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延迟了幼儿园的开学时间,教育的主场域随即从“幼儿园”变为“家庭”,教师的工作方式也从“在园”变为“在线”,孩子们的居家时间变长,幼儿园的工作重心转变为科学育儿指导。2月17日,在原本是幼儿园开学的日子里,我园教师集体上线,以一场特别的线上教研开始了对陪伴的思考与实践。
一、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研讨陪伴的含义
在教育场域与环境发生变化,幼儿居家不能入园的特殊情况下,家长成了实施科学育儿的主导者,他们需要陪伴幼儿学习科学防疫知识,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增进与幼儿的情感交流。而教师则力图让每一个家庭在这段特殊的时光里感受到温暖,我们立足儿童视角,成为幼儿健康成长路上的陪伴者,与幼儿和家长共同成长。
陪伴是我们行动的主旨,在行动前我们需要先明确陪伴的含义与价值。为此,我们开展了一次关于“陪伴”的调查,了解幼儿、家长、教师对陪伴的不同理解。同时,我们借助教研活动,围绕“什么是陪伴”“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陪伴”“我们如何进行陪伴”这三个问题深入了解不同角色对陪伴的理解和认识。
什么是陪伴?幼儿认为,陪伴就是爸爸妈妈陪着自己玩,一起做喜欢的事,和好朋友常常见面,等等。家长认为,陪伴就是和爱的人在一起,亲密无间,相互依赖,一起思考一起欢笑一起行动,等等。教师认为,陪伴是情感的交流,即使不在身边也能感受到心灵的力量,等等。幼儿、家长和教师对陪伴的表述虽然不同,但都表达了陪伴需要用心的初衷。
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陪伴呢?陪伴需要时间,虽然陪伴的质量不是由时间决定的,但也需要时间来积淀;陪伴需要空间,但不能“身在曹营心在汉”;陪伴不只是一起做一样的事情,它也需要给彼此一些自由,无论是不是在做同一件事,相互包容和接纳很重要;陪伴不只有亲子陪伴,还可以积极探索在线的师幼陪伴和同伴陪伴……
有了对陪伴的价值认同,我们又从教师、同伴、家长、幼儿这四方面梳理了各自的行动方向。教师关注每一个孩子,与孩子进行专业的互动;同伴间一同分享,开展有趣的活动;家长关爱孩子,尝试开展丰富的游戏活动,在亲子相处的宝贵时光里共同创造,共享生活;幼儿自身发挥主动性,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为自己发声,在自己的天地里自主安排一日生活。
理念认同,行为协同,正是教师对陪伴有了深入思考和剖析,才能让活动更有效。
二、陪伴需要借助怎样的资源和载体
认识是行动的基础,在明确了“陪伴”的含义后,我们如何让陪伴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呢?
