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评课是一种具有艺术化的说服能力,科学化的评课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养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笔者结合实践,总结了追根溯源法、切片细研法、主线牵动法、争鸣辩论法等几种有效的评课方法。
【关键词】评课 高效 案例分析型教学研究活动 方法
Use the four ways well and comment on the class with a high efficiency
------Research on the way to comment a class which is the case-analysis teaching research activity
Yuan Xiuli
【Abstract】Commenting on the class is one kind of artistic ability to persuade and comment on the class in a scientific way has its very strong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and advancing teachers’ education attainment. Combining the practice, the writer has summarized several effective ways of commenting on the class like the method of getting to the bottom and tracing to the source, of slicing and researching carefully, of influencing by the main thread and of contending and debating.
【Keywords】Comment on class High efficiency Case-analysis teaching research activity Method
评课是一种具有艺术化的说服能力,科学化的评课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养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为此,进行有效地评课指导,成了从教研组长到每位教师都亟需提高的业务能力。那么,怎样评课更有效呢?结合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有效的评课方法。
1.追本溯源法。在一节写作课上,教师拿出一个包有包装纸的礼物让一名女生打开,让其他同学观察,并精选动词描写一下这个女生打开包装纸的动作。学生的答案大多是“撕”、“揭”、“掀”、“打开”、“跑”、“走”、“拿”,没有达成教师想让学生“精选动词”的目标。从这一现象出发,向前推,追本溯源,学生为什么选不出精妙的动词来描绘呢?我们来看一下教师的教学行为:那名学生没有像老师设想的那样慢慢撕开包装纸,而是很快撕下了包装纸。但打不开盒子,学生便使劲用手抠,其他同学正用心观察,老师一把拿过盒子,帮她打开。老师又表演了一遍这个盒子的包装纸应怎样撕开,慢慢地,插入这个环节后,再让学生写女生打开包装纸的情景。这样一个非常好的生成性情景素材就完全被老师破坏掉了。如果让那名女生尽全力想办法打开盒子,其他学生一定会感兴趣,认真观察,从而写出精彩的作品。
再进一步地去思考,这反映出教师的一种教学思想:没有“抓住生成的课程资源的意识”。这也反映出教师的教的思想占主导,哪怕是撕包装纸也要教,或学生一旦不会,就立即代劳。这还反映出教师不了解学情,教学设计中设计的是让女生撕,理由是女生温柔,但不是所有的女生都温柔,教师应对学生的个性有充分的了解。另外,这也和整个教学设计没有难题、没有拔高题有一定关系,看出教师不相信学生。
2.切片细研法。特级教师徐世贵老师认为:“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切实中肯的分析和评价,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一些现象做出正确的解释。”怎样能对所听的课进行切实中肯地分析呢?听课时,我做了这样的尝试,即实录一段师生对话,在评课时以这段教学切片为实例,切实中肯地和教师一起分析。
如以《雪》一课为例,我做了如下切片:
师: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你最喜欢哪一个?找出理由,就近的几个同学互相说说。
生:我喜欢朔方的雪,第4段写出一种静止,一种欢腾。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请再读一遍文中的相关语句好吗?
(生读课文)
师:你刚才说它是“静止”的?
生:哦,应是“宁静”的。
师:你又说它是“欢腾”的,这不自相矛盾吗?
生:后面写它是有活力,欢腾的。(生读课文)
师:你最主要喜欢它的什么特点?
生:奋飞、有活力、欢腾。
师:你认为作者喜欢江南的雪还是朔方的雪,为什么?
