避震疏散场所、防灾据点和中心避震疏散场所四大类型。这是制定城市避震疏散绿地种类和内容的主要依据,同时,地震灾害发生的时序、市民紧急避难行为特征、防灾减灾对绿地面积与服务度和基础设施的要求也是规划定性与定量的重要依据。
  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是综合城市避震疏散场所的类型与市民紧急避难行为特征来进行分类的,主要分为紧急避灾疏散绿地、固定避灾疏散绿地、中心避灾疏散绿地与郊野避灾疏散绿地。
  (1)紧急避灾疏散绿地。紧急避灾疏散绿地是指发生地震等灾害3~5分钟内受灾人员寻求紧急躲避的绿地空间,多为毗邻居住区、办公区、商业区等人员聚集区的面积规模相对小的安全绿地。它对受灾人员应急疏散避灾、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来说十分重要。
  紧急避灾疏散绿地的需求面积可按照抗震设防烈度地震影响下的需安置避灾疏散人口数量和分布进行估计,在除去水域面积之后,一般采用按照60%的比例考虑实际可用 面积,再计算人均用地面积。人均面积标准为1.5m2~2.0m2,最低不小于1m2,并应设置2条以上不得小于3 5m宽的疏散通道。还应具备生活急需品、饮用水等。
  (2)固定避灾疏散绿地。固定避灾疏散绿地是供避灾疏散人员较长时间避灾和集中进行救援的绿地,或经由引导进入层级较高的中心避灾疏散绿地的过渡型绿地。通常可选择面积较大、人员容纳较多的市级和区级公园、广场、绿化隔离带等,规模再大些的还包括城区边缘地带的空地、城市绿化隔离地区等,供居住区、街道办事处和区级政府等管理范围内的受灾人员使用。固定防灾疏散绿地是整个防灾绿地体系的中间环节,其避灾用地面积越大,离居住区、建成区越远,次生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越小,相对就越安全,越有利于灾后集中救助工作。
  固定避灾疏散绿地的需求面积的计算方法与紧急避灾疏散绿地相同,作为固定避灾疏散场所的防灾公园,宜选择短边300m以上,面积10hm2以上的区域,以预防或减轻次生灾害的危害。公园的总有效面积必须满足避灾疏散的需求,人均面积标准为2.0m2~3.0m2,最低不小于2m2,通常设置不同方向的4条以上不小于15m的疏散通道。具备应急供水设施、消防设施、应急照明用电、应急厕所等最基本功能。
  (3)中心避灾疏散绿地。中心避灾疏散绿地是规模较大,功能较全、起避灾中心作用的绿地。通常选择位于城市较为中心的容量较大的市级和区级公园绿地。作为开展灾后救援和复兴活动的后方基地,可用作应急救灾指挥中心、医疗抢救中心、抢险救灾部队的营地、外援人员休息地等,也是灾害发生时的应急活动据点和情报发布中心,在平时还可成为防灾救灾人员的教育培训基地和市民的体验场所。
  中心避灾疏散绿地的规划,需要提供大面积的开放空间,其服务半径一般在5公里左右,面积一般为50公顷左右。作为安全生活和接纳、运送全国及世界范围的救援物资和大型器械的场所,提供灾后城市复建完成前,进行避灾生活所需的设施的保障基地,要求有较完善的基础工程要求的配套设施和设备,并配备消防器材、应急停机坪等。
  (4)郊野避灾疏散绿地。郊野避灾疏散绿地是在灾后恢复和城市复兴期间,为居民提供短期住所的规模较大的绿地,通常选择位于城市近郊地带的郊野公园。它应基本具备灾民正常生活所必备的各种设施,以方便灾民重建家园。
  此外,避震减灾的城市隔离绿带也是体系中比较重要的一类绿地,其在地震灾害发生以及二次灾害的防灾减灾过程中也是十分重要的。避震减灾的城市隔离绿带主要是结合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提出的需要保障抗震安全的重要区域和次生灾害源点,进行防灾隔离绿地的建设。在木结构建筑密集区、易燃易爆工厂仓库、供气厂、储气站等可能发生重大次生灾害或爆炸危险的地区周边,配植具有足够高度与宽度的专类植被带或者以防护林带的形式有效防止火灾等次生灾害的蔓延。
  
