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生要能“初步形成反思意识,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波斯纳提出了个人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学习是反思的,没有反思的学习是不可能深刻的。就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反思应指小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的再思考与再审视,它即是一种思维形式,更是一种学习习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反思的情境和创造反思的机会,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使学生形成深刻的思維品质,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生 反思能力 培养 体验
新课程改革昌导新的教学方式:“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但在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1)学生明明会做的,但在单独练习的学习过程中会发生错误;(2)能回答出问题的答案,但对思考过程讲不清;(3)条件或问题情境发生变化,学生就不知所措,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习显得很被动;(4)学生没有反思的意识或不知道如何反思,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些与新课程改革中需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的精神是相悖的,既不利于学生自我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又影响了教学效率,妨碍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小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呢?下面结合本人的一些思考与实践,就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数学反思意识和能力,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 激发反思欲望、培养反思意识。
1、创设情境,引发热情
反思过程是一个情感与认知密切相关并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不仅要有智力加工,而且要有情感因素的支持。有积极的情绪支撑的反思过程是一个高效能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营造充满民主氛围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觉得宽松、自然,敢于质疑,使学生有良好的反思热情,为主体反思打下情感基础。如: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3厘米、4厘米和5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试练后,我没有就错误作出讲评,而是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反思、交流,不仅使学生对错误的原因有了清醒的认识,而且感受到画图的学习策略,同时也体验到反思的效果和价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反思的意识和热情。
2、体验成功,增强反思意识
在探究、交流和评价等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反思的成功和快乐,让学生保持良好、积极的情绪体验,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反思热情,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如:《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教学中,教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呢?学生通过拼摆、反思得出了结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时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和反思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其反思意识会更强烈。
二、凸现主体,学会反思
学生是学习反思的主体,教师要精心设置反思问题情境,有意创造反思机会,将反思意识和能力培养渗透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主体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
1、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学会反思
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学会反思,是学生养成反思性学习的一个契机,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反思提炼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使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有所体悟,并自觉地将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以提高主动获取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也有自己的见解和经验,并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建构新知。 高年级阶段学生已具备自学能力, 对有些学习的内容可布置预习, 并给他们提供一些思考题, 以便学生在预习中反思、评价;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学生在学习反思中能发现知识的新增长点,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如教学 “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先布置预习:①分数与除法有什么联系?②商不变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联系?③商不变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要注意理解哪几个重要的字或词?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和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反思,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再创造”。就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反思应指小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的再思考与再审视,它即是一种思维形式,更是一种学习习惯。学生在数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反思,促进学生的再创造。如“梯形面积”的教学,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交流反馈得出面积计算公式后,我不忙让学生练习,“请大家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推导出公式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通过对探究过程的回顾与重新审视,在寻找“相同的地方”中提炼出转化的策略,这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3、在与他人交流中学会反思
学生在学习中总是存在着生生互动的关系。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总有值得让人学习的地方。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相互交流、讨论的机会,营造探求反思的交流氛围。一方面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另一方面努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在保护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和学习习惯,实现智慧共享,以形成更深刻的个体认识和体验。如《找规律》例1中,盆花按一蓝一红的规律摆放,问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用符号、文字表示,用除法计算以及根据奇数偶数判断等多种方法后,我重点引导学生探讨哪种方法更简便?为什么?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不仅体验到符号化的思想方法,分享了他人的思维方法、学习成果,在对比评价中优化思想方法、学习策略,实现智慧共享,而且也从中体验到反思的价值和方法。
当然,在数学交流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因果设问与反思,比较设问与反思,变化设问与反思,正误设问与反思,转化设问与反思”等方法,营造探求、反思的数学交流氛围。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反思与推理,促使学生达到理性交流的层次。 4、在自我评价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同时也是评价的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是促进主体反思的有效途径。教师必须积极营造学生乐于参与的评价氛围,保护学生的个性和自尊心,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反思,使評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生主动学习、体验和发展的过程。如在每节课结束前的几分钟,可以让学生评价反思:这节课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有什么遗憾吗?…… 另外,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新开辟的“评价与反思”活动栏目,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对自己的学习作出主动、客观、有积极意义的评价,在充分而广泛的评价反思中形成更深刻的体验,不断提升主体反思的效果和价值。
三、在辨析解题错误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和习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每遭遇一次错误,就增添一次打破和超越已有经验的机会。遭遇并克服一次错误,学生的已有智慧结构就会呈现一种螺旋递升的状态,有了一次重组的可能,从而实现创新思维。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有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作为必要前提。因此,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错误,教师不能简单地以对、错判断,而应“将错就错”,要求学生观察、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即不仅“知其错”,更要“知其所以错”。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明确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问学生:想一想,你为什么没有得到问题的正确答案?这个问题之所以没有得到解决, 主要原因在哪里?怎样修改就可以了?善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引发这种“观念冲突”,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反思,并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和习惯。如试卷讲评课,我一改传统的教师讲得满口白沫,学生听得稀里糊涂的教学模式,首先要求学生自查错题的原因,对于不明白的再集体讨论,典型错题重点交流,然后教师根据测验情况选择性地讲评,最后发展提高。这样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效率,而且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反思意识和习惯,促进了学生主体反思能力的提高。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受到认知、注意、态度、习惯、情感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方法、结论等多方面进行反思。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总之,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是学会学习和实施创新教育的需要。教师要在课内外重视学生反思,鼓励学生反思,并且巧妙地引导学生反思,使学生乐思、巧思、善思,从而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反思习惯,提高反思的能力,调动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小学数学教师》