生:朔方的雪。
师:不错,有自己的想法。
这是一段师生对话,评课时,我和备课组的老师就这一段切片,进行了细致研究。经过归纳发现了教师授课的几大亮点:
做如此听课记录对上课教师的意义:
发现吕老师在教学对话中有这样的优势:
①语言简洁。
②善于巧妙引导,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联系上下文,要抓住重点,并区分开自己的想法和作者的想法。
③重视读,当学生答错时,让学生再读课文。
④在学法设计上,教师用了“就近的几个人互相说说”的方法而不是小组合作。
但也发现教师的问题:总结提升能力不强。如最后一句“不错,有自己的想法”,这句中庸的话对前面的教学不能起到任何作用,也不能有效地鼓励学生。
学法设计的合理性:因为问题是“你最喜欢哪一个,找出理由”,问题比较个性化,所以没有用小组合作汇报的方式,因为组内意见可能不统一。
切片研讨的目的不单是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在找出亮点、发现问题之后,经过大家讨论,提出了以下建议:
建议一:让亮点更亮,即细化“就近的几个同学互相说说”这一学法,让它更有可操作性,更有实效。建议此环节可以细化为两部分:先找知音,就近找和自己观点相同的人。找到知音后,再一起分析理由。这样学生的讨论才能有话可说,分析才能更有深度。
建议二:使暗点变亮,大家一起改教师的小结。
3.主线牵动法。听课后,很多人在评课时喜欢“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就怕说漏了哪一点。杨九俊在《新课程说课、听课、评课》一书中指出评课的原则之一“突出重点原则”,指出评课要抓住重点部分详尽地谈,理论联系实际,让人一听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在评价一名教师上的《小石潭记》一课时,我抓住她的教学目标,并以此为主线,对她的教学设计加以点评,把总的教学目标,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应的教学目标,教师为达成这一目标设计的具体问题,课堂效果,教师的小结,课后作业连成一条线,分析这条线的流畅性、一致性、科学性。结果发现,该教师的总的教学目标是“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欣赏文中的景物描写”。关键词是“欣赏”,而实施过程中的目标是“赏析美景”,这两点有一致性,但“赏析”包含“欣赏”,有欣赏、品析的意思,而教师解决这一目标的问题却是“请调动你的感官,找出你最喜欢的描绘出来”。学情反馈是小组交流失去效果,由好学生独立完成了这道题,对景物进行了描绘。从效果上看,目标中的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达成这一目标,没有可操作性。接着,教师的小结是“让我们忘掉柳宗元的悲哀,尽情欣赏小石潭的美景吧”。从教师的语言层面回到了总目标上。作业布置:选一处你喜欢的景物,用优美、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动你展開想象的景物,用语言将你看到的景物描绘出来。操作上又转到了描绘上,而且这项任务课堂上已经做了,又让学生重复操作。牵出这一条主线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教师的教学设计并没有围绕总目标进行,在操作时把目标转移到了“描绘景物”上了,偷换了目标。偷换目标的原因有很多种,如:目标制定得不当,没有可操作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在操作时,调控能力不强。本课应属于前两种情况。这样进行主线分析后,给老师的建议和今后对该教师的培养方案也就出来了。
4.争鸣辩论法。评课,尤其是集体评课,要把提高备课组课堂教学质量作为评课要达成的目标,所以不能“就课论人”,“评课评人”,而应是“评课论理”,促进授课者、听课者、评课者共同提高。为此,评课的主持人相当重要。主持人是现场研讨活动的灵魂,她要及时抓住争鸣点引导教师辩论,在辩论中明理。如在听《音乐巨人百多芬》一课后,我先让每一位听课者说自己的观点,然后抓住教师的不同观点一方认为,教师的点评不到位,太单调,大多是“好”。另一方认为很实在,很到位,引导教师争鸣辩论,并要求大家用课堂中教师真实的点拨语言作为实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于是老师们纷纷举证,绝大多数教师用授课教师的点评的话语证明授课教师点评很到位,觉得点评得不到位的教师说不清原因,却很坚持自己的看法。在大家争持不下时,我提出问题,引导大家思考:我们依据什么证明教师的点评合理与否呢?是因为她评价的语言生不生动?评价的语言多少?还是要根据她的目标,以她的目标为参照物?此时刚刚认为点评得到位的老师又都站在围绕目标点评,是否到位的角度思考,老师们立刻又有了新的看法,发现该老师的点评并没有都围绕目标点评,如:生:“火一样的头发,说明贝多芬不向命运屈服。”师:“好”教师没有点在点子上,没有发现学生的点评用上了本课的重点的指导方法: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再如:生:“眼睛甚是明亮,好像能射出明媚春光。”师:“意境好,把动词换换。”这句点评并无实效,也没有抓住学生表达的亮点之处。在争鸣辩论中,让执教者感到一节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争鸣辩论中,让评课者感到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行思想的争鸣,大家会都有所悟,有所获。
评课是一门艺术,评课的方法有很多,评得恰如其分,不仅可以充分调动执教者的积极性,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高,还可以升华评课者的自身认识水平。
【关键词】评课 高效 案例分析型教学研究活动 方法
Use the four ways well and comment on the class with a high efficiency
------Research on the way to comment a class which is the case-analysis teaching research activity
Yuan Xiuli
【Abstract】Commenting on the class is one kind of artistic ability to persuade and comment on the class in a scientific way has its very strong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and advancing teachers’ education attainment. Combining the practice, the writer has summarized several effective ways of commenting on the class like the method of getting to the bottom and tracing to the source, of slicing and researching carefully, of influencing by the main thread and of contending and debating.