  避震减灾通道分类与规划
  
  避震减灾通道是连接各类避震减灾绿地、将灾区人员从受灾地转移到达安全地带而建立的绿色线形空间。这些绿色线形空间主要依托于城市的道路体系,遵循“分类规划、网状贯通、快速便捷、安全通畅、避救分流”等规划原则,以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对城市避震疏散路线的相关规定,结合各种绿色通道所处的道路级别及其所连接的避震减灾绿地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4个类型。
  特殊避震减灾通道是外界进入城市的救援绿色通道。它是通达全市各区域,特别是全市主要防灾救灾指挥中心、医疗救护中心及外部支援人员、物资的大型集散中心等的道路。特殊通道对于灾后进行的大规模救灾工作意义重大,应提高特殊通道的服务质量及联通桥梁的抗灾等级,进行交通管制,保证通道畅通。另外,也应考虑规划替代道路,以备不时之需。
  一级避震减灾通道主要指与城市出入口、中心避灾疏散场所、抗震救灾指挥中心相连的救灾主干绿色通道,是全市避灾和救灾活动的保证线。其有效宽度应不低于15m,并确保消防车、大型建筑机具及救援车辆的通行。一级通道往往有立交桥,应规划替代的次干道,以备立交桥倒塌时使用。
  二级避震减灾通道主要指紧急避灾疏散绿地和固定避灾疏散绿地之间的绿色通道。在一级通道不畅通的情况下,也会起到非常重要的替代作用。固定避灾疏散场所内外的避灾疏散主通道有效宽度不宜低于7m,以保证消防车、救护车和物资器材运输车等通行的需要。
  三级避震减灾通道是避灾人员前往紧急避灾疏散绿地的辅助性道路,是灾民通往临时避灾场所必不可缺的生命通道。其通道要与各类避灾通道相连接,以构成完整的绿色通道网络,方便灾民迅速抵达各级避灾场所。对该通道沿线的建筑物高度、抗灾能力及广告牌等应进行必要的限制规定。其有效宽度不宜低于4m,并保证快速通畅。
  
  避震减灾城市绿地设计
  
  功能与布局。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等为主要依据,依托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布局和结构。因此,具有避震减灾功能的城市绿地布局是依托于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各类绿地之布局存在的。换言之,城市每类绿地都承担着相应的避震减灾功能。
  就城市绿地而言,按其用地性质和主要功能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及其它绿地5大类。
  基础设施。对于避震减灾绿地的基础设施规划,首先要考虑“平灾结合”,设施的存在不能给平时的利用造成障碍,并使平时利用者能够意识到灾害时候的用处;其次,要力求更周到详细地适应弱者:再次要考虑设施本身在灾害时对人造成的影响;此外,还要给人“城市绿地是抗灾害的地方”的印象,力求在设计外观上充分考虑其安全感。
  基础设施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消防及生活用水设施、临时发电设备、卫生设施、广播设施、照明设施、卫星通讯、应急标识系统、医疗急救、应急停机坪、紧急车辆基地以及应急物资储备仓库等,以保证及时满足不同灾害时序以及不同避难人员的需要。此外,在承担固定避灾疏散和中心避灾的绿地里运用网络设施,收集与传递灾情情报,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日本阪神大地震后,神户市外国语大学通过因特网向外地发布了地震和受灾情况的文字与图文信息,神户大学利用因特网传递留学生安危信息与灾情情报,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植物。植物栽植在平时主要提供游憩、遮荫,在出现地震灾害时,高大树木可支撑倒塌的建筑物,浓密的枝叶能阻挡从建筑物上震掉或吹落的砖瓦、招牌:火灾时植物含有的大量树液和水分可降低热量,切断火势;垂直绿化还能有效阻止火灾的蔓延;尤其行道树可维持一定的逃生或救援通道的畅通,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在植物的栽植设计中主要贯彻以下原则:选择具有厚实叶片,多水分以达到耐火的功效;枝干要结实,形成垂直的缓冲区域,防止火灾发生时建筑倾倒及落下物;树冠要大,来阻绝火势蔓延;植物要有自己的独特性,作为避难路径的指引。
  园林建筑。根据国内外地震灾害的防灾经验,在避震减灾城市绿地建设过程中,对于园林建筑的建设要考虑防震耐火需要,一般来说,建筑的层数应控制在1层~2层为好,并且建筑面积不宜太大,建筑设计可结合地下空间的开发。在主要园林建筑的上部架设电信通讯设施,在灾时可作为应急指挥中心。建筑周围应留有小规模种有树木的空地,这样的组合会以乘积效果发挥抗震与灭火的作用。
  地形与水体。避震减灾绿地内部地形设计应以平缓为主,主要是基于受灾人员避难疏散考虑。若原始地形中有高陡坡地,一般来说在灾害发生时是有一定危险性的,不适宜开挖或利用,应加防护措施,如用挡土墙、植被进行处理,以免地震灾害发生时造成土石崩落或土石流。
  绿地周边和内部各种形式的水体设计不仅可以塑造宜人的景观,还对隔离火势、避难生活方面有很大作用,应充分利用、合理规划适量的水面,平时作为公园的景观,灾时用作消防用水或安全用水。此外,水道是天然的防火隔离带,在灾害时还可发挥物资和避难人员运输的作用,顾及水灾的威胁,应加固堤岸,并沿水渠、水道营造防洪绿化系统。
  