根据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在“停课不停学”的情况下,幼儿园严禁网络教学,教师需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多元的信息技术手段,为家长提供可选择的贴合幼儿居家要求的网上教育资源,指导家长开展高质量的科学育儿。为此,上海市陆续推出了居家陪伴的建议与资源,我园所在的普陀区也开始推送“健康萌宝”系列游戏,还有很多幼儿园召集教师设计亲子游戏。
有了这么多资源,我们又开始思考:还要准备其他资源吗?这些资源都要推荐给家长吗?我们认为不能一股脑儿把所有的资源都推送给家长,应该有所选择。
我们先对已有的资源进行分析与梳理,全国的各大教育平台上的资源包罗万象,内容涉及各教育领域,上海市的相关资源成系列不定期推送,普陀区的“健康萌宝”系列游戏每天一期地更新,而我园的“实在健康”平台更聚焦园本课程。不同平台上的资源各有不同。我们先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出《给所有家长的信》,告诉家长有哪些优质的资源平台,提醒家长不必将我们推送的资源作为任务去实施,建议家长自由选择其中适宜的内容,以便更好地陪伴孩子。接着,我们将资源推送的问题交给所有小教研组组长,让他们组织讨论,基于幼儿的年龄差异做出选择并推送。我们最终选择以普陀教育网、普陀区教育局学前科、普陀区教育学院学前教研室组织团队共同开发的“健康萌宝”系列资源为每日推送内容发布在班级微信群里,其他资源则作为补充内容加以推送。
一开始推荐资源的时候,班级微信群里有很多家长都非常好奇,他们回应积极,纷纷晒出宅家陪伴幼儿游戏的各种照片、视频、方法。但一周后,每日班级微信群里的资源推送成了“例行公事”,家长的回应也慢慢变少了。教师在了解家长对资源推送的想法后发现,不是所有家长都能依据推送的资源开展亲子游戏的,有些资源所涉及的材料多,有些双职工家庭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实施;有的资源幼儿兴趣不浓……的确,丰富的资源能够让幼儿的宅家生活充实起来,但每一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家庭各有所需,如果只是简单地推送资源,是不能满足每一个家庭的需求的。
我们尊重每一个幼儿的真实需要,在落实居家陪伴的过程中把握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既关注“全面”,也关注“個性”。在班级微信群推送资源的基础上,我们通过一对一的线上交流,及时了解家庭使用资源的情况,帮助家长解决活动开展中的实际困难。例如,提出替代材料的建议,为祖辈家长降低一些活动的难度,选择一些更具针对性的资源推送给不同的家庭,为家长提供个性化的资源选择与运用建议,支持家长自由选择活动的内容、时间、同伴等。我们在把握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学习方式和特点的基础上,探寻与之匹配的体验通道、探究方式和表达载体,为家长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支持。
三、如何更好地满足每个家庭的需求
游戏活动慢慢丰富了起来。为了更好地指导家长开展科学育儿,我们开始有计划地指导每一个家庭开展陪伴行动。
基于长期开展健康教育所积累的经验以及在个性化家园互动工作方面所积累的经验,我们先组织教师以小教研活动的形式完善原先制定的个性化班级计划,与每一个家庭达成对陪伴的共识,针对不同的孩子探讨陪伴的时间、方法、内容,探索适宜的陪伴方案,落实“一家一方案”(如下图)。
“一家一方案”的起点是发现需求,目的是满足每一个家庭的个性化需求。教师在与家长接触的过程中发现,幼儿也可以表达自己对陪伴的需求。我们分析后,选择其中最重要也最迫切的需求,制定家庭陪伴的个性化计划。我们在计划中将陪伴的要素分成对象、时间、形式、方法,这样更便于我们思考不同要素对陪伴的影响。在实施计划后,教师、家长、幼儿都可以对这个计划的实施效果发表看法。如果大家觉得这个计划有效果,那就继续实施;如果大家觉得这个计划效果不佳,则需要重新制定计划。同时,我们也关注每一个家庭需求的变化,开始新一轮的方案制定与落实。例如,为了帮助某双职工家庭中由祖辈教养的幼儿在居家生活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教师针对家长的需求,通过一次个性化的家访做通了奶奶的思想工作,提出由妈妈负责设计家庭生活计划,每周安排一项生活自理内容,由妈妈先与幼儿一起练习,然后由奶奶负责鼓励幼儿在白天尝试,并向妈妈反馈幼儿尝试情况等。 “一家一方案”的实施极其考验教师的专业能力,这不仅要求教师从容应对不同家庭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需要教师在了解每个家庭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我们以一周一次的频率,进行一对一的线上家访,调整“一家一方案”的落实,了解幼儿在家中的身心状况、行为表现等,有效地解决每一个家庭的实际问题,既满足了幼儿对陪伴的需求,又收获了家长的认可和好评。
在进行一段时间的一对一的个性化家访后,不少教师发现,随着个性化问题的逐步解决,家长们的问题渐渐呈现出趋同倾向,比如,不少家庭都有隔代教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宅家运动开展等方面的困惑。既然个性化家访的原点是“问题”,那么为何不将有共同问题和共同需求的家庭组合在一起呢?