【Keywords】Comment on class High efficiency Case-analysis teaching research activity Method
评课是一种具有艺术化的说服能力,科学化的评课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养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为此,进行有效地评课指导,成了从教研组长到每位教师都亟需提高的业务能力。那么,怎样评课更有效呢?结合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有效的评课方法。
1.追本溯源法。在一节写作课上,教师拿出一个包有包装纸的礼物让一名女生打开,让其他同学观察,并精选动词描写一下这个女生打开包装纸的动作。学生的答案大多是“撕”、“揭”、“掀”、“打开”、“跑”、“走”、“拿”,没有达成教师想让学生“精选动词”的目标。从这一现象出发,向前推,追本溯源,学生为什么选不出精妙的动词来描绘呢?我们来看一下教师的教学行为:那名学生没有像老师设想的那样慢慢撕开包装纸,而是很快撕下了包装纸。但打不开盒子,学生便使劲用手抠,其他同学正用心观察,老师一把拿过盒子,帮她打开。老师又表演了一遍这个盒子的包装纸应怎样撕开,慢慢地,插入这个环节后,再让学生写女生打开包装纸的情景。这样一个非常好的生成性情景素材就完全被老师破坏掉了。如果让那名女生尽全力想办法打开盒子,其他学生一定会感兴趣,认真观察,从而写出精彩的作品。
再进一步地去思考,这反映出教师的一种教学思想:没有“抓住生成的课程资源的意识”。这也反映出教师的教的思想占主导,哪怕是撕包装纸也要教,或学生一旦不会,就立即代劳。这还反映出教师不了解学情,教学设计中设计的是让女生撕,理由是女生温柔,但不是所有的女生都温柔,教师应对学生的个性有充分的了解。另外,这也和整个教学设计没有难题、没有拔高题有一定关系,看出教师不相信学生。
2.切片细研法。特级教师徐世贵老师认为:“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切实中肯的分析和评价,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一些现象做出正确的解释。”怎样能对所听的课进行切实中肯地分析呢?听课时,我做了这样的尝试,即实录一段师生对话,在评课时以这段教学切片为实例,切实中肯地和教师一起分析。
如以《雪》一课为例,我做了如下切片:
师: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你最喜欢哪一个?找出理由,就近的几个同学互相说说。
生:我喜欢朔方的雪,第4段写出一种静止,一种欢腾。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请再读一遍文中的相关语句好吗?
(生读课文)
师:你刚才说它是“静止”的?
生:哦,应是“宁静”的。
师:你又说它是“欢腾”的,这不自相矛盾吗?
生:后面写它是有活力,欢腾的。(生读课文)
师:你最主要喜欢它的什么特点?
生:奋飞、有活力、欢腾。
师:你认为作者喜欢江南的雪还是朔方的雪,为什么?