  结语
  
  在目前国外尤其是国内的相关研究中,对于城市避震减灾绿地的研究还没有达到完整的系统层次,一般停留在类似防灾防震公园等局部或者单一形式的城市绿地上,在综合布局、结构、选址、基础设施、与其他非绿地形式的城市防灾空间有机结合等方面不能起到防御灾难和灾害发生时满足全体城市居民在各个灾难时序中的避难要求。因此,建立一个清晰的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框架、基础与功能分层系统化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在我国城市绿地面积有限的前提下,利用已建各类城市绿地进行避震减灾,制定一套科学的避震减灾绿地指标和科学布局模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细雨蒙蒙,下半城的望龙门街巷,本是一条画满红色大“拆”字的老街道。  这一天,我们小心翼翼地走进这里。与往常大不相同,片片粉红的玫瑰花瓣洒落在地上,沿着梯坎往上走,在老街的巷子间挂着一幅幅关于重庆老街、老房子、市井生活的油画,弯曲又高低不平的街道里,人影攒动,有很多特地为这个画展而来的人驻足观赏。穿越期间,如同涉水而过一段流年。  关于这几十幅油画的作者就是一位叫王燕鹰的重庆人。这位出生于上世纪7
期刊
【人物名片】侯宝石 1977年生人,处女座。重庆建筑师。重庆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2001级硕士毕业。对西南地区民居有深厚研究。已完成作品有南岸区学府大道“天景雨山前”会所、“山院里”会所、两路口“新干线”大厦外部设计。  初见侯宝石,有些疑惑于他的年龄。一头花白发,却长着活力而年轻的脸。忍住立刻询问他年龄的冲动,微笑、握手、坐下。几句寒暄后,一口普通话的侯宝石开始娓娓道来他的建筑人生。  这个毕业
期刊
炎炎烈日,讲“心静自然凉”可不是一句风凉话,这是降暑的最高境界,就像身心修炼一样,需要修炼。  关于王辉武的医德,在众人之中留下的好口碑是早有耳闻。当然,也早就听说约王辉武医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每天找他看病的人特别多,从早到晚,络绎不绝的病人。怀着试一试的心情,拨通了王辉武医生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爽朗的声音,“好啊好啊,就十一点半吧,病人少些,到门诊来吧。”  明知他工作繁忙,还是硬着头发找上门
期刊
5月12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防灾减灾日。  《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防灾减灾政策计划。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40年来,每年由气象,海洋,洪涝、地震,地质,农业、林业等七大类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此外,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生态恶化,尤其是灾害高风险区内人口,资产密度迅速提高,使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
期刊
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2008年年初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发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面对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严峻形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科学的发展观,在加强法制,完善标准,加快体制、机制、管理和技术创新等方面,高屋建瓴部署了防灾减灾具体工作方向和内容,以提高城乡建
期刊
今年5月份,在纽约佳士得拍卖行,马克?罗斯科1961年的画作“Orange, Red, Yellow”《橙,红,黄》 以8688万美元(约5.47亿人民币)成交,远远超过3500万到4500万美元的估价,刷新了罗斯科的拍卖纪录。这件描绘日落颜色的作品就此创下了当代艺术品的最高拍卖价格纪录。它打破了弗朗西斯?培根的三联画在2008年创造的8630万美元的当代艺术拍卖纪录,也打破了罗斯科之前作品《白色
期刊
大量使用空调不但耗费电力,而且会导致人体健康受损。专家指出,夏季通过合理装饰装修也可以达到降温节能的目的。  中国室内装饰办公室内环境监测委员会主任宋广生列举了5种做法,可以在不开和少开空调的情况下,让室内变得更凉快。    灯光:更换低瓦数的冷光节能灯    夏季白天比较长,阳光充足,如果室内灯光太亮,特别是一些家庭选择了暖光灯,会使人感觉室内比较热。可以在保证阅读必需亮度的前提下,使用局部照明
期刊
尊老敬老、忠于国家的孝文化,一直是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评判的重要标准之一。早在《周书’中,就载有殷王小乙死后,儿子武丁为其守丧三年的故事。实际上,在古代,“孝”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标准,更是统治阶级维系本宗族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大孝至孝的故事被世人传为佳话,其中,以德阳市孝泉镇姜氏“一门三孝”的故事最具代表性。近日,记者来到这个“孝感天下
期刊
解释房屋“住改商”纠纷    当前,因房屋“住改商”引发的纠纷较多,最高人民法院24日公布的《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此进一步作出规定,对审判工作予以指导。  “住改商”现象之所以会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其重要原因在于人们对居住的要求不再是简单的“有房可居”,而是越来越注重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品质,安宁、安全、舒适成为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在公众居住需求层次发
期刊
历时一个月的Me汇美尚康璨个人艺术展成功举办,更受到来自各界的关注和喜爱,尤其是在众多参观者的强烈要求下,主办方特别做了延期十天的加时展。2012年7月25日,本次艺术展在“以‘独’的名义开始,以‘众’的名义结束—Me汇美尚康璨个人艺术展闭幕酒会”中圆满谢幕。  100名爱艺术爱生活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应《中华民居?重庆》杂志之约相聚在闭幕酒会现场,一起分享作为独生子女的爱艺术爱生活之感。出人意料的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