基于相似的需求,我们让教师与多个家庭组成不同的互动团队,支持家庭自由组合,组成“临时家庭小组”,开展分批的、小组式的个性化线上家访,收集幼儿的想法,了解家长的需求,为下一步开展育儿指导打下基础。
组团式个性化家访可以发挥不同组合的优势:有共同问题的家长之间能产生共鸣,教师作为专业引导者,也能统一解决这些家庭的共性问题,大大增强互动性,提升工作效率;有经验的家长与有困惑的家长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家长与教师成为同伴,一同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家长也可以自由组团,在这样的团队中,家长之间的关系融洽,孩子们之间也有一定的情感基础,教师作为观察者和倾听者,组织家长之间的交流和协作。组团式个性化家访与一对一家访相互补充,让陪伴活动更有效。
四、怎样让活动丰富、有趣、有益
通过资源推送、“一家一方案”和家访等形式,我们解决了家长的许多问题,也丰富了家长陪伴的内容和方式,但如何让孩子也真切地感受到家长贴心的陪伴呢?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多样化的活动,充分运用感官探索周围环境和事物来获得多方面的经验,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陪伴的目的是让孩子更快乐健康地成长。在接触不到孩子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让活动更丰富、有趣、有益,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呢?
我们积极探索和运用信息技术,认真思考开展线上活动的可行性。线上活动不是将原本线下的活动直接搬到线上,而更多的是通过亲子互动的方式加以落实,可以以游戏形式开展。在设计活动时要关注时长,以免孩子过多接触屏幕,也要关注活动的可操作性,注重孩子在活动中的参与度,让孩子多体验。
应该如何设计和开展线上活动呢?我们认为有些活动可以由幼儿园设计组织,而有些活动则可以放手让班级去探索、开展。
比如,我们从幼儿园层面整体设计了“女神的心愿”——“三八”节庆祝活动,让幼儿与爸爸一同完成妈妈的心愿。活动先通过“问卷星”设计妈妈的心愿清单,安排孩子可以完成的“小手牌”按摩、爱的多次连拍、美妆美发店、自由派表演等六项内容以及爸爸能够完成的公主抱、独立带娃两小时等四项内容,让妈妈们选择,并预留了“特别心愿”供妈妈自由填写,满足妈妈的个性化愿望。妈妈提交“心愿单”后,爸爸可以通过“问卷星”的对外查询功能看到妈妈的“心愿单”,与孩子一起完成妈妈的心愿。特别设计的活动激发了爸爸们参与亲子活动的积极性,受到了家长们的欢迎。家长们留言说:“宝贝一早就主动起床,对照妈妈的清单,帮妈妈按摩、给妈妈喂饭……爸爸也很给力!这次活动,让孩子们懂得了感恩,也给孩子们的宅家生活带来了乐趣。没想到在幼儿园的精心策划下,宅在家里的‘三八’节也可以过得这么丰富多彩。”
除了幼儿园组织的线上活动,教师们还积极探索幼儿同伴互动的方式,开展了丰富的班级线上活动。线上活动的发起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家长,但原则是“自由组队”,由家长自己选择是否参与以及如何参与。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线上活动。(1)线上聊天。通过微信视频等方式,让幼儿自由组队选择聊天的话题,发起家庭间的视频、语音聊天。(2)线上聚会。定期组织线上聚会——化装舞会、歌会等,幼儿可以分享自己的音乐、绘画等作品。(3)线上参观。基于孩子们共同的情感需求,教师用微信视频连线幼儿,以小组形式开展幼儿园的线上参观活动,师幼共同走进熟悉的幼儿园,参观每一个角落,分享在每一个角落里发生的美好片段,一起回忆发生在同伴、师幼间的有趣事件,从而形成师幼、幼幼间的情感共鸣。(4)线上运动。教师依据幼儿的不同年龄段,为不同的家长群体设计合适的运动游戏,以弥补幼儿在家缺少运动的问题,帮助祖辈家长解決在家带孩子运动的困难。通过现场连线,孩子和教师、同伴同步运动,家长也可以借鉴,选择适宜的形式,在参与中感受在家运动的乐趣。