生:朔方的雪。
师:不错,有自己的想法。
这是一段师生对话,评课时,我和备课组的老师就这一段切片,进行了细致研究。经过归纳发现了教师授课的几大亮点:
做如此听课记录对上课教师的意义:
发现吕老师在教学对话中有这样的优势:
①语言简洁。
②善于巧妙引导,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联系上下文,要抓住重点,并区分开自己的想法和作者的想法。
③重视读,当学生答错时,让学生再读课文。
④在学法设计上,教师用了“就近的几个人互相说说”的方法而不是小组合作。
但也发现教师的问题:总结提升能力不强。如最后一句“不错,有自己的想法”,这句中庸的话对前面的教学不能起到任何作用,也不能有效地鼓励学生。
学法设计的合理性:因为问题是“你最喜欢哪一个,找出理由”,问题比较个性化,所以没有用小组合作汇报的方式,因为组内意见可能不统一。
切片研讨的目的不单是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在找出亮点、发现问题之后,经过大家讨论,提出了以下建议:
建议一:让亮点更亮,即细化“就近的几个同学互相说说”这一学法,让它更有可操作性,更有实效。建议此环节可以细化为两部分:先找知音,就近找和自己观点相同的人。找到知音后,再一起分析理由。这样学生的讨论才能有话可说,分析才能更有深度。
建议二:使暗点变亮,大家一起改教师的小结。
3.主线牵动法。听课后,很多人在评课时喜欢“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就怕说漏了哪一点。杨九俊在《新课程说课、听课、评课》一书中指出评课的原则之一“突出重点原则”,指出评课要抓住重点部分详尽地谈,理论联系实际,让人一听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在评价一名教师上的《小石潭记》一课时,我抓住她的教学目标,并以此为主线,对她的教学设计加以点评,把总的教学目标,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应的教学目标,教师为达成这一目标设计的具体问题,课堂效果,教师的小结,课后作业连成一条线,分析这条线的流畅性、一致性、科学性。结果发现,该教师的总的教学目标是“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欣赏文中的景物描写”。关键词是“欣赏”,而实施过程中的目标是“赏析美景”,这两点有一致性,但“赏析”包含“欣赏”,有欣赏、品析的意思,而教师解决这一目标的问题却是“请调动你的感官,找出你最喜欢的描绘出来”。学情反馈是小组交流失去效果,由好学生独立完成了这道题,对景物进行了描绘。从效果上看,目标中的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达成这一目标,没有可操作性。接着,教师的小结是“让我们忘掉柳宗元的悲哀,尽情欣赏小石潭的美景吧”。从教师的语言层面回到了总目标上。作业布置:选一处你喜欢的景物,用优美、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动你展開想象的景物,用语言将你看到的景物描绘出来。操作上又转到了描绘上,而且这项任务课堂上已经做了,又让学生重复操作。牵出这一条主线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教师的教学设计并没有围绕总目标进行,在操作时把目标转移到了“描绘景物”上了,偷换了目标。偷换目标的原因有很多种,如:目标制定得不当,没有可操作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在操作时,调控能力不强。本课应属于前两种情况。这样进行主线分析后,给老师的建议和今后对该教师的培养方案也就出来了。
4.争鸣辩论法。评课,尤其是集体评课,要把提高备课组课堂教学质量作为评课要达成的目标,所以不能“就课论人”,“评课评人”,而应是“评课论理”,促进授课者、听课者、评课者共同提高。为此,评课的主持人相当重要。主持人是现场研讨活动的灵魂,她要及时抓住争鸣点引导教师辩论,在辩论中明理。如在听《音乐巨人百多芬》一课后,我先让每一位听课者说自己的观点,然后抓住教师的不同观点一方认为,教师的点评不到位,太单调,大多是“好”。另一方认为很实在,很到位,引导教师争鸣辩论,并要求大家用课堂中教师真实的点拨语言作为实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于是老师们纷纷举证,绝大多数教师用授课教师的点评的话语证明授课教师点评很到位,觉得点评得不到位的教师说不清原因,却很坚持自己的看法。在大家争持不下时,我提出问题,引导大家思考:我们依据什么证明教师的点评合理与否呢?是因为她评价的语言生不生动?评价的语言多少?还是要根据她的目标,以她的目标为参照物?此时刚刚认为点评得到位的老师又都站在围绕目标点评,是否到位的角度思考,老师们立刻又有了新的看法,发现该老师的点评并没有都围绕目标点评,如:生:“火一样的头发,说明贝多芬不向命运屈服。”师:“好”教师没有点在点子上,没有发现学生的点评用上了本课的重点的指导方法: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再如:生:“眼睛甚是明亮,好像能射出明媚春光。”师:“意境好,把动词换换。”这句点评并无实效,也没有抓住学生表达的亮点之处。在争鸣辩论中,让执教者感到一节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争鸣辩论中,让评课者感到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行思想的争鸣,大家会都有所悟,有所获。
评课是一门艺术,评课的方法有很多,评得恰如其分,不仅可以充分调动执教者的积极性,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高,还可以升华评课者的自身认识水平。