3、刘艳云《数学日记的反思》
4、高令峰《如何更好的关注数学的学习过程》
关键词:小学生 反思能力 培养 体验
新课程改革昌导新的教学方式:“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但在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1)学生明明会做的,但在单独练习的学习过程中会发生错误;(2)能回答出问题的答案,但对思考过程讲不清;(3)条件或问题情境发生变化,学生就不知所措,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习显得很被动;(4)学生没有反思的意识或不知道如何反思,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些与新课程改革中需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的精神是相悖的,既不利于学生自我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又影响了教学效率,妨碍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小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呢?下面结合本人的一些思考与实践,就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数学反思意识和能力,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 激发反思欲望、培养反思意识。
1、创设情境,引发热情
反思过程是一个情感与认知密切相关并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不仅要有智力加工,而且要有情感因素的支持。有积极的情绪支撑的反思过程是一个高效能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营造充满民主氛围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觉得宽松、自然,敢于质疑,使学生有良好的反思热情,为主体反思打下情感基础。如: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3厘米、4厘米和5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试练后,我没有就错误作出讲评,而是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反思、交流,不仅使学生对错误的原因有了清醒的认识,而且感受到画图的学习策略,同时也体验到反思的效果和价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反思的意识和热情。
2、体验成功,增强反思意识
在探究、交流和评价等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反思的成功和快乐,让学生保持良好、积极的情绪体验,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反思热情,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如:《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教学中,教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呢?学生通过拼摆、反思得出了结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时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和反思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其反思意识会更强烈。
二、凸现主体,学会反思
学生是学习反思的主体,教师要精心设置反思问题情境,有意创造反思机会,将反思意识和能力培养渗透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主体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
1、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学会反思
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学会反思,是学生养成反思性学习的一个契机,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反思提炼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使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有所体悟,并自觉地将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以提高主动获取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也有自己的见解和经验,并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建构新知。 高年级阶段学生已具备自学能力, 对有些学习的内容可布置预习, 并给他们提供一些思考题, 以便学生在预习中反思、评价;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学生在学习反思中能发现知识的新增长点,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如教学 “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先布置预习:①分数与除法有什么联系?②商不变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联系?③商不变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要注意理解哪几个重要的字或词?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和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反思,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再创造”。就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反思应指小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的再思考与再审视,它即是一种思维形式,更是一种学习习惯。学生在数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反思,促进学生的再创造。如“梯形面积”的教学,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交流反馈得出面积计算公式后,我不忙让学生练习,“请大家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推导出公式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通过对探究过程的回顾与重新审视,在寻找“相同的地方”中提炼出转化的策略,这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3、在与他人交流中学会反思
学生在学习中总是存在着生生互动的关系。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总有值得让人学习的地方。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相互交流、讨论的机会,营造探求反思的交流氛围。一方面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另一方面努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在保护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和学习习惯,实现智慧共享,以形成更深刻的个体认识和体验。如《找规律》例1中,盆花按一蓝一红的规律摆放,问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用符号、文字表示,用除法计算以及根据奇数偶数判断等多种方法后,我重点引导学生探讨哪种方法更简便?为什么?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不仅体验到符号化的思想方法,分享了他人的思维方法、学习成果,在对比评价中优化思想方法、学习策略,实现智慧共享,而且也从中体验到反思的价值和方法。
当然,在数学交流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因果设问与反思,比较设问与反思,变化设问与反思,正误设问与反思,转化设问与反思”等方法,营造探求、反思的数学交流氛围。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反思与推理,促使学生达到理性交流的层次。 4、在自我评价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同时也是评价的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是促进主体反思的有效途径。教师必须积极营造学生乐于参与的评价氛围,保护学生的个性和自尊心,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反思,使評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生主动学习、体验和发展的过程。如在每节课结束前的几分钟,可以让学生评价反思:这节课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有什么遗憾吗?…… 另外,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新开辟的“评价与反思”活动栏目,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对自己的学习作出主动、客观、有积极意义的评价,在充分而广泛的评价反思中形成更深刻的体验,不断提升主体反思的效果和价值。
三、在辨析解题错误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和习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每遭遇一次错误,就增添一次打破和超越已有经验的机会。遭遇并克服一次错误,学生的已有智慧结构就会呈现一种螺旋递升的状态,有了一次重组的可能,从而实现创新思维。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有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作为必要前提。因此,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错误,教师不能简单地以对、错判断,而应“将错就错”,要求学生观察、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即不仅“知其错”,更要“知其所以错”。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明确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问学生:想一想,你为什么没有得到问题的正确答案?这个问题之所以没有得到解决, 主要原因在哪里?怎样修改就可以了?善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引发这种“观念冲突”,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反思,并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和习惯。如试卷讲评课,我一改传统的教师讲得满口白沫,学生听得稀里糊涂的教学模式,首先要求学生自查错题的原因,对于不明白的再集体讨论,典型错题重点交流,然后教师根据测验情况选择性地讲评,最后发展提高。这样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效率,而且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反思意识和习惯,促进了学生主体反思能力的提高。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受到认知、注意、态度、习惯、情感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方法、结论等多方面进行反思。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总之,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是学会学习和实施创新教育的需要。教师要在课内外重视学生反思,鼓励学生反思,并且巧妙地引导学生反思,使学生乐思、巧思、善思,从而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反思习惯,提高反思的能力,调动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小学数学教师》
3、刘艳云《数学日记的反思》
4、高令峰《如何更好的关注数学的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