(5)线上聚餐。教师以微信报名小程序发起线上聚餐邀请。家长可依据自己家庭的进餐时间、幼儿的结伴需求选择场次进行报名,教师也可以邀请部分家庭组团参与。一周一次的线上聚餐活动会形成不同的家庭组合,孩子可以通过视频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进餐。于是,爸爸妈妈惊讶地发现孩子在家的饮食习惯变好了,不由得感叹同伴之间的互相影响不容小觑。家长也可以通过线上聚餐分享各自的菜谱,相互借鉴烹饪经验。同样,教师可以通过线上聚餐了解孩子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给家长适宜的建议。
丰富多彩的线上活动增加了孩子之间、家庭之间的情感联络,让活动更有效了。
五、建立平台发挥家园双方的作用
在一系列的陪伴行动中,我们始终关注着幼儿的发展、家长的变化、教师的成长。陪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疫情过后,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发挥家长、教师、幼儿不同主体在陪伴中的作用,使之产生更多联结和联动。这需要我们始终以幼儿为中心,搭建平台引发碰撞,以建立理念认同、行为协同、同向同心、同频共振的“健康一家”,共同助力每一个幼儿的健康成长。
家长是我们的教育伙伴,也是孩子的主要陪伴者。家长之间是最容易产生共鸣的,他们也许有着相似的需求,可能存在相同的育儿困惑,也可能处于相似的生活场景中。我们为家长之间的沟通搭建平台,收集家长在陪伴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情感需求,支持家长互相交流经验。
宅家后,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时间大多变长了,我们针对不同对象,推出家庭陪玩攻略系列日记。我们在前期的调查中发现,陪伴孩子的主体更多的是妈妈,于是在平台上推出了《一个“戏精”妈妈的家庭陪伴攻略》,既考虑到了宅家的全职妈妈的心理需求,帮助她们更好地安排宅家亲子生活,也考虑到了在家办公的事业型妈妈的实际困难,帮助她们更好地处理亲子关系,以幽默的方式引发妈妈们对亲子陪伴的讨论,从而建立正确的育儿观。为了激发爸爸们的积极性,有效减轻妈妈的负担,我们在平台上推出《一群“宅家”老父亲的陪玩锦囊》,为爸爸们发声,选择在居家陪伴中以爸爸为主导的家庭来分享经验,推出《Jasper爸爸的日记》等内容,引导爸爸们多参与陪伴,并分享陪伴的好方法、好做法。每次平台上推出内容后,帖子下的留言都很多,家长们感同身受,彼此间交流陪伴心得。这种形式有助于引导家长树立开放、民主的家庭教育理念,交流家庭教养方式,也有助于支持不同的家庭开展亲子陪伴。
在留言中,有爸爸这样说:“幼儿园的科学育儿指导让我明白父亲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幼儿园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平台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真的非常受益。”有妈妈这样说:“每天无数次在心里祈祷:疫情快过去吧!幼儿园快开学吧!又无数次期盼:时间过得慢点吧!这辈子真正拥有孩子的时间就这么几年,多么希望能给孩子最好的陪伴和照顾!应该多学习老师以及公众号每日分享的小故事和小游戏,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给予孩子力所能及的最优质的陪伴。”还有的妈妈从分享中得到启发:“与孩子相处也需要智慧,适时的示弱、适当的放手、适宜的陪伴都是我在不断学习做家长时的感悟。读完此文,受益匪浅,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高质量的陪伴让我们共同成长。”
未知和变化的环境引发视野的拓展与观念的变化,疫情改变了我们的教育形态和互动形式,但教育的核心任务没有变,那就是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陪伴着孩子。疫情过后,我们应积极面对挑战,以不变的教育初心回应变化的社会环境,始终立足儿童视角,一如既往地深入探索陪伴的更多形式、方法、策略。
一、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研讨陪伴的含义
在教育场域与环境发生变化,幼儿居家不能入园的特殊情况下,家长成了实施科学育儿的主导者,他们需要陪伴幼儿学习科学防疫知识,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增进与幼儿的情感交流。而教师则力图让每一个家庭在这段特殊的时光里感受到温暖,我们立足儿童视角,成为幼儿健康成长路上的陪伴者,与幼儿和家长共同成长。
陪伴是我们行动的主旨,在行动前我们需要先明确陪伴的含义与价值。为此,我们开展了一次关于“陪伴”的调查,了解幼儿、家长、教师对陪伴的不同理解。同时,我们借助教研活动,围绕“什么是陪伴”“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陪伴”“我们如何进行陪伴”这三个问题深入了解不同角色对陪伴的理解和认识。
什么是陪伴?幼儿认为,陪伴就是爸爸妈妈陪着自己玩,一起做喜欢的事,和好朋友常常见面,等等。家长认为,陪伴就是和爱的人在一起,亲密无间,相互依赖,一起思考一起欢笑一起行动,等等。教师认为,陪伴是情感的交流,即使不在身边也能感受到心灵的力量,等等。幼儿、家长和教师对陪伴的表述虽然不同,但都表达了陪伴需要用心的初衷。
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陪伴呢?陪伴需要时间,虽然陪伴的质量不是由时间决定的,但也需要时间来积淀;陪伴需要空间,但不能“身在曹营心在汉”;陪伴不只是一起做一样的事情,它也需要给彼此一些自由,无论是不是在做同一件事,相互包容和接纳很重要;陪伴不只有亲子陪伴,还可以积极探索在线的师幼陪伴和同伴陪伴……
有了对陪伴的价值认同,我们又从教师、同伴、家长、幼儿这四方面梳理了各自的行动方向。教师关注每一个孩子,与孩子进行专业的互动;同伴间一同分享,开展有趣的活动;家长关爱孩子,尝试开展丰富的游戏活动,在亲子相处的宝贵时光里共同创造,共享生活;幼儿自身发挥主动性,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为自己发声,在自己的天地里自主安排一日生活。
理念认同,行为协同,正是教师对陪伴有了深入思考和剖析,才能让活动更有效。
二、陪伴需要借助怎样的资源和载体
认识是行动的基础,在明确了“陪伴”的含义后,我们如何让陪伴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呢?
根据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在“停课不停学”的情况下,幼儿园严禁网络教学,教师需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多元的信息技术手段,为家长提供可选择的贴合幼儿居家要求的网上教育资源,指导家长开展高质量的科学育儿。为此,上海市陆续推出了居家陪伴的建议与资源,我园所在的普陀区也开始推送“健康萌宝”系列游戏,还有很多幼儿园召集教师设计亲子游戏。
有了这么多资源,我们又开始思考:还要准备其他资源吗?这些资源都要推荐给家长吗?我们认为不能一股脑儿把所有的资源都推送给家长,应该有所选择。
我们先对已有的资源进行分析与梳理,全国的各大教育平台上的资源包罗万象,内容涉及各教育领域,上海市的相关资源成系列不定期推送,普陀区的“健康萌宝”系列游戏每天一期地更新,而我园的“实在健康”平台更聚焦园本课程。不同平台上的资源各有不同。我们先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出《给所有家长的信》,告诉家长有哪些优质的资源平台,提醒家长不必将我们推送的资源作为任务去实施,建议家长自由选择其中适宜的内容,以便更好地陪伴孩子。接着,我们将资源推送的问题交给所有小教研组组长,让他们组织讨论,基于幼儿的年龄差异做出选择并推送。我们最终选择以普陀教育网、普陀区教育局学前科、普陀区教育学院学前教研室组织团队共同开发的“健康萌宝”系列资源为每日推送内容发布在班级微信群里,其他资源则作为补充内容加以推送。
一开始推荐资源的时候,班级微信群里有很多家长都非常好奇,他们回应积极,纷纷晒出宅家陪伴幼儿游戏的各种照片、视频、方法。但一周后,每日班级微信群里的资源推送成了“例行公事”,家长的回应也慢慢变少了。教师在了解家长对资源推送的想法后发现,不是所有家长都能依据推送的资源开展亲子游戏的,有些资源所涉及的材料多,有些双职工家庭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实施;有的资源幼儿兴趣不浓……的确,丰富的资源能够让幼儿的宅家生活充实起来,但每一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家庭各有所需,如果只是简单地推送资源,是不能满足每一个家庭的需求的。
我们尊重每一个幼儿的真实需要,在落实居家陪伴的过程中把握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既关注“全面”,也关注“個性”。在班级微信群推送资源的基础上,我们通过一对一的线上交流,及时了解家庭使用资源的情况,帮助家长解决活动开展中的实际困难。例如,提出替代材料的建议,为祖辈家长降低一些活动的难度,选择一些更具针对性的资源推送给不同的家庭,为家长提供个性化的资源选择与运用建议,支持家长自由选择活动的内容、时间、同伴等。我们在把握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学习方式和特点的基础上,探寻与之匹配的体验通道、探究方式和表达载体,为家长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支持。
三、如何更好地满足每个家庭的需求
游戏活动慢慢丰富了起来。为了更好地指导家长开展科学育儿,我们开始有计划地指导每一个家庭开展陪伴行动。
基于长期开展健康教育所积累的经验以及在个性化家园互动工作方面所积累的经验,我们先组织教师以小教研活动的形式完善原先制定的个性化班级计划,与每一个家庭达成对陪伴的共识,针对不同的孩子探讨陪伴的时间、方法、内容,探索适宜的陪伴方案,落实“一家一方案”(如下图)。
“一家一方案”的起点是发现需求,目的是满足每一个家庭的个性化需求。教师在与家长接触的过程中发现,幼儿也可以表达自己对陪伴的需求。我们分析后,选择其中最重要也最迫切的需求,制定家庭陪伴的个性化计划。我们在计划中将陪伴的要素分成对象、时间、形式、方法,这样更便于我们思考不同要素对陪伴的影响。在实施计划后,教师、家长、幼儿都可以对这个计划的实施效果发表看法。如果大家觉得这个计划有效果,那就继续实施;如果大家觉得这个计划效果不佳,则需要重新制定计划。同时,我们也关注每一个家庭需求的变化,开始新一轮的方案制定与落实。例如,为了帮助某双职工家庭中由祖辈教养的幼儿在居家生活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教师针对家长的需求,通过一次个性化的家访做通了奶奶的思想工作,提出由妈妈负责设计家庭生活计划,每周安排一项生活自理内容,由妈妈先与幼儿一起练习,然后由奶奶负责鼓励幼儿在白天尝试,并向妈妈反馈幼儿尝试情况等。 “一家一方案”的实施极其考验教师的专业能力,这不仅要求教师从容应对不同家庭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需要教师在了解每个家庭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我们以一周一次的频率,进行一对一的线上家访,调整“一家一方案”的落实,了解幼儿在家中的身心状况、行为表现等,有效地解决每一个家庭的实际问题,既满足了幼儿对陪伴的需求,又收获了家长的认可和好评。
在进行一段时间的一对一的个性化家访后,不少教师发现,随着个性化问题的逐步解决,家长们的问题渐渐呈现出趋同倾向,比如,不少家庭都有隔代教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宅家运动开展等方面的困惑。既然个性化家访的原点是“问题”,那么为何不将有共同问题和共同需求的家庭组合在一起呢?
基于相似的需求,我们让教师与多个家庭组成不同的互动团队,支持家庭自由组合,组成“临时家庭小组”,开展分批的、小组式的个性化线上家访,收集幼儿的想法,了解家长的需求,为下一步开展育儿指导打下基础。
组团式个性化家访可以发挥不同组合的优势:有共同问题的家长之间能产生共鸣,教师作为专业引导者,也能统一解决这些家庭的共性问题,大大增强互动性,提升工作效率;有经验的家长与有困惑的家长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家长与教师成为同伴,一同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家长也可以自由组团,在这样的团队中,家长之间的关系融洽,孩子们之间也有一定的情感基础,教师作为观察者和倾听者,组织家长之间的交流和协作。组团式个性化家访与一对一家访相互补充,让陪伴活动更有效。
四、怎样让活动丰富、有趣、有益
通过资源推送、“一家一方案”和家访等形式,我们解决了家长的许多问题,也丰富了家长陪伴的内容和方式,但如何让孩子也真切地感受到家长贴心的陪伴呢?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多样化的活动,充分运用感官探索周围环境和事物来获得多方面的经验,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陪伴的目的是让孩子更快乐健康地成长。在接触不到孩子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让活动更丰富、有趣、有益,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呢?
我们积极探索和运用信息技术,认真思考开展线上活动的可行性。线上活动不是将原本线下的活动直接搬到线上,而更多的是通过亲子互动的方式加以落实,可以以游戏形式开展。在设计活动时要关注时长,以免孩子过多接触屏幕,也要关注活动的可操作性,注重孩子在活动中的参与度,让孩子多体验。
应该如何设计和开展线上活动呢?我们认为有些活动可以由幼儿园设计组织,而有些活动则可以放手让班级去探索、开展。
比如,我们从幼儿园层面整体设计了“女神的心愿”——“三八”节庆祝活动,让幼儿与爸爸一同完成妈妈的心愿。活动先通过“问卷星”设计妈妈的心愿清单,安排孩子可以完成的“小手牌”按摩、爱的多次连拍、美妆美发店、自由派表演等六项内容以及爸爸能够完成的公主抱、独立带娃两小时等四项内容,让妈妈们选择,并预留了“特别心愿”供妈妈自由填写,满足妈妈的个性化愿望。妈妈提交“心愿单”后,爸爸可以通过“问卷星”的对外查询功能看到妈妈的“心愿单”,与孩子一起完成妈妈的心愿。特别设计的活动激发了爸爸们参与亲子活动的积极性,受到了家长们的欢迎。家长们留言说:“宝贝一早就主动起床,对照妈妈的清单,帮妈妈按摩、给妈妈喂饭……爸爸也很给力!这次活动,让孩子们懂得了感恩,也给孩子们的宅家生活带来了乐趣。没想到在幼儿园的精心策划下,宅在家里的‘三八’节也可以过得这么丰富多彩。”
除了幼儿园组织的线上活动,教师们还积极探索幼儿同伴互动的方式,开展了丰富的班级线上活动。线上活动的发起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家长,但原则是“自由组队”,由家长自己选择是否参与以及如何参与。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线上活动。(1)线上聊天。通过微信视频等方式,让幼儿自由组队选择聊天的话题,发起家庭间的视频、语音聊天。(2)线上聚会。定期组织线上聚会——化装舞会、歌会等,幼儿可以分享自己的音乐、绘画等作品。(3)线上参观。基于孩子们共同的情感需求,教师用微信视频连线幼儿,以小组形式开展幼儿园的线上参观活动,师幼共同走进熟悉的幼儿园,参观每一个角落,分享在每一个角落里发生的美好片段,一起回忆发生在同伴、师幼间的有趣事件,从而形成师幼、幼幼间的情感共鸣。(4)线上运动。教师依据幼儿的不同年龄段,为不同的家长群体设计合适的运动游戏,以弥补幼儿在家缺少运动的问题,帮助祖辈家长解決在家带孩子运动的困难。通过现场连线,孩子和教师、同伴同步运动,家长也可以借鉴,选择适宜的形式,在参与中感受在家运动的乐趣。(5)线上聚餐。教师以微信报名小程序发起线上聚餐邀请。家长可依据自己家庭的进餐时间、幼儿的结伴需求选择场次进行报名,教师也可以邀请部分家庭组团参与。一周一次的线上聚餐活动会形成不同的家庭组合,孩子可以通过视频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进餐。于是,爸爸妈妈惊讶地发现孩子在家的饮食习惯变好了,不由得感叹同伴之间的互相影响不容小觑。家长也可以通过线上聚餐分享各自的菜谱,相互借鉴烹饪经验。同样,教师可以通过线上聚餐了解孩子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给家长适宜的建议。
丰富多彩的线上活动增加了孩子之间、家庭之间的情感联络,让活动更有效了。
五、建立平台发挥家园双方的作用
在一系列的陪伴行动中,我们始终关注着幼儿的发展、家长的变化、教师的成长。陪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疫情过后,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发挥家长、教师、幼儿不同主体在陪伴中的作用,使之产生更多联结和联动。这需要我们始终以幼儿为中心,搭建平台引发碰撞,以建立理念认同、行为协同、同向同心、同频共振的“健康一家”,共同助力每一个幼儿的健康成长。
家长是我们的教育伙伴,也是孩子的主要陪伴者。家长之间是最容易产生共鸣的,他们也许有着相似的需求,可能存在相同的育儿困惑,也可能处于相似的生活场景中。我们为家长之间的沟通搭建平台,收集家长在陪伴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情感需求,支持家长互相交流经验。
宅家后,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时间大多变长了,我们针对不同对象,推出家庭陪玩攻略系列日记。我们在前期的调查中发现,陪伴孩子的主体更多的是妈妈,于是在平台上推出了《一个“戏精”妈妈的家庭陪伴攻略》,既考虑到了宅家的全职妈妈的心理需求,帮助她们更好地安排宅家亲子生活,也考虑到了在家办公的事业型妈妈的实际困难,帮助她们更好地处理亲子关系,以幽默的方式引发妈妈们对亲子陪伴的讨论,从而建立正确的育儿观。为了激发爸爸们的积极性,有效减轻妈妈的负担,我们在平台上推出《一群“宅家”老父亲的陪玩锦囊》,为爸爸们发声,选择在居家陪伴中以爸爸为主导的家庭来分享经验,推出《Jasper爸爸的日记》等内容,引导爸爸们多参与陪伴,并分享陪伴的好方法、好做法。每次平台上推出内容后,帖子下的留言都很多,家长们感同身受,彼此间交流陪伴心得。这种形式有助于引导家长树立开放、民主的家庭教育理念,交流家庭教养方式,也有助于支持不同的家庭开展亲子陪伴。
在留言中,有爸爸这样说:“幼儿园的科学育儿指导让我明白父亲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幼儿园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平台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真的非常受益。”有妈妈这样说:“每天无数次在心里祈祷:疫情快过去吧!幼儿园快开学吧!又无数次期盼:时间过得慢点吧!这辈子真正拥有孩子的时间就这么几年,多么希望能给孩子最好的陪伴和照顾!应该多学习老师以及公众号每日分享的小故事和小游戏,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给予孩子力所能及的最优质的陪伴。”还有的妈妈从分享中得到启发:“与孩子相处也需要智慧,适时的示弱、适当的放手、适宜的陪伴都是我在不断学习做家长时的感悟。读完此文,受益匪浅,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高质量的陪伴让我们共同成长。”
未知和变化的环境引发视野的拓展与观念的变化,疫情改变了我们的教育形态和互动形式,但教育的核心任务没有变,那就是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陪伴着孩子。疫情过后,我们应积极面对挑战,以不变的教育初心回应变化的社会环境,始终立足儿童视角,一如既往地深入探索陪伴的更多形